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帛書版顯示出的老聃哲學是進取的,并不是后世儒家人篡改后所歪曲的“中庸”、“無為”。為何說是儒家人篡改的?第一,上千年來掌控文史書籍編撰審查的,只有儒家人。第二,篡改后的理念完全是儒家思維的體現(xiàn)。詳情皆在下文。這里只記載改動最明顯引起意義變化,甚至180度翻轉(zhuǎn)的地方,其他小的不同,意義變化不大的地方?jīng)]有算在內(nèi)。 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篡改版: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p> 譯文:規(guī)律,可以遵循應用,但規(guī)律不是恒久不變的。名稱,可以用來命名事物,但不變的名稱代表不了變化的事物。 篡改后的意思明顯粗淺許多。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為美,惡已;皆知善,訾不善矣?!?/p> 篡改版: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p> 譯文:人民都了解到美的意義,于是就都做美好的事情,惡行就停止了。都了解什么是善,就會譴責批判不善的事情。 篡改版的意思是:人們都知道美為什么是美的時候,這是惡呀,都知道善為什么是善的時候,這就是不善啊。(意義完全扭曲) 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淵呵!始萬物之宗?!?/p> 篡改版: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p> 譯文:(萬物運行的)規(guī)律,在還沒有的時候就要趁他有足夠的自由空間去運行發(fā)展。這深深的虛空,正是萬物發(fā)展的初始。(意思是世上本沒有路,要靠走出來,不要因為沒有指引就止步不前) 而篡改版有點講不通,意思是沒有規(guī)律可遵循就施行,可能會不滿,深的像萬物的根源。 第八章:上善如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 篡改版: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譯文:最善的,就是像水一樣能讓眾多事物都受益于水的存在,水的優(yōu)點就在于能不費力,不汲汲而求,平靜閑適的讓萬物受益于它。(不主動訴求,自然而然的成為最有影響力的角色的意思。) 篡改版的意思:最好的善,就是像水一樣,水能有益于萬物并且與世無爭。(意思淺薄了許多) 第12章:五色使人目明……難得之貨使人之行方…… 篡改版:五色令人目盲……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譯文:見識豐富的色彩使人的辨識力增強……稀缺的物品使人們四處奔走貿(mào)易。 篡改版意思:見識豐富的色彩讓人迷惑失明……稀缺難得的物品會妨礙人們的行為。(明改成了盲,完全顛倒原意。方改成了妨,意義歪曲) 第14章: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計,故束而為一。…… 篡改版: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p> 譯文:人的視力看不到的,是隱匿的。人耳聽不到的,我們叫它寂靜。用手撫摸感覺不到東西,我們叫做平。這三者不能偏執(zhí)的只追求一方面,所以要綜合起來評判。(分析事物要多方面考量的意思,這也正是儒家思維思考問題時常犯的毛病---以偏概全。) 篡改版的意思是:人眼看不見叫做平,聽不見的叫寂靜,捉不到的叫做隱匿的。這三者不能太過追究,所以要混于一談。(這個完全講不通) 第14章:……執(zhí)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 篡改版: ……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譯文:用當前的事物發(fā)展運作的規(guī)律,來治理運作當前的事物,以此能得知古代的環(huán)境下,當時的規(guī)則是如何產(chǎn)生肇始的,這就是悟道的要領。 篡改版的意思:用古代的規(guī)則,運作當前的事物,就能得知古代是怎么開始的,這就是悟道的要領。(這就是如家墨守成規(guī),因循守舊的觀念,篡改者必定是儒家) 第15章:古之善為道者,微眇玄達,深不可志?!?/p> 篡改版: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p> 譯文:古時擅長觀察運用自然宇宙規(guī)則的人,他們能達到微妙、遙遠、深邃、通達的深刻程度,是很難被認知的。 篡改版意思是:古代擅長做“士人”的人,心思縝密,通曉學問,深不可測,他們讓人難以理解。 第16章:至虛,極也,守情,表也。萬物旁作 ,吾以觀其復也?!?/p> 篡改版: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p> 譯文:(我們探究萬物運行的奧妙時)追尋到極致的根源(虛),就是規(guī)則(極),而遵循內(nèi)心的感受,就是這些規(guī)則表現(xiàn)出來的方式。我廣泛地考察萬物的產(chǎn)生,來印證這些規(guī)則。 篡改版的意思是:太追根究底是極端的,要安守平靜安穩(wěn),萬物一起滋生,我來觀察核實。 第19章:絕聲棄知,民利百負。絕仁棄義,民復畜茲?!偎焦延^學無憂。 篡改版: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少私寡欲。 譯文:我們不依賴所謂“圣人(聲通圣)”、智者的權威,民眾自發(fā)運作社會,才能擁有百倍的利益。(有點反對專斷的“計劃經(jīng)濟”,提倡自由“市場經(jīng)濟”的味道)不提倡刻意造作的“仁義”,人民社會才會恢復繁衍興盛。(最后多一句“絕學無憂”的意思是)不去研究各種學說理論,順應內(nèi)心自然的做事就不會有迷惑不解、煩惱憂慮。 篡改版的意思:摒棄圣人和智者,民眾的利益能獲得百倍,摒棄仁義,人民就變得孝順仁慈。(有點講不通) 第20章:唯與訶,其相去幾何?美與惡,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望呵!其未央哉!…… 篡改版: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馁馄湮囱朐眨 ?/p> 譯文:順從的答應與憤怒的反對,相差多少?美好與丑惡,差距又在哪里?讓人們害怕的(人),也要害怕別人??磪龋@樣的問題排起來一眼望不到邊(無盡的)。 篡改版的意思是:順應與奉承的意義相差多少?善與惡相差多少?人們畏懼害怕的,不可不畏懼。這是無盡的迷亂??! 第21章: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物,唯望、唯忽?!?/p> 篡改版: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譯文:宏大的思想理論的內(nèi)容,都要遵從自然大道,有大道的事物,是悠遠飄渺的。 篡改版所改動的“惟恍惟惚”則是迷迷糊糊不清醒的意思。 第22章:曲則金,枉則定,漥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胖^曲全者,幾虛語哉!誠金歸之。 篡改版: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胖^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譯文:(樹木)長彎曲了,就會被斧頭砍掉;長歪了的,就會被綁正固定住;(要平整)坑洼地,就讓它積滿水(以找平);破舊的,要被更新;缺少的,會讓他得到多些;多了就會亂(所以又不能太多)。