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帛書甲本《道德經(jīng)》復(fù)原本】注釋。德經(jīng)

 莫問君 2012-10-17

德經(jīng)

01:上德不德,是以有德(通行本第38章)。

〖經(jīng)文——譯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上得,不得,因此有得。德:〈集韻〉德,行之得也)。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下得,不失去其得,因此無得。無:字取通行本)。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
(上得之人無為,而不以為自己無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
(上仁之人有為,而不以為自己有為。這是下得,無德);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
(上義之人有為,而以為自己有為。再下得,無仁);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yīng)也,
(上禮之人有為,而莫之應(yīng)。就是說,以禮為上這些人的言行與德仁義不相應(yīng),也就是非德非仁非義。再下得,無義),
則攘臂而乃之。
(如此不德不仁不義之禮,則攘臂而阻擋它。攘:推也。乃:難也?!垂騻?宣八年〉而者何,難也。乃者何,難也。曷為或言而,或言乃,乃難乎而也)。

故失道,失道矣,而后德;
(因此而離開了道。失道即離開道了,做人才退一步,以以德為上,就是以“無為”“不爭”為上。這是離道,是倒退);
失德而后仁;
(失德即無為做不到后,再退一步,才以仁為上);
失仁而后義;
(失仁即做不到仁后,又退一步,才以義為上);
失義而后禮。
(失義即義也做不到后,退居以禮為上)。
夫禮者,
(而以禮約束人們的言行),
忠信之泊也,
(因其不德不仁不義,所以忠信缺少。泊:與薄同。〈王充-論衡-率性篇〉氣有厚泊,故性有善惡),
而亂之首也。
(當然是禍亂之首)。

前識者,
(前面所知這些,指離道后的“上德上仁上義上禮”。道本無知無欲,一旦有知,便落在“下知”,如人們崇尚德,退而崇尚仁,退而崇尚義,退而崇尚禮,更退而崇尚刀兵,都是老子蔑稱的對道的“下知有之”。因此,這里才稱為前識。識:〈說文〉知也),
道之華也,
(是道之華而非道之實,就是說,是道之表象作用,不是道本身),
而愚之首也。
(這就是舍本求末,華而忘實,不是回歸道,是遠離道,所以,是愚蠢之首)。
是以大丈夫居亓厚而不居亓泊,
(禮為薄,德仁義禮下行步步見薄。因此,大丈夫要從禮歸義歸仁歸德歸道,步步上行,才得見其厚。亓:其的古字。泊:通“薄”),
居亓實而不居亓華,
(道為實,德仁義禮都是道之華。也就是說從禮步步上歸,直至歸道),
故去皮取此。
(因此,要去掉離道之淺薄表象,而取大道之本。就是從禮到義到仁到德到道,步步上行,一取一舍。皮:淺薄。〈後漢-張衡傳〉後人皮傳,無所容篡?!冈]」皮膚淺近,強相傅會也。此:〈大學(xué)〉此謂知本)。


【筆記】 一 ,本章核心:道和德的關(guān)系。老子高唱“不得”,舍棄德而回歸道。

1“失道失道矣”。
眾生失道,只有開悟的圣人看得出,說得明。眾生自己則迷而不覺。
2為什么說眾生失道?
因為眾生落在“得”中,所以失道。如“德仁義禮者”,都是得,因此失道。
3“得”,為什么失道?
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說,修行一旦達到玄同境界,就明白一切都“不可得”了。事實真相既然是“不可”得,眾生之“可”得便是假象,便是虛幻。眾生不自覺而已。正因為不自覺,世間眾生才執(zhí)著其“可”,而“可道”,“可名”,“可欲”了。說穿了,這都是眾生執(zhí)著自己的妄想??傻?,就是執(zhí)著一切無和有;可名,就是執(zhí)著語言文字等一切表述,言說;可欲,就是放縱執(zhí)著自己的欲望。
4道德經(jīng)為什么以“不得”開篇?
不得是道德經(jīng)根本主張,通過“不得”才能歸還道。
以后各章都是以“不得”為準則,為核心。無為,不爭,守弱,不強,說到底,其精神實質(zhì)都是“不得”。
不得,才能與玄同,玄之得,就是不得。所以,玄德:不得也。

二,段落分析。

第一段落:上德與下德對比。
上得者不得,也就是無為。
下得者不失去其得,也就是有為。
無為者,上得,德也。有為者,無得,無德也。
老子德的概念,含義是“得”。老子主張的上德概念,含義是“不得”。
道德經(jīng)中的德字,時而用在“得”含義上,時而用在上德之“不得”含義上,讀經(jīng)時,需要分辨清楚。

第二段落:上德之行與下德之行對比。
上得者無為,而無以為也,也即不以為自己無為,不自恃也。
下得者有為,注意,分如下三種:
上仁之人是有為,而不以為自己有為,不自恃也。
上義之人是有為,而以為自己有為,自恃也;
上禮之人是有為,而莫之應(yīng)。就是說,以禮為上這些人的言行與德仁義不相應(yīng),也就是非德非仁非義,如此不德不仁不義之言行,則攘臂而拋棄它。

第三段落:離道的不同層次。
因此,失道即離開道后,做人才退一步,以德為上,就是以“無為”“不爭”為上。盡管這是離道,是倒退了一步。
失德即無為做不到后,再退一步,才以仁為上。
失仁即做不到仁后,又退一步,才以義為上。
失義即義也做不到后,退居以禮為上。
而以禮約束人們的言行,因其不德不仁不義,所以忠信缺少,當然是禍亂之首。
至于亂至刀兵,老子更是反對的。

第四段落:道和德的關(guān)系。
老子明顯把德分成下德和上德。得為下德,分成仁、義、禮;不得為上德。
道和德的關(guān)系:老子指明,道為實,德為華。老子主張:要居其實而不居其華。 明顯是告訴眾生:要舍棄德,也即舍棄上德和下德,而回歸道。

三,老子的治國(治心)方略。

——老子治理國(治心)的手段依次是:1道,2德,3仁,4義,5禮,6兵。
六個手段,老子以“道德”為主,其余占據(jù)次要地位。
實際來說,治理國家民眾或言治心,這六個手段是缺一不可的。
老子,力主無為,歸還大道。其余手段不是不用,乃是不得已而用。
鎮(zhèn)壓高壓,這是用刀兵用強力治國治心,老子體系中位在第六;
以禮治國治心,老子體系中排在第五;
以義治國治心,利人利物,在老子體系中排在第四;
以仁治國治心,愛人愛物,在老子體系中排在第三;
以德治國,無為而治,在老子體系中排在第二;
與道相合,歸還大道,在老子體系中排在第一。
最次等的刀兵,老子在第五十七章中說,“以畸用兵”;第三十一章中,老子說“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恬襲為上”。從小用刀兵到仁義治國治心,逐步加大力度,能夠體會到老子的“愛民”之心;從“無為之治”,到歸還大道,通篇文章無不致力于此,可見老子真正用心是“救民”,救民“解脫生死”。

——后世所謂治國治心能人,用仁義禮兵者多多,用無為治國治心者也大有人在。比如提倡“大公無私”,就是無為治國治心;提倡奉獻愛心,就是以仁治國治心;提倡利他,就是以義治國治心;提倡法律倫理,就是以禮治國治心;動用強力暴力,就是刀兵治國治心了。哪個超出老子劃定范圍了呢?只不過側(cè)重點不一樣而已。
而在治國治民治心中,能集愛百姓和指引百姓解脫生死于一身的,只有老子一人。
解脫生死,把這當作第一要務(wù),古今治國治民治心者,老子一人。
有些人說,老子只講無為治國治心,老子反對用仁、義、禮、刀兵治國,是沒有讀懂老子所致,是錯解老子。最壞的刀兵,老子也說:“不得已而用之,恬襲為上”,何況其他?說老子反對用仁、義、禮、刀兵治國,是沒有根據(jù)的。

四,老子為什么討厭“禮”?
在本章,老子把禮視作“無忠無信,禍亂之首”。在第十八章,老子把禮稱作“大偽”。這是因為,禮,規(guī)定了人的行為規(guī)范,強迫人如何言行,違背了“道”。在老子看來,道,生有無,生美惡,生真假,等等,都是道的子民,都是道之自然(自燃),不可能有親疏遠近之分。人自多事,“可道”后,有了知,有了執(zhí)著,開始有為,才有了無為之德;追逐有為,無為做不到了,才有了仁;進一步追逐有為,仁也做不到了,才有了義;再有為,義也做不到了,退至強制人的言行之“禮”。強制言行,當然不是出自本心,老子才在本章稱其為“忠信之泊”,在第十八章蔑稱其為“大偽”。強制就有反抗,就有了刀兵,便有了禍亂,老子才稱其為“禍亂之首”。
實際來說,從“可道(知)”開始,就是失道了,老子自稱“下知有之”。有失就有得,得是什么呢?普通百姓當然是有為,“得有”。而老子則指出要無為,“得無”,所以老子才高唱“上德不德”,也即“上得不得”也。老子稱此為玄德。至于仁義禮之流,都是“下德”,都是“得有”,都是有為。
在老子看來,無為,才能回歸道;才能走出失道的窠臼,最終得道。所以,道德經(jīng)中,我們能夠看見老子不主張人為用強,主張大道自然(自燃),任其自生自滅,不要有為。而禮,正是用強,有為,才遭到老子蔑視。

 

五,通行本問題: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yīng),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只始。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1  郭店簡本和通行本,在“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之后,加進一句“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乍看好似有理,原文真象是丟失了這句。實際不是,這根本就是后人妄加的。請看,上仁也是下德,是有為者?!吧先视袨槎鵁o以為”,這是老子的話。這和修改者加進的“下德有為而有以為”這一句話是矛盾的。這是修改者忽略的地方。老子本人,絕不會如此不濟的。
2  把句子中的也字都刪掉,是為了句子完美。
3  把亓字改成其字,泊字改成薄字,為的是通俗易懂。
4  把乃字改成扔字,把皮字改成彼字,是改變愿意,是胡改了。

 

參考:《道德經(jīng)》中的“德”,指什么?


1普通眾生貪“得”。
德:〈集韻〉德,行之得也。
道德經(jīng)中。德,也多是用在得的含義上。德,也使用了當時德字的普通含義,那就是“知、仁、義、禮”。(《周禮·地官》中,列出六德:知、仁、聖、義、中、和)。

關(guān)于德,老子分為下德和上德。
下德:有為之得。如本章提到的仁、義、禮,這在當時,是受社會普遍接受并提倡的。而老子,卻稱其為下德。

上德:無為之得。老子指明“不得”便是上德。不得,即是行上能“不得知、不得仁、不得義、不得禮者”,如此以“得無”為德者,老子稱其為上德。

世間普通眾生都是貪得無厭的,都是追求得得得,哪個肯放下,哪個肯不得呢?

2老子提出:“不得而得”,從世間解,得,上升了一個層次。
道德經(jīng)開篇,大聲疾呼,“上德不德,是以有德”。這無疑是告訴我們,不得,才是最好的“得”。乍看,有點大人欺騙傻瓜小孩的味道。其實不是欺騙。
請看:世間解。
得,是不得,形式邏輯上是違背矛盾律的。辯證的看,不矛盾。時間上看,眼下不得,可以成為將來大得的原因,如漁業(yè)規(guī)定的的禁捕期??臻g上看,此處不得,別處大得。站在這個角度看是小,站在那個角度看就是大。這就是不得而得的世間解。這是事實。事物本身就是辯證的。老子正是懂得這樣辯證看問題,才令我們信服,信服他的辯證法,信服他的辯證言論。我們才在現(xiàn)實的逼迫下,勉強接受老子“不得”的言論。
這個層次,我們還存在“小失大得”的貪念,但是,卻肯“不得”了。這比最初只知道一味去得,上進了一步。這樣,這個世間,至少有一部分人,邁上了一個臺階,高出了那些只想“得”者一頭。
但這是老子的釣餌,他的目的,絕不是到此為止。

3不得而得,出世間解,得,又上升了一個層次。
出世間,是老子的目的。不辯證去看,只這樣直觀,“不得,也是得的”。只不過需要解釋,那就是“得無”。得無,是不得而得之出世間解。說穿了,不得,就是不得,得無也是不得嘛。換句話說,老子的“不得”,進一步理解,不是什么辯證法,而是真不得。正因為這樣,我們才認定老子比哲學(xué)家們高明的多;才知道老子是有修行層次的;才知道老子是悟道者。老子不得主張,不是唱高調(diào),而是說出了事實真相,事實就是不得的。修行一旦歸根,回歸到玄,老子說:親,不可得,疏也不可得;貴不可得,賤也不可得;利不可得,害也不可得。進而推知,有不可得,無也不可得;福不可得,禍也不可得;大不可得,小也不可得。等等,一切對立雙方,都是不可得的。達到這樣高度,就是玄同,也即與玄相同了。得?得一個讓老子看看,什么都得不到的,原本便是不可得的。
有人說,得無,還是得,得那個無。這樣理解也是可以的,反之,老子就不會說“上得不得”了,老子正是抓住“得”的誘惑力,才不直接說“不得”,而說“得”的。關(guān)鍵是,老子的得是“得無”,哄騙小孩的把戲。動真格的,做到“得無”,我們肯嗎?那可不是得有啊。那是令我們“放下”啊。
所以,把“得無”叫“得”,是老子的巧妙手段;是對不得的我們,一種安慰??吹嚼献拥摹暗谩弊?,我們象小孩一樣高興以為真得,就是小孩了。
有人問,不得,哪個能做?
最初不得,如平常人的善良舉動,就是不得。上升一個層次,母親喂養(yǎng)子女,就是不得。能夠把世間一切看做是自己子女,不得之心就定了。佛祖就是這樣看世間的。

4達到玄同境界,進而回歸大道,得,上升到最高層次:“得而無得”。
修行一旦達到回歸大道,這樣境界中,即便得,也明白是不得了;即便有,也明白是無了。打個比方,做夢,知道是夢了,得什么,都清楚是夢幻,清楚是假的,手中緊握元寶,也知道是沒有的了,這就是“得而無得”了。到這個境界,就知道老子所說的“為而無為”,“爭而不爭”,到底是什么含義了。
老子的德字,運用的很神妙。普通眾生都能接受。即便修行到巔峰,德字也不失其用。
 
 
02(通行本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
〖經(jīng)文——譯文〗
昔之得一者:
(往昔得一的。注意:這一是無。得一,乃是得無,是“無為”):
天得一以清。
(天,因為清,而得一。天主生,以清,而無生,故歸一。以:因)。
地得一以寧。
(地,因為寧,而得一。地主死,以寧,而無死,故歸一)。
神得一以靈。
(神,因為靈,而得一。神明本無,此無亦無,而歸一。注意,神明本無體,無其無,所以,用靈巫之有;有了靈巫引導(dǎo)神和人對話教人做事,神便得一。靈:《說文》靈,巫也。巫:導(dǎo)引神的人。靈,字取通行本)。
浴得一以盈。
(浴,因為盈,而得一。也就是浴到充盈,而歸一。注意,浴得一,浴乃是洗凈,是無,無其無,所以,才用“有”得一。大水充盈,自然無?。?BR>侯王得一而以為正。
(侯王,用“為正”得一,歸無?!盀檎闭?,為“無”也,也就是無為)。
亓致之也:
(上面結(jié)論說得詳細一些是這樣。致:〈禮-禮器〉德產(chǎn)之致也精微?!冈]」致,致密也。亓:其的古體字):
胃天毋已清,將恐蓮;
(天不是已經(jīng)清而歸無的話,就會生生不息,將被萬物充塞。蓮:本義:蓮子,荷的種子。這里取生生不息之義);
胃地毋已寧,將恐發(fā);
(地不是已經(jīng)寧而歸無的話,就會死而又死,死光光,顯露出自己。發(fā):顯露。〈孟子·告子下〉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胃神毋已靈,將恐歇;
(神不是已經(jīng)通過靈而歸無的話,神將恐怕要歇息);
胃浴毋已盈,將恐渴;
(浴不是已經(jīng)通過盈而歸無的話,將恐怕因浴而斷水。渴:〈周禮-地官〉草人凡糞種,渴澤用鹿。「疏」渴,故時停水);
胃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
(侯王不是用高也即用無為已經(jīng)達到貴,將恐怕要跌下,失去至尊之位。注意,侯王的高是下,是無為;侯王的貴是賤,也是無為。蹶,字取通行本)。
故必貴而以賤為本,
(因此,必貴,反而以賤為本),
必高矣而以下為基。
(必高,反而以下為基?;?,字取通行本)。
夫是以侯王自胃曰孤寡不。
(因為這,侯王才自稱孤寡不谷。孤寡不谷,均為古代君主自謙之稱)。
此亓賤之本與?
(侯王給自己這樣稱呼,這是他們賤的根本嗎?與:語辭〈論語〉其爲仁之本與)?
非也。
(不是的?。?。
故致數(shù),與無與。
(因此,數(shù)推究到極處,與就是無與,也就是說“多就是無多”“有就是無”,都是一而已。與:通輿,多的含義。所以,乙本改作輿,更好理解一些。致:〈禮-禮器〉有放而不致也?!甘琛怪拢瑯O也)。
是故不欲祿祿若玉,
(因為這,才不欲富貴若玉),
硌硌若石。
(反欲貧賤若石)。

【筆記】本章核心:得一,就是不得。
承接開篇,不得,得什么呢?當然是得無,也即得一。
一,得一就是歸無。一就是無。
老子的一,被后世大學(xué)者們誤解為道。
a這樣誤解者,也都清楚,“道生一”,對于這些人來說是個永遠解不開的死結(jié)。
b另外,一是道的話,有一就有多,多,是不是道?這對立統(tǒng)一的概念,必然陷入二邊而不可解。
c如果一不和多對,這一,就是無。老子說,修行達到一定高度,自然會“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搏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計,故混而為一。一者,其上不謬,其下不昧。尋尋呵不可名也。復(fù)歸于無物”。顯見,老子說的一,就是無。
d注意:《說文》: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道,立于一,立乃是道之起用,這是道之作用,不是道。惟初太始是一,從初始這個角度說的話,老子曾說“無”是萬物之始,可見,一是無。
e注意:在老子體系中,從邏輯上說,道最初生出的是無,也就是萬物之父,是一。這就是“道生一”。之后,從無生出有,有是萬物母,是二,那就是“一生二”。陰陽備齊,一父一母,進而生出三,也就是六子,八卦齊備,進而產(chǎn)生萬物。從這個邏輯順序看,一就是無。
f有人說,執(zhí)一,一還有個數(shù)字,只不過是最少而已。這樣說不對。一花一草一樹木,這是不同物之一。當大到天地萬物歸于初始,也即歸一,這時候的一,就是無,因為無是萬物之始。
二,聲人執(zhí)一而為天下牧。
修行僅僅達到無身是不夠的,更要無一切,一切都要歸無。老子在這一章說:天、地、神、浴、王,都要得一,也就是最終歸無。
守有者,以無破之,如天清地寧;不破,就會有之越有,直至地發(fā)天塞。
守無者,還是以無破之,無其無,就是有。如神以靈之有得一,浴以盈之有得一;不破其無,就會無之越無,就會神歇浴渴。
修出侯王,也就是心王,達到至尊之位,也要無為,也要歸無,不可自居其王;反之,會失去其尊。
修行歸到一,也就是歸到最小最小,說穿了,就是歸到無。無乃萬物之始,回歸到萬物之本初,離道已經(jīng)不遠。但要清楚,這一,還不是道。這一,由道而生。
三,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注意這本字和基字,是賤是下。有無二字,當然是無而非有。無就是本,就是基。有,從定數(shù)上推究到最后還是無。這是老子主張無為的根據(jù)。
四,通行本問題: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
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其致之也:
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
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貞將恐蹶。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谷。此非以賤為本也!非乎?
故至譽無譽。
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1浴字改成谷字,不解浴字奧妙,不知道老子說的浴乃是洗心。老子道就是真心,可道,此心變作欲有欲無之心,變成有染之心。修行,就是浴此心,也就是老子所說的浴。通過浴,最終可以洗凈有染之心,恢復(fù)平靜,不再妄想。不知此心之恒,就是妄,妄作兇。
2帛書本“侯王得一而以為正”,修改成“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純屬賣弄,又賣弄錯了?!匆?乾卦〉元亨利貞?!甘琛关?,正也。
3帛書本“毋已…將恐”句式,通行本統(tǒng)統(tǒng)改成“無以…將恐”句式,這不是心血來潮,是照應(yīng)開篇排列下來的那六個以字,才用“無以”,而廢棄“毋已”。修改者思維還是縝密的。但“毋已”才是老子本義。
4通行本把胃字統(tǒng)統(tǒng)刪掉,改成一個謂字統(tǒng)攝在前,一是避免重復(fù),二是胃字原本便是謂的含義。
5通行本用裂字替代帛書本蓮字,用廢字替代發(fā)字,用竭字替代渴字,都是錯誤,都是強奸老子本義。
6通行本加進一句“萬物得一以生”,和整個段落意義相違背。如果加進“萬物得一以靜”,還算是有點道行;以生二字,就看出是修行的外行了。用萬物和侯王相對,又是亂彈琴。既然加進“萬物得一以生”,后邊自然加進另外一句“萬物無以生將恐滅”。對比之下,通行本對帛書本的修改痕跡明顯可見。
7帛書本“謂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后人不解其意,以為不通順,修改成“侯王無以貞,將恐蹶”,以和其前文修改相互對應(yīng)。修改者,根本不知道侯王的高乃是無為;不知道侯王的貴也是無為。
8帛書本“故必貴而以賤為本,必高矣而以下為基”,后人修改成“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確實比原文通順了。老子,文學(xué)水平顯見不如后人了。
9帛書本“夫是以侯王自胃曰孤寡不”,后人改成“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谷”,句子顯然通順了。多加個谷字,顯見修改者以為原本缺失谷字。
10帛書本“此亓賤之本與?非也。故致數(shù),與無與”。后人不解其意,只好修改成“此非以賤為本也!非乎?故至譽無譽”。原文犧牲了,意義改變了。
11帛書本“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硌硌若石”。通行本修改成“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這樣一改,可就不如原文清晰明白了。
 
