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一口氣看懂突厥歷史!曾經(jīng)差點滅了唐朝的突厥,最后去了哪里?

 [南國風] 2023-07-17 發(fā)布于浙江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一個游牧民族,突厥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

對于突厥的來歷,史學界一直沒有公認的結論。目前最廣泛的說法是,突厥是匈奴的一個分支,是匈奴人和其他草原民族通婚后,逐漸形成的一個游牧部落,后來逐漸壯大成了一個游牧民族。

至于突厥的興起,那就更是巧合了。

在秦漢時期,北方草原上最強大的游牧民族是匈奴。后來,匈奴更是一度建立了龐大的帝國,成了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直到漢武帝時期,才將其正面擊敗。而在漢武帝之后,漢朝又花了上百年的時間,徹底打垮了匈奴。

匈奴被打垮之后,北方草原上開始出現(xiàn)勢力真空。在這之后,鮮卑開始逐漸崛起,成了草原上新的霸主。再后來,到了西晉末年的時候,因為司馬家內(nèi)亂,北方游牧民族趁勢南下,鮮卑也開始逐漸入主中原。最后,以鮮卑族拓跋部為主的一部分鮮卑貴族,更是在北方建立了北魏政權,和南方政權相互對峙,這就是歷史上的南北朝時代。

在南北朝時代,因為鮮卑已經(jīng)南下中原,北方再一次出現(xiàn)了勢力真空。這一次,一個名叫柔然的游牧民族,趁勢而起,逐漸開始稱霸北方。對于柔然這個游牧民族,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這段歷史也屬于歷史盲區(qū)。不過,中國歷史上大名鼎鼎'花木蘭’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耳熟能詳。而花木蘭替父從軍,她去打的這個敵人,就是柔然。

柔然崛起之后,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天下一直是呈現(xiàn)三強鼎立的局面。南方的宋齊兩代政權,一直割據(jù)南方。而北魏政權,則是統(tǒng)治著中原北方。至于柔然,則是稱霸北方草原。

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突厥開始崛起了。

最開始的時候,突厥只是一個依附于柔然的小部落。柔然稱霸草原之后,很多草原上的小部落,都只能臣服于柔然。而且,因為柔然當時執(zhí)行的是半奴隸制的統(tǒng)治制度,所以這些依附于柔然的部落,大部分都相當于是柔然的奴隸。

當時突厥部落,便是柔然的煉鐵奴。因為他們最早生活在阿爾泰山南側,山脈形狀很像是頭盔。所以按照當時的音譯,這個部落便被稱之為突厥。突厥這個名字,就是這么來的。

作為一個規(guī)模不大的游牧部落,原本突厥是怎么都不可能有機會崛起的。但幸運的是,當時復雜的時代背景,卻恰好給了突厥一個崛起的機會。

南北朝中期,北魏統(tǒng)一北方之后,開始不斷對柔然發(fā)起攻擊??恐酆竦膰?,北魏連年對柔然進攻,最后打了幾十年之后,終于把柔然給打趴下了。再加上柔然內(nèi)部,當時又因為汗位而內(nèi)斗不止。所以,經(jīng)過北魏的持續(xù)打擊后,柔然最終還是衰落了下去。

照理來說,柔然被打趴下之后,北魏作為游牧民族出身的政權,就該趁勢北上,接管整個草原。但諷刺的是,就在這時候不久,北魏因為內(nèi)部土地兼并嚴重,也開始逐漸爆發(fā)農(nóng)民起義。后來,在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的過程當中,北魏不得不給予地方將領更多的實權。再之后,北魏經(jīng)過一陣內(nèi)亂之后,干脆直接分裂成了東魏和西魏。

北魏的分裂,導致中原北方政權的力量,瞬間跌落了一個大臺階,再也無力控制草原。與此同時,原本強大的柔然,又被北魏徹底打趴下了。此時的北方草原上,再次出現(xiàn)了巨大的勢力真空。而這個機會,就被當時的突厥給抓住了。