……古時有人說的“曲則全”,是空洞的言語,應當是金。(此段貌似是老聃引用古人的一段講述生活和工作的話,并非什么深奧的哲學 。) 篡改版的意思是:委屈就能保全自己,歪了就要直,有坑的就會積滿水,舊了就更新,少的就多獲取,多了就會亂,……古時所說的“曲則全”并非虛言,實在應當是全字。(這里完全顛倒了原本的糾正。) 第23章:……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篡改版:……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同于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譯文:……和有德行的人在一起,他的行為準則也會變得有德行。和有缺點的人在一起,做事的行為方式也會變成有缺點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思) 篡改版的意思是:……,行為符合“道”的,道也愿意接納他。行為符合“德”的,德也愿意接納他。行為有同樣過失的,這過失也愿意接納他。缺乏信任,因為有人不講信用。(最后四句是憑空添加的,前兩句難以理解,臭味相投的意思?后兩句只是很普通的道理。) 第26章:重為輕根,清為躁君。是以君子眾日行,不離其輜重。唯有環(huán)官,燕處則昭若?!?/p> 篡改版: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圣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譯文:重是輕的根基,安寧是頻繁變動的基礎,所以君主每天眾多的工作,都離不開他的輜重隊伍。唯有督查整個國家,搜集情報的“環(huán)官”,像燕子站在高高的地方為人矚目?!?/p> 篡改版的意思是:重是輕的根基,安靜是焦躁的主人,所以圣人整天的行動都離不開自己的輜重。雖然看起來榮華尊貴,但君子要像燕子一樣閑適,超然處之。…… 第27章:善行者無轍跡,善言者無瑕適,善數(shù)者不以籌策。善閉者,無閂鑰而不可啟也。善結(jié)者,無繩約而不可解也。是以聲人恒善人而無棄人,物無棄財,是謂神明。故善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赍也。不貴其師,不愛其赍,唯知乎大瞇。是謂眇要。 篡改版: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shù)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jié)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譯文:善于行路的人,不留車轍足跡。善于言辭的人,說話嚴謹,不留空子。善用數(shù)術理學(奇門遁甲、易學占卜)的人,不用籌策工具(利用手指關節(jié)形成的九宮格,掐指運算)。善于鎖門的人,不用門插銷和鑰匙,就能(使用一種木工結(jié)構(gòu)技巧)使門無法被開啟。善于打結(jié)的人,不用繩索,就能打出別人解不開的結(jié)。所以圣人從來都善于治理人類,沒有因管不了而放棄的人(有教無類)。物資也不會有因沒用而扔掉的材料(物盡其用)。這才叫極高明的人。所以善于治理人的,會是個好教導者。不善于治理人的,就愛罰錢。所以不應用優(yōu)厚的物質(zhì)給予教育者。也不應讓教育者只愛人家的財物。單純追求智慧會使人迷失(偏執(zhí),失去求知的根本)。這就是關鍵的奧妙。 篡改版的意思是:善于行路的不留車轍足跡,善于言辭的,說出的話沒有可指責的缺陷。(這里“瑕適”被改成“瑕謫”原本是說話嚴謹無懈可擊的意思,被改成說話圓滑不得罪人的意思。)善用數(shù)術理學的不用籌策,善于鎖門的不用機關結(jié)構(gòu),就能讓門打不開。(“閂鑰”被改成“關楗”,可人家用的就木工技巧的“關楗”才使門打不開,可見篡改者是沒有生活的文人)善于打結(jié)的不用繩子就能做出別人打不開的結(jié)。所以圣人常常善于救人,沒有放棄的人。常常善于利用廢舊物品,所以沒有廢棄物。(這里把“善人”改成了“善救人”,“物無棄材”改成了“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把深刻的含義完全粗俗簡單化了。)這才叫繼承先輩的明智。(“神明”被改成了“襲明”)。所以善人不善于做導師,(“善人師”被篡改為“不善人師”,意思完全顛倒)不善于治理人的,就愛人家的錢財。所以不應厚待教師,不該癡迷于別人的財物。雖然追求智慧會使人偏執(zhí)迷失,但它是奧妙的關鍵。(“唯知乎大瞇”被篡改為“雖智大迷”,原本是說單純追求智慧是一種迷失,否定這種行為。改了個“雖”字,變成了肯定這種行為,意義完全顛倒) 第29章:……是以圣人去甚,去大,去諸。 篡改版:……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譯文:……因此圣人遠離享樂,遠離尊大的身份,遠離爭辯。 篡改版的意思是:……因此圣人遠離享樂,遠離奢侈,遠離驕傲。 第31章:……铦襲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樂殺人也?!?/p> 篡改版:……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p> 譯文:……武器攻擊是很有效的解決方式,但不要崇尚這種行為。如果崇尚它,就是嗜殺?!?/p> 篡改版的意思是:恬淡平靜是最好的,即使取勝也不會欣喜。為了勝利就開心的人,是嗜好殺人的人?!?意義完全歪曲) 第36章:將欲拾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去之,必故與之。將欲奪之,必故予之。是謂微明。友弱勝強。魚不可脫于淵,邦利器不可以視人。 篡改版: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譯文:要收斂之前,必須先使它展開(如撒網(wǎng)捕魚)。要把他變軟弱,必須先使之強硬(耗盡它的能量)。要離開它,必須先讓自己和它在一起。要奪取,必須先讓自己付出給予。這叫做細致入微的明智。弱小聯(lián)合起來成為聯(lián)盟才能戰(zhàn)勝強者。魚怎么逃都逃不開水潭。(物質(zhì)的局限決定了他的生存范圍)。一個國家的利益來源不能向外人展示。 篡改版:要收縮,一定要張開(“故”都被改成了“固”,使他如何如何變成一定如何如何)。要弱化他,一定要使他強硬。要廢除它,一定要發(fā)起它(這段與原本完全不同)。要奪取它,必需給予他。這才叫細致入微的明智。柔弱能戰(zhàn)勝剛強(歪曲的篡改,是儒家所鼓吹的屈服)。魚逃脫不開水潭。國家的強力武器不可以向外人展示。 第37章:道恒無名,侯王若守之,萬物將自化?;鳎釋㈥D之以無名之樸。闐之以無名之樸,夫?qū)⒉蝗?。不辱以情,天地將自正?/p> 篡改版: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吾將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譯文:大道從來都無法用語言描述,主宰者們?nèi)绻茏裱蟮?,萬物將自行運作造化,并產(chǎn)生(促使社會自動運作的)欲望動力。我將用無法用語言描述(的大道)所造就的淳樸來彌合這些欲望,這種無以名狀的(自然天成)樸實的欲望,是不應感到羞恥的。(這里指的是樸實無邪的性欲)。發(fā)自內(nèi)心的(淳樸無邪的性與愛),不是羞恥的事情。萬事自然就會走向正途。 篡改版的意思是:大道是“無為”的,所以能無所不為(無名被換成無為,與后文的無名無法呼應)。帝王領導們?nèi)绻茏裱_到,萬事萬物將自動運作造化。