 
03章:上士聞道,堇能行之(注意:通行本第41,40章。這樣可保持帛書順序不變)。
〖經(jīng)文——譯文〗
上士聞道,堇能行之;
(上士聞道后,能時時去行無為。堇:時也?!垂茏?五行篇〉修槩水土,以待乎天堇);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中士聞道后,這聞本身都是存亡不定,何況去行無為?更是不可能的);
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為道。
(下士聞道后,大笑道,也就是輕慢乃至侮辱道,這些人那里,不笑不足以為道)。
是以建言有之,曰:
(因為這,才有三種建言說。建:設(shè)立朝律。建言:如箴言,古語,諺語等等,這里可用箴言理解):
明道如費,
(明道者,那是上士,如損一樣。明白什么是大道,為了回歸大道,常行無為,一切歸無歸空,所以說如費。費:〈玉篇〉損也,耗也),
進道如退,
(進道者,那是中士,有道可進,已經(jīng)在道外,如退一樣。因為“聞”尚且若存若亡,更不能去行無為了。而有為,就是退道。所以說這樣的進道如同退道),
夷道如類。
(夷道者,那是下士,如下一樣。下士輕慢道,埋沒道,也是有為者。夷:埋沒。類:種類,上述的上中下三類人,埋沒道的是第三類下士,也就是下類)。
上德如浴,
(上士之行,上得如同無得。浴:洗心歸無),
大白如辱,
(上士之行,大白如同不白。白:〈增韻〉潔也。辱:污濁),
廣德如不足,
(上士之行,得足如同不足。廣德:多得),
建德如偷,
(上士之行,得厚如同不厚。建德:建立得,也即厚其得。偷:薄也?!醋髠鳌は迦荒辍第w孟之語偷),
質(zhì)真如渝。
(上士之行,質(zhì)真如同不真。真:永恒不變?yōu)檎?。渝:〈爾雅·釋言〉渝,變也)?/DIV>
大方無禺,
(至大之方,沒有方。禺:區(qū)域?!垂茏?侈靡〉是為十禺),
大器免成,
(至大之器,免成器。帛書甲乙本都是“免”字。因免字有晚音,通行本改寫成“晚”字,致使免字本來含義一掃而光,老子無為思想被歪曲。免字有萬音,可讀做萬,喪冠也。楚簡本改寫成“曼”,因為曼字也有萬音。曼:訓(xùn)讀為“無”時,與原文意義不悖。但“曼成”很自然是理解成“慢成”,也即到“喪冠”時方成。和通行本“晚成”大致同義。可見,是“免成”在傳抄過程中,被改寫成“晚成”、“曼成”,而不是相反。因為,“免成”,改成“晚成、曼成”,有緣由;而“曼成、晚成”,是沒有可能改成“免成”的,沒有理由的。由此可證,帛書甲本所傳道德經(jīng)抄本,應(yīng)該是老子原本。我們都知道,楚簡本棺木年代早于帛書棺木年代;從歷史角度說,“竹簡”也早于“帛”;竹簡文字也更古一些。但這些,只能斷定棺木年代早,文字遠古,卻不能由此斷定(即便相對斷定也不可以)楚簡本所抄寫的是道德經(jīng)原本。楚簡本、帛書本、通行本,乃至其他版本,斷定哪個是原本(現(xiàn)有史料下的相對斷定),只能從版本內(nèi)容斷定。而從內(nèi)容看,帛書甲本是真正原本。比如“大器免成”,甲本如此,乙本也是如此。且只有“免成”,才和本章前后文之句義不悖;只有“免成”,才可能是修行到達高度的老子之語),
大音希聲,
(至大之音,沒有聲),
天象無刑。
(至大之象,沒有形。天:〈說文〉顚也。至高在上,從一大也。刑:通形)。
道隱無名。
(道是隱的,是無可名說的。隱:字取通行本)。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看來,順應(yīng)道不懷疑道,才能善于回歸萬物之始,也即回歸無;且善成,也就是成就道業(yè)。唯:〈助字辨略〉朱注,唯者,應(yīng)之速而無疑也)。
反也者,道之動也;
(物極而反,道就是這樣運動的);
弱也者,道之用也。
(無為守弱不爭,圣人就是這樣利用道的。無,是道用之始,有了無,才開始了道用。老子說,無之以為用)。
天下之物生于有,
(天下萬物從有生,有是萬物母),
有生于無。
(有從無生,無是萬物父。邏輯上有從無生,實際上,有和無是玄同時生,一體兩面而已。楚簡本只有“生于無”三字。從內(nèi)容上看,“有生于無”該是原本。甲本脫失,乙本是“有生于無”,所以,帛書本所傳是原本)。
【筆記】本章核心:不得,得一,哪個肯做?
答曰:上士肯做,肯行。上士肯不得,因為達到了“大”。
上士知道,“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知道“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知道“無”的重要性。所以,上士才能做到無為,不得。
一,對待道,分上中下三類人。
上士聞道后,能時時去行無為。
中士聞道后,若存若亡,不能去行無為,而是有為。
下士聞道后,大笑道,也就是輕慢埋沒道,這些人那里,不笑不足以為道
二,對這三種人,曾經(jīng)有建言如下:
——明道如費:說的是上士聞道,時時去行,歸無歸空。所以說如費,費盡一切一切,實際就是徹底放下。老子言明道,佛家言明心,道理一樣,因為老子的道就是心。明道,就是為道。為道,就是浴此心,也即修除玄藍。浴心,修除污染,這就是老子所說的“為道者日云”,也即“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直到徹底無染,就是大道。而“費”就是損,所以,這里才說“明道如費”。
——進道如退:是說中士聞道,道在他那里不定有無,若存若亡。聞尚且如此,行就更談不上。這樣,中士就不能去“行”無為,而必然有為。有為就是退道。所以說,中士的進道如同退道。
——夷道如類:是說下士聞道,輕慢乃至埋沒道。如此夷道者,是最次等的下類。類:種類,就是指上述的上中下三類人。夷道者只能歸入第三類,也就是下類。“如類”,就是“如同下”。
注意:
明道者,為上士,乃是上德之人;上德不德,“不得”,行的是“無為”之道,這才是真正的得。。
而進道者和夷道者也即中士和下士,都是下德之人,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得。也就是說中士和下士都“不失其得”,乃是有為。有為,就是離道。
三,上士如何行道呢?
這三種人,最可學(xué)的是明道的上士。上士聞道后,時時行道。上士是如何行道的呢?
上士之行,上德如浴。浴乃空無,正是“上德不德”四個字。上得不得,這樣不得之得,是真正的得。
上士之行,大白如辱。守污濁才是大凈。
上士之行,廣德如不足。不足而足,這才是真正的“廣得”。
上士之行,建德如偷。上士,薄其所得,才是建厚其得。
上士之行,其質(zhì)本真,卻如同不真。
四,上士如此行的目標是什么呢?
上士目標是達到大。達到大身,達到大道。
至大之方?jīng)]有角,至大之器沒有成,至大之音沒有聲,至大之象沒有形。
五,上士如此行的根據(jù)是什么?
1上士明白,道是隱的,是無可名說,不可名狀的。只有順應(yīng)道不懷疑道,才能有善始且善成,也就是善于回歸萬物之始——無也;從而善于成就道業(yè)。
2上士明白,“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這是總結(jié)全章。指明上士“不得”的根據(jù)。
道動,為什么會反?因為,道生無,無反觀就是有。無中生有,有又生無,有和無本身便是物極而反,便是相反相成的。其所生萬物,便都具備這樣的特性了。如美丑,大小,多少,等等。反,一才變成二,才有了差別比較,才有了二邊對待。無反的話,便平等不二,便沒有道之“動”了。
為什么道要用弱?那是因為,道,發(fā)揮作用,本是從無開始,之后產(chǎn)生有,產(chǎn)生萬物。老子說,“無之以為用”,有了無之用,才產(chǎn)生了有之利。所以,道用在無,在弱。
3上士明白“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無”;明白“有之利,產(chǎn)生于無之用”。所以,行上,上士才能做到“無為”,做到“不得”,才能時時行道。
六,生存生活不是圣人的目的,圣人的目的,是為了眾生回歸大道。
而世間眾生只知道逞強有為,連守中都做不到,想回歸大道難上加難。為了眾生能夠回歸大道,圣人才教導(dǎo)我們守中,進而無為用弱,只有這樣才能息爭回頭,才能回頭是岸。說穿了,圣人是為了拯救眾生才主張無為的。
可見,上士的不得之行,是符合大道的。
七,通行本問題: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zhì)真若玉。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1帛書本本章前四句,通行本把堇字改寫成勤字,把弗笑改成不笑,把是以改成故,去掉多余的曰字,目的是通俗易懂,句式完美。把所見如字都改成若字,真是個修改狂了。
2帛書本“明道如費,進道如退,夷道如類”。通行本把這三句從上段話中遷移到下一段話中,忽視了最關(guān)鍵的道字,忽視了故字的作用。因此才做了根本性的修改。把費字改成昧字,和明字相對;把類字改成可通的颣字,和夷字相對;進和退相對。語義多完美啊。這實際是不解老子本義造成的錯誤。老子是在解釋三種不同對道德態(tài)度,產(chǎn)生的三種不同的結(jié)果。
3帛書本“上德如浴”,通行本把浴字改成谷字,為了前后一貫,關(guān)鍵是不懂浴字在修行中的的真正內(nèi)涵所致。
4帛書本“質(zhì)真若渝”,通行本把渝字改成玉字,是不解渝字含義所致。
5帛書本“大方無禺”,通行本把禺字改成隅,是錯誤。“大器免成”,通行本把免字改成晚字,更是大錯誤;只有免字,前后文意義才通順?!疤煜鬅o刑”,通行本改成“大象無形”,這是為了更好理解。
6帛書本“善始且善成”,通行本改成“善貸且成”。修改者不懂始乃是萬物之始,無也;成乃是指成道,所以,才錯改原文。
7帛書本“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通行本為了達到駢文效果,修改成“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句子近于完美了。
8帛書本“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通行本把之字改成萬字,沒有大的差別。
 
 
04: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通行本第四十二章)。
〖經(jīng)文——譯文〗
道生一,
(道開始啟用,生無也,是萬物父,是陽,萬物自此有始,道用從此紀元),
一生二,
(無生有也,有了無之有。無為父,有為母,分出陰陽),
二生三,
(父母生子女也)。
三生萬物。
(子女再生子女,萬物自然生生不息)。
萬物負陰而抱陽
(萬物都是負陰抱陽,一負一抱,是說不離陰陽。譬喻而言就是不離父精母血),
中氣以為和
(陰陽二氣達到中氣狀態(tài),也即平衡,而不是偏陰偏陽,陰陽才得以和合。陰陽和合,萬物得生)。
【筆記】本章核心:道生萬物過程,也可見不得之德的重要。
只有無為不得,萬物才可以復(fù)歸于三,復(fù)歸于二,復(fù)歸于一,最終復(fù)歸于道。
一,大道生萬物的過程。
道生一:生出無。
道是至高無上。生出一。這一就是無,是陽,是萬物之父,是萬物之始。
一生二:生出有,有無分為陰陽,父母。
知無,就是有,有了無。一無一有,就是二。無是萬物父,是最初之陽氣,這沒有之有是萬物母,是最初之陰氣。二,一陰一陽,老父老母有了。有是陰,是萬物母。
二生三:生出子女。
陰陽二氣在相互對立斗爭中,此消彼長。在中氣平衡狀態(tài)中,父母生出子女。
三生萬物:子女再生子女,進而衍生出萬事萬物。
萬物都是不離父精母血,所以,都是負陰而抱陽,都是陰陽和合而生成。萬物,陰陽都是平衡的。
這就是,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注意,父母,指陰陽,父為陽,母為陰。生出子女,子為陽,女為陰。陰陽變化無窮,衍生萬物。

二,中氣以為和。
天地萬物萬事運動變化,乃至修身修心,都要遵循老子明訓(xùn):“中氣以為和”。偏執(zhí)一邊,則是孤陽孤陰,不生不長了。
老子要說的是,天地生萬物,尚且需要守中,陰陽不可失去平衡,而人卻欲生生不息,偏執(zhí)生,難免一死了。所以,老子主張“不得”,以達到“中氣之和”,避免“生生”所帶來的罪過,也即“有罪以免輿”。進而歸還大道。
三,通行本問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注意:帛書本“中氣以為和”,通行本把中字修改成沖字,大錯。
 
 
05(通行本第四十二章后半部分):勿或益之而損,損之而益。
〖經(jīng)文——譯文〗
天下之所惡,
(天下人所厭惡的),
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
(也就是孤、寡、不谷,而王公卻用這來稱呼自己)。
勿或益之而損,損之而益。
(物,有時益之卻反受減損,損之卻反受益。勿:〈說文〉勿,通作物。損:取通行本)。
故人之所教,
(古人的這些教誨),
夕議而教人。
(通過夕議,也就是通過正式程序,確定以此教化世人。夕:時間之長;議:〈儀禮-有司徹〉,乃議侑于賓。注:“猶擇也” 。夕議:可以解為“用一定時間,仔細思量商討,選擇適宜的”)。
故強良者不得死。
(如此教化,強良者就不增其強良一面而死了)。
我將以為學(xué)父。
(我將把這樣教化人者尊為學(xué)父。以為:以之為。父:〈詩-大雅〉維師尚父?!垂{〉尚父,呂望也。尊稱焉。比如,管仲稱仲父,孔子稱尼父。范增稱亞父,都是尊稱)。

【筆記】一,本章核心:不得,王公圣人都十分看重。
1王公之不得。
孤、寡、不谷,本是天下之所惡,而王公以自名也,這正是不爭,不得;
2古人所教不得。
“勿或益之而損,損之而益”,這是告誡我們不要只求增益,要學(xué)會縮減。老子主張,要通過正式程序,確定以“無為不得”教化世人。這樣教化世間眾生,強良者就不再增加其強而趨于死地。
這樣教化世間的人,老子將尊其為“學(xué)父”。
二,通行本問題: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1帛書本“天下之所惡”,改成“人之所惡”,顯見不如天下二字寬泛。
2帛書本“而王公以自名也”,把“自名也”改成“為稱”,句子通俗且完美。
3帛書本“夕議而教人”,后人不解其意,改寫成“我亦教之”。
4帛書本“故強良者不得死”,通行本改成“強梁者不得其死”。去掉故字,意義大變。斷句也出現(xiàn)很多問題。
5帛書本“我將以為學(xué)父”,把我字修改成吾字。
 
 
06(通行本第四十三章):五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經(jīng)文——譯文〗
天下之至柔,馳騁于天下之致堅,
(天下至柔之物,可以馳騁天下至堅之物間。注意,至柔者無,至堅者有。任何有都有間,也就是有間隙,時間空間需要有間隙,才稱其為有。間隙便是無,所以說,無可以馳騁于天下之有間。換句話說,無入有間可以得見其無。致:至也?!粗芏Y-春官-大卜〉掌三夢之灋。一曰致夢?!甘琛褂?xùn)致為至,夢之所至也。騁:字取通行本),
無有入于無間,
(沒有任何有能入于無間。無,沒有間隙,無中之有,有的那個也是無。有入無間,只見其無,不見其有。所以,才說“無有入于無間”),
五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
(因為這,我才知道無為是真正有益啊。五:通吾?!蠢阗ぐ隙嗔_寶經(jīng)序〉祖師達摩以付二祖曰:“五觀震旦所有經(jīng)教,惟楞伽四卷可以印心”)。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
(行不言之教,獲無為之益),
天下希能及之矣。
(天下很少有人能做到這些啊)。
【筆記】一,本章核心:無,有益。還是強調(diào)“不得”也即“上德”的重要性。
別小看柔弱,能夠馳騁于天下剛強之間。至柔者無,至堅者有。無入有間可以見無;有入無間不可以見有,可見常在者是無。所以,老子才說“五知無為之有益”。
天下希能及之矣。
只不過,無為而行,很難做到罷了。
二,通行本問題: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1通行本去掉兩個于字。沒必要。
2把五字改成吾,這是為了通俗好懂。
3天下希能及之矣,去掉能字和矣字,句子倒是簡練了。
 
 
07(通行本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經(jīng)文——譯文〗
名與身孰親?
(你的名譽和你的身子哪個更親)?
身與貨孰多?
(你的身子和你的財物相比哪個更多)?
得與亡孰???
(得和亡哪個為?。??
甚愛必大費,
(名上,愛的甚,必是失的也大),
多藏必厚亡。
(財上,藏得,必是亡的也多)。
故知足不辱,
(因此,知足,名就不會受辱),
知止不殆。
(知道止,財物就不會有失去的危險)。
可以長久。
(這樣才可以長久)。
【筆記】一,本章核心:告誡我們行“不得”。
名譽和身子相比哪個親?身子親,可世俗都為有個大名聲而奮斗著。
身子和財物相比哪個多?當然是財物多,身子少,可人生都為獲得更多財富而努力著。
這時再想想看,得到和失去哪個是病呢?當然得是病了。
請看,愛惜名聲很深很深,必然很深很深失去;儲藏財物很多很多,必然失去財物也多。這告訴我們,人們不顧身子而去爭名之大,結(jié)果是大費;爭利之多,結(jié)果是多亡。顯見,“得”才是病。
所以,不要求名大,不要求財多。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只有這樣無為不得,才可以長久。
二,通行本: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
得與亡孰?。可鯋郾卮筚M,
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08(通行本第四十五章):請靚,可以為天下正。  
〖經(jīng)文——譯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幣;
(大成如缺一樣,其用就不會破壞。幣:通“敝”。破舊,棄,敗壞);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大盈如虛無一樣,其用就不會窮盡。沖:虛無。字取通行本。窮:字取通行本)。
大直如詘,
(大直如同彎曲。詘:〈博雅〉曲也,折也?!从衿低髑玻?,
大巧如拙,
(大巧如同笨拙),
大贏如絀,
(大贏如同輸?shù)?。絀:同黜?!炊Y-王制〉不孝者,君絀以爵。「註」絀,退也。字取乙本),
躁勝寒,
(動能勝過寒?!炊Y-月令〉君子齋戒,處必掩身毋躁?!冈]」躁,猶動也。躁,字取通行本),
靚勝炅。
(靜能勝過熱。靚:與靜同?!磽P雄-甘泉賦〉稍暗暗而靚深?!冈]」師古曰:靚,卽靜字。炅:音炯,義熱?!此貑枴底淙欢矗藐羷t痛立止)。
請靚,可以為天下正。
(求靜,可以為天下之正。陰陽寒熱,通過動靜而達到平衡。在動靜中求靜,也就是守雌,也就是無為,才可以回歸大道。靚:靜),
【筆記】一,本章核心:老子告誡眾生,要求靜,也即求無,說穿了,還是“不得”。這樣才可以為天下正。
成如同敗,盈如同空,直如同曲,贏如同輸,能這樣以“不得”對待處理一切事物,才是正確的。這樣做,就是求靜,就可以為天下正。
可見,靜就是正,無就是正。
二,通行本問題: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1其用不弊,通行本把幣字改成弊,通俗易懂。“大直如詘”,通行本把詘字改成屈,也是通俗易懂。
2把“大贏如絀”,通行本換成“大辯若訥”。
3靚勝炅,通行本直接改成“靜勝熱”,通俗易懂。
4請靚,可以為天下正,通行本改成“清靜為天下正”,不如原本清晰。
 
 
 