在整個公元5世紀期間,突厥靠著對柔然臣服,得到了一個相對平和的發(fā)展環(huán)境,人口也從原來的不足萬人,逐漸發(fā)展到了數(shù)萬人的規(guī)模。后來,在柔然衰落之后,突厥更是兼并了周圍的鐵勒部落,人口數(shù)量再次上了一個臺階。

到了北魏分裂的時候,突厥已經(jīng)擁有了數(shù)十萬的人口。此后,突厥又向西魏進貢,得到了西魏的支持。

此時的突厥,終于有了挑戰(zhàn)柔然的能力。在經(jīng)過一番苦戰(zhàn)之后,公元552年,突厥最終打敗了柔然,成了北方草原上的新任霸主。在擊敗柔然之后,突厥以鄂爾渾河流域為中心,正式開始建國了。

突厥剛剛建國的時候,其實還沒有那么強大,勢力范圍也僅僅局限于漠北地區(qū)而已。不過,突厥建國的時候,恰逢中原內(nèi)亂,幾個強大的中原政權,根本無力去管北方草原上的事情,這就給了突厥進一步壯大的機會。

當時的中原,正處于三家大戰(zhàn)期間。南方由南梁政權統(tǒng)治,但是也到了朝代末期。北方西魏和東魏已經(jīng)打了近二十年,雙方彼此都聲稱,自己才是北魏正統(tǒng),對方是叛逆。在這場激戰(zhàn)之中,東魏和西魏都被內(nèi)部權臣控制。在這之后,沒過幾年,東魏就變成了北齊政權,西魏則是變成了北周政權。

就這樣,中原從原本的南北對峙,變成了三國大戰(zhàn)。

就在這場三國大戰(zhàn)進行期間,北方的突厥繼續(xù)猥瑣發(fā)育,勢力范圍越來越大。當然,在北周和北齊剛剛建國的時候,突厥還沒那么強,甚至還擔心中原政權討伐自己。原本突厥就和北方的西魏關系不錯,西魏變成北周之后,這種關系也被北周繼承了下來。

當時的突厥可汗,為了和北周交好,甚至還主動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當時的北周皇帝宇文邕,而且還成了北周的皇后。

這里再打個岔,說一個很有趣的歷史小故事。在南北朝歷史上,北周并不是一個長壽政權,僅僅只持續(xù)了二十多年。而這個宇文邕,恰恰是北周最有作為的一個皇帝。另外,更有意思的是,從親戚關系上來說,這個宇文邕,是后來那位鼎鼎大名的唐太宗李世民的舅爺。

也就是說,李世民他媽竇氏,得管宇文邕叫舅舅。

那位突厥可汗,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宇文邕做皇后之后,宇文邕其實并不喜歡這位皇后。宇文邕雖然是鮮卑族的后人,但是卻更喜歡中原女子。就算娶了這位出身北方游牧民族的皇后,也不過是因為政治聯(lián)姻,對其本人自然沒什么寵愛。

這種特殊的關系,當時北周的滿朝文武,都一清二楚。大家都知道,如果皇帝不寵皇后的話,很容易會造成北周和突厥的關系破裂。但因為當時的時代背景比較復雜,也沒人敢挑明這件事。

唯有李世民他媽,也就是那位竇夫人,唐高祖李淵的夫人,后來唐朝的開國皇后,主動入宮,勸諫自己的舅舅,勸宇文邕要多寵一寵這位草原皇后,這樣才能穩(wěn)定雙方的關系。

這一年,竇夫人還僅僅只有六歲而已。

這個小故事,是明確記載于《舊唐書后妃列傳》當中的。從唐朝的歷史來說,這個故事主要說明,李世民他媽是多么牛掰,所以才能養(yǎng)出李世民這么牛的兒子。但從南北朝的歷史來看,這就說明,當時的突厥,對中原政權還是比較忌憚的。就算自家閨女不受寵,甚至受到北周皇帝的冷暴力,還是得捏著鼻子,把閨女嫁入北周。