并產(chǎn)生(促使社會運作的)欲望動力,我將用無名(無法用語言描述的)大道所造就的質(zhì)樸來壓制這些欲望。(闐被改成了鎮(zhèn),彌合填補變成了壓抑克制,這明顯是儒家的強制思維,不是老聃的順應自然的思維。)這無以名狀大道的樸實,就能讓人的欲望消失。沒有欲望就能平靜下來,萬物就會自動走向正途。(用壓制的手段,怎么能說是自動的呢?這里完全用儒教徒的強制、壓抑思維歪曲了原本的自由開放的理念,邏輯無理而混亂) 第41章:……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費,進道如退,夷道如類?!ǖ氯巛敗蛭ǖ?,善始且善成。 篡改版:……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颣?!ǖ氯敉怠蛭ǖ郎瀑J且成。 譯文:……因此有說法:明智的道理像財物一樣寶貴,太超前的道理會被抵制,一般的道理會覺得司空見慣?!⒆约旱牡滦械倪^程如同不斷的奉獻……只有遵行道法,從起始到完成才能很容易。 篡改版的意思是:……因此有種說法:明智的道理感覺像是迷迷糊糊的,先進的道理像退步一樣,平淡的道理司空見慣。……建立德行要瞞著人,像干偷偷摸摸的事,不能讓人知道……只有跟隨大道,才能變得樂善好施成就大事。(費變成了昧,本來是寶貴的意思,變成了迷糊。輸改成了偷,奉獻變成了偷偷摸摸。善始善成,變成了善貸且成,意義完全歪曲) 。 第42章:……中氣以為和。……而王公以自名也。勿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所教,夕議而教人。故強良者不得死,我將以為學父。 篡改版:……沖氣以為和?!豕詾榉Q。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譯文:……情緒適中才能平靜?!踬F族以此(寡人、孤家)自稱,是為了避免有人害他,害(孤、寡)他就會受益,或讓想借助他這個孤寡之人受益、沾光的人受損害。(人往往)把別人教給他的,轉(zhuǎn)天就拿來教別人(這不正確)。那些又強又好的人的不敗經(jīng)驗,才是我學習道理的來源。(這后半段的意思是不能照本宣科,人云亦云,要從現(xiàn)實生活中成功的經(jīng)驗汲取知識哲理) 篡改版的意思是:……空虛的情緒才能平靜(中被改成了沖,居中變成了空無)?!弁踬F族以(寡人、孤王)自稱。所以事情(勿被改成物,不要變成事物,意思完全亂了)要么為了好處受損害,要么受益之后導致受損(有些道理,但和前面的王公自稱孤寡的事情關聯(lián)不上)。別人教我的,我也拿來教別人(這里被篡改的意思完全顛倒了)。逞強的人沒有死,我要用這個來做教材。(整段前言不搭后語,最后這句,良被改成梁,意思完全變了,學被改成教,意義完全不同,成了一句鼓吹逞強的話。這正是儒家所推崇的寧死不屈的“失敗英雄主義”) 第45章:……大直如詘……靚勝炅,請靚可以為天下正。 篡改版:……大直若屈……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譯文:……極其直率的人會像個笨嘴拙舌的人一樣……召見(靚)比見(炅)要好,召見群臣能從事國家政事(正通政)。 篡改版的意思:……非常正直的人會像是懦弱屈服的人(也許有,像特務間諜,但這種案例并不廣泛)……平靜比熱好(靚被改成了靜,靚本意是對臣子的召見,炅是簡單的見的意思)。保持清靜什么都不想,什么也不做,天下就正了。 第48章:……聞道者日損…… 篡改版:……為道日損…… 譯文:……知曉大道的人(的主觀作為會)越來越少…… 篡改版的意思:……踐行大道的人的作為會越來越少……(聞被改成為,為道就是一種主動作為,這不會導致“日損”——作為越來越少,而且與后文的“無為”相矛盾) 第49章:圣人恒無心……百姓皆屬其耳目…… 篡改版:圣人無常心……百姓皆注其耳目…… 譯文:圣者總是不主觀作為……百姓都是他的耳目…… 篡改版的意思:圣者沒有持久一貫的想法……百姓都用自己的所見所聞記住他……(恒變成常,有避諱字的可能,但不字在前在后則會形成完全不同的意思。后面的屬和注也是意義完全不同) 第50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蓋聞善執(zhí)生者,陵行不辟兕虎 篡改版: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 譯文:人的誕生,活下來的十分之三,冒生命危險的人,死掉的有十分之三,而人口依然能生生不息。一行為做事就都落入失敗死亡境地的又是十分之三。為什么會這樣?因為生命的繁衍充滿活力。(意思是,依靠不息的繁衍生息,人類才能克服死亡和失敗,危險和災難)據(jù)說善于掌控生命的人,進山也不回避犀牛老虎…… 篡改版的意思:前幾句意思不變,但“動皆之死地(行為做事都走向失敗與死亡的境地)”被改成“人之生動之死地(生活變得進入失敗死亡境地的人)”,意義上出現(xiàn)偏差。“執(zhí)”被改成“攝”,本意是掌控,變成了意義甚廣的“攝”字,很容易引起多種解讀。“避”改成了“遇”,不回避犀牛老虎,變成了遇不到犀牛老虎。 第51章:……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p> 篡改版:……夫莫之命而常自然?!?/p> 譯文:……(道和德)不被授予高貴的爵位,卻總是自然的(受人崇敬)…… 篡改版:……(道與德)不受命運左右而能常常是自然的?!?意義完全不同,且空洞) 第52章:塞其悶……啟其悶…… 篡改版:塞其兌……開其兌…… 譯文:阻止他的郁悶情緒……啟迪化解他的郁悶情緒…… 篡改版:禁止他說話……讓他開口說話……(意義完全不同) 第54章:……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篡改版:……修之天下,其德乃普…… 譯文:……全天下都學習它,德行會變得博大…… 篡改版:……全天下都學習它,德行會變得廣大……(博有豐富通達之意,而普就是單純的大。) 第55章:……未知牝牡之會而脧怒,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愛,和之至也…… 篡改版:……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 譯文:……(嬰兒)沒有那種體驗了男女交歡之后而出現(xiàn)的那種刻薄的憤怒,是因為他最純真……整天哭叫不吝惜氣力,是因為他發(fā)聲最協(xié)調(diào)…… 篡改版:……(嬰兒)不懂男女交合而能完全發(fā)育生長,是因為他最純真……整天哭叫聲音也不嘶啞。是因為他發(fā)聲最協(xié)調(diào)……(篡改后,句意與要講的純真與和諧沒什么關聯(lián)。) 第56章:……塞其悶…… 篡改版:……塞其兌…… 譯文:……阻止他的苦悶情緒…… 篡改版的意思:……阻止他說話…… 第57章:以正之邦,以畸用兵,……人多知,而何物滋起;法物滋章,……我欲不欲,而民自樸。 篡改版: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我無欲而民自樸。 譯文:治國要規(guī)規(guī)矩矩,戰(zhàn)爭則不講規(guī)則,……人的智慧一多,非常多的東西都會隨之滋生,法律事務的條目也隨之變多……我(執(zhí)政者)的愿望就是“沒愿望”,這樣人民才會自然樸質(zhì)。 篡改版的意思:用規(guī)正的思維治國,用奇巧的思維打仗,……人們用的工藝技術多了,新奇的東西就會增多,法令也會增加,(知被改成伎巧,智慧變成工藝技術,很多事物變成奇巧的東西,這使后面的法律增多與前文變得沒什么關聯(lián)。)……我沒訴求,人民便自動變樸實了。(這很像是儒教教育選拔出的官員懶政的思維啊。老聃本意是不主觀左右社會運作。) 第58章:其正閔閔,其民屯屯。其正察察,其邦夬夬。……方而不割,兼而不剌,直而不紲,光而不眺…… 篡改版: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譯文:非常努力的操持政事,政令頻出,那會使人民生活困頓。