09(通行本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經(jīng)文——譯文〗
天下有道,
(天下有道),
卻走馬以糞;
(這樣無為節(jié)欲的話,就能走馬糞田。卻:節(jié)欲也,〈說文〉按:“退也”。在此就是無為。糞:〈禮-月令〉可以糞田疇?!甘琛观彰缰玻?;
天下無道,
(天下無道,爭競的話),
戎馬生于郊。
(戰(zhàn)爭之戎馬就會生于郊野)?! ?BR>罪莫大于可欲,
(罪有很多,但最大的罪是“可”的欲忘??捎赫J定有、執(zhí)著有的欲忘?!翱伞?,是眾生迷而不覺的根源,所以,一切修行,都從否入手,也即從“無”入手。歸靜,才有資格復(fù)命。參見第一章“可道可名”。帛書甲乙本都是“可欲”,此為原文。楚簡本改成“甚欲”。如此修改,解釋成淫欲,太過狹隘;解釋成安樂于欲,和后兩句重復(fù);總之,這是不解道德經(jīng)中“可”字之含義所致,不知“可”欲乃是失道的根源。通行本刪掉這句話,錯以為和“咎莫大于欲得”重復(fù),更是大錯??梢姴瘯妆臼钦嬲荆?BR>禍莫大于不知足,
(禍患有很多,但最大的禍患是“不知足”。禍:字取帛書乙本),
咎莫大于欲得。
(災(zāi)咎有很多,但最大的災(zāi)咎是“欲得”。大,字取通行本)。
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因此,千足萬足,不如知足。有了知足這個足,就達到永恒了,恒就足了)。 
【筆記】一,本章核心:失道的根源是人們“可”之欲,不知足,欲得。
人生失道的根本原因,就是一個“可”字,開眼便可,也就是開眼便當真,便執(zhí)著。
人有“可”的欲望,這正是罪過的開始,也即是離道的開始。有了可的欲望,這就是不知足,也就欲得了。通過可道可名,無知無欲的道,變成了有知有欲的'下知有之’,道變成道用,才由道生出一,也就是生出無。參見第一章欲有欲無而產(chǎn)生的可道可名,從而產(chǎn)生無,產(chǎn)生有,產(chǎn)生這個世界。
二,因此,老子才主張不得。
不要欲得。要“禁”欲,要知足。真正做到知足,恒就足了,也就是達到了永恒,就是回歸了大道。
三,通行本問題: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
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1帛書本“罪莫大于可欲”,通行本刪掉這句話,錯以為和“咎莫大于欲得”重復(fù),大錯。楚簡本修改成“甚欲”,甚字解釋成“安樂”或解釋成“淫”,和原文“可”字都不可同日而語。
實際來說,人生失道的根本原因,就是一個“可”字。開眼便可,也就是開眼便當真,便執(zhí)著,才失道的。一切修行,都是從“否”字入手,教人學(xué)會“否”。細想“無為”,就是“否有”啊。
2帛書本“恒足矣”,通行本改成“常足矣”,避諱而已。
 
 
10(通行本第四十七章):不出于戶,以知天下。
〖經(jīng)文——譯文〗
不出于戶,以知天下;
(不出戶外,以此知天下之事);
不規(guī)于牖,以知天道。
(不通過牖去測量天象法度,以此知道天象運行規(guī)矩)。
亓出也彌遠,
(有的人不僅出戶,且出的很遠。亓:其古體字。彌:字取通行本),
亓知也彌少。
(知的卻很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
(因此,圣人不行天下而能知天下),
不見而名,
(不見天下而能名說天下),
弗為而成。
(無為而成事)。
【筆記】一,本章核心:行“不得”,而為圣人。
普通人求得,亓出也彌遠,亓知也彌少。
圣人則不同,圣人行無為,求不得。所以,圣人才不出于戶,以知天下;不規(guī)于牖,以知天道。才能不行而知,不見而名,弗為而成。
二,這是腳踏實地修行,不是說嘴;這是高層次的心行,不是低層次的腳行。
修心養(yǎng)性,達到一定高度,萬法皆由心出,才能做到不行而知,不見而名,無為而成。
三,通行本問題: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1細看,通行本去掉帛書本多余的“于,以,也”字,多美的駢文啊。
2弗字,改成不字,通俗易懂。
帛書本問世,老子真是萬幸,百姓真是萬幸。
 
 
11(通行本第四十八章):為學(xué)者日益,聞道者日損。
〖經(jīng)文——譯文〗
為學(xué)者日益,
(為學(xué)的人,可道、可名、可欲,認定“有”是“永恒”的,把“有”當成真實,去追逐不舍,越“可”越多,所以“日益”。有為也),
聞道者日損。
(聞道的人,否道、否名、否欲,知道“有”是“非恒”的,是虛無,從而以“不得”為德,知道舍,如此就是越“否”越少,所以“日損”。無為也)。
損之有損,以至于無。
(損之,又損之,也即生減損,又生減損,直到無。有:取帛書乙本,通又。之:〈說文〉出也。之,本義生出,滋長),
為無為,而無不為。
(這樣為無為,便能無不為)。
取天下也,恒無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常行無事,也即無為,才能取天下。及其有事而為,是不足以取天下的。注意,通過無為,修行達到無身,便取得天下,也即以天下為身)。
【筆記】一,本章核心:不得,能夠達到無。由此,而取天下。
不得,無為,足以取天下。顯見,依舊是說明“不得”之德的重要。
二,為學(xué)者日益,聞道者日損。
1為學(xué)者日益。
為學(xué)者,乃是有為,認可并執(zhí)著萬物為真,當作永恒,才追逐不舍,越積越多,日益也。
2聞道者日損。
聞道者,乃是無為,知道萬物都是虛幻,不是永恒,才以不得為德,越舍越少,日損也。
三,只有達到無,才可以回歸大道,才取得天下,為天下主。
只有登臨山巔,才回歸到無,無身而以天下為身,本心才毫無牽掛,才回歸道。才能夠達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如果有事而為,是不能達到山巔的,是不足以回歸大道,取得天下,修成正果的。
天下:小到一身,大到一國,最大到道,都是無為而取。
四,通行本問題:
為學(xué)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1通行本開始句子,去掉兩個者字,最后句子,去掉一個也字,句子就規(guī)矩了。
2帛書本“取天下也,恒無事”,通行本改成“取天下常以無事”,好理解一些。
 
 
 
12(通行本第四十九章):圣人無恒心,為天下渾心。
〖經(jīng)文——譯文〗
圣人無恒心,以百省之心為心。
(圣人無恒心,圣人以百姓之心為心。百?。喊傩铡:阈模菏ト宋虻乐模?。
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
(善于不得的,使其更善于不得;不善于不得的,使其也善于不得。這就是德之善者,也即“不得、無為之德做到了至佳”。德:不得為德。參見通行本第三十八章。善:善于、佳);
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信不得的,使其更信;不信不得的,使其也信。這就是德之信者,也即“不得、無為之德做到了盡信”)?! ?BR>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
(圣人在天下總是這樣收斂再收斂,也即無為。歙:通“翕”),
為天下渾心,
(圣人為天下大心。渾:大也?!窗喙?幽通賦〉渾元運物),
百姓皆屬耳目焉,
(百姓都屬于圣人之耳目),
圣人皆咳之。
(圣人都把百姓當成孩兒一樣去對待??龋和êⅲ?。
【筆記】一,本章核心:圣人善于“不得”,因為圣人為天下混心。
老子說:圣人無身,以天下為身;圣人無恒心,以百姓之心為心。為天下渾心。如此無身無心之心,空有不住,就是“道”。
得道圣人,從行上說,百姓善無為的,增其善無為;不善無為的使其成為善無為。這就是無為之“德善”,也即使百姓都“善于不得”了,這“德”達到了至佳。百姓信無為的,增其信無為;不信無為的使其也信無為。這就是圣人無為之“德信”,也就是說令眾生都相信“不得”,這“德”達到了盡信。
二,無身。無心。
修行達到圣人高度(指老子高度,非孔子高度),已經(jīng)證悟大道。這時的圣人,已經(jīng)達到無身高度。這是修行境界,不是口頭功夫。直到有一天,確實我們自己證悟到無身了,才能知道老子不是胡說八道,知道“其德乃真”。
到了無身境界,心,就是恒心,清凈無染,如如不動。但老子卻說無恒心,以百省之心為心,實際就是以無恒心為恒心。這依舊是修行境界,不是口頭功夫。直到有一天,確實我們自己證悟到無恒心了,才能知道老子不是胡說八道。
注意,老子說“無身無恒心”,這是不住有相;“以天下為身;以百姓之心為心”,是不住無相。大道無實,也同樣無虛。需要慢慢感悟。
三,這大心,是修證的結(jié)果,不是推論而來。
有人推論過,那就是著名的紅衣大主教貝克萊。最關(guān)鍵的是有人證悟了此心,如老子,如佛祖,如六祖慧能,等等,數(shù)不勝數(shù)。
實際來說,修行達到了,自然就曉得什么是大心了。如果沒有修行層次,談大心,就是空談,就是云里霧里。所以,大心是不可說的。
道,心心心,大心而已。
四,通行本問題:
圣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混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1帛書本“圣人無恒心”,通行本把恒字改成常字,避諱而已。
2帛書本“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 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通行本加進四個吾字,改變了老子本義。
3帛書本“為天下渾心”,后人讀不懂了,改寫成“為天下混其心”。大錯。
即便哲學(xué)水平達到貝克萊那樣高度,也僅僅能推導(dǎo)出天下有個大心,離老子的“證道”之渾心尚屬遙遠。老子的渾心,只有佛家修行達到巔峰證悟的真心,才可相互媲美,相互映襯。后世那些根本沒有修行層次或修行層次很低的修改者,如何體悟修行層次極高的老子的奧妙?
4帛書本“百姓皆屬耳目焉”,正因為沒有修行層次,通行本才按自己理解修改成“百姓皆注其耳目”。
5帛書本“圣人皆咳之”,通行本把咳直接修改成孩,因為咳與孩通。
 
 
13(通行本第五十章):生之徒十有三。
〖經(jīng)文——譯文〗
出生入死,
(天下萬物,出生入死而已。生為之出,為陽,出于三才之天;死為之入;為陰,入于三才之地。道無生無死),
生之徒十有三;
(生,十只步履其三。這是指三才之天,乾也,陽也,動也,主生。守其三才之三分之一,也即十有三。徒:〈說文〉步行也。十:〈說文〉數(shù)之具也);
死之徒十有三;
(死,十只步履其三。這是指三才之地,坤也,陰也,靜也,主死。守其三才之三分之一,也即十有三);
而民生生,
(而民卻欲生生。這是指三才之人,十分天下也得其三,也是十有三。居中,戴天履地,陰陽和合,事實是生死各占一半;但人和天地不同,人有欲望。天賦予其生,地賦予其死,而人卻欲生生),
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
(生為動,民眾的“生生”之動,使其十有三不能生生,反而最終都動往死地,民眾終不免死,這是什么緣故呢?之:〈玉篇〉是也,適也,往也。動:字取通行本)?
以亓生生也。
(那是因為,民眾貪著萬物之生生不息,物極必反,必然全部歸于死地。這是有為之過。亓:其)。
蓋聞善執(zhí)生者,
(聽說善于守生的人。執(zhí):守也,持也。〈書-大禹謨〉允執(zhí)厥中。蓋:字取帛書乙本),
陵行不辟矢虎,
(行在丘陵間不躲避殺人之矢和吃人老虎),
入軍不被甲兵。
(進入到軍中不被武器攻擊。甲兵:聯(lián)系下文,甲是指武器,兵指攻擊)。
矢無所投亓角,
(矢無身可投擲其角。矢角:箭頭。投:投擲。字取通行本),
虎無所昔亓蚤,
(虎無處可粗其爪,即無處伸其爪。蚤:與爪通?!炊Y-曲禮〉不蚤鬋?!冈]」蚤讀為爪。昔:〈集韻〉倉各切,音錯,觕也。觕,粗義),
兵無所容亓刃。
(攻擊,沒有地方可以砍入其刃)。
夫何故也?
(這是什么緣故呢)?
以亓無死地焉。
(因為他們那里無死地)。
【筆記】一,本章核心:長生之道,在于“無生”,依舊強調(diào)“不得”。
善于生者,不求生生,反求死,才能長生。說穿了,老子還是論證自己主張“不得”是正確的。老子圍繞“不得”這一核心,展開每一章。
二,百姓有為的原則:徒十有三。
生死,多寡,有無,得失,福禍,都是徒十有三,這是三才也即天地人三分的定數(shù)。都不要強求,得少知足,這是老子對百姓的忠告。天地無欲,都能做到徒十有三。人呢?有欲之人總是求全,求徒十有十,求生生,如何求得?殊不知,十分能得三分就是全了。
三,民眾動皆動往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
天主生,徒十有三而已;地主死,也是徒十有三而已;人居住天地之間,應(yīng)該是半生半死,徒十有三而已。
可人受欲望支配,生了還想生,有了還想有,不肯死,因此追求生生不息。可最終卻都不免死,把自己的十有三變成死地,這是什么緣故呢?那是因為,百姓貪著生生不息,物極必反,必然歸于死地。
四,善執(zhí)生者無死地。
善于守生的人,沒有任何危險,為什么?因為善于守生的人,守無為,不守生生,守的是無生。無生何死之有?所以他們那里便無死地,反而是生,這是圣人。百姓之生死可以徒十有三,這是老子告戒百姓如何生活,如何修養(yǎng)自己。而真正的修行是無生死,歸一,歸樸,歸還大道;三也不徒,一切歸無。
后世修行道上的各家各派,在無生無為上,哪個超越了老子?哪個不是老子早就教導(dǎo)過的?老子不得真?zhèn)?,后人之過也。
五,通行本問題: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1帛書本“而民生生,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通行本修改成“人之生,動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去掉一個生字,民眾“貪圖生生不息”之含義,改成了“人這一生”了。
2把所有亓字改成其字,是為了規(guī)范。
3帛書本“蓋聞善執(zhí)生者”,通行本把執(zhí)字改成攝字,也可以。
4帛書本“陵行不辟矢虎”,通行本把陵字改成陸字,是因為把矢字改成了兕字?;⒖梢陨钤诹辏顒t生活在雨林或沼澤,所以,才把陵字改成陸字。矢字改成兕字,因為從行文上看,矢,也應(yīng)該是和老虎一樣兇猛的動物。箭,和下文甲兵又好像重復(fù)。因此,才做了這樣修改。
實際來說,老子所言不差。矢:本文指獵殺人者所用之箭。食人,雖然殘酷,但歷史上確實常有這樣事情發(fā)生。尤其是落后的丘陵地區(qū),如水泊梁山,孫二娘做人肉包子。改成兕,野蠻變成了文明,這也是修改者的好心吧。
5帛書本“虎無所昔亓蚤”,通行本改成“虎無所措其爪”,措,顯見是從昔字演化而來,因為昔字讀音便是措。亓,乃是其的古體字。蚤,本通爪。
6帛書本“夫何故也?以亓無死地焉”,通行本去掉也字和焉字,駢文化而已。
 
 
 
14(通行本第五十一章):此之謂玄德。
〖經(jīng)文——譯文〗
道生之而德畜之,
(道生萬物,而由“不得”之德養(yǎng)萬物。注意:道視萬物為子,以德畜之,就是以“不得”養(yǎng)育子孫后代。無私奉獻自己一切。這比善良好心仁義等,層次高出好多好多。母養(yǎng)育子女,不是什么善良好心,而是“不得”,也即奉獻一切。這才是老子德之本義。也即“不得”。 畜:養(yǎng)),
物刑之而器成之,
(物經(jīng)過殺伐而成器。注意,這是說無的作用,也就是強調(diào)無為之德的作用,參見第十一章。刑:殺),
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
(因此,萬物以道為尊,以德為貴)。
道之尊,德之貴也,
(道的尊,德的貴),
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
(這不是受的封賞,而是永恒自燃的結(jié)果,也即道發(fā)揮作用的結(jié)果。爵:〈廣韻〉封也。殷爵三等。周爵五等)。
道,生之畜之,
(道,生萬物,養(yǎng)萬物。注意一個“生”字。畜:〈釋文〉許六反,「鄭注」周禮云始養(yǎng)曰畜),
長之遂之,
(使其長大,長成。注意一個“長”字。遂:成也),
亭之毒之,
(安定萬物,治理萬物。亭:〈說文〉民所安定也。〈釋名〉停也。道路所舍,人停集也。毒:〈莊子?人閒世〉無門無毒?!缸ⅰ苟?,亦訓(xùn)治。毒之:治理萬物),
養(yǎng)之復(fù)之。
(這樣養(yǎng)而又養(yǎng),往來循環(huán)不絕)。
生而弗有也,
(生卻無有其生,也即無生),
為而弗寺也,
(為而卻不執(zhí)著其為。寺:〈徐曰〉寸,法度也,守也?!瘁屆邓?,嗣也,官治事者相嗣續(xù)於其內(nèi)也),
長而勿宰也,
(長卻不自居長),
此之謂玄德。
(這就叫做玄德)。
【筆記】一,本章核心:不得,就是玄之德。
玄德:“不得”而已。是大道作用,就是自之燃:生而弗有,為而弗侍,長而弗宰。關(guān)于玄德,可參見第十章,參見第二章。
生,這是道發(fā)揮作用;雖然生,卻能無有,也就是見其有,卻明知其無;如此“生而弗有”就是玄德。
為,這是道發(fā)揮作用;雖然為,卻能使其無嗣,也就是做其事,不隨其而轉(zhuǎn);如此“為而弗寺”就是玄德。
長,這是道發(fā)揮作用;雖然長,卻不主宰,也就是自知主,卻無有分別。如此“長而勿宰”就是玄德。
生,為,長,都是大道作用;說穿了,無為而已。
無為不是目的,僅僅是回歸道的手段。
二,萬物尊道貴德。
這不是誰的賞賜,而是道“自燃”的結(jié)果。道生萬物,所以萬物尊道;道以無為之德養(yǎng)萬物,所以萬物貴德。
三,通行本問題: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yǎng)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1帛書本“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通行本去掉而字,變成很美的駢文。把刑字改成形,自然把器要改成勢的。意義和原本不同了。
第五十一章:此之謂玄德。
2帛書本“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通行本加進莫不二字,起強調(diào)作用。
3帛書本“道之尊,德之貴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通行本去掉也字,句子變得完美了。爵字改成命字,好理解。恒字改成常字,是避漢皇帝諱。
4帛書本“道,生之畜之,長之遂之,亭之毒之,養(yǎng)之復(fù)之”。通行本在句子前加進故字,改變了句子含義。在畜之前加進德字,是照應(yīng)前文。把遂字改成育字,胡改。把復(fù)字改成覆字,也是錯改。
5帛書本“生而弗有也,為而弗寺也,長而勿宰也,此之謂玄德”。通行本把弗和勿字統(tǒng)一改成不字,去掉也字,達到了駢文效果。把寺改成恃,含義相近,恃好理解一些。此之二字改成是字,含義一樣。
 
 
 
15(通行本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經(jīng)文——譯文〗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天下自有之始,生出萬物,“有”為天下母。注意,道生無,無生有,有生萬物,所以說有為天下母)。
既得亓母,以知亓子。
(既然得天下之母,也就知天下如何了。既:字取帛書乙本。亓:其古體字)。
復(fù)守亓母,沒身不殆。
(返回大道需守其母。其母是有。而最初之有是無,有個“無”。所以,復(fù)守亓母就是守無,也就是無為。如此修行到高度,就可以沒身,沒身就沒有過患了)?! ?BR>塞亓悶,
(隔斷其煩惱,也就是隔斷紅塵煩惱。悶:之所以不取通行本兌字,是因為帛書甲本第五十六章有“塞其悶,閉亓門”,本章甲本后文也是“啟亓悶”),
閉其門,
(關(guān)閉其門戶,在身為關(guān)閉五官),
終身不堇;
(終身并不少得。堇:少);
啟亓悶,
(開啟其煩惱),
濟亓事,
(有為去多多做事),
終身不棘。
(終身所得也并不多。棘:〈說文〉棘,小棗叢生者)。
見小曰明,
(能見小或說無見,叫做明。這就是無知無見,也即知常,其心自明),
守柔曰強。
(能守柔弱叫做強)。
用亓光復(fù)歸亓明,毋道身央,
(利用可見之有,復(fù)歸無見之明,不道之身盡了,達到無身了。央:盡也?!礉h武帝?李夫人賦〉惜蕃華之未央),
是胃襲常。
(這就是所說的得到了永恒長久。襲:受?!醋髠?昭二十八年〉故襲天祿,子孫受之。胃:同謂)?!?/DIV>
【筆記】一,本章核心:守無,守不得,才能長久。依舊論說“不得”之德。
復(fù)守其母,沒身不殆。通行本第一章中,老子說“有,名萬物之母”。通行本第二十五章中,老子又說 “道可以為天地母”。這并不矛盾。有演生出天地萬物,所以老子說有,名萬物之母;無和有同由玄生,所以玄可以視為無和有之母,老子才說“道可以為天地母”。
有是天下母。這有不是普通有,而是無,有個“無”。也就是最初之有。參見通行本第六章“浴神不死”,“玄牝”。知道母是最初之有——無,那么,子孫根基也就是無了?;貧w大道就要守其母,也就是守最初之有,也就是守無,守無為。守無,就沒有身,沒身,就沒有過患。
守無,無為,或說不得,是老子教導(dǎo)我們修行的根本方法。這也是后世任何修行法門想達到頂峰的唯一手段。
二,守不得,終身并不少得;而爭得,終身并不多得。
老子告訴我們,塞其悶,閉其門,也就是說脫離煩惱,不執(zhí)著六塵聲色,無為的修行自己,終身并不少得;
而啟其悶,濟其事,不修行自己,有為而爭,終身并不多得。
注意,不多得不少得的是身,都是一身。從小處說是一肉身;從大處說,天下一身。一樣多少,平等無別。
而能見小守弱,在老子看來,那是明,是強;相對來說,見大逞強的,就是暗是弱。
三,用其光,復(fù)歸其明。毋道身央,是胃襲常。
光,這里指有。明,指見小,也即無知無見之知;后文有“知常曰明”,也是此意。說穿了,心能達到無知無見無欲,就是“明”了,也就是“無瑕疵”了。通過利用有,逐步達到無,這就是老子所說的“用其光,復(fù)歸其明”;也即老子所說的“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天下觀天下”。真的復(fù)歸其明,毋道之身必然就是無了。修行到這個高度,就達到無身境界。老子說“及我無身,吾有何患”?
這就是所謂的襲常了。
四,通行本問題: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fù)守其母,沒身不殆。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fù)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
1亓字,都修改成其字,通俗易懂。
2帛書本“復(fù)守亓母,沒身不殆”。通行本在前面加進一句“既知其子”。應(yīng)該是從帛書乙本修改而來。帛書乙本這句話是“既知亓母”,通行本改把亓字改成其,把母字改成子。這樣,前后意義可貫通。
3帛書本“塞亓悶”, “啟亓悶”,通行本把悶字改成兌字,“終身不堇”,通行本把堇字改成勤字,“終身不棘”,通行本把棘字改成救字,都是錯改。
4帛書本“毋道身央,是胃襲?!?,通行本修改成“無遺身殃,是為襲?!?。
 