不過,在北周存在的二十多年里,突厥卻利用中原混戰(zhàn)的這個機會,迅速發(fā)展起來。經(jīng)過這二十多年的發(fā)展之后,到了北周末年的時候,此時的突厥,終于逐漸成了一個草原上的巨無霸,再也無需對北周俯首稱臣了。此時的北周,甚至要反過來去給突厥歲貢。

在這二十多年的時間里,突厥不但徹底走出了漠北,控制了整個草原。而且還向西擴張,直接和東羅馬帝國取得了聯(lián)系,東西聯(lián)合,一起夾擊波斯,進攻薩珊王朝。到了北周末年的時候,突厥已經(jīng)成了一個巨無霸,地盤之大,東自遼海,西至里海,南自蒙古戈壁,北至貝加爾湖,都是突厥的地盤。

到了這個時候,突厥已經(jīng)不再是一個弱小的游牧政權。此時的突厥,已經(jīng)足以威脅整個中原的安全。就算中原徹底統(tǒng)一,恐怕都要對這樣的突厥,心生警惕。更別說此時的中原,還處于南北朝時代的分裂狀態(tài)了。

不過,突厥的好運,卻也到此為止了。在這之后,中原這邊便開始先后出現(xiàn)了一大堆的超級猛人。而強大的突厥,也將在這些超級猛人的打擊之下,最終走向滅亡。

首先,就在突厥逐漸壯大期間,北周在皇帝宇文邕的帶領下,消滅了北齊政權。正是因為北周統(tǒng)一了北方,突厥才無法輕易南下中原。

再之后,就在宇文邕剛剛消滅北齊之后不久,宇文邕便因病去世了。此后,沒過幾年,外戚楊堅開始篡權自立,最終篡取了北周的皇位,建立了隋朝。

公元581年,隋朝正式開國。而此時的突厥,也正處于歷史上最強大的一個階段。正所謂一山不容二虎,到了這個時候,隋朝和突厥的沖突,自然也就在所難免了。

順便說一句,就在隋朝開國這一年,突厥內(nèi)部也發(fā)生了一次小小的變動。老可汗去世,新可汗即位了。這位新可汗,自號沙缽略可汗。這位沙缽略可汗,從關系上來說,是之前那位把女兒嫁給宇文邕的老可汗的侄子。

在沙缽略之前,突厥三位可汗,都是兄弟相傳。沙缽略可汗的父親,之前也做過可汗,所以沙缽略可汗成年之后,才會被自己的叔叔傳過了可汗之位。但問題是,此時的突厥,已經(jīng)極為龐大。而突厥內(nèi)部,實行的又是近似于分封制和奴隸制的社會制度。這就導致沙缽略可汗上位之后,很難徹底控制整個突厥。

這個問題,不管突厥遇到了,后來強大的蒙古帝國,也曾遇到過。比如后來的蒙古帝國,成吉思汗在世的時候,打下了好大一份家業(yè)。但傳到他的兒子手里時,就已經(jīng)開始貌合神離。等傳到孫子那一輩的手里,就徹底分家單過,出現(xiàn)了元朝和四大汗國。當時的突厥,也是這樣的。

這位沙缽略可汗上位之后,為了掌權,自然就把主意打到了戰(zhàn)爭上面。如果沙缽略可汗,能夠帶領麾下大軍,直接滅了剛剛開國的隋朝,個人聲望便會達到一個頂點,自然不愁控制不住整個突厥。所以接下來,就在隋朝開國的同一年,沙缽略可汗便發(fā)動了四十萬草原精銳,直撲隋朝北方邊境。