執(zhí)政者要試圖監(jiān)察整個國家,他就會慢慢失去這個國家?!蕉桓?,兼而不剌,直而不紲,光而不眺……(這幾句可能是建筑學、木匠等的技術俗語,含義有待考察,猜測大概意思是做事要橫平豎直,嚴謹沒殘疵,才能避免不測的意外事故。) 篡改版:讓人憤懣的政令,會使人民老實(這又是儒家的強制思維)。過分的政治監(jiān)督,使人民人口減少。(令人費解)?!邮ト说乃姆N美德……(原本是與前文呼應,教人做事嚴謹避免意外事變,這里改成所謂的四種美德,前言不搭后語,而且費解) 第61章: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郊也,牝恒以靚勝牡。為其靚也。 篡改版: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譯文:大國如同流水所匯聚的下游,資源皆匯聚于此。大國又像是全天下的雌性,是孕育和生產(chǎn)者。大國是天下的郊野,為城郭提供糧食材料的產(chǎn)地。雌性往往以漂亮(讓人喜愛)勝過雄性,所以大國要做到(讓人喜愛)漂亮。 篡改版的意思:大國下流,是全天下的結(jié)交對象,像全天下的女人。(這樣解釋才能把“天下之交”解釋通)是全天下的雌性,雌性往往以平和勝過雄性,以平靜甘為人下。(這里把靚改成了儒教一貫鼓吹的靜,意思扭曲不通。) 第62章:道者,萬物之注也;善人之葆也,不善人之所葆也?!煨校梢再R人?!m有共之璧以先四馬,不善坐而進此。…… 篡改版: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鹦锌梢约尤恕!m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p> 譯文:道,是萬物運行規(guī)律的匯聚。是善良人的寶貴知識。也是不善良的人所要尋求擁有的寶貴之物?!O禮給人送行,可以拍馬屁。……雖然曾經(jīng)一起在太學進修是同學,有人先登上高位,并不乘用駟馬之車的人卻會進獻駟馬之車。(拍馬屁的歪風)…… 篡改版的意思:道是萬物的奧妙所在(注被改成奧,含義膚淺模糊了),是善人的寶貴知識,也是不善之人保守的秘密。(葆字被改,但勉強能與原意符合,但也能解讀成其他含義)……高尚的行為可以籠絡人(奠被改成尊,本意是否定給人設禮送行的奉承行為,篡改之后成了與前言后語不搭調(diào)的一句話)……雖然擁有貴重寶物(富有)又當上了高官,不如尊行大道(“共之璧”是一同去上太學,是同學的意思,被改成拱璧,意義完全變了。后面進獻駟馬車的內(nèi)容也改的面目全非。他們是在有意回避對“送禮”歪風的批判嗎?) 第64章:……百仞之高,始于足下。 篡改版:……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譯文:……人們評論高度,都從自己腳下的水平面為基準。 篡改版的意思:……篡改后,腳下之地成了行程的起點。 第65章:故曰:為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p> 篡改版: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p> 譯文:過去有個說法,說運用事物運行規(guī)律的人并不讓人民知曉這些規(guī)律,而是利用規(guī)律愚弄人民?!?/p> 篡改版的意思是:古時候擅長運用規(guī)律的人(故被改成了古,原意是引用一種說法,篡改后變成了認可確定這種說法),并不讓人民知曉這些規(guī)律,而是利用規(guī)律愚弄人民?!?/p> 第67章:……天將建之,汝以茲垣之。 篡改版:……天將救之,以慈衛(wèi)之。 譯文:……上天要建立一件事,你們要靠繁多(自己的兄弟同胞子嗣),如同城墻一樣來保衛(wèi)這個事業(yè)。(人會死,但只要有能繼承自己的遺志的兄弟姐妹和后代,事業(yè)就會繼續(xù)下去,這就是茲字的含義。) 篡改版的意思:……上天要救助的,要用慈愛保護他。(篡改后的意思與前文不搭調(diào),而且與本意也是滿擰) 第69章:……吾不進寸而芮尺,……執(zhí)無兵,乃無敵矣。禍莫大于無適;無適,斤亡吾葆矣。故稱兵相若,則哀者勝矣。 篡改版:……不敢進寸而退尺,……扔無敵,執(zhí)無兵。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譯文:……我不進攻一寸卻示弱一尺,……不用武器達到掌控的目的,才是沒有敵手的境界。沒有比(在戰(zhàn)場上)“無所適從”導致的災禍更大的了,無所適從,手足無措,我方的實力將被砍殺。所以兩個實力不相上下的軍隊宣戰(zhàn),有憐憫之心的一方會獲勝。 篡改版的意思:……我不敢進攻一寸而撤退一尺?!瓱o敵的摧毀他們,不用兵器就能掌控(乃被改成扔,意義扭曲)。沒有比輕敵導致的災禍更大的了。輕敵幾乎導致軍隊實力喪失。所以兩軍對抗,哀兵勝。(無適被改成輕敵,前后文要說的意思也各不相關。) 第71章: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p> 篡改版:知不知,上;不知知,病?!?/p> 譯文:知道自己不聰明(有自知之明),是值得推崇的,不知道自己的不明智,是錯上加錯?!?/p> 篡改版的意思:知道自己不聰明,很好。不知道什么是智慧,是錯上加錯(刪掉一個不字,不再是錯上加錯,卻依然用病這個字。篡改成膚淺的道理,并且含義扭曲)…… 第73章:……天之道,不戰(zhàn)而善勝,不言而善應,……彈而善謀?!?/p> 篡改版:……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繟然而善謀。…… 譯文:……天道,是善于不用暴力而取勝,不能說會道但善于處理事情(實干、辦實事)?!艚蒽`活善于計謀?!?/p> 篡改版的意思:……天道,是不與人爭就能取勝,不善說道卻能應對各種事情,……(不戰(zhàn)改成了不爭,不戰(zhàn)并不代表不與人爭,只是不用戰(zhàn)斗的方式去爭,而不爭則意義全變,不爭怎么可能取得呢?這又是儒家文人考臆想捏造出的空洞理論。) 第74章:若民恒不畏死,奈何以殺懼之也?若民恒是死,則而為者,吾將得而殺之,夫孰敢矣?若民恒且必畏死,則恒有司殺者。夫伐司殺者,殺;是伐大匠斫也。夫伐大匠斫者,則希不傷其手矣。 篡改版: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zhí)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譯文:人民要是一直都不怕死,怎么能用刑殺威脅他們呢?如果使人民橫豎都是死,仍然敢于作為的,我就抓他殺他,(這種篩選和壓迫措施下)那還會有勇敢的人嗎?如果人民一直而且一定怕死,那是因為一直都有掌管刑殺的人存在。而那些殺死執(zhí)掌刑殺的官員的百姓(指試圖反抗惡法的不怕死的人),都被殺死了。這是一種的大規(guī)模地破壞修改“大工藝雕刻”的行為(指施行惡法是反社會正常運作規(guī)律的行為),而這么做的人往往會(因掉落的大石塊)傷到自己的手(指執(zhí)法者被殺死的情況)。(注:此段是老聃對不顧民意,強制施行壓迫人的法規(guī)的做法的批判) 篡改版的意思是:人民不怕死,怎么能用死威脅他們。如果能使老百姓一直都怕死,那些例外(不怕死)的,我就把他抓起來殺掉,誰還敢?常有掌管刑殺的人殺人,那些超越職權擅自執(zhí)行死刑的,是一種代替高級工匠進行雕刻工作的行為,這種行為很少有不傷到自己的手的。(篡改的很多,總的說,老聃批判否定抓人殺人的嚴苛法律,在篡改后變成了認可這種嚴苛的法律。結(jié)尾本來老聃是在批判導致人民以死相爭的壓迫與強制,是違反社會自然運作的規(guī)律的。篡改后成了對越權行為的批評。這是儒教徒有意回避對儒家“強制”思維的批判,并代之以膚淺的道理) 第75章:……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為也,是以不治?!?