 
 
16(通行本第五十三章):使我介,有知也。
〖經(jīng)文——譯文〗
使我介,有知也。行于大道,唯他是畏。
(使我小的,是有知。行于大道,唯獨畏懼有知。注意,大我和小我,修行到高度的老子,知道“我小”的原因是有知,所以老子才說“下知有之”,才主張“不知”,想令我行大道,變成“大我”。介:字取帛書乙本。小也?!磽P子·法言〉升東嶽而知衆(zhòng)山之峛崺也,況介丘乎),
大道甚夷,
(大道是安樂于不為人知。甚:〈說文〉尤安樂也。夷:第十四章,“搏之而弗得名之曰夷”)。
民甚好解:
(百姓安樂于對道的“好解”,也即安樂于善于運用道。好:〈正韻〉美也,善也。解:肢解分割,這里比喻運用道。好解:善于運用道,也即善于用弱。老子說“弱者,道之用”):
朝甚除,
(生活中安樂于自己地位的低下。朝:〈說文解字注箋〉晨見曰朝…子于父母、婦于舅姑皆是。這里代指生活。除:〈說文〉殿階也。按,階級如山石之高下,故從阜),
田甚蕪,
(田地安樂于荒蕪。蕪:字取通行本),
倉甚虛。
(倉廩安樂于空虛)。
服文采,
(穿著華麗),
帶利劍,
(佩帶利劍),
厭食貨,
(吃喝日用,足而生厭。厭:〈集韻〉足也,字取通行本,本句字數(shù)根據(jù)甲本。貨:〈書-洪范〉八政,二曰貨?!競鳌关洠瑢嵱梦铮?,
財有余,
(財物多多)
是胃盜夸。
(這就是自私奢侈。胃:同謂。盜:〈正字通〉凡隂私自利者皆謂之盜??洌骸凑f文〉奢也,字取通行本)。
盜夸非道也。
(自私奢侈,不是道?。 ?/DIV>
【筆記】一,本章核心:要安樂于“不得”之德,不要奢侈自私。
1大道安樂于平淡,不被人知。
老子知道,“為道者日損”,和“為學(xué)者日益”,二者正好方向相反。所以,老子才呼吁“不知、絕學(xué)”。知,使我離道,這便是小我;不知,使我得道,小我轉(zhuǎn)化成大我,大到長久永恒。
實際來說,大道只能醒悟,不能去知的。夢中知的越多,越是纏陷在夢中,越難醒悟。
注意,道之“自”不可知,也不可說;而道之“然”,也即道之作用,及歸還大道之法,是可知可說的。這一點,一定要清楚。反之,老子寫作一部《道德經(jīng)》,就是自相矛盾了。
2百姓安樂于“行道”,也即安樂于“不得”,才能悟道。
最好的解道,不是知,而是善于行道。那就是做到:
百姓安樂于低下的地位,就是“朝甚除”。不爭其上。
百姓安樂于荒蕪的田地,就是“田甚蕪”。不爭其肥。
百姓安樂于空虛的倉廩,就是“倉甚虛”。不爭其多。
總之,就是無為不爭,安貧守弱。這樣做就能夠醒悟。
3反之,服文采,帶利劍,飲食貨財多多有余,這是得,是盜夸,也就是叛道追求奢侈。奢侈,不是道。
二,通行本問題: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余,是為盜夸。非道也哉!
1帛書本“使我介,有知也”,通行本改成“使我介然有知”?!拔ㄋ俏贰?,把他字改成施。都是錯改。
2帛書本“民甚好解”,通行本改成“而人好徑”,是錯改。
3“厭食貨,財有余”,通行本多加個飲字,財貨二字位置顛倒。一定是抄寫時把貨財錯抄寫成財貨,修改者讀后覺得文字不通暢,才加進個飲字。
4帛書本“是胃盜夸。盜夸非道也”。通行本把胃字改成為,含義一樣?!氨I夸非道也”,改成“非道也哉”。
 
 
 
17(通行本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
〖經(jīng)文——譯文〗
善建者不拔,
(善于建立者,不會被拔除。圣人因為建無,所以不拔),
善抱者不脫。
(善于抱握者,不會被滑脫。圣人因為抱一也即抱無,所以不脫)。
子孫以祭祀不絕:
(善于建無抱無的圣人,子孫繁茂,是不絕祭祀的。這就是說,無為,是有人繼承的,不會絕嗣的。當然要通過下述的修行了。祭:字取通行本): 
修之身,亓德乃真;
(圣人之子孫,以無為修其身,就能達到無身;就證明身不可得,得“無身”,乃是得真身。注意,這是承接“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而言,行“不得”,就是善建者。本句是說善建其身。修:建,修行。亓:其古體字。德:這里的德,指上德之“不得”);
修之家,亓德有余;
(以無為修其家,就能達到無家;無家的境界,就證明家不可得。其不得之德,比起一身,自然有余了);
修之鄉(xiāng),亓德乃長;
(以無為修其鄉(xiāng),就能達到無鄉(xiāng);無鄉(xiāng),就證明鄉(xiāng)也不可得。其不得之德,長及到鄉(xiāng)里);
修之國,亓德乃豐;
(以無為修其國,就能達到無國;無國,就證得國也不可得。其不得之德,豐及國家。豐:字取通行本。國:字取乙本,前后文對照,應(yīng)該是邦字。但國字,一方面有出處;另一方面和邦字含義一樣,所以取國字);
修之天下,亓德乃普。
(以無為修天下,就能達到無天下;無天下,就證得天下也不可得。其不得之德,就普及天下)?! ?/DIV>
以身觀身,
(以身之有,觀身之無。注意,這是承接“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而言。觀:是修行的一種重要方法。老子說,回歸大道,“吾以觀復(fù)”,復(fù)歸到靜,這靜,就是無。可見,“觀”,最終,能徹見“無”相,也即達到“抱一”。本句是說,通過觀身,達到老子說的“無身”),
以家觀家,
(以家之有,觀家之無),
以鄉(xiāng)觀鄉(xiāng),
(以鄉(xiāng)之有,觀鄉(xiāng)之無),
以邦觀邦,
(以邦之有,觀邦之無),
以天下觀天下,
(以天下之有,觀天下之無);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茲?
(我通過什么知道天下是無的呢?注意:通過修行可以證實,任何有,最后總要歸無。茲:〈爾雅-釋詁〉此也。然:燃的本字,含“有無”二義。如自然,乃是自有自無)?
以此。
(通過上述的“行”和“觀”,知道的)。

【筆記】一,本章核心:“行”無為,“心”觀無。
行無為,通過觀,去修行,能達到無身,無家,最后達到無天下。說的依舊是不得之德。
到這個層次,就知道一切都歸于無,不可得。
所以,道德經(jīng)開篇提出“不得”才是上德,是正確的。
1守無,才不拔不脫。
人之所建不能拔除,有這樣的建嗎?那就是圣人所建的“無”不能拔除;人之所抱不能滑脫,有這樣的抱嗎?那就是圣人所抱的“一”不能滑脫。無,一,樸,都是大道的表象,所以,真正不拔不脫的是道。實際來說,任何建有都必然拔除;想抱住任何東西,都必然滑脫。世間都是無常,沒有什么可以常在。常在永恒的,只有大道。
2圣人子孫,不絕祭祀。
子孫后代,如此以“無”去行一切,去觀一切,道就不絕于世。
3行無為。
生活中,以無為去“修其身,修其家,修其鄉(xiāng),修其國,修其天下”,這無為之德從一身逐漸普及天下。這就是善建無為之行者。通過這樣無為之行,漸漸可以回歸大道。
4心觀無。
修行中,觀,是手段。
觀,通過有,觀其無,回歸虛無。觀,是修行方法,不是平常意義上的觀察。對特定對象,靜靜去“觀”,當達到一定深度時,就會從“有”得見“無”,就如后世《心經(jīng)》所說,修行到深度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老子說的“戴營魄抱一”,說的就是“觀”。老子說,回歸大道,“吾以觀復(fù)”。“觀”,乃是本心通過對特定“有”的觀,也即“戴營魄”,達到一定程度后,能徹見“無”相,也即達到“抱一”??梢?,老子的觀,是修行手段。
老子在本章把修和觀寫在一起,明顯是令眾生知道二者是對立統(tǒng)一的。也就是主張自己的生活道,道生活。生活不離修行,修行不離生活;無為不離觀,觀不離無為。

二,真的可以無身無天下嗎?
無身,絕大多數(shù)人都以為是騙人的,以為這是不可能的;或把無身當作大公無私的代名詞,這是錯誤的。實際上,修行達到高度,確實是無身的。老子說“及吾無身,吾有何患”?這是真實,不是騙人的。后世,諸多修行法門,如各大宗教,達到無身,不是難事。所以,老子才說:“修之身,亓德乃真”,這是告訴我們,真能修之身的話,就能證明“不得身”是真實不虛的。
進而以家為身,進而以鄉(xiāng)里為身,進而以國為身,進而以天下為身,“一切都是虛無”,這也不是胡說八道的。修行一旦達到玄同境界,老子說:“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總之,修行達到到玄同高度,而不是說到玄同,利害貴賤有無高低上下等等,都是“不可得”的。有一點可得,便不是玄同。此身大到虛無,便可以敲開玄牝這個歸還大道門了。

三,通行本問題: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鄉(xiāng),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xiāng)觀鄉(xiāng),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1帛書本“子孫以祭祀不絕”,通行本把絕字改成輟字。
2所有亓字都改成其字。
3帛書本“修之身,修之家”共五句話,都加進個于字,達到了駢文化的目的,修改者也能理解了。實際來說,修之身,和修之于身,是不一樣的。
4帛書本“修之家,亓德有余”,通行本把有字改成乃字,前后都是乃字,美觀一致。
5帛書本“吾何以知天下之然茲”,通行本把茲改成哉。
 
 
 
18(通行本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
〖經(jīng)文——譯文〗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
(含德厚的人,也就是通過無為修行自己達到一定程度的人,就好比剛出生的嬰兒)。
逢毒蟲地弗螫,
(遭逢毒蟲之地,毒蟲不能螫傷他。螫:音事,毒蟲或毒蛇咬刺。毒蟲:蟲字取帛書乙本。毒:字取通行本),
據(jù)鳥猛獸弗搏。
(兇狠之鳥,勇猛之獸也不能碰到他。據(jù):〈司馬相如-大人賦〉據(jù)以驕騖?!冈]」張揖云:據(jù),直項也)。
骨弱筋柔而握固,
(骨弱筋柔,手反而收握得很緊固。即守其弱守其柔),
未知牝牡之會而朘怒,精之至也;
(不知道牝牡交媾之事,生殖器官卻能怒挺,那是精氣自然到來。即無知無欲。也就是圣人做無為之事。朘:音zui,男孩生殖器);
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
(終日呼號而不無聲,那是和順外物才如此的,也即有其聲而無其心,為而無為。嗄:字取通行本。〈集韻〉氣逆也。楚人謂啼極無聲為嗄)?! ?BR>和曰常,
(這樣的為而無為之和,就叫做常。注意:這就是修行達到“外不住相內(nèi)不動心”的境界,也就是老子說的“嬰兒”的無知無欲的境界。如此境界,當然是“?!保布从篮悖?,
知和曰明。
(也就是老子說的“知常曰明”。和乃是順,乃是無為,知道無為,當然是明。注意:道不可知,悟道之法可知。大徹大悟后,其“知”沒有分別,一切平等不二;凡夫之知,落在意識之中,落在分別執(zhí)著中)。
益生曰祥,
(益生叫做兇。注意,益生,是有為,當然是兇。祥:〈前漢-五行志〉妖孽自外來謂之祥),
心使氣曰強。
(心往有為上使氣用力叫做強)。
物壯即老,
(強則物壯,物壯就轉(zhuǎn)向老死),
胃之不道,
(這樣謂之不符合道。胃:同謂),
不道蚤已。
(不符合道要早停止。蚤:通早)。
【筆記】一,本章核心:“不得”到高度,好比赤子。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也就是說,不得,達到高度,和無知無欲嬰兒是一樣的。逢毒蟲地弗螫,據(jù)鳥猛獸弗搏,這是吹噓嗎?平常人看是吹噓了,實際不是吹噓。赤子因其弱小,而有父母保護,才逢毒蟲地弗螫,據(jù)鳥猛獸弗搏。含德厚者,因其無為,才有天地保護,補其不足。真的達到不可道,不可名,不可欲,也就是不執(zhí)著道,不執(zhí)著名,不執(zhí)著欲,這無住之心是什么?道也。
弟子問耶穌,怎樣才能得道?耶穌回答說,當你修行達到嬰兒程度,就回歸道了。
可見,圣人之心,一也。
二,德厚者無知無欲,做事便為而無為。
德,乃是得也。不得就是上得,所以,老子的德,就是無為。
無為,才“未知牝牡之會而朘怒”;才“終日號而不嗄”,和而無心,無心而和。
和叫做常,這樣的無為之和,乃是符合道,所以常。知道這樣和順外物,為而無為,當然就是明。相反,有為追求益生則是兇險,會強,會壯,會老死,這叫做不道。要早早停止。
三,通行本問題: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jù),攫鳥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嘎,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1帛書本“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逢毒蟲地弗螫,據(jù)鳥猛獸弗搏”。注意,通行本為了修改成駢文,修改成“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jù),攫鳥不搏”。
2帛書本“未知牝牡之會而朘怒”,通行本把會字改成合,把怒字改成作,更好讀懂。
3帛書本“物壯即老,胃之不道”,通行本把即字改成則,把胃字改成謂。都可看出,通行本是在改動帛書本的。
 
 
 
19(通行本第五十六章):知者弗言,言者弗知。
〖經(jīng)文——譯文〗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
(對于大道,知的人是不言的;言的人是不知的。知者:這樣的人,懂得道只能醒悟,不能靠意識心去知,老子說:道“下知有之”,“無名”。實際上,知和說,知的說的只能是得道之法,不是道本身,和道本身還天地相隔。更重要的是,歸還道,關(guān)鍵是行。下面說的就是行),
塞亓悶,
(塞斷其煩惱。注意:這是說,離道者,要這樣去“行”道),
閉亓門,
(關(guān)閉其門戶),
和其光,
(大的可見分別處求其和。光:可見之分別),
同亓塵,
(小的不見細微處求其同。塵:不見之微細塵。字取通行本),
坐亓閱,
(坐守內(nèi)察,也就是內(nèi)觀。坐:猶守也。閱:〈說文〉具數(shù)于門中也。一曰察也。出門者,察而數(shù)之也。根據(jù)第四章也可確定為“銼其銳”,但“坐其閱”可解通,因此保留帛書甲本文字不變),
解亓紛,
(分解其紛亂,歸于靜),
是胃玄同。
(這樣無為去“行”,最終能夠歸根,達到無。達到無,就是與玄相同,也就是回歸到玄,也即回歸大道。胃:同謂)。
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
(回歸到玄的緣故,我們能悟到:親,不可得;疏也不可得。不可得:老子要求眾生不得,原因是修行達到高度,也即歸還大道后,就悟徹一切都是虛幻,都是不可得的。想得也得不到的。而:連詞。疏:字取通行本);
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
(利,不可得;害,也不可得),
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淺。
(貴,不可得;賤,也不可得。注意,這一段是說,修行達到玄的高度,根本沒有矛盾對立的存在了,以此類推,有無,美丑,善惡,高低,上下,等等,都是如此。淺:乙本改成賤,視為通賤),
故為天下貴。
(因此,“不得”為天下貴。注意,不得,就是玄德,就是老子的得。老子說“萬物尊道而貴德”)。
【筆記】一,本章核心:一旦修行達到玄同高度,“一切,皆不可得”。
二,道,知不得,說不得。
知與說,已經(jīng)離道,所知所說都是“非恒道”。因為知與說,都粘纏在意識心上,而意識心尚屬有染之假心,不是道。大道永恒,任何意識心之知都非永恒,都是起心動念,所以,道,知不得,說不得。但,道,又非“不可知論”,因為道乃是心,此心除卻一切意識知見,除卻一切妄想,唯有明明。到那樣高度,已經(jīng)無念無名,沒有分別,萬物平等不二了。所以,悟道圣人說“知見立知,是無明本”。
道,真正有智慧者,是不說,而是去行的。
參見第四十章“上士聞道,堇能行之”。就如游子還鄉(xiāng),演說再有理也沒用,要一步步走回去。往回走,就符合道;不往回走,就是叛道離道。
三,怎樣做才能歸道呢?
那就是要塞其悶,閉其門,和其光,同其塵,坐其閱,解其紛,說穿了,就是無為不爭,就是不得。這樣無為去“行”,最終能夠歸根。達到無,就是與玄相同,也就是回歸到玄,也即回歸大道。
四,悟道后就知道:一切都不可得。
修行一旦歸根,回歸到玄,就能悟到:親,不可得;疏也不可得;利不可得,害也不可得;貴不可得,賤也不可得。有無,美丑,上下,大小,等等,一切都不可得。
老子要求眾生不得,絕不是老子頭腦發(fā)燒,胡說八道,而是他修行達到了絕頂高度,悟徹一切都是虛幻,都是“不可得”的。因此,老子才告誡我們,人世間,真正的最上之得,是不得。因此,要求我們無為,不要有為。因為有,終歸都是無的。
無,多可怕,活著還有什么意思?老子告訴我們,無為,可以歸還道,可以長生久視,可以永恒。
因此,“不得”為天下貴,或說德為天下貴。注意,不得,就是玄德,就是老子的得。
五,通行本問題: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1帛書本“知者弗言,言者弗知”,通行本把弗字改成不字,通俗易懂。
2亓字改成其字,因為其字通用。
3帛書本“塞亓悶”,悶字改成兌字,是不解悶字。
4帛書本“坐亓閱,解亓紛”,通行本改成“挫其銳,解其紛”,并把其提到“和其光同其塵”前面,是照應(yīng)通行本第四章順序及第四章修改。
5帛書本“是胃玄同”,胃改成謂,胃與謂同。
6帛書本“亦不可得而淺”,淺字改成賤字,可暫視為通賤。
 
 
 