突厥的這次進攻,并非一場單純的戰(zhàn)役,而是全線進攻。從東邊的北京地區(qū),一直到西邊的甘肅。整個隋朝北方邊境,幾乎處處燃起烽火。而突厥的這次進攻,也是隋朝建立之初,最危險的一段時間。

如果換成一個庸庸碌碌的皇帝,面對整整四十萬草原精銳的進攻,估計就要束手待斃了。比如后來的蒙古帝國,僅憑十萬精銳,就近乎滅了整個金國。此時的隋朝,無疑是處于生死攸關的狀態(tài)。

但是,就在這個關鍵的時候,隋文帝楊堅,卻展現(xiàn)出了超乎想象的指揮能力。

接下來的幾個月里,在楊堅的指揮下,隋軍開始全線組織反擊。不但完全擋住了突厥的南下入侵,有些地方甚至還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反攻。尤其是沙缽略可汗率領的主力,被隋朝將軍達奚長儒阻擊。沙缽略可汗這邊,率領的是十多萬的草原精銳。但最終,達奚長儒卻硬是憑著三千多的隋軍,抗住突厥大軍猛攻四天,硬是拖到了隋軍援軍到了,逼得沙缽略可汗不得不撤兵。

在這場全線入侵當中,除了隴西一帶被突厥攻破,狠狠的劫掠了一番之外,其他地方的進攻,幾乎全部被隋軍擋下了。

這場戰(zhàn)爭,無疑展現(xiàn)出了隋文帝楊堅超強的調度能力,同時也讓楊堅意識到北方的威脅。原本按照楊堅的打算,是想先派大軍南下,滅掉南陳政權,先統(tǒng)一中原,然后再去北方找突厥較勁。但是沙缽略可汗的進攻,卻徹底打斷了隋文帝的布置。

所以,接下來,隋文帝不得不調整戰(zhàn)略,選擇先擊敗突厥,解決北方的麻煩,然后再去滅陳。當然,在此期間,隋朝南線也沒閑著,一直在不斷騷擾南陳,削弱南陳的國力。

至于突厥這邊,接下來的幾年里,幾乎每年都要南下,不斷騷擾隋朝邊境。在這種局面下,就算隋朝國力再厚,也經(jīng)不住這種消耗。此時的楊堅,對于突厥的襲擾,也覺得有些棘手。

但就在這個時候,一個關鍵人物的出現(xiàn),徹底改變了歷史。

這個人,名叫長孫晟。

長孫晟這個人,在歷史上是比較有名的。不過,因為隋朝歷史屬于很多人的歷史盲區(qū),所以這個人的名字,很多人可能沒聽說過。但是,由長孫晟衍生出來的一些事情,恐怕就人盡皆知了。

首先,長孫晟箭法極好,正是因為他的箭法,后來還衍生出了一個成語,叫一箭雙雕。

其次,長孫晟有個女兒,后來嫁給了李世民。也就是說,長孫晟是李世民的老丈人。而長孫晟的這個女兒,后來生了個兒子,名叫李治。

至于長孫晟本人,在歷史上發(fā)揮的作用,其實更為關鍵。就在隋文帝一籌莫展至極,長孫晟站了出來,建議隋文帝對突厥進行分化瓦解。

長孫晟在北周的時候,曾經(jīng)率領使團,出使過突厥,對突厥內(nèi)部的情況比較了解。所以,長孫晟很清楚,突厥內(nèi)部也有很多勢力,大家也是面和心不和,很容易被挑唆離間。

正是在長孫晟的建議下,接下來,隋文帝開始對突厥施行'遠交近攻’的策略。對于那些遠在中亞和東北的邊緣突厥勢力,隋文帝進行拉攏。而對于沙缽略可汗率領的突厥主力,隋朝則是玩了命的進攻。

就這樣,在隋朝的連拉帶打之下,突厥最終干脆直接分裂了。以沙缽略可汗為首的東方勢力,后來被稱之為東突厥。而西邊那側,則是由之前那位把女兒嫁給宇文邕的老可汗的兒子,也就是沙缽略可汗的堂兄弟控制,后來史稱西突厥。