/p> 篡改版:……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譯文:……百姓不服統(tǒng)治,因為官府總試圖去統(tǒng)治他們,所以才會不服統(tǒng)治……(意思是要達成統(tǒng)治,需要滿足客觀的使民眾自然心悅誠服的事情,而不能什么好事還沒做,就主觀的要求民眾服從。) 篡改版的意思是:……民眾難以統(tǒng)治,是因為官府有所作為,辦了不少實事,民眾(變得得寸進尺,傲慢自大)所以難以統(tǒng)治。(這是儒家官員大都懶政瀆職的思維根源,他們敵視民眾,認為人人都和他們一樣,是卑劣無恥的。) 第76章:……故曰:堅強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細,生之徒也。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恒。強大居下,柔弱微細居上。 篡改版:……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兵。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譯文:……古語有種說法:強硬的,是會死的人。軟弱細小的,是會活下來的人。軍隊逞強就打不了勝仗,堅硬的樹木則會經(jīng)久耐用。結(jié)實巨大的會處于根基處,柔軟細小的則會處于頂端細枝末節(jié)處。 篡改版的意思是:……所以堅強的人是找死的人,軟弱的人是活下來的人(故曰被改成故,引用過去的說法篡改后變成肯定這種說法)。所以,軍隊堅強就打不贏(原文是并列的句子,并沒有因果關系,篡改版添加了是以兩字,歪曲原意)堅硬的樹木可以做武器(恆字改成了兵,完全歪曲。)堅硬巨大的處于下,軟弱的地位在上。(篡改后的意義似乎在鼓吹投降屈服,這是儒教徒普遍的思維,特別是孔家后裔每逢改朝換代,就會毫不猶豫的背叛飼養(yǎng)他們的舊政權,投降新政權。此段就是投降主義的價值觀吧。) 第79章:……可以為善。是以圣右介,…… 篡改版:……安可以為善?是以圣人執(zhí)左契,…… 譯文:……(調(diào)解仇恨不滿,難免有一部分不能解決的憤怨,這種情況)可以施行善事,所以圣者是提供幫助與保護的人,…… 篡改版的意思是……(調(diào)解仇恨不滿,難免有一部分不能解決的憤怨,這種情況)怎么能做善事彌補呢?所以圣人執(zhí)掌契約書(裁決劃分),……(原文是說那一部分無法細分解決的,可以以善行彌補,圣者根據(jù)自己的富足條件提供援助與保護,以達成圓滿結(jié)果。篡改后的意思成了否定援助行為 ,將本意鼓勵人行善奉獻成為圣者的觀念,改成圣者是掌握裁決權的人、官員。歪曲了本意倡導的仁義。) 第80章: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遠徙,…… 篡改版: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p> 譯文:太小人口又少的國家,不要使用那種需要上百人才能制造出的貴重物品(鼎、宮殿等),要讓它的人民珍視生命(保存實力)避戰(zhàn)遠徙?!?/p> 篡改版:人少的小國,有十倍百倍的物品也不用,讓百姓珍重生命不長途遷徙。……(原本講的是那些小國家,無法與大國抗衡時應采取的生存之道,被篡改后變得前言不搭后語,失去邏輯) 第81章:……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酥溃瑸槎?。 篡改版:……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ト酥溃瑸槎粻?。 譯文:……智商高的人并不博學多聞,博學的人智商并不高;行善的人不贊美(自己),贊美推崇(自己)的,不是善人?!鋈说臏蕜t,是做事不與人爭奪(此準則只局限于同族同胞之間)。 篡改版的意思:……好人不爭辯,爭辯的不是好人(此段倒到了前面,但多字被改成辯字,古文中多字本意有贊譽、推崇的意思,被改成了辯字,篡改者不僅歪曲了本意對自吹自擂的人的批判,還以此否定了善辯之人,據(jù)古籍記載看,儒教徒講道理總是講不過人家,因為他們本就是不講真理,常常狡辯的學派,往往在事實面前理屈詞窮,所以才借改書的機會,詆毀攻擊真正善辯的人士);……圣者的行為準則,是做事不與人爭。(人被改成圣人,應當普世推廣的道理,成了陽春白雪的高端人群的準則) 附本人多年前找到的帛書版全文,與現(xiàn)在所謂的帛書版(偽造的)不同: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 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至之也。天毋已清將恐裂;謂地毋已寧將恐發(fā);謂神毋已靈將恐歇;謂谷毋已盈將恐渴;謂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故必貴而以賤為本,必高矣而以下為基。夫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谷,此其以賤之本與?非也。故致數(shù)與無與。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珞珞若石。 上士聞道,堇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費,進道如退,夷道如類?!?/p> 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輸,質(zhì)真如渝。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 天象無刑,道隱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 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勿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所教,夕議而教人。故強良者不得死,我將以為學父。 天下之至柔,馳騁于天下之致堅;無有入于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盅,其用不窘。大直如詘,大巧如拙,大贏如,躁勝寒,靚勝炅,請靚可以為天下正。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不出于戶,以知天下;不窺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弗為而成。 為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恒無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圣人恒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心;百姓皆屬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蓋聞善執(zhí)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揣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無死地焉。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 道,生之,畜之,長之,遂之,亭之,毒之,養(yǎng)之,復之。生而 弗有也,為而弗恃也,長而弗宰也,此之謂玄德。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塞其悶,閉其門,終身不堇。