20(通行本第五十七章):以正之邦。
〖經(jīng)文——譯文〗
以正之邦,
(以無為滋長邦家,或說以無為治理邦家。之:出,滋長。正:無,見第五十八章),
以畸用兵,
(以零散運用刀兵?;骸凑f文〉殘?zhí)镆病!凑滞ā稻餅檎闾锊豢删邽榛?BR>以無事取天下。
(以無事而取天下。注意,無事,說的是人人都無為,都“與”的話,對我來說,就是取了。取:〈古文奇字〉朱謀?曰:古文取,疑當從與聲。人與而我取也)。
吾何以知亓然也才?
(我怎么知道要這樣做呢。才:通哉?!礌栄?釋詁疏〉哉,古文作才。字取乙本)?
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
(不能以無為治國,國家反出圣人最忌諱的有為,這樣的話,百姓就充滿貧窮。注意,離道是最大貧窮。彌:充滿。字取通行本)。
民多利器,而邦家茲昏。
(不能以畸用兵,反是民多利器,這樣的話,國家滋生的就是昏亂。茲:通滋?;瑁鹤秩〔瘯冶荆?。
人多知,而何物茲起。
(不能以無事取天下,人反求多智巧的話,就是有為。有為就什么都能滋生出來。知:通智。何:什么。何物:無論什么物),
法物茲章,而盜賊多有。
(這樣,有了貴物奇貨,就產(chǎn)生了保護他們的法律。天下盜賊也就多多了)。
是以圣人之言曰:
(因此,圣人出言說。之:出):
我無為也,而民自化。
(我無為,民自己也會轉(zhuǎn)化成無為。民:〈說文〉眾萌也。從古文之象。按,古文從母。取蕃育也,上下眾多意,指事。這里的我,道也;這里的民,萬事萬物也)。
我好靜,而民自正。
(我喜歡靜,民自己也會歸無。無就是正。靜:字取通行本)。
我無事,民自富。
(我無事的話,民自己便無事而富足)。
我欲不欲,而民自樸。
(我無欲的話,民自己也會禁欲而歸樸。樸:字取乙本)。
【筆記】一,本章核心:以無為治理天下,說的還是“不得”。
要用無為滋長壯大邦家。反之,有為的話,會使民貧窮。注意,通過無為修行,達到無身,達到以天下為身的高度,那才是真正的尊貴。尊道貴德,哪個能做到?
要以畸用兵,不能用重兵。反之,就是民多利器,國家滋生的就是昏亂。
要以無事取天下。反之,就是多智巧多欲望,貴貨貴奇,強取豪奪,法物滋長,盜賊多有。
二,我與民是誰?
我無為也,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樸。
這“我”是誰?答曰:是王。什么王?國王。這樣回答,是低層次的理解,也沒有錯。當你能夠知道老子說的王也是“心王”,才是站在修行高度上感悟老子,才可能與老子感應(yīng)道交。心王,道也。
民是什么?和國王相對,當成百姓理解,也沒錯。但能夠知道萬事萬物都是民,才站在了心王高度看問題了。
三,老子的我,是深刻的。
從肉身之小我,到一國之王我,到天下之大我,直到心王。我,是無所不包的了。我就是道,道就是我。我就是萬物,萬物就是我。
四,禁欲,此心便歸道。
能做到我欲不欲的話,民自然歸樸。
我欲不欲,就是禁欲。禁欲,誰能做到?
道發(fā)揮作用,這時的道是有欲的,也就是可欲,欲有欲無。這樣,道就成了非恒道。
妄想之心都是“可欲”的,所以老子才棒喝世人“罪莫大于可欲”。也因此,老子才主張禁欲,主張無為。這就是老子的入世修行,也就是老子的生活道,道生活。
當時的修行多是出世修行的,如老子提到的“戴營魄抱一”,“專氣致柔”,“修除玄藍”。而老子提出的是:不離開世間,也就是入世間,此心也能抱一。不專氣,此心也能如同嬰兒無知無欲。不去清洗,此心也一樣無有瑕疵。方法就是無為,就是禁欲不爭。
禁欲,只有更高追求的人才能做到。很多人,為了達到自己更高目標,而棄甜取苦,并因此而得到尊重;修行人,為了得道而禁欲,更是應(yīng)該贊嘆。去掉“我”之欲,只有這樣,才可能靜,才可能歸還“自燃之我”,也就是歸還“大道”。
五,通行本問題: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DIV>
1帛書本“以正之邦,以畸用兵”,說的已經(jīng)很清楚明白,通行本還是修改成“以正治國,以奇用兵”,關(guān)鍵是畸字改成奇,意義可就不一樣了。老子的無為,可就變成有為了。
2帛書本“吾何以知亓然也才”?通行本去掉也字,把才直接改寫成哉,因為才通哉。
3通行本多加“以此”二字代替夫字,明顯是貫通前后文。實際,夫字,也能起到這樣作用的。
4帛書本“民多利器,而邦家茲昏;人多知,而何物茲起;法物茲章,而盜賊多有”,通行本修改成“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多美的駢文。
5帛書本“是以圣人之言曰”,通行本修改成“故圣人云”,還是駢文意蘊。
6帛書本“我無為也,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樸?!?。注意,通行本稍作修改,就成了駢文“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修改者確實很善于駢文。
 
 
 
21(通行本第五十八章):其無,正也。
〖經(jīng)文——譯文〗
亓正閔閔,
(其“正”病病殃殃,也就是不正,不無為而反有為。參見第五十七章。閔:〈玉篇〉病也。傅奕本作閔閔。字取傅奕本。通行本是悶字,而甲本所用悶字和本處之字,不是一個字,所以,取傅奕本閔字),
亓邦屯屯;
(其邦國當然就增強變大了。此乃“益”也,非“為道”者。屯:字取乙本?!磸V韻〉厚也?!凑崱稻垡玻?。
其正察察,
(其正昭著天下,也即以無為治萬物治自心。察:昭著?!粗杏埂笛云渖舷虏煲玻?,
其邦缺缺。
(其邦國就因無為而變?nèi)踝冃×?。此乃“損”也,真“為道”者。缺:字取通行本?!雌!瞪僖玻?。
禍,福之所倚;
(禍中,隱藏著福。倚:通“隱”。禍:字取通行本);
福,禍之所伏。
(福中,暗伏著禍)。
孰知其極?
(如此循環(huán)往復(fù),誰知其極在何處)?
亓無,正也。
(直到其無,才是其極之正,也即無是其極)。
正復(fù)為奇,
(正,反過來就是不正;也即,無,反變作有。奇:〈說文〉奇,異也),
善復(fù)為妖,
(善,反過來就是不善;也即,善于無為,反變作善于有為。妖:〈正韻〉異也,孽也。字取通行本),
人之迷也。
(這是人之癡迷。迷:字取通行本),
亓日固久矣。
(如此癡迷有為,其時日固然很久了)。
是以方而不割,
(因此,不要癡迷有為了。已經(jīng)裁成方了就不要再裁它,即不要使它再方,再方復(fù)為無方了。割:〈玉篇〉截也),
兼而不刺,
(已經(jīng)兼并就不要再傷他),
直而不紲,
(已經(jīng)走直了就不要再系縛它。紲:音謝?!凑f文〉系也?!从衿雕R韁也。凡系縲牛馬皆曰紲),
光而不眺。
(已經(jīng)有光明了就不要更光。眺:〈玉篇〉眺望也?!搭惼颠h視也)。
【筆記】一,本章核心:要正,要“無為、不得”。
什么是正?老子的正就是無。
孰知其極?無是其極,其無乃是極之正也。無就是正,無為就是正為。無為而治,就是以“正”或說以“無”治國治民,也就是“以正之邦”。注意,表面說的治國治民,實際說的也是修行,都是“無為”之一理。
二,無是極,無是正,所以,要無為。
禍福相反相成,人們一直迷惑其中,不知如何是好。老子告知,不要迷惑,學(xué)會這樣做就可以了:
已經(jīng)成方了就不要再裁斷它,即不要使它再方;
已經(jīng)兼并就不要再刺傷它,即不要過分;
已經(jīng)走直了就不要再系縛它,即不要使它再直;
已經(jīng)有光明了就不要更光,即不要使它再光。
為什么這樣做呢?,因為無是其極,物極必反。所以,要守無,守無為。
三,通行本問題: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fù)為奇,善復(fù)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1亓正閔閔。通行本是悶字,而甲本悶字和本處字,根本不是一個字,所以,取傅奕本閔字。
2帛書本“亓邦屯屯”,通行本改成“其民淳淳”。
3帛書本“其邦”,通行本把邦改成“民”。
4帛書本“禍,福之所倚;福,禍之所伏”,通行本添加進兮字。
5帛書本“孰知其極?亓無,正也”。通行本刪掉也字,很容易被理解成“沒有正”。
6帛書本“人之迷也”,通行本刪掉也字,“亓日固久矣”,刪掉矣字。
7帛書本“是以方而不割”,通行本加進圣人二字,駢文化?!凹娑淮獭?,改成“廉而不劌”,“直而不紲”,改成“直而不肆”,“光而不眺”改成“光而不耀”,都看不出比原本好。
 
 
 
22(通行本第五十九章):深槿固氐,長生久視之道。
〖經(jīng)文——譯文〗
治人事天,
(治人也好,事天也罷),
莫若嗇。
(都不如收斂,也就是無為守弱。嗇:〈儀禮-少牢禮〉嗇黍。「注」:收斂曰嗇)。
夫惟嗇,
(只有收斂),
是以蚤服。
(才是早順服無為。蚤:通早?!丛秸Z〉蚤晏無失,必順天道)。
蚤服是胃重積德。
(早順服無為,就是所謂的重積德,也就是長久累積不得之德。胃:同謂)。
重積德則無不克。
(這樣重積德則無有不克,就是說一切“有”都被無破盡)。
無不克則莫知亓極。
(破盡一切有后,當然是無;則不知其極在何處了,因為“無”是沒有邊畔的。這是修行到一定高度)。
莫知其極,可以有國。
(不知其極,舍我無他。到這地步,天上天下惟我獨尊,自己如同侯王,擁有一切“無”。這就是最初之有,有個無。也就是所謂的“有國”了)。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這最初的有,是萬物之母,乃是生萬物者。而能生這“有國”者,也即生出無和有的,又是誰呢?是玄。參見第一章。到此,就可以歸還大道而長久了。之:〈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
是胃深槿固氐,長生久視之道也。
(這就是所說的:深入到根,穩(wěn)固到本,能長生,能久視的那個道了。槿:〈集韻〉音堇,柄也。柄:本也〈易-下繫〉坤為地為柄。氐:〈詩-小雅〉尹氏大師,維周之氐?!该珎鳌关?,本也)。
【筆記】一,本章核心:嗇,依舊“不得”。
嗇,不再令其生長,而是收斂收割。也就是無為守弱。只有收斂,才早順服。早順服,才不至于被滅,而能長久累積無為之德。這樣的話,無為最終勝有為,一切有都煙消云散。天下只有無,不知其邊不知其極。修行到這地步,舍我無他,天上天下惟我獨尊。這時的自己,如同侯王一樣,擁有一切無。
二,深槿固氐,長生久視之道。
注意,道,既深槿固氐,又可長生久視。
通過這樣的無為不爭,可以達到靜。萬法自然歸無。
這時,有個無,這就是老子所說的“有國”,也就是空。這是最初之有,叫做萬物母。
再觀這母從何而生,也就是觀無和有從何而生。這母,就是老子所稱的“有國之母”。
一旦觀得此母,就得見玄,因為此母就是玄。
進得玄牝之門,才能夠最終歸還大道。因為玄牝乃是覺無之一念心,探得此一念心,去掉其所覺之無,惟獨一心,就是道。只不過,此心非世俗心,又非非世俗心,需要修行中慢慢感悟。
到此才曉悟,這道,深槿固氐,永恒無名,長生久視。
三,通行本問題: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1通行本把亓字改成其,胃字改成謂。
2帛書本“夫惟嗇,是以蚤服”,說的是只有收斂,才是早順服無為。通行本改成“夫唯嗇,是謂早服”,蚤改成早,二者通,可以理解。以字改成謂字,語義發(fā)生變化了,是錯改。
3帛書本“蚤服是胃重積德”,通行本把蚤改成早,是胃改成謂之。
 
 
 
23(通行本第六十章治):治大國若亨小鮮。
〖經(jīng)文——譯文〗
治大國若亨小鮮。
(治理大國,如同烹飪小魚。把小魚烹飪到鬼而不神,也就是屈而不伸,死而不活,才能食用。亨:〈唐韻〉〈正韻〉同烹。鮮:〈禮-內(nèi)則〉冬宜鮮羽?!冈]」鮮,生魚也)。
以道立天下,亓鬼不神。
(用道建立天下,是守屈不伸。注意,道發(fā)揮作用,有了天下。道之作用,就是生而弗有也,為而弗寺也,長而勿宰也,也就是玄德。玄德,說穿了,就是不得無為,也就是只守其鬼,不張其神。鬼神:〈康熙字典〉陽魂為神,陰魄為鬼。氣之伸者為神,屈者為鬼)。
非亓鬼不神也,
(不是道只屈不伸),
亓神不傷人也。
(是其伸不傷人啊。注意,不是道不伸,是其伸而無伸)。
非亓申不傷人也,
(不是其伸不傷人。申:〈正韻〉音信,伸也。由此可見,上面的神字,就是伸的含義),
圣人亦弗傷也。
(圣人也不逆道而行,而是符合道)。
夫兩不相傷,
(這樣兩不相傷),
故德交歸焉。
(因此,無為之德相交,就歸還大道了)。
【筆記】一,本章核心:以道立天下,亓鬼不神,說的依舊是“不得”。
道發(fā)揮作用,便有了天下。道之作用,就是“生而弗有也,為而弗寺也,長而勿宰也”,也就是玄德。玄德,說穿了,就是不得,也就是只守其鬼,不張其神。
立天下,是用道。道行天下,守屈不伸。不是道不伸,是伸也不伸,因為伸也不傷人。不是道伸不傷人,是圣人也不傷道。這樣兩不相傷,所以德交,也就是共同無為,歸還大道。
二,治大國,若亨小鮮。
治理大國,如同烹飪小魚。這說的是要符合玄德,做到亓鬼不神才可。治理大國者,自己言行必須符合玄德,才堪稱圣人;之后,令萬民靜而不動,屈而不伸,雌而不雄,這就是無為而治。
三,在道修行,要做到亓鬼不神。
治大國若亨小鮮,只是理解成治理國家,還是處在低層次;往深層次理解,老子是說在道修行,要做到亓鬼不神。
心能無為,便是圣人心,便是心王;其國土萬物才能歸靜歸根。就如第五十九章所言:“治人事天莫若嗇”。只有守弱不爭,才能達到靜。達到靜,才能萬法歸無。無中觀得玄牝,就是老子所說的有國之母。達到這樣境界,才能一悟回歸“深槿固氐長生久視之道”。
四,通行本問題:
治大國則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圣人亦不傷人。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1通行本把亓字改成其,刪掉所有也字。
2帛書本“治大國若亨小鮮”,通行本把亨改成烹,因為二者可通。
3帛書本“以道建立天下”,通行本把立改成蒞,蒞有管理治理義,有臨含義,很容易被誤解道和萬物是分開的,所以,不如立字。
4帛書本“圣人亦弗傷也”,通行本改成“圣人亦不傷人”,大錯。
這是修改者沒有理解前后文含義所致。不知道“兩不相傷”,是指道和圣人兩不相傷,而是錯誤理解成圣人和他人兩不相傷;不知道“其鬼不神”,其字指的是道;不知道“其鬼不神”實際說的是道之德,也就是玄德,也就是無為。
 
 
 
24(通行本第六十一章):大邦者下流也。

〖經(jīng)文——譯文〗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郊也。
(大邦是什么?是下流。分雌雄,大邦是天下之雌,而不居雄;分邦郊,大邦是天下之郊,而不居邦。大邦如此去為,就是守下流,就是無為,就是守弱不爭。郊:〈書?費誓〉魯人三郊、三遂?!冈]」國外曰郊?!凑f文〉距國百里為郊。五十里內(nèi)為近郊,五十里外為遠郊)。
牝恒以靚勝牡,為亓靚也,故宜為下。
(牝恒以靚勝牡為亓靚也,是說雌性常以靜克制雄性,勝過雄性。所以,適宜為天下之牝,適宜為下。老子在第十章問“天門啟闔,能為雌乎”?靚:同靜。勝:〈爾雅〉勝,克也。亓:其古體字),
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于大邦。
(大邦用“下”也就是不自恃大,去對待小邦,則取得小邦;小邦用“下”也就是不自恃大,去對待大邦,則被大邦所取。?。骸错崟捣部藬巢挥脦熗皆蝗。?BR>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因此,或者因為取而使自己變成了“下”,或者因為自己用“下”而獲取。顯見,用下是最佳選擇)。
故大邦者不過欲兼畜人;小邦者不過欲入事人。
(可見,如此用下無為的話,大邦國不過是實現(xiàn)兼并小邦以養(yǎng)自己的愿望,不會消滅小邦的;小邦國不過是實現(xiàn)了加入大邦從事于大邦愿望,不會推翻大邦的)。
夫皆得亓欲。
(這樣,都實現(xiàn)了他們的愿望)。
則大者宜為下。
(可見,為了實現(xiàn)這樣大好局面,則是大邦一方,適宜為天下之郊,大者宜為下)。
【筆記】一,本章核心:不居上反居下,才可匯集百川。依舊說“不得”。
大邦,自居下流,而不居上:
自居天下之雌,而不居其雄;自居天下之郊,而不居其國。
這樣做,就是無為,符合玄德,符合道。
二,為什么要為天下之牝呢?
因為雌性常以靜勝過雄性。所以,大邦應(yīng)該選擇為天下牝,適宜為下。這是取勝之道。
三,為什么大邦要為天下之郊呢?
大邦用“下”也就是不自恃大,去對待小邦,則取得小邦;小邦用“下”也就是不自恃大,去對待大邦,則被大邦所取。因此,或者因為取而使自己變成了“下”,或者因為自己用“下”而獲取,二者相比可見,用下,是最佳選擇了。
如此用下無為,大邦國不過是實現(xiàn)兼并小邦以養(yǎng)自己的愿望,不會消滅小邦的;小邦國不過是實現(xiàn)了加入大邦從事于大邦愿望,不會推翻大邦的。這樣,無論大邦小邦都和平的實現(xiàn)了他們的愿望。
可見,為了實現(xiàn)這樣大好局面,則是大邦一方,適宜為天下之郊,大者宜為下。
四,這就是“無為而無不為,不爭而無不爭”。
無為不爭,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最終歸還大道。一旦歸還大道,就真的是無不為,無不爭了。達到那樣境界,即便為,也是無為;即便爭,也是不爭。這是修行境界,不是嘴上功夫。至于普通人理解成“忍小得大”,那是所謂的哲理了,也就是“世間解老”,也算是道德經(jīng)一解。不可以阻斷,也阻斷不了的。
在第十四九章,老子說:無為,善者令其增善,不善者令其成善;信者令其增信,不信者能令其生信。可見,老子的無為,面對的是所有眾生,不是某一類眾生。怎么理解無為,不是大事。關(guān)鍵是能夠深入道德經(jīng),浸潤在其中,自然會層層上進,步步歸道了。
五,修行也是如此。
此身便是大邦;萬物便是小邦。修行中能把此身為下,天下為上;直修到天下便是己身,以天下萬物為身,修行才是有成。這才是無為,才能夠達到無身境界,才可能歸還大道。
六,通行本問題: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1通行本把所有也字一掃而光。亓字都改成其。
2帛書本“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郊也”。通行本把邦字改成國,無大礙。把郊字改成交,卻是大錯。不懂牝牡相對,大邦取其牝乃是居下;不懂邦郊相對,大邦取其郊也是居下。
3帛書本“牝恒以靚勝牡,為亓靚也,故宜為下”。通行本把靚字改成靜,因為靚與靜通。用“以靜為下”替代“為亓靚也,故宜為下”,明顯是錯誤。
4帛書本“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于大邦”。通行本把所有邦字改成國字,這不是小事,因為帛書乙本都是國字。這表明,通行本抄襲的不是甲本,而是乙本一脈。通行本是甲本孫子一輩。通行本在句子前加個故字,是和上句修改對應(yīng)的,以為這樣才前后意義貫通,實際是錯改。
5帛書本“夫皆得亓欲,則大者宜為下”。通行本修改成“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25(通行本第六十二章):道者,萬物之注也。

〖經(jīng)文——譯文〗
道者,萬物之注也,
(道,如同大海,萬物如同水,最終流入大海。這就是說,萬物尊道貴道,視道為主。之:〈玉篇〉往。注:流入、灌入。此處可視作通主)
善人之寶也,
(善于有為者,去保道。這是輕視道,以道為輕,以己為重;視道為小兒,視己為父母。善人:此處指善于有為之人。之:往。寶:通保。保,背子與背為保),
不善人之所保也。
(不善于有為之人,去為道所保。他們視己為小兒,以道為尊長,也即尊道貴道。實際來說,萬物包括人乃是“道生之畜之”,一切乃道之子,道在保人保萬物,而非人能保道)。
美言可以市,
(美言道,可以勸化世間行道。市:〈管子-侈靡篇〉市也者,勸也。勸者,所以起本),
尊行可以賀。
(尊行道,可以回歸道而大賀)。
人人之不善也,何棄之有?
(世間人人都如此不善有為,也即人人無為不爭了,有什么還能失去呢?這也就是第二十七章所說物無棄財,人無棄人了)?
故立天子,置三卿,雖有共之璧,以先四馬,不善坐而進此。
(因此,立天子,設(shè)置三卿,雖然有的人擁有大的拱璧,有的人以四馬之乘爭先,到頭來,卻是不善于有為者坐受這一切,并依然進入不善有為)。
古之所以貴此者何也?
(古人之所以貴道,貴無為,為什么呢)?
不胃求以得,有罪以免輿。
(修道不是用來求得什么,而是通過修道,免除眾生因為執(zhí)著“有”所帶來的離道之罪過。輿:通與。語氣詞)。
為天下貴。
(因此,道才為天下貴)。
 
