|
疑難雜病不是單指哪一種疾病,是一種統(tǒng)稱,可包括多種疾病,致病原因復雜、治療難度大、久治不愈的情況都可囊括其中。面對疑難雜病,常有無從下手的感覺,但是不要慌、不要亂,縷清思路,找準關鍵點,總會有解決的辦法,下面便為大家?guī)砹艘呻y雜病的治療方法總結。 疑難雜病患者常有虛實夾雜、正虛邪實、陰陽偏頗、氣血偏衰、多臟虛損、濕熱膠著、痰瘀互結、寒熱錯雜等兼夾病機,其治療也絕非單一治法所能奏效,因此常有陰陽同調、氣血同治、補瀉兼施、溫清并舉、表里相合、斂散相伍、升降相因、通塞相隨、多臟兼顧等多法聯(lián)用的治法。東漢張仲景開創(chuàng)了多法聯(lián)用治療疑難雜病的先河,其《金匱要略》治療“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疾”的薯蕷丸,用藥就達21味。該方熔補氣、溫陽、健脾、養(yǎng)血、滋陰、清熱、祛風、理氣、活血、止咳、平喘等法于一爐,是運用多法聯(lián)治的典范。
![]() 主病、主證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次病、次證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所以其治療原則是主攻主病、主證,兼治次病、次證。如腎虛為主,兼有肝郁者,其治則以補腎為主,兼以疏肝,這是臨床上治療疑難雜病的常法。但臨床上有時需要采用主次分治的方法,這是使復雜變得單純的治療方法。①先主后次:主病、主證對機體的整體影響較大,必須放在第一步解決;而次病、次證對機體的整體影響較小,可以放在第二步解決。②先次后主:主病、主證很難治療,其療程漫長,如果首先治療主病、主證,有可能是主病、主證未愈,而次病、次證卻進一步加重;對此,可以首先治療相對易治的次病、次證,然后治療相對難治的主病、主證。 先主后次、先次后主的治療方法,適用于各個病證之病情俱緩者。因此,在運用此法之前,必須首先明確各個病證之病情的緩急,并堅持急者急治、緩者緩治的原則以確定各個病證的治療先后。 ![]() 1.久病治腎 所謂“久病及腎”,是指久病常影響于腎,導致腎陰腎陽虧虛。由于五臟的陰陽皆根于腎,所以五臟的陰虛或陽虛,日久皆會影響及腎,導致腎陰不足或腎陽虛衰,故臨床上治療久病常常從“腎”論治。至于對補腎藥的選擇,陰虛者可用熟地黃、制何首烏、枸杞子等,陽虛者可用巴戟天、淫羊藿、制附子等,臨床上必須分清病之陰陽而權衡用之。 2.久病治脾 脾與胃為表里,是后天之本,因此,治療疑難雜病尤其要注重顧護脾胃、健運中州。至于對治脾胃之藥的選擇,補脾益氣可用黨參、炙黃芪、白術等,健胃消食可用炒麥芽、焦山楂、雞內金等,臨床上必須分清脾胃虛實而權衡用之。 3.久病治瘀 疑難雜病的病邪久羈難去,常常影響氣血運行,導致體內氣血瘀滯,故有“久病入絡”之說。臨床上對久治不愈的病證,因其“久病入絡”的原因,常常從“瘀”論治。至于對活血化瘀藥的選擇,輕者可用丹參、川芎、紅花等,重者可用水蛭、虻蟲、土鱉蟲等,臨床上必須根據(jù)病情之輕重而權衡用之。
4.久病治痰 疑難雜病的痰多為廣義之痰,即無形之痰,有“變幻百端”的特點。不少疑難雜病的發(fā)生、發(fā)展與痰密切相關,因此治痰也是治療疑難雜病的一條重要法則。至于對化痰藥的選擇,寒痰可用制半夏、天南星、白附子等,熱痰可用貝母、海藻、天竺黃等,臨床上必須根據(jù)病性之寒熱而權衡用之。 5.另辟蹊徑 不少疑難雜病患者都經(jīng)歷過數(shù)次易醫(yī)而療效不佳的情況,對此久治不愈的病證,應在分析總結前醫(yī)得失的基礎上,采用逆向思維,或曰反向思維,或曰換位思維,進而作出新的辨證診斷,另辟新的治療途徑。如消化性潰瘍,傳統(tǒng)按照胃脘痛辨證論治,療效欠佳;有人按胃疽、瘡瘍論治,用明代陳實功《外科正宗》生肌玉紅膏化裁治療,取得了較好療效。又如臨床上治療耳聾多從肝膽或腎入手,但干祖望教授認為許多耳聾患者與肺衛(wèi)不和有關,故取宣肺治療而效果甚佳。
疑難雜病常常是主次矛盾交錯,相互牽制影響,病情呈現(xiàn)發(fā)展趨勢,治療極為困難,一般小方、輕劑猶似杯水車薪,很難勝任。因為方小則難以勝任病證之雜,劑輕則難以勝任病證之重,必須急投大方、重劑以挽危厄。 大方可以發(fā)揮其對多個層次、多個靶點實施整體的調節(jié)治療作用,重劑可以發(fā)揮其對重點病理環(huán)節(jié)實施重點的調節(jié)治療作用,從而有效解除各個病理因素、阻斷各個病理環(huán)節(jié)。對于某些疑難雜病,非重劑、大方難以奏效者,必須適時投以重劑、大方。 臨床上對于該用重劑、大方而不敢用者,多是識病識證不準,或者用藥經(jīng)驗不足,因此膽量較小。所以,經(jīng)驗豐富的醫(yī)者,有膽有識,能夠做到適時運用重劑、大方而力挽沉疴。
![]() 疑難雜病多屬慢性頑證,非一方一藥所能治愈,由于難求速效,故須徐徐緩圖。臨床上經(jīng)過準確辨證、恰當處方之后,就要做到效不更方;即使在用藥后短期內尚未見效,只要經(jīng)過臨床再次評估而辨證準確、藥證相符,且病人又無不良反應者,也要敢于守方,善于守方。反之,若是盲目改弦易轍,頻頻更方換藥,就會造成“欲速不達”,甚至導致半途而廢。 因此,醫(yī)生既要做到有膽有識、有方有守,又要做到胸有成竹、知常達變,如此才能取得良效。當然,是否守方則要根據(jù)證候有無變化而定,若是證候發(fā)生了變化,其治療立法、遣方用藥自當隨之而變。 |
|
|
來自: 鯰魚上畫壁 > 《悅讀中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