啟其悶,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毋遺身殃,是謂襲常。 使我介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解。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食而赍財有余,是謂盜夸。盜夸,非道也。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絕。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鄉(xiāng);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xiāng)觀鄉(xiāng),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茲?以此。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蝎蛇弗螫,攫鳥猛獸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會而脧怒,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愛,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即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悶,閉其門,和其光,同其塵,銼其銳而解其紛,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淺。故為天下貴。 以正之邦,以畸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而邦家茲昏;人多知,而何物滋起;法物滋章,而盜賊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無為也,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樸。 其正閔閔,其民屯屯。其正察察,其邦夬夬。禍,福之所倚;福,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祅。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兼而不剌,直而不紲,光而不眺。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惟嗇,是以早服。早服是謂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也。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傷人也。非其申不傷人也,圣人亦弗傷也。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郊也,牝恒以靚勝牡。為其靚也,故宜為下。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過欲兼畜人,小邦者不過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則大者宜為下。 道者,萬物之注也;善人之葆也,不善人之所葆也。美言,可以市;奠行,可以賀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雖有共之璧以先四馬,不善坐而進此。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與?故為天下貴。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于其易也,為大于其細也。天下之難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于無難。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謀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亂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臺,作于累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為之者敗之,執(zhí)之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也,故無敗也;無執(zhí)也,故無失也。民之從事也,恒于其成事而敗之。故慎終若始,則無敗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而復眾人之所過;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 故曰:為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民之難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知邦,邦之賊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恒知此兩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此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乃至大順。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樂隼而弗厭也,非以其無諍與,故天下莫能與諍。 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遠徙,有車周無所乘之,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jié)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邦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無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已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弗爭。 天下皆謂我大,不肖。夫唯大,故不宵;若宵,細久矣。我恒有三葆之:一曰茲,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茲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為成事長。今舍其茲,且勇;舍其后,且先;則必死矣。夫茲,以戰(zhàn)則勝,以守則固。天將建之,汝以茲垣之。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zhàn)者不怒,善勝敵者弗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諍之德,是謂用人,是謂天;古之極也。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為主而為客,吾不進寸而芮尺?!笔侵^行無行,攘無臂,執(zhí)無兵,乃無敵矣。禍莫大于無適;無適,斤亡吾葆矣。故稱兵相若,則哀者勝矣。