【筆記】一,本章核心:“不得”之德為天下貴。
首先,萬物是尊道貴德的,因為道生萬物,實際是萬物主。人呢?無為者,也是尊道貴德的;而有為者,則輕視道。老子說:有為者,自以為大,視道為??;無為者,知道自己為小,視道為尊。
二,無為者,美言道,尊行道。
不善有為者,美言道,可以勸化世間。不善有為者,尊行道,可以回歸道而慶賀。世間人人都如此不善有為,也即人人無為不爭了,有什么還能失去呢?這也就是第二十七章所說物無棄財,人無棄人了。
三,美言道,尊行道,可以取天下。
我們能夠看到,擁立天子,設(shè)置三卿,雖然有大的拱璧可以顯示財富,有四馬之乘可以顯示權(quán)貴,卻都是“無為者”坐受這一切,進而還要無為。
四,古人貴道為什么?
不是為了求得什么,而是通過修道,免除眾生執(zhí)著“有”所帶來的罪過。說穿了,就是對第一章“可道可名”也即對執(zhí)著無和有的徹底否定。老子令眾生為那個“無”,其實就是為那個“否”,生活中,推翻一個“可”字。只有這樣,才能回歸到永恒。
注意,貴道,不是為了求得什么,為什么還說能得天下?還說立天子,設(shè)三卿,無為者可當此大任?實際來說,修行達到那個高度,自然明白一切的。當此大任,也不是有為,還是無為。并且,悟道是最終目標,沒有什么比悟道更重要。即便在人間當乞丐而能悟道的話,也是萬萬個君主換不來的。
五,有罪以免輿。
不可輕易看過。
有,眾生執(zhí)著有,是罪過??梢姡诶献友壑?,這個世間眾生是有罪過的?;浇痰摹摆H罪說”,應(yīng)該認老子是先祖了。老子“眾生有罪說”,“修道免罪說”,不可輕視。只不過,執(zhí)著有是罪,不執(zhí)著的話,無罪。關(guān)鍵在執(zhí)著“有”還是不執(zhí)著“有”??桑詾榭傻?,就是執(zhí)著,就是住相,如可道可名可欲;否,就是不執(zhí)著,不住相,如生活中的不爭不得無為,修行中的布施持戒忍辱,等等。只有否,才可免除“執(zhí)著有”所帶來的失道罪過。

六,通行本問題: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1帛書本“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賀。人人之不善也,何棄之有”?通行本修改成“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這樣的毀容手術(shù),真是觸目驚心。一個是不解所致,一個是傳抄有誤。哪一種情況,都是褻瀆老子。老子“不得”之核心內(nèi)涵一掃而光。
2帛書本“人人之不善也,何棄之有”,多數(shù)人斷句都把一個人字挪到前面句子中,通行本成了“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3帛書本“故立天子,置三卿,雖有共之璧,以先四馬,不善坐而進此”。通行本改成“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通行本把卿改成公,把共改成拱,把四改成駟。甲本善字,乙本改成若字,意義大變。通行本改成如字,依照乙本而來。“坐而進此”,通行本直接改成“坐進此道”,以為這樣更好理解。大錯。
4“古之所以貴此者何也?不胃求以得,有罪以免輿。為天下貴”。通行本改成“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古文簡練,可以慢慢咀嚼其中差異。
 
 
 
26(通行本第六十三章):為無為。

〖經(jīng)文——譯文〗
為無為,
(為而無為),
事無事,
(事而無事),
味無未。
(味而無味。未:〈說文〉未,味也)。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以小為大,以少為多,以德報怨)。
圖難乎其易也,
(圖求難,反而易),
為大乎亓細也。
(為其大,反而小)。
天下之難作于易,
(天下之難從易作起),
天下之大作于細。
(天下之大從小作起)。
是以圣人冬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因此,圣人終不為大,因此才能成就其大。冬:〈前漢-律歷志〉冬,終也)。
夫輕若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輕許諾言,必然寡信;取其多易,必然多難。若:古同諾?!瘩R王堆漢墓帛書-經(jīng)法〉已若必信,則處于度之內(nèi)也。多易:二字取帛書乙本,甲本無)。
是以圣人猷難之,故冬于無難。
(因此,圣人依道而行難,才終于無難。猷:〈爾雅-釋詁〉猷,謀也。「疏」猷者,以道而謀也。冬:〈前漢-律歷志〉冬,終也。圣:字取通行本),
【筆記】一,本章核心:不得,才能得。
做人做事,守弱不爭,才合乎道。所以老子才說做人要“為無為,事無事,味無未”。老子不是不做,是做而不做;不是無為,是為而不為。這是修行層次,不是口頭功夫;更不是世俗中利益上的“忍小失,謀大得”。以小為大,以少為多,以德報怨,哪個能行?為,實際就是無為;事,實際就是無事;這原本便是事實真相,只是百姓迷而不覺。世俗可以利用老子去“忍小失,謀大得”,這也是道德經(jīng)不離世間法處,是道德經(jīng)方便處,是道德經(jīng)被世間人認可處。但老子真正的目的是令眾生達到“修行層次上”的“無為而為,為而無為”。
當你沒有修行層次,只是個學(xué)者,而不是個行者,這時,就會用“忍小失,謀大得”去理解老子的“為無為”了。這也沒錯,這是世間解老。但是離道尚遠。
二,圣人為什么求小,求難?
因為圖取難,其反而易;有為大,其反而小。天下之難從易作起;天下之大從小作起。輕率許諾的,必然寡信,多易的必然多難。因為這,圣人終不為大,因此才能成就其大;圣人依道而行謀取難,才終于無難。
三,通行本問題: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抱怨以德。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1帛書本“味無未”,通行本把未改成味,因為未本有味義。
2帛書本“圖難乎其易也,為大乎亓細也”,通行本去掉也字,把乎改成于,意義不一樣了。
3帛書本“天下之難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細”,通行本改成“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帛書本是說難易巨細關(guān)系,這樣一改,就很容易使人誤解。
4帛書本“是以圣人冬不為大,故能成其大”,通行本把冬直接改成終,因為二者通。
5帛書本“夫輕若必寡信,多易必多難”,通行本把若改成諾,因為二者通。
6帛書本“是以圣人猷難之,故冬于無難”,通行本把冬改成終,二者可通。把猷改成猶是錯改。意義不一樣了。
 
 
 
27(通行本第六十四章):百仁之高,始于足下。
〖經(jīng)文——譯文〗
亓安也,易持也。
(安靜的,容易把持。亓:其古體字)。
亓未兆也,易謀也。
(事情還沒有發(fā)生,容易謀劃。兆:字取帛書乙本)。
亓脆也,易判也。
(脆而不堅固的,容易分開。判:〈正韻〉普半切,音泮?!凑f文〉分也)。
亓微也,易散也。
(細小不積聚的,容易散開。微:〈廣雅-釋詁二〉微,小也)。
為之于亓未有也,
(行動在事實沒有發(fā)生之前),
治之于亓未亂也。
(治理在世事未亂之先)。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合抱的大樹木,是從細小之毫末生長而來的)。
九成之臺,作于羸土。
(九重的樓臺,是一點點土累積而作成。成:〈爾雅-釋地〉丘一成為敦丘?!冈]」成,猶重也。羸:〈說文〉瘦也)。
百仁之高,始于足下。
(百仞之高,也是從足下開始。仁:通“仞”)。
為之者敗之,
(欲有為成功的終究是失?。?,
執(zhí)之者失之。
(想執(zhí)住不失的終究要失去)。
是以圣人無為也,故無敗也;
(圣人無為,所以沒有失敗);
無執(zhí)也,故無失也。
(圣人不想執(zhí)住什么,所以也不失去什么)。
民之從事也,恒于亓成事而敗之。
(是說,民眾做事,常是因為堅持其“成”事,而最終失敗。顯見,老子主張“不成”,不主張“成”,這才是老子無為思想。老子在同一章才這樣說“是以圣人無為也,故無敗也”。通行本不解老子“無為”本義,改寫成“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一個“幾”字,把老子無為思想一掃而光。楚簡本丙內(nèi)容和通行本內(nèi)容大致一樣。楚簡本甲更為簡練,直接改寫成“臨事之紀”,這樣一改,這也是不懂老子無為之本義所致。比較而言,帛書甲本所傳內(nèi)容,是老子本義)。
故慎終若始,則無敗事矣。
(因此,能夠禁止有為,敬順無為,則無敗事了。始,指無;終,指有。慎:禁止。若:〈書-堯典〉欽若昊天?!競鳌咕错樢?。楚簡本及通行本都是“慎終如始”,如字,失去了“若”字特有含義,又是錯改)。
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貴難得之貨;
(因此,圣人以不欲為欲,而不貴難得之貨);
學(xué)不學(xué),而復(fù)眾人之所過;
(圣人以不學(xué)為學(xué),也即以不知為知,才從眾人所犯過失“有為”處,返歸無為。學(xué)不學(xué),楚簡甲改寫成“教不教”,因為學(xué)與教都有效音,通。復(fù):〈廣韻〉返也);
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
(圣人能輔助萬物順從道之自燃,而不敢有為。注意,自然,乃是自燃;萬物之自燃,就是道自燃而生養(yǎng)萬物。輔萬物之自燃,就是順從道,符合道,而不為主)。
故曰:為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
(因此說:修道之人不是以道使民變得明智,而是將以道使民變得愚蠢,也就是變成“無知、無欲、無為、不爭”)。

【筆記】一,本章核心:無為守弱,則無敗事。說的還是“不得”之德。
第一段告訴我們?yōu)槟莻€“無”有多重要。
做事要為之于其未有,治之于其未亂。說的是無為。
第二段告訴我們?yōu)樾橄拢苤匾?BR>百仁之高,始于足下;合抱之木,作于毫末;點滴之弱小十分重要。說的還是無為。
第三段,圣人無敗事,而百姓多敗事,為什么?
因為百姓有為而爭,不能慎終若始(不能止有敬無),不能守弱守小。而圣人則無為不爭,無學(xué)無欲,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所以,圣人無敗事。
二,為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
人人都求明智,哪個肯愚?明智者有為,大愚者無為。有為者淪落生死,無為者卻可長生。慢慢感悟。
三,通行本問題: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zhí)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xué)不學(xué),復(fù)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1通行本把所有亓字,改成其字,因為其是通用字。
2把所有也字刪掉,駢文化。
3帛書本“為之于亓未有也,治之于亓未亂也”。刪掉亓字,句子更美。
4帛書本“九成之臺,作于羸土”,通行本把成字改成層字,通俗易懂。把“作于羸土”改成“起于累土”,修改者覺得這樣好懂,實際原文也通暢的。
5帛書本“百仁之高,始于足下”。改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顯見,后改者更妙。
6帛書本“為之者敗之,執(zhí)之者失之”。通行本刪掉之字。
7帛書本“民之從事也,恒于亓成事而敗之”。帛書本把亓字改成幾字,刪掉事字,恒字為避諱而改成常字,成為“常于幾成而敗之”,意義大變,原本力主無為含義一掃而光。而楚簡本改成“臨事之紀”,更是不解老子無為本義,才有如是改動。實際來說,這里的含義是,民之所敗,在于其求成而不求無成,有為而非無為。圣人則不同,求難不求易,求敗不求成,求小不求大,所以,圣人不敗。
8帛書本“故慎終若始,則無敗事矣”,楚簡本、通行本改成“慎終如始,則無敗事”。簡練了,駢文化了,可把若字改成如字,含義有很大變化。實際來說,慎,是禁戒之詞,終,是指事情結(jié)果,老子的慎終,是說“禁戒求成”;“若始”,是說敬順開始,開始是什么?無成而已。顯見,不求成,而反求不成,這才是老子本義。而通行本改成“慎終如始”,那個如字,很容易使人誤解的。
9帛書本“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貴難得之貨;學(xué)不學(xué),而復(fù)眾人之所過”,乙本把莜字改成貨字;通行本刪掉而字。
10帛書本“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通行本把能字改成以字,含義不一樣了。把弗字改成不字,問題不大。
11帛書本“故曰:為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帛書乙本刪掉故曰二字。通行本依照乙本,并把這句話歸入下一章中。依據(jù)帛書甲本,把這句話重新歸入第六十四章。
 
 
 
28(通行本第六十五章):以知知邦,邦之賊也。

〖經(jīng)文——譯文〗
民之難治也,以亓知也。
(民眾之難治理,正是因為他們有知)。
故以知知邦,邦之賊也;
(因此,以有知主掌治理國家,即有為治國,這是國家之賊。知:前一個知字,知識;后一個知字,猶主也?!匆?繫辭〉乾知大始?!醋髠?襄二十六年〉公孫揮曰:子產(chǎn)其將知政矣);
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
(以不知主掌治理國家,即無為治國,這是國家之大得。德:得)。
恒知,此兩者,亦稽式也。
(恒和知,這二者也是稽式,也即是固定法式。注意,恒者永恒,恒久也。這里說的是主掌治理邦國,用無知還是用有知主掌,固定法則就是: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也即得到恒久;以知知邦,邦之賊也,也即失去恒久。稽:〈正韻〉考也,計也議也,合也,治也。稽式:準則,法式)。
恒知稽式,此胃玄德。
(恒和知的稽式,這說的是玄德。胃:同謂。注意:玄之得乃是不得,也就是無為。無知和有知,選擇無知,就是玄德)。
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
(玄德深啊,遠啊,與物反也即無,無為)。
乃至大順。
(乃至大順,也就是通過無為,順從大道)。

【筆記】一,本章核心:恒知稽式。說的還是玄德,也即不得。
恒者永久也,知者知識也。本章說的是,主掌治理邦國,用無知還是用有知,固定準則就是:以不知治邦,邦之德也,也即得到恒久;以知治邦,邦之賊也,也即失去恒久。這說的還是治理國家,“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
二,恒知稽式,此胃玄德。
注意:玄之得乃是不得,也就是無為。無知和有知,選擇無知,就是玄德。無論治理國家,還是修行自己,都要知道玄德,也即以不得為得。
三,玄德深遠,乃至大順。
玄德至深至遠:因為玄德乃是無為,能夠返樸歸一,所以說玄德深遠。
玄德與物反:因為物乃有,乃生;玄德乃是不得,是無,通過無為而復(fù)歸其根,乃至大順,也就是回歸大道。二者方向相反,所以,玄德與物反。
四,老子之愚民。
老子讓眾生無為,變成傻瓜,誰愿意當傻瓜呢?
人向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老子偏偏令我們學(xué)那水,誰肯學(xué)呢?還真有人做到了。佛祖就是了。佛祖本來是個王子,成道后也能選擇富貴生活的。可他偏偏選擇了乞討的生活方式,一直到死,都是這樣活下來的。他在向世人宣告:為那身也即有為的,才是愚蠢,傻瓜;而能為此心,也即無為者,才是真正大丈夫,天人師。
老人們常說:吃虧是福??烧l肯吃虧呢?大傻瓜,哪個敢當?。?BR>五,通行本問題: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順。
1通行本“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這句話甲本前有“故曰”二字,據(jù)此回歸到前一章結(jié)尾。
2帛書本“民之難治也,以亓知也”。通行本改成“民之難治,以其智多”,這是修行層次不到所致。因為智不在多少,有智便是落在識心之中,便是起心動念,便是脫離清凈,即便智少,一點點智,都是離道,都是大愚。所以,老子說:“大上,下知有之”,一旦知,就是落在道下了,就是下士。
(民眾之難治理,正是因為他們有知)。
3帛書本“故以知知邦,邦之賊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通行本修改成“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字替代德字,是大錯。
4帛書本“恒知,此兩者,亦稽式也”。通行本刪掉恒字,改成“知此兩者亦稽式”。又是錯改。不解恒知二字所致。
5帛書本“恒知稽式,此胃玄德”。通行本把恒改成常,避諱而已。把此改成是,無大礙。
6帛書本“乃至大順”,通行本加進然后二字。
 
 
 
 
29(通行本第六十六章):江海之所以能為百浴王者。

〖經(jīng)文——譯文〗
江海所以能為百浴王者,
(川流湖泊溪澗等水都可浴,但能成為百浴之王者只有大江大海)。
以亓善下之,是以能為百浴王。
(因為江海善于居下,容納百川,大水充盈,污濁無存,何浴之有?所以才能成為百浴之王)。
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亓言下之;
(所以,圣人想要占民之上,必須言語上居民之下);
亓欲先民也,必以亓身后之。
(圣人行為上欲占民之先,必須行為上居民之后)。
故居前而民弗害也,
(因此,圣人在民之前而民不害圣人),
居上而民弗重也。
(圣人在民之上而民不難為圣人。重:〈戰(zhàn)國策〉臣之所重處重留也?!冈]」重,猶難也)。
天下樂隼而弗厭也。
(天下歡樂,即便面對好爭的隼,也因其無爭而不令人厭煩了。厭:字取通行本)。
非以亓無諍與?
(這難道不是圣人以無爭相與。諍:〈集韻〉通作爭。與:語氣詞)?
故天下莫能與諍。
(因此,天下才不能與其相爭)。
【筆記】一,本章核心:無諍,故天下莫能與諍。說的依舊是不得之德。
川流湖泊溪澗等等小水都可浴,但能成為百浴之王者只有大江大海。因為江海善于居下,容納百川,大水充盈,污濁自然無存,何浴之有?所以才能成為百浴之王。
修行也好,生活也罷,都要做到善下不爭,才能取得王位。要做到,也就是“行道”。真的做到不爭,老子告訴我們,“非以其無諍與?故天下莫能與諍”。
口說心不行,把道說得自以為明白,也還是盲人摸象;并常常是以自己小人之心,度老子圣人之腹。
二,通行本問題: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1帛書甲乙本乃至楚簡本都是浴字,通行本把所有浴字都改成谷字。浴和谷通,但浴字能解通,不可以通假作解。通行本如此一改,后人絕大多數(shù)把這谷字解釋成山谷之谷,而不再解釋成洗浴之浴。這就是大錯,是修改者修行層次不到所致。所有亓字改成其字,為了通俗。
2帛書本“是以能為百浴王”,通行本用故字替代是以二字。
3帛書本“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亓言下之;亓欲先民也,必以亓身后之”。通行本修改成“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駢文化的修改手法明顯可見。
4帛書本“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通行本修改成“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對比可知,兩句話順序,通行本顛倒了,顯然是照應(yīng)上文順序。
5帛書甲本“天下樂,隼而弗厭也”。帛書乙本改成“天下皆樂,誰而弗厭也”,通行本改成“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修改者不解隼字乃是代指爭強有為,才作如是修改的。
6帛書本“非以亓無諍與?故天下莫能與諍”。通行本改成“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30(通行本第八十章):小邦寡民。

〖經(jīng)文——譯文〗
小邦寡民,
(邦小,民也少。寡:字取乙本),
使十百人之器毋用。
(致使需要多人使用的大器具沒有用處)。
使民重死而遠送。
(致使民眾重視死亡而遠離與外界交往。送:〈正韻〉贈行曰送)。
有車周無所乘之,
(有車船備用,乘坐了也無那么遠的地方可以去。周,通舟),
有甲兵無所陳之。
(有甲兵也無戰(zhàn)場可以排兵布陣。陳:〈集韻〉同陣。軍伍行列也)。
使民復(fù)結(jié)繩而用之。
(使民眾恢復(fù)到古代的結(jié)繩用事)。
甘亓食,美亓服,樂亓俗,安亓居。
(甘于其食,美于其服,樂于其俗,安于其居)。
鄰邦相望,
(鄰邦能相互望見。鄰:字取通行本。望:字取乙本),
雞狗之聲相聞,
(雞狗之聲能夠聽到),
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而民至老死,不相互往來)。
【筆記】一,本章核心:小邦寡民,修行的竅要。
治己治邦,修行的竅要,那就是小邦寡民,求小不求大,求少不求多。
老子對此做了經(jīng)典的描述:
使十百人之器毋用。
使民重死而遠離交往。這樣就是有車船無遠處可去;有刀兵無戰(zhàn)爭可使。
使民復(fù)結(jié)繩而用之,棄知絕學(xué)。這樣的話,民就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邦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這就是修行中的一個離字,也就是為而無為,無為而為,從而歸道。

二,無、小、弱、少等等有多美好,多重要。
到了高層次的老子,知道修行歸還大道,才能解決生死問題,從而達到永恒。而不修行,無論知識科學(xué)發(fā)展到什么高度,生死大事還是解決不了,都達不到永恒。所以,求道,才是人生解脫生死的真正的方向;而追求知識,則是陷入有為的火坑。所以,老子不失時機闡述無、小、弱、少等等有多美好,多重要。

三,小國寡民,這是修行初步。
也就是做到“無為不爭”,“守弱居下”。如同后世的守戒,出家修行,這是修行的一種方式,一個層次境界。
而修行到達高層次,即便是大國,即便是紅塵滾滾,也能如老子描述的小邦寡民一樣樂在其中。正所謂爭而無爭,為而無為。
圣人之所以強調(diào)無為一面,那是因為民眾執(zhí)著有為不舍。
實際來說,沒有低層次的無為做基礎(chǔ),就沒有高層次的為而無為。這一點是十分重要的。