隨著突厥分裂,隋朝北線壓力驟減。此后,沙缽略可汗暫時向隋朝稱臣,打算暫時麻痹隋朝,趁機再次統(tǒng)一突厥。而隋朝則是趁著這個機會,派遣大軍南下,滅了南陳,徹底統(tǒng)一了中原。中原統(tǒng)一之后,隋朝便可以集中更多的力量,去對付突厥。

所以,就在南陳滅亡后不久,隋文帝再次用上了自己的過人手握。先是拉著東突厥,去打西突厥,還抓了人家的可汗。然后又挑唆東突厥內(nèi)部開始內(nèi)斗,等到內(nèi)部兩敗俱傷之后,隋朝再趁機介入,并且派宗室女子過去和親,逐漸對突厥進行滲透。

這個過程,說起來很簡單,但細說起來其實很長??傊逦牡墼谖黄陂g,經(jīng)過三次大戰(zhàn),和無數(shù)波詭云譎的外交斗爭之后,原本正處于巔峰狀態(tài)的突厥,一下子就被隋朝揍趴下了,而且徹底分裂成了東突厥和西突厥。

楊堅對于突厥來說,就好比當年的漢武帝之于匈奴,幾乎可以稱得上是天敵了。原本按照隋文帝的戰(zhàn)略,用不了多少年,這樣的突厥,就會被隋朝徹底消滅。北方草原,也會徹底淪為隋朝的疆土。但問題是,隋文帝怎么都沒想到,他的接班人楊廣,會是史上前所未有的超級敗家子。

有關楊廣的故事,我們就不多說了,反正中國人基本都知道。楊廣登基之后,絲毫不考慮隋朝的承受能力,開始先后修大運河、造洛陽城、征討高句麗。經(jīng)過楊廣這番消耗之后,隋朝國力迅速衰落,中原開始不斷爆發(fā)農(nóng)民起義,再次內(nèi)亂。而北方原本已經(jīng)被打趴下的突厥,便再次有了死灰復燃的跡象。

到了隋朝末年,就在楊廣巡視邊境期間,突厥更是一度將楊廣直接圍困在雁門關,差點就要了楊廣的老命。而這場戰(zhàn)事,也是后來那位唐太宗李世民的出道第一戰(zhàn)。

因為隋朝的內(nèi)亂,突厥開始死灰復燃,再次有了崛起的苗頭。就在隋朝內(nèi)亂之際,突厥的始畢可汗,再次率軍開始擴張,漸漸再次統(tǒng)一了整個東突厥。

隨著始畢可汗再次統(tǒng)一東突厥,而隋朝這邊,則正處于嚴重的內(nèi)戰(zhàn)狀態(tài),歷史再次來到了一個十字路口。

這個時候,如果始畢可汗可以迅速統(tǒng)一東突厥,然后趁機南下的話,歷史肯定會走向一個截然不同的道路。但是就在這個關鍵時候,又先后發(fā)生了兩件至關重要的事情,讓中原政權逃過了一劫。一個是始畢可汗忽然去世了,另一個則是中原這邊出現(xiàn)了一個關鍵人物。

這個人,就是李世民。

始畢可汗統(tǒng)一東突厥期間,其實也沒忘了中原這邊。在隋末戰(zhàn)亂當中,始畢可汗其實一直在對中原插釘子。隋末幾大著名梟雄,比如王世充、竇建德、劉武周等人率領的勢力,背后其實都有突厥的支持。

就連唐高祖李淵起兵的時候,其實也得到了突厥的幫助。公元617年,李淵自太原起兵之后,一路率兵奔襲千里,殺向長安。正是因為突厥派兵前來幫助,幫李淵牽制了守黃河的屈突通,所以李淵才能迅速渡過黃河,挺進關中,在短短四個月內(nèi)占領長安,奠定了唐朝的開國基礎。