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其唯無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貴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懷玉。 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 民之不畏威,則大威將至矣。 毋閘其所居,毋厭其所生。夫唯弗厭,是以不厭。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見也,自愛而不自貴也。故去彼取此。 勇于敢者則殺,勇于不敢則活。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戰(zhàn)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彈而善謀。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 若民恒不畏死,奈何以殺懼之也?若民恒是死,則而為者,吾將得而殺之,夫孰敢矣?若民恒且必畏死,則恒有司殺者。夫伐司殺者,殺;是伐大匠斫也。夫伐大匠斫者,則希不傷其手矣。 人之饑也,以其取食稅之多也,是以饑。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為也,是以不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貴生。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仞賢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堅強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細,生之徒也。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恒。強大居下,柔弱微細居上。 天下之道,猶張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故天之道,損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此有道者乎?是以圣人為而弗又,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見賢也。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也,以其無以易之也。水之勝剛也,弱之勝強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故圣人之言云曰:受邦之詬,是謂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謂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為善。是以圣右介,而不以責于人。故有德司介,無德司徹。夫天道無親,恒與善人。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恒無欲也,以觀其眇;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噭。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有玄,眾眇之門。 天下皆知美,為美,惡已;皆知善,訾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意聲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隨,恒也。是以聲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昔而弗始也,為而弗之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居,是以弗去。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聲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恒使民無知、無欲也;使乎知不敢,弗為而己。則無不治矣。 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淵呵!始萬物之宗。銼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呵!似或存。吾不知誰子也,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聲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鑰與?虛而不淈,踵而俞出。多聞數(shù)窮,不若守于中。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呵若存!用之不堇。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聲人芮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與,故能成其私。 上善如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之所惡,故幾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淵,予善信,政善治,事善能,踵善時。夫唯不靜,故無尤。 而盈之,不若其已。而棁之,不可常葆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貴富而驕,自遺咎也。功述身芮,天之道也。 戴營魄抱一,能毋離乎?槫氣致柔,能嬰兒乎?修除玄藍,能毋疵乎?愛民栝國,能毋以知乎?天門啟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謂玄德。 卅輻同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也。燃埴為器,當其無有,埴之用也。鑿戶牖,當其無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五色使人目明,馳騁田臘使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使人之行方,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聾。是以聲人之治也,為腹而不為目。故去罷耳此。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 寵之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也;及吾無身,有何患?故貴為身于為天下,若可以拓天下矣;愛以身為天下,汝可以寄天下。 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計,故束而為一。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尋尋呵!不可名也,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忽恍。隨而不見其后,迎而不見其首。執(zhí)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 古之善為道者,微眇玄達,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強為之容。