四,通行本問題: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使民復(fù)結(jié)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1帛書本“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通行本改成“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乙本“小國寡民,使有十百人器而勿用”。對比可見,通行本從乙本修改而來。
2使民重死而遠送。乙本把送字改成徙,通行本也是徙字。
邦小,民也少。寡:字取乙本。甲本字上酷似竹頭,下酷似鈞字),
3有車周無所乘之,乙本改成“又周車無所乘之”,通行本改成“雖有舟輿,無所乘之”。
修改順序明顯可見。
4亓字都改成其字,邦字改成國字,狗字改成犬字。
 
 
31(通行本第八十一章):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弗爭。

〖經(jīng)文——譯文〗
信言不美,
(可信的語言不美言讓你信),
美言不信。
(美言讓你信的語言不可信)。
知者不博,
(有知的人不多聞多學(xué)。博:〈荀子-修身篇〉多聞曰博。字取乙本),
博者不知。
(多聞多學(xué)的人無知)。
善者不多,
(善于什么的,什么便不多。善:善于),
多者不善。
(什么多多,便不善于什么)。
圣人無積,
(圣人不積聚什么。),
既以為人,已愈有;
(既然用來幫助他人,就會止住越來越有,圣人求無。已:〈玉篇〉止也);
既以予人,已愈多。
(既然用來給予他人,就會止住越來越多,圣人求少)。
故天之道,利而不害;
(因此,大道在天而言,天是利人而不害人,如此之天才符合道。天生,地死,人半生半死);
人之道,為而弗爭。
(大道在人,人是為而無為,如此之人才符合道)。
【筆記】一,本章核心:圣人無積。還是宣揚“不得”之德。
圣人無身,無自己,所以無積。圣人“既以為人,已愈有”;圣人求無,為他人,才止住自己之有?!凹纫杂枞?,已愈多”;圣人求少,施舍他人,才止住自己之多。如此而行,才無身,無自己,而以天下為身,以百姓心為心,才堪稱圣人。

二,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弗爭。
天地人三才,天占生氣,所以,利而不害;人占生死各半,所以,天生人便一半生氣,一半死氣;半利半害。普通人,只求利,遠避害,只欲生生,不欲生死,人心違背人道,最終則是害而不利。所以,老子才不厭其煩地教化百姓要無為不爭。能做到無為,做到為而不爭,這才符合人道。只有這樣,才可能了脫生死,達到解脫。

三,通行本問題: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1帛書本“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通行本改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多字改成辯字,并把句子提到中間位置。顯然是不解多字和善字關(guān)系所致。改成“辯”字,提到中間,和前一句“言”字相關(guān)聯(lián),又和后一句“知”字相關(guān)聯(lián),一言一辯一知,好像說得通了。實際不對,是錯改。
帛書本明顯可見,不求其“美”,不求其“多”,不求其“博”,這正符合老子主張的守弱不爭。
通行本改動了一字,無為,則煙消云散了。
2帛書本“圣人無積,既以為人,已愈有;既以予人,已愈多”。通行本把無字改成不字,把已字改成己字。而把已字改成己字,是大錯,把圣人“知止不殆”的思想抹殺了。
3帛書本“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弗爭”。通行本改成“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修改者以為“為而不爭”只有圣人能做到,才修改成圣人之道,實際,老子這里是說“為而不爭”乃是人之正道。
 
 
32(通行本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胃“我”大。我恒,有三葆。
〖經(jīng)文——譯文〗
天下皆胃我大。大而不宵。
(天下人都說“我”大。此我是“大我”,而不是“小我”啊。修行達到高度,達到無我,自然知道“小我”和“大我”之分別。宵:小也?!炊Y-學(xué)記〉宵雅肄三。「註」宵之言小也。胃:同謂)。
夫唯大,故不宵。
(只有最大之我,才說其“不小”的。注意,我,通過修行,從一身,大到一家,大到一村,大到一鄉(xiāng),大到一縣,大到一國,大到天下。我大之大我,指“最大”之我,也即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之我,此我才可稱“不小”。而其他諸我,相對更大之我,都是“小我”?!从衿滴?,獨也)。
若宵,細久矣。
(如果還有“小我”在,就不是永恒了。細:〈玉篇〉小也。細久,也即不久)。
我恒,有三葆。
(“我”永恒,有三點可保。葆:通保)。
之一曰茲;
(其一,叫滋。這符合天之生氣。茲:通滋);
二曰檢;
(其二,叫檢,生要有法度限制。這符合地之死氣。檢:〈蒼頡篇〉檢,法度也);
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其三,叫做不敢為天下先,也就是不爭。三才之人,秉受天地之生死二氣。這符合人道之無為)。
夫茲,故能勇;
(天滋生萬物,利益萬物,所以天行健,果敢果決。勇:〈說文〉氣也。一曰健也);
檢,故能廣;
(地收斂萬物,依法度節(jié)制滋生,所以地廣大);
不敢為天下先,故能為成事長。
(人不敢為天下先,無為不爭,才能為成事的長官)。
今舍亓茲,且勇;
(如今舍棄滋生萬物,并且呈勇);
舍亓后,且先;
(舍棄后,并且爭先);
則必死矣。
(則必然歸于死地)。
夫茲以單則勝;
(滋生利益萬物,用大,則與天道相稱。此言茲也。單:〈說文〉大也。勝:通“稱”,相當,相稱?!磭Z-晉語四〉為禮而不終,恥也;中不勝貌,恥也);
以守則固。
(依法度節(jié)制滋生,用收,則地道堅固。此言檢也。守:〈說文〉守,守官也。從寸,法度也。〈玉篇〉收也,視也,護也)。
天將建之女,以茲垣之。
(天養(yǎng)育人,用“茲垣之”,就是說用天之生氣生育人,又用地之死氣限制人。也就是說茲之雖然重要,但是垣之更為重要,在生與死之間,人不要選擇生,而是選擇死,即不敢為天下先,也就是用無為,人就不會有死地了,就長生不死了。將:〈廣韻〉養(yǎng)也。建:〈韻會〉置也。女:子女,指人。以:〈說文〉以,用也。茲垣之:茲,天之生也;垣,墻垣,限制生,也即地之死也)。

【筆記】一,本章核心:我恒,有三點可保。還是說“不得”。
二,“我”就是道,老子真是高明。
我,很多人解釋成老子,這是錯解。老子不可能自稱“我大”的。即便天下人真的都說老子大,老子也不會自己說出的。
老子的我,有大我小我分別。
佛家有“常樂我凈”之我,老子也說“我恒”,恒者道也,“我”乃大道,豈可小看。因此,老子才說“天下皆胃我大,大而不宵”。注意,“天下人都說我大”,天下人乃是百姓,所說之我,只能是小我,肉身之我。我的身體我做主,我就是一身之王。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王者,說成國王自然可以,說成一身之心王,也可。老子特別指出,“大而不小”,說的是,“我大”,只能是大我,而非天下百姓的小我。又強調(diào)“夫唯大,故不宵”,則是明示我大之我乃是最大之我,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之我,而非處在相對中的大我。這我,乃是無身無心之我,以天下為身之我,以百姓心為心之我。這我,大到與地同大,與天同大,與道同大,我就是道,道就是我。

三,我恒,有三點可保。
一是我不違背天道,符合天道之生,就是茲;二是我不違背地道,符合地道之死,就是檢;三是我不違背人道,符合人道之“無為”,就是不敢為天下先。能做到這三點,就能“葆我恒”,小我,最終回歸大道之大我。不這樣做,違背天道地道人道,則必死。
四,怎么做才符合天道地道人道?
夫茲以單則勝;以守則固;天將建之女以茲垣之。
說的正是三才之天,利而不害眾生,也就是茲,做到“大”才與天道相應(yīng),才能天行健。
三才之地,死也,收斂節(jié)制萬物,也就是檢,做到“收”,才與地道相應(yīng),地才堅固。
三才之人,秉受天地之生死二氣,雖能“茲之”,卻又有“垣之”限制,這樣也就不敢爭天下先了,做到無為,這才符合人道。
五,符合人道地道天道之我,就是“大我”。
符合人道地道天道,這樣的“我”,就與王同大,與地同大,與天同大,最后與道同大。
這我,就是永恒之“道我”,就是佛祖說的“常樂我凈”之我,也就是貝克萊大主教窺測到的“大心”。修行達到這樣高度,就是老子所說“天下皆胃我大”。
六,通行本問題: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戰(zhàn)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wèi)之。
1帛書本“天下皆胃我大,大而不宵,夫唯大,故不宵。若宵,細久矣。”通行本改成“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相互對照可以發(fā)現(xiàn),除了胃字改成謂沒有大的妨礙,其余改動都是不妥的?!叭粜ぞ靡?,其細也夫(如果小我長久,那也是不久之長久)”,顯見來源于帛書乙本,和甲本文義大致一樣。
2帛書本“我恒,有三葆”。通行本刪掉恒字,錯誤。
3帛書本“之一曰茲;二曰檢”。通行本把茲改成慈,把檢改成儉,更是錯改。沒能理解老子天地人之本義。下文所改也是如此。
4帛書本“今舍亓茲且勇,舍亓后且先,則必死矣”。通行本改成“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后且先,死矣”。請看加進的一句“舍儉且廣”,明顯可見,是照葫蘆畫瓢,補充前文而來。這不是老子本義,而是外行了。甲本,不是因忘記而拉下這一句,而是這一句根本不需要。因為“則必死矣”,就是地之死,一天一地一人,三個內(nèi)容已經(jīng)具足。只是后人看不懂而已。
5帛書本“夫茲以單則勝”通行本改成“夫慈以戰(zhàn)則勝”,也是錯改。
6帛書本“天將建之女,以茲垣之”。通行本改成“天將救之,以慈衛(wèi)之”,不解天生地死之理,又誤解了茲字。
 
 
 
33(通行本第六十八章):是胃不諍之德。

〖經(jīng)文——譯文〗
善為士者不武,
(善于為士的人不武而士),
善戰(zhàn)者不怒,
(善戰(zhàn)的人,不怒即不戰(zhàn)而戰(zhàn)),
善勝敵者弗與,
(善于勝敵的,不用勝,就能勝敵),
善用人者為之下。
(善于用人的人,把自己的位置擺在下,即不用而用)。
是胃不諍之德,
(這就是所說的不爭之玄德。胃:同謂。諍:通爭),
是胃用人,
(這樣的人,就是所說的使用玄德之人。用:使用,施行),
是胃天古之極也。
(這就是所說的天下古今最高境界之德,之人。天古:空間之天下,時間之古今)。
【筆記】一,本章核心:不諍之德。依舊圍繞不得之德展開。
是謂不諍之德:是總結(jié)上面四句話,都是無為不爭,此乃是玄德。
是胃用人:也是總結(jié)上面四句話而來,這樣的人,都是玄德的施行者,所以說是用人。
是胃天古之極也:不爭無為,乃是玄德。此德,暗合妙道,所以,此德乃是天下古今之極。
施行此德之人,也就是用人,能夠回歸大道,所以,此人也是天下古今之極。

二,不爭之德。
普通人是理解不了的。那是修行人的境界。
錯解一,以為“不爭”等于什么都不做,是消極,這是對修行一無所知所致。這樣的人罵老子,是正常的。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道,不知道什么是修行,老子當然就被認作是在愚民了。實際是愚民自愚,非老子愚之。
錯解二,以為不爭而爭,是舍小利從而得大利,這是世間解。這樣解雖然不錯,卻是低層次的淺見,不是老子真正本義。實際來說,為而無為,不爭而爭,是修行的境界,是修行到高層次必然結(jié)果。不是圖謀利益,與利益無關(guān)。錯解根源是,沒有悟得什么是道,把道當成規(guī)律,當成道理,去知,去說,以為這樣就是道了。修行,再修行,腳踏實地,舍棄一切知見,言說,直到悟道,才明白老子不爭無為的真正內(nèi)涵。反之,就是門外漢。

三,通行本問題: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zhàn)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1胃字都直接改成謂。諍字直接改成爭。
2帛書本“是謂用人”,通行本改成“是謂用人之力”;甲本“是謂天”,乙本改成“是謂肥天”,通行本改成“是謂配天”。這是不解“是胃天古之極也”含義所致。
 
 
34(通行本第六十九章):吾葆矣。

〖經(jīng)文——譯文〗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為主而為客,吾不進寸而芮尺”。
(用兵,有這樣說的:我不敢為主先動而寧可為客后動,我不進寸而寧可退尺。芮:退?!丛?大雅〉芮鞫之卽?!腹{」芮之言內(nèi)也。此處言退)。
是胃行無行,
(這就是所謂的無行之行。胃:同謂),
襄無臂,
(無臂之襄。襄:〈周書·謚法〉辟地為襄),
執(zhí)無兵,
(無兵之執(zhí),即無兵也能懾服。執(zhí):〈說文〉捕罪人也),
乃無敵矣。
(這樣,才是真正的無敵)。
禍莫于于無適,
(禍患莫超過于無主,即無主是最大禍患。于于:超過于。于,本義超過,第一個于字取超過義。所以,后人把第一個于字改寫成“大”,是對于于的詮釋。適:〈韻會〉主也,專也?!刚撜Z」無適也。禍,字取乙本),
無適斤亡吾。
(無主,明明就是指無我。適:主。斤:〈前漢-律歷志〉斤者,明也?!丛?周頌〉斤斤其明。「傳」斤斤,明察也)。
吾葆矣,故稱,兵相若,則哀者勝矣。
(此“我”保住,也即保衛(wèi)了“主”,這時才可以說,同樣用兵,則哀者也即無為不爭者勝。哀:憐也,愛也。〈呂氏春秋〉人主胡可以不務(wù)哀士。哀者:守弱不爭者,無為者,也即上面所說“行無行”者)。
【筆記】一,本章核心:不得,才能“吾葆矣”。
1,行無為,乃無敵。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吾不進寸而芮尺”,老子評價說,這是“行無行,襄無臂,執(zhí)無兵,乃無敵矣”。這實際就是無為之行。
2,戰(zhàn)爭,無為者勝的前提:保主。
禍患莫超過于無主,無主,明明就是亡我了。無主,為誰而戰(zhàn)?不戰(zhàn)而敗矣?!拔彷嵋印保坏┯辛酥?,保住了“我”,就可以說“兵相若,則哀者勝矣”,也即無為者勝了。哪個是主?我是主。這我,非平常之我,乃是道。戰(zhàn)爭無主,也即失道,戰(zhàn)不能勝;戰(zhàn)爭有主,也即得道,不戰(zhàn)也勝。這正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所以,保主,乃是保道。
3,修行,也是保主。
只看到用兵,不解老子本義??吹叫扌校攀抢献诱嬲f的。無主,也就是無道,是修行大禍患。無為,修行到一定層次,達到空。許多修行者,執(zhí)著此空而不能上進。也就是說,只知道無為,不知道無為乃是保主。這個主是誰?老子回答:我。這我不是肉體之我,也非意識分別心之我,乃是修行到渾心之我。這就是主。有此主,無為修行才可有成。老子說“葆此道不欲盈”,說的就是通過無為而保道。
無主修行,就是盲修瞎練了。
4,我,是主,是道。
我是主,我是道。“葆此道”,就是保我。這和“我自燃”一樣,透漏出“我”。可謂“天上天下惟我獨尊”。
5,最終勝利,屬于無為不爭的哀者。
戰(zhàn)爭是這樣,生活也是這樣,修行,更是如此。能做到無為不爭,才能無往不勝,乃無敵矣。
哀者勝,哀者乃是憐者愛者,是無為不爭者。無為不爭,正是大慈悲,符合天人之道。天道,生也,利而不害;人道,為而無為,爭而不爭。這正是本章所說的“行無行,襄無臂,執(zhí)無兵,乃無敵矣”。
二,通行本問題: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笔侵^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zhí)無兵。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1用兵有言曰:“吾不進寸而芮尺”。通行本去掉吾字,參照上文,加進敢字。
2帛書本“是胃行無行,襄無臂,執(zhí)無兵,乃無敵矣”。通行本改成“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zhí)無兵”。攘和扔,都是錯改。句子位置調(diào)換,也是誤解或誤傳。
3帛書本“禍莫于于無適”,通行本改成“禍莫大于輕敵”,這是讀不懂原本所致。
4帛書本“無適斤亡吾,吾葆矣,故稱,兵相若,則哀者勝矣?!?BR>帛書乙本改成“無適近亡吾葆矣,故抗兵相若,則依者勝矣”。
通行本改成“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注意:乙本刪掉一個吾字,是錯誤,貽害不淺,通行本跟著都錯了。哀字,乙本改成依字,因為依字有哀音,傳抄才會有這種情況。見《韻補》,依,葉烏皆切,音挨。正因為此,通行本才又改成哀。故稱,乙本改成故抗,通行本也跟著錯了。
 
 
 
35(通行本第七十章):知者希,則我貴矣。
〖經(jīng)文——譯文〗
吾言甚易知也,
(我之言是很容易知的),
甚易行也;
(也很容易施行的);
而人莫之能知也,
(而人們對我所言卻不能知),
莫之能行也。
(也不能按我所說的去做)。
言有君,
(言,是有君的,恒名是君。恒名也即無名),
事有宗。
(事,是有宗的,恒道是宗。宗:本)。
亓唯無知也,是以不我知。
(其君其宗,也即道,只能靠醒悟而得,唯不可知。所以,不可知“道我”。老子說:“下知有之”。真的“知”,也即“可”,或說“認可”道,也就離道了。這樣被知被可的道,就是“非恒道”了。亓:其古體字),
知者希,則我貴矣。
(無人知,則大道之“我”才貴。希:少)。
是以圣人被褐而懷玉。
(因此,圣人也就是悟道之人,披毛布之衣而身懷寶玉,也即人們只能“知”其外表之平常,內(nèi)在永恒尊貴之道,靠知,是知不得的。被:被覆,遮蓋。褐:〈詩-豳風〉無衣無褐,何以卒歲?!冈]」褐,毛布也。懷:字取通行本,帛書本酷似裨,左乃示補)。
【筆記】一,本章核心:圣人無需得,所以不得。
二,老子說:“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
注意,吾言,也即言道。大道之用,是可知可說的。老子接著說“而人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這是為什么?因為,眾生都是“可欲”,“可道”,“可名”,
而老子則主張“否”,主張無為,不得,與眾生所求正好相反,眾生如何肯知,肯行?
三,言與行,都是有主的。
言有君:言,名說也。被“可”之世間言說,都是“非恒名”。這樣的言,是有君的,恒名是君。恒名也即無名。
事有宗:事,被“可”之道,轉(zhuǎn)化成萬物萬事。這時的道便是非恒道了。事是有宗的,恒道是宗。
事為實,名依附于事。所以,道是一切之主。
四,亓唯無知也,是以不我知。
由言事之君宗可見,道,是不可知的,也即只能醒悟,所以,不可能“知”其“我”。老子說:“下知有之”。真的“知”,也即“可”,或說“認可”道,也就離道了。因此,道,確實無人可知的。但老子又不是哲學(xué)上的不可知論,因為老子體系中,道是渾心,知乃心之用。道,知不知者,則是上知;而不知不知者,則是下知。而一旦通過洗浴,達到清凈自心,歸還大道,其知乃是無分別的平等不二的大知,也即清凈無染之知。這時需要清楚,此知非彼知也。
五,知者希,則我貴矣。
知的人罕見,則“我”也就是大道才尊貴了。是以圣人被褐而懷玉。玉者道也,非我肉身,而是我,包含天地萬物之我,所以“我”貴。
六,老子的“我”是誰?答曰:道。
一般修行人都知道從“有我”修行到“無我”;卻很少有人知道,從“無我”層次上,能夠悟得“我”,才是真正的悟“道”。無我,是修行的一個層次;進而達到“我”,才是修行的最高層次。此“我”不可說,不可思議,乃是道,只有靠修行實證才能謀面。錯解我,便把老子修行達到的高度給華為烏有了。
“我”,修行到無身,我近道了。修行到天地萬物都是“我自燃”,知道“我”就是主人。不亡我,達到我貴,也就是悟得“天上天下惟我獨尊”,能認此“我”,有此“我”,便是圣人之“懷玉”。
通過修行達到的和平常之我不同的我,就是玉;而和平常人一樣的身子就是褐。
后世認得此“我”者,大有人在。佛家道家及其他教派,都有人認得此我??捎姓l知道,這我,老子早就認得了啊。
老子,就是老子,是認得此“我”的老子。
把“我”當成老子肉身和老子意識和合體,還是凡夫俗子,那樣的話,“我大”,“我貴”,老子是不會說出口的。
七,通行本問題: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圣人被褐懷玉。
1通行本刪掉所有也字,之字,駢文意圖可見。
2帛書本“言有君,事有宗”。通行本改成“言有宗,事有君”,修改者錯以為君為大。
3帛書本“亓唯無知也,是以不我知”。通行本刪掉其字,更容易使人誤解。
4帛書本“知者希,則我貴矣”。通行本改成“知我者希,則我者貴”。
 