當然,突厥幫助這些中原勢力,也不是白幫的。始畢可汗的算盤其實打得很好,只要先讓中原多亂幾年,自己趁機統(tǒng)一整個草原,然后再大軍南下,自然會一戰(zhàn)成功。而問題的關鍵,就在于如何讓中原多亂幾年。

但始畢可汗無論如何都想不到,中原那邊新出現(xiàn)的一個年輕人,會徹底打亂他所有的布置。

就在始畢可汗剛剛統(tǒng)一草原的時候,始畢可汗忽然去世了。始畢可汗去世后,圍繞著突厥的汗位,東突厥內(nèi)部再次開始了短暫的爭斗。也正是因為這次爭斗,讓東突厥錯失了最后一個崛起的希望。

就在始畢可汗去世的同時,唐朝這邊,李世民先后打贏了隴西的薛舉,以及山西的劉武周。與此同時,李家的另一位王爺李孝恭,率兵入蜀,招降了整個巴蜀之地。此時的李唐政權,在突厥不難下的基礎上,已經(jīng)有了統(tǒng)一中原的根基。

而接下來,就在始畢可汗剛剛去世一年多以后,李世民在洛陽一戰(zhàn)定雙王,同時打贏了王世充和竇建德兩強。經(jīng)此一戰(zhàn)之后,唐朝幾乎徹底統(tǒng)一了整個北方。等到突厥那邊的汗位爭奪戰(zhàn)塵埃落定,突厥忽然發(fā)現(xiàn),唐朝已經(jīng)統(tǒng)一中原了!

這個時候的突厥,再想南下,難度就不是一般的大了。

所以說,李世民對中國歷史的改變,真的是決定性的。如果李世民沒那么能打,唐朝沒能在六年之內(nèi),統(tǒng)一中原的話,歷史絕對會走向一個截然不同的道路。

隨著唐朝統(tǒng)一中原,中原地區(qū)再次安定了下來。此后,唐朝把最能打的幾個將軍,比如李靖、李績、王君廓等人,清一色調到了北方,防止突厥入侵。突厥這邊,雖然已經(jīng)塵埃落定,大權落入到了頡利可汗的手里。但頡利可汗掌權之后,想要在這些頂級名將的防守下,再率領大軍進攻,那就難如登天了。

不過,此時的突厥,其實還有最后一個機會。

公元626年,隨著李世民在長安發(fā)動政變,弒殺了自己的哥哥,逼自己父親禪位,唐朝的最高權力,開始從李淵手里,轉移到了李世民的手里。這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玄武門事變。

玄武門事變發(fā)生后,頡利可汗敏銳地察覺到,這是一個南下入侵的好機會。當時的長安城內(nèi),因為之前李家兄弟內(nèi)斗,李世民為了更好地奪權,已經(jīng)調走了大部分軍隊。此時的長安城內(nèi),只有不到兩萬守軍。

于是,就在玄武門事變發(fā)生后不到一個月,頡利可汗親率二十萬大軍,正式向長安開始進攻。就在李世民登基數(shù)日之后,突厥大軍兵臨渭水河畔。

此時的突厥,完全有能力攻入長安,直接消滅唐朝的統(tǒng)治核心。因為之前的種種布置原因,此時唐朝就算調援兵來回防,也根本來不及。但是,就在這個至關重要的時候,李世民再次改變了歷史。

就在突厥大軍兵臨城下的時候,李世民先派大將尉遲恭,率領精銳擊敗突厥的先鋒,給突厥造成一種長安并不空虛的假象。然后,等到突厥大軍抵達渭水河畔的時候,李世民玩了一出空城計。僅僅率領六騎,來到渭水河畔,大罵突厥人不守信義。

李世民的這個做法,讓整個突厥高層都懵了。所有突厥人都覺得,只有長安有重兵防守的情況下,李世民才敢這樣做。所以,接下來,突厥只能陷入被動,在渭水河畔和李世民重新簽訂了和約,這就是歷史上的渭水之盟。