曰:與呵!其若冬涉水。猶呵!其若畏四鄰。嚴呵!其若客。渙呵!其若凌澤。沌呵!其若樸。湷呵!其若濁。湛呵!其若浴。濁而情之,余清。女以重之,余生。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所以能敝而不成。 至虛,極也;守情,表也。萬物旁作 ,吾以觀其復也。夫物云云,各復歸于其根。歸根曰情。情,是謂復命。復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亡亡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沕身不怠。 大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下母之。信不足, 案有不信。猶呵!其貴言也。成功遂事,而百省謂我自然。 故大道廢,案有仁義。知情出,案有大偽。六親不和,案有孝茲。邦家昏亂,案有貞臣。 絕聲棄知,民利百負。絕仁棄義,民復畜茲。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言也,以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唯與訶,其相去幾何?美與惡,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望呵!其未央哉!眾人熙熙,若饗于大牢。而春登臺,我泊焉未兆,若嬰兒未咳。累呵!似無所歸。眾人皆有余,我獨遺。我愚人之心也,湷湷呵!俗人昭昭,我獨昏呵!俗人蔡蔡,我獨悶悶呵!忽呵!其若海;望呵!其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以悝。吾欲獨異于人,而貴食母?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物,唯望、唯忽。忽呵!望呵!中有象呵!望呵,忽呵!中有物呵!幽呵,鳴呵!中有請也。甚請、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順眾父。吾何以知眾父之然?以此。 炊者不立,自視不章,自見者不明,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 曲則金,枉則定,漥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聲人執(zhí)一,以為天下牧。不自視故明,不自見故章,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長。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全者,幾虛語哉!誠金歸之。 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暴雨不終日。孰為此?天地,而不能久有,況于人乎?故從事而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者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有物昆成,先天地生。繡呵,繆呵!獨立而不垓,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筮,筮曰遠,遠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國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重為輕根,清為躁君。是以君子眾日行,不離其輜重。唯有環(huán)官,燕處則昭若。若何萬乘之王而以身輕于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善行者無轍跡,善言者無瑕適,善數(shù)者不以籌策。善閉者,無閂鑰而不可啟也。善結(jié)者,無繩約而不可解也。是以聲人恒善人而無棄人,物無棄財,是謂神明。故善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赍也。不貴其師,不愛其赍,唯知乎大瞇。是謂眇要。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雞。,恒德不雞;恒德不雞,復歸嬰兒。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恒德乃足,復歸于樸。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恒德不貳。德不貳,復歸于無極。樸散則為器,圣人用則為官長,夫大制無割。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弗得已。天下,神器也,非可為者也。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物或行或隨,或炅或吹,或強或贏,或培或橢。是以聲人去甚,去大,去諸。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強于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居,楚棘生之。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強焉。果而毋驕,果而毋矜,果而勿伐,果而勿得已居,是謂果而不強。物壯而老,是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铦襲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樂殺人也。夫樂殺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喪事上右;是以便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居之也。殺人眾,以悲依蒞之;戰(zhàn)勝,以喪禮處之。 道恒無名 。樸唯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渝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俾道之在天下也,猶小谷之于江海也。 知人者,知也。自知者,明也。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知足者,富也。強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不忘者,壽也。 道,泛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萬物歸焉而弗為主,則恒無欲也,可名于小。萬物歸焉而弗為上,可名于大。是以聲人之能成其大也,以其不為大也,故能成大。 執(zhí)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樂與餌,過格止。故道之出言也,曰:“談呵!其無味也。視之,不足見也。聽之,不足聞也。用之,不可既也?!?/p> 將欲拾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去之,必故與之。將欲奪之,必故予之。是謂微明。友弱勝強。魚不可脫于淵,邦利器不可以視人。 道恒無名,侯王若守之,萬物將自化?;鳎釋㈥D之以無名之樸。闐之以無名之樸,夫?qū)⒉蝗琛2蝗枰郧?,天地將自正?/p> |
|
|
來自: 用戶nuowjtbbgg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