渭水之盟簽訂后,頡利可汗率兵后撤。但在后撤期間,頡利可汗還是不斷派人試探,希望能看出長安城的虛實。就在這場扯皮期間,唐朝在各地的援軍趕到,重新在北方組織了防線。

就這樣,突厥最后的一個機會,也沒了。

向來戰(zhàn)無不勝的李世民,哪里受得了這種兵臨城下的恥辱?接下來的三年時間里,李世民厲兵秣馬,開始全面準備對突厥的戰(zhàn)斗。在這三年當中,唐朝一邊施展外交手段,分化東突厥內(nèi)部。一邊準備軍隊,準備討伐東突厥。

三年多以后,恰逢北方下大雪,突厥內(nèi)部損失慘重。李世民便趁這個機會,讓唐朝頭號戰(zhàn)神李靖,率兵北上。李靖出兵之后,也不負眾望,直擊突厥王帳,一戰(zhàn)便滅了東突厥的統(tǒng)治核心。

此戰(zhàn)之后,東突厥作為一個政權,便徹底消失了。至于頡利可汗,更是直接被李靖帶回了長安城,去給李世民跳舞去了。

在這場戰(zhàn)爭結束之后,唐朝其實也在思考,如何管理北方草原。畢竟在此之前,中原王朝還從未有過徹底控制北方草原的先例。此后,唐朝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一個嶄新思想,直接認同北方游牧民族,也是唐朝的一部分。

接下來的數(shù)十年里,唐朝開始在北方設置都護府,并且靠著都護府的存在,分化那些突厥部落。再加上后來,北方的薛延陀又開始崛起。所以,接下來的數(shù)十年當中,東突厥都再未對唐朝造成任何威脅,甚至開始不斷融入唐朝。

說到這里,很多人可能會好奇地發(fā)問:東突厥被李靖滅了,那西突厥呢?為什么之前這段歷史上,西突厥好像沒有任何存在感?

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西突厥太遠了。西突厥的地盤,一直在中亞那邊。在唐朝徹底控制河西走廊之前,雙方根本沒有接壤,自然也就沒什么故事了。而唐朝這邊,擊敗東突厥之后,此后的二十多年時間里,先是干掉了吐谷渾以及高昌,控制了河西走廊。

但在這之后,唐朝又掉頭去遼東打高句麗。打完高句麗之后,李世民就開始病重了。此后的十年里,唐朝皇位從李世民傳到了李治的手里。而李治即位之初,又在忙著從老臣手里爭權。

所以,在滅掉東突厥之后的近三十年里,唐朝西突厥其實并未起太大沖突。

直到李治徹底掌權之后,隨著唐朝的勢力范圍,開始擴張到西域。此時的唐朝,才終于開始和西突厥產(chǎn)生巨大的沖突。

在之前的三十年里,西突厥這邊,一直是中亞地區(qū)最強大的勢力,群雄臣服。但也正是因為沒有什么像樣的對手,西突厥內(nèi)部開始自己鬧分裂,一直在內(nèi)戰(zhàn)。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東突厥倒下之后,西突厥沒能及時返回故土,再次控制草原。

而等到李治掌權之后,西突厥很快就再次迎來了一個超級猛人,這個人就是蘇定方。蘇定方在演義小說里面,屬于反派角色,但在正史上卻是一個超級名將。蘇定方率兵出征西域之后,一樣簡單粗暴,直接把西突厥給滅了。

就這樣,到了李治掌權后不久,昔日強大的突厥,終于是徹底被唐朝給滅了。

不過,請注意,此時的突厥,只是作為一個政權滅亡了。但是作為一個民族,還是存在的。

西突厥被滅之后,接下來的二十多年時間里,突厥都沒有任何動靜,一直在各大都護府的統(tǒng)治下生活,唐朝的版圖,也是在這個時候達到了極盛期。

但是,正所謂盛極必衰,所謂的都護府直轄制度,也是唐朝首創(chuàng)。所以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道路上,唐朝也難免會犯錯。由于遠離唐朝本土太遠,再加上那些年唐朝一直在對外開戰(zhàn),各大都護府對于草原部落的壓榨,難免要多一些。而到了幾十年之后,再加上吏治腐敗的原因,這種壓榨就更重了。

所以,在李治在位后期的時候,東突厥這邊的很多部落,開始產(chǎn)生了復國思想。

公元679年,就在李治在位最后的幾年里,北方的幾個突厥部落,聯(lián)手發(fā)動了叛亂。不過,這次叛亂,卻被唐朝名將裴行儉鎮(zhèn)壓了。裴行儉也是唐初一位非常重要的將軍,而且他還是之前滅掉西突厥的蘇定方的學生。

這場叛亂被鎮(zhèn)壓之后,按照原本的協(xié)議,唐朝本來不能殺突厥的可汗。但是因為唐朝高層斗爭的原因,這位可汗還是被殺了。這位可汗的死,引起了大量突厥高層的反感。所以,一年多以后,當唐朝大軍撤回中原之后,突厥再次反叛。

這次反叛,又遇上了另一位唐朝名將薛仁貴,所以也沒能威脅到中原的安定,很快就被擊退了。但經(jīng)過兩次反叛之后,唐朝在草原上的統(tǒng)治,已經(jīng)逐漸瓦解了。所以的都護府,早已沒了任何權力。

就這樣,后突厥政權出現(xiàn)了。

后突厥政權建國之后,恰好趕上李治病重去世。接下來,唐朝高層開始不斷內(nèi)斗,武則天為了奪權,進行了大量的清洗,直接導致唐朝對邊疆的控制力,迅速衰退。而后突厥,也接著這個機會,再次開始逐漸壯大起來。

此后的幾年時間里,因為唐朝高層一直在內(nèi)斗,無暇顧及邊疆,所以后突厥開始逐漸壯大。但等到武則天登基之后,唐朝高層政壇開始穩(wěn)定,唐朝邊軍也得以再次進攻。但武則天在位期間,最多也就只能保證后突厥臣服,而無法徹底消滅后突厥。

等到武則天去世之后,接下來的十年里,唐朝高層又開始內(nèi)斗,所以唐朝邊軍又壓不住后突厥了??傊?,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里,后突厥開始不斷地投降然后再叛亂,然后再投降,然后再叛亂。這段歷史比較亂,但大體上基本就在重復叛亂和投降的過程。

然而,到了這個時代,突厥再想恢復當年的鼎盛,已經(jīng)不太可能了。因為就在突厥之前衰落的這段時間里,比方草原上開始出現(xiàn)了回鶻,和突厥爭奪對草原的控制。而中亞那邊,阿拉伯帝國更是開始崛起,開始和唐朝爭奪對西域的控制權。后突厥想要向中亞擴張,基本不可能。

就這樣掙扎了幾十年之后,到了唐玄宗時代,后突厥終于迎來了末日。

唐玄宗時代,唐朝邊軍再次變得無比強大。與此同時,唐朝這邊再次用上了各種手段,分化瓦解后突厥內(nèi)部,同時聯(lián)合草原上的回鶻等鐵勒民族,對后突厥進行持續(xù)進攻。

公元745年,隨著突厥可汗被殺,首級被送到長安,突厥徹底滅亡了。此后,由于回鶻開始在北方崛起,突厥再也沒有了任何希望。最終,一部分突厥人融入了唐朝,成了中原的一部分。而另一部分突厥人,則是徹底融于回鶻,成了回鶻的一部分。從唐朝中期開始,突厥這個詞,就再也沒有在中國史書上出現(xiàn)過。

就這樣,昔日強盛一時的突厥,徹底消失了。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