 
36(通行本第七十一章加第七十二章前兩句):知不知,尚矣。
〖經(jīng)文——譯文〗
知不知,尚矣;
(曉得“不知”,也就是曉得道不可知,從而知道絕學(xué)棄知者,是上人);
不知不知,病矣。
(不曉得“不知”,也就是不曉得道不可知,總想去知總想去學(xué)者,這樣的人就是有知學(xué)之病)。
是以圣人之不病,
(因此,圣人的無?。?BR>以亓病病也,
(是因為他能夠使病亦病,也就是能夠做到棄知絕學(xué),去掉“不棄知絕學(xué)”之?。?,
是以不病。
(所以,圣人才沒有知學(xué)之?。?。
民之不畏;
(民眾不怕病,總想知總想學(xué)),
畏則大。畏將至矣。
(一旦畏病,也即知道棄知絕學(xué)了,那時就是“大”。此畏將是人間至畏。至:極也。〈易·坤卦〉至哉坤元。「註」至謂至極也),

【筆記】一,本章核心:絕學(xué)棄知,還是說“不得”之德。
二,有知有學(xué)不是道。
道乃永恒,乃是清凈之渾心,無一念可動。知則動念起心分別,所以,道不是知,有知就不是道。一旦悟道,就知道一切一切都是無常。就明白執(zhí)著世間之“有”是幼稚可笑的,同樣,懼怕“無”也是幼稚可笑的。既無事相,也無規(guī)律,一切都不是永恒。永恒的只有道。道則不可知不可解不可說,也就是不可思議。所以,老子才說: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圣人能做到絕學(xué)棄知,所以圣人不病。
三,老子是高明中的高明,圣人中的圣人。
圣人孔子,知道無為之德很難做到,所以,他不以老子提倡的多數(shù)百姓難以做到的道和德平定天下,而是倡導(dǎo)低一個層次的仁義乃至更低層次的禮平定天下,這是孔圣人的高明處。他清楚,現(xiàn)實逼迫圣人只能這樣救度眾生,盡管在救度眾生這一點上比老子退了一大步。直到今天,儒家的仁義治天下,也是有智慧者的首選。至于以法以兵治天下,如此的世道人心,離孔子的仁義又退了一大步。
老子是高明中的高明,圣人中的圣人。他把治理天下人心的所有手段看得明明白白。老子知道,以無為不爭也就是以德治天下人心,百姓才能夠回歸大道。而回歸大道,是人生真正的最終目標,所以,老子才堅持傳道。和孔子相比,老子才堪稱是救世主。
四,民之不畏。畏則大。畏將至矣。
民之不畏:民眾不怕病,也即不怕“不知不知”,想知想學(xué),結(jié)果離道越來越遠。
畏,則大:怕病,也即絕學(xué)棄知,則是大。這樣的人,從王大,地大,天大,直到道大。圣人畏此病,所以,圣人為尚,為大。
畏將至矣:此畏將是人間之至畏。即是說,畏病,也即知不知,也即知道棄知絕學(xué),這樣的人,將是人間之極。
五,通行本問題:
第七十一章: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1帛書本“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通行本一方面讀不懂原文,一方面為了駢文化,改成“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大錯。
2帛書本“是以圣人之不病,以亓病病也,是以不病”。通行本改成“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一方面,修改者讀不懂原文,一方面為了駢文化,才做如是修改。細看,修改者加進“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八個字。這是作為大前提,這樣“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就通達了。
3帛書本“民之不畏;畏則大。畏將至矣”。通行本改成“民不畏威,則大威至”,這樣一來,意義完全不一樣了。并將這句話歸并到下一章,顯見,還是沒有讀懂老子所致。
 
 
37(通行本第七十二章):毋閘其所居。
〖經(jīng)文——譯文〗
毋閘亓所居,毋厭亓所生。
(不關(guān)閉其所居住處,也即開門面對紅塵世間;不厭煩其在紅塵世間所生出的一切苦難。閘:〈集韻〉閉門也。厭:字取通行本)。
夫唯弗厭,是以不厭。
(只有矯正厭煩情緒,才不厭煩。弗:本義矯枉?!凑f文〉撟也),
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見也,
(因此,圣人也學(xué)也知,但卻不自見,也就是不執(zhí)著知。不執(zhí)著,眾生很難做到。眾生皆因執(zhí)著而不開悟),
自愛而不自貴也,
(圣人也自愛,只是不欲自愛,也即不執(zhí)著自愛。貴:欲也。〈戰(zhàn)國策〉貴合於秦以伐齊?!冈]」貴,猶欲也)。
故去被取此。
(所以,我們在言行上,要學(xué)圣人,去表而取本,那就是,表面也言也行;卻不執(zhí)著這些言行。被:表也?!磧x禮·士昏禮〉笲緇被纁裹加于橋。此:指本)。
【筆記】一,生活道,道生活,不執(zhí)著是關(guān)鍵。依舊是“不得”。
1老子的生活道。
老子寫道:“毋閘亓所居,毋厭亓所生”。
這是說,不關(guān)閉其所居住處,也即開門走進紅塵世間;不厭煩其在紅塵世間所生出的一切苦難。不是不厭煩啊,是“夫唯弗厭,是以不厭”,也即矯正了厭煩,才不厭煩的。
修行,離群而居,走入深山老林,這是最初也是最普遍的修行手段。而老子,則提出了生活中如何修道問題,指明“夫唯弗厭,是以不厭”,也即,在生活中矯正煩惱,自然消除煩惱。這就是老子提出的“生活道”。
2生活道的核心:不執(zhí)著。
老子寫道:“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見也,自愛而不自貴也,故去被取此”。
這說的是,圣人實際也學(xué)也知,但卻不自見,也就是不執(zhí)著知見。圣人實際也自愛,只是不欲自愛,也即不執(zhí)著自愛。
可見,圣人是“去被取此”,也即去其表面,不做表面文章,該做什么做什么,該說什么說什么;只是恪守“心不執(zhí)著”原則,生活中浴凈自心,這才是根本中的根本。
二,修行到高層次,“不住相”而已。
無為不爭,這是修行初步。老子告誡人們:罪莫大于可欲,要求禁欲不爭。
到高層次,什么模樣?那就是爭而不爭,為而不為。也就是面對紅塵而“不住相”。
道德經(jīng),沒有知識的話,能寫成嗎?可見,圣人是有知的。他為什么還主張棄知絕學(xué)呢?因為他修行到了棄知絕學(xué)的高度,那就是,圣人已經(jīng)不執(zhí)著自己的知見了,這就是佛家所說的“不住相”。圣人也是人,有肉身,需要生活。但圣人無論怎樣生活,都是無欲的,這還是“不住相”。“不住相”,是修行的最高境界,不是理論學(xué)說,想靠普通的智慧去思維理解不住相,是根本做不到的。
所以,為還是要為的,知還是要知的,無為絕學(xué),說穿了,就是不住相,不執(zhí)著。心不住相,就是道。
那種以為不學(xué)習(xí)不讀書,就是老子說的“絕學(xué)棄知”,這是誤解老子;以為什么都不做,就是無為,也是誤解老子;以為拋棄一切乃至拋棄肉身,就是不得,還是誤解老子。老子的無為不得,是基于他修行達到玄同層次,認識到了一切都是“不可得”,才提出上德“不得”的。
所以,老子的無為不得,低層次有低層次的理解;而最重要是高層次,那就是不住相。
真的做到不住相,也就是做到老子所說的“自知而不自見,自愛而不自貴”,才能真正讀懂老子,才不至于陷入用世俗的“哲學(xué),科學(xué),政治學(xué),軍事學(xué),經(jīng)濟學(xué)”解讀老子。從哲學(xué)政治等角度探討老子,從世俗角度來說,也沒錯。但從老子本義看,就完全錯了。
三,通行本問題:
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1帛書本“毋閘亓所居,毋厭亓所生”。通行本改成“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是錯改。
2帛書本“夫唯弗厭,是以不厭”。通行本把弗字改成不字,是錯改。
3刪掉所有而字。
4帛書本“去被取此”,改成“去彼取此”。含義不一樣?!叭ケ蝗〈恕?,乃是去表取本;“去彼取此”,乃是去那個取這個。道德經(jīng)中,用過如下幾個相近詞,去罷耳此,去彼取此,去被取此,實際含義都不相同,可通行本都改成“去彼取此”,這可是獨斷了。古漢語,一字之差,謬之千里,這是誰都知道的。真的尊重老子,把老子視為圣人的話,就不應(yīng)該改動老子原文,不管老子到底是誰。改動,就表明不尊重,沒有把老子看作圣人。
這樣說來,面對通行本和帛書甲本,我們也應(yīng)該“去被取此”,“去彼取此”。
 
 
38(通行本第七十三章):天罔恢恢,疏而不失。
〖經(jīng)文——譯文〗
勇于敢者則殺,勇于不敢者則栝。
(勇于進取的,即有為的,則用箭頭去殺;勇于不進取的,即無為的,則用箭尾不殺。敢:〈說文〉進取也。栝:箭末尾扣弦之處)。
此兩者,或利或害?
(進取與不進取,也就是爭與不爭,這兩者哪個有利哪個有害?或:〈正韻〉音惑。疑也)?
天之所亞,孰知亓故?
(天所取是居于其次的“不敢”,也就是取“不殺”,取“無為不爭”,天這樣選擇,誰知道是什么緣故呢?之:〈玉篇〉往也。亞:〈爾雅-釋言〉亞,次也。這里指第二句“勇于不敢者”),
天之道,不單而善勝;
(那是因為,天之道,不戰(zhàn)而善于取勝。單:通戰(zhàn));
不言而善應(yīng);
(無言而善于應(yīng)答。應(yīng):〈集韻〉答也);
不召而自來。
(天不呼喚,萬物卻能自來)。
彈而善謀。
(天,既能考劾糾察世間的功過是非,也善于謀劃運籌萬物。彈:〈增韻〉劾也?!磸V韻〉糾也)。
天網(wǎng)恢恢,
(天網(wǎng)很大很大?;郑骸凑f文〉大也),
疏而不失。
(雖然通透,卻什么也不能失去,不能遺漏。疏:〈說文〉通也)。
【筆記】一,本章核心:天取無為不爭,說的還是不得之德。
1天為什么取無為不爭?
天取“勇于不敢者”,孰知其故?因為取不敢者,符合天道的利而不害。而取“勇于敢者”,去殺,不符合天道。
2什么是天道?
答:天主生,利而不害。
“不單而善勝”,就是說,天不戰(zhàn)卻善于取勝。
“不言而善應(yīng)”,就是說,天不說話,卻善于應(yīng)答。
“不召而自來”,就是說,天不呼喚,一切自來。
“彈而善謀”。就是說,天,既能考劾糾察世間的功過是非,也善于謀劃運籌萬物。
3天罔恢恢,疏而不失。
是說,天道如網(wǎng),很大很大;雖然通透,卻什么也不能失去,不能遺漏;換句話說,一切,都在天的監(jiān)察運籌之中,一切,都不能違背天道。違背天道,害而不利的話,就會受到天的懲罰??梢?,有為和無為,選擇無為,才是符合天道的。
二,通行本問題:
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yīng),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
1帛書本“勇于敢者則殺,勇于不敢者則栝”。通行本改成“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這樣改動很容易使人誤解。
2帛書本“天之所亞,孰知亓故”?通行本改成“天之所惡,孰知其故”﹖這是不解亞字所致。這樣一改,就只好加進一句“是以圣人猶難之”,前后才可貫通。
3帛書本“天之道,不單而善勝”。通行本把單改成爭,是不解單字所致。
4帛書本“彈而善謀”。通行本改成“繟然而善謀”。
 
 
39(通行本第七十四章):夫伐大匠斲者,則希不傷其手矣。

〖經(jīng)文——譯文〗
若民恒且不畏死,
(假若民眾真的永恒,是不能畏懼死的,因為永恒者無有生死。恒:常也,指道),
奈何以殺懼之也?
(以殺懼之能奈何民眾嗎)?
若民恒是死,
(假如民眾永恒,卻解脫不了死),
則而為者,吾將得而殺之。夫孰敢矣。
(如此行永恒者,我遇到他們就會殺他們,看他們誰還敢行假的永恒)。
若民恒,且必畏死,則恒有“司殺者”。
(假若民眾永恒了,并且依然還是畏懼死的話,這畏懼死的原因就是有個“司殺者”。注意,這個司殺者,乃是指“有為”),
夫伐司殺者殺,是伐大匠斲也。
(殺掉這個司殺者的殺,是由“伐大匠”去殺的。注意,想修永恒之道,必須殺掉這個司殺者,也即必需殺掉有為,從而達到恒。而殺這個司殺者,必須由“伐大匠”去殺,也即由“無為”去殺。伐:〈廣雅〉伐,殺也?!胺ゴ蠼场保簹⒅妓囎罡哒撸@里指無為。斲:音濁,古同斫)。
夫伐大匠斲者,則希不傷其手矣。
(而“伐大匠”之殺,則無有不自毀手中所執(zhí)刀劍的。也就是說“伐大匠”之殺是不殺??梢姡@里的“伐大匠”,指的是無為。傷:毀傷也。手:以手執(zhí)器亦曰手?!炊Y-檀弓〉王事也。子手弓而可)。

【筆記】一,本章核心:無為,才能解脫生死。說的是“不得”之目的。
1道德經(jīng),明確提出這一點。后世修行,哪個不是為了解脫生死呢?老子,高明啊。
“民恒”,希望恒,如恒無,恒有,等等,實際已經(jīng)在“恒”外了,非恒了。
如果民真的恒,就不畏懼死,因為“永恒”是無生死的。不畏懼死,哪個能殺?陵行不辟矢虎,入軍不被甲兵,為什么?老子說“以亓無死地焉”。
如果民恒,還畏懼死的話,這樣的恒,就不是真的永恒。老子說“吾將得而殺之,夫孰敢矣”。沒解脫生死,就能殺。
2“司殺者”指有為;而殺掉這個“司殺者”的伐大匠,則是指無為。
已經(jīng)行道,為什么有的還不解脫生死呢?老子說,這樣的行道,有“司殺者”,殺此恒,不讓無為,障礙無為。那么,就要殺掉這個“司殺者”。這樣的殺是由“伐大匠”,也就是無為去殺的。而“伐大匠”之殺,則很少有不自毀手中所執(zhí)刀箭的,也就是不殺而殺。說穿了,無為之殺乃是不殺,乃是救度眾生,乃是不爭無為而已。
可見,“司殺者”指有為;而殺掉這個“司殺者”的伐大匠,則是指無為。
二,解脫生死,是修行人都能夠達到的境界。
不修行人不要猜疑。想知道其中奧妙,只有走入修行大門,才是唯一通路。
三,通行本問題: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zhí)而殺之,孰敢﹖
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1帛書本“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殺懼之也”?通行本改成“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刪掉關(guān)鍵的“恒”字,成什么了?
2帛書本“若民恒,是死,則而為者,吾將得而殺之。夫孰敢矣”。通行本改成“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zhí)而殺之,孰敢”﹖修改者層次不到,不悟或說不尊重《道德經(jīng)》乃是出世間上上之法,大筆一揮,改成世間法。害死道德經(jīng),害死老子。
3帛書本“若民恒,且必畏死,則恒有司殺者。夫伐司殺者殺,是伐大匠斲也”。通行本改成“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把道德經(jīng)徹底世間法化了。這真是罪過。
4帛書本“夫伐大匠斲者,則希不傷其手矣”。通行本刪掉則字,加進有字。
 
 
 
40(通行本第七十五章):人之饑也,以亓取食稅之多也。

〖經(jīng)文——譯文〗
人之饑也,
(人的饑餓。饑:字取通行本),
以亓取食稅之多也,是以饑。
(是因為他食用的東西,放置也即儲存的太多了,所以才饑餓。也就是人們做不到老子提倡的“田甚蕪,倉甚虛”,所以才有如是之過。稅:〈爾雅-釋詁〉稅,舍也。「註」舍,放置),
百姓之不治也,
(百姓不能治理),
以亓上有以為也,是以不治。
(是因為其上司有為治理,所以不治),
民之輕死,
(民眾很快就死。輕:〈集韻〉疾也),
以亓求生之厚也,是以輕死。
(是因為他們太過求生,所以才死得快)。
夫唯無以生為者,
(只有不去為生,也即不求生),
是賢貴生。
(這樣的賢人,才是真正貴生的。此正是無生而生,生而無生)。

【筆記】一,本章核心: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貴生。依舊宣揚不得之德。

1人為什么饑餓?
是因為他食用的東西,放置也即儲存的太多了,所以才饑餓。也就是人們做不到老子提倡的“田甚蕪,倉甚虛”,做不到無為,所以才有如是之過。
2百姓為什么不治?
源于上司有為之治。上司能無為治理百姓的話,百姓就有治了。這說的是無為之治。
3民為什么死的快?
因為他們太求生了。如果百姓不求生生,象修道人那樣,反求無生,這樣的賢圣,才是真正的貴生,因為他們最終能達到恒。
二,通行本問題: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
1所有亓字改成其字。
2帛書本“人之饑也,以其取食稅之多也,是以饑”。通行本改成“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人字改成民字,取字改成上字,修改者意圖很明顯,把出世間上上法的道德經(jīng)變成普通的世間法??梢娦薷恼卟皇歉邔哟蔚男扌腥耍鞘篱g的官吏,或世間的學(xué)者。這樣一改,致使多數(shù)人解釋這句話,都解釋成“國家吃稅太多”了。老子“無為”的內(nèi)涵一掃而光。
3帛書本“百姓之不治也,以亓上有以為也,是以不治”。通行本改成“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4帛書本“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貴生”。通行本改成“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多加個于字,修改者不解老子此處本義是“生而無生,無生而生”。
 
 
41(通行本第七十六章):堅強者,死之徒也。

〖經(jīng)文——譯文〗
人之生也,柔弱,
(人之所以生,是守柔弱,才得生),
其死也,堅仞賢強。
(而其死,是由于追求堅、仞、賢、強。堅:取通行本;另從后文“堅強者死之徒也”,可見“堅強者”應(yīng)該是指從堅字到強字,所以,這個字,可暫確定為堅。老子,不尚堅,不尚仞,不尚賢,不尚強;而是尚柔弱,尚不爭,尚無為。仞:與牣通,滿也?!此抉R相如·子虛賦〉充仞其中)。
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亓死也,枯槁。
(萬物草木的生,是因為柔脆;其死,是因為強硬剛直。枯槁:干枯,也就是強硬剛直而不柔脆??荩鹤秩⊥ㄐ斜?。槁:字取乙本),
故曰:
(因此說):
堅強者,死之徒也;
(追求“堅仞賢強”,這走的是死路。徒:〈說文〉步行也);
柔弱微細,生之徒也。
(而追求柔弱微細,這走的是生路)。
兵強則不勝,
(兵爭強則不勝),
木強則恒。
(木爭強則恒其強,也就是枯槁)。
強大居下,
(強大,反居在下),
柔弱微細居上。
(柔弱微細,卻居在上)。
【筆記】一,本章核心:柔弱微細而得生。仍是宣揚不得之德。
1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仞賢強。老子,不尚堅,不尚仞,不尚賢,不尚強;而是尚柔弱,尚不爭,尚無為。人只有這樣做,才是生。
2萬物草木如何得生?
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亓死也,枯槁。萬物也是如此,柔脆則生,剛硬則死。
總而言之:強大居下,柔弱微細居上。

3老子說:追求“堅仞賢強”,這走的是死路;而追求柔弱微細,這走的是生路。兵強則不勝,這說的是人;木強則恒,這說的是萬物。
所以,老子總結(jié)說,“強大居下,柔弱微細居上”。
二,通行本問題: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堅強處下,柔弱處上。
1帛書本“堅仞賢強”,通行本改成堅強二字。
2通行本刪掉曰字,刪掉也字。
3帛書本“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恒”。通行本改成“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顯見修改者錯解了原本文義,才這樣修改的
4帛書本“強大居下,柔弱微細居上”。通行本改成“堅強處下,柔弱處上”。
 
 
42(通行本第七十七章):天下之道,酉張弓者也。
〖經(jīng)文——譯文〗
天下之道,
(大道運行在天地間。這說的是道用),
酉張弓者也。
(就如同拉弓之人。酉:通猶)。
高者印之。
(人在上,弓要拉開的話,就需要向下印弓。印:做動詞用,“下按”意)。
下者舉之。
(人在下,弓要拉開,就需要向上舉弓)。
有余者損之。
(有余的,損之,減損其余)。
不足者補之。
(不足的就要補之)。
故天之道,損有余而益不足。
(因此,大道在天運行,有余的要減損之;而補不足的)。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
(大道在人運行,則不是這樣的,是減損不足的,用來獻給有余的)。
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
(誰能是有余后拿出來,奉獻給天以補不足的人呢)?
唯又道者。
(唯有有道的人才能做到!又:通有)。
是以圣人為而弗又,
(所以,圣人為而無為,也就是看上去是有為,實際則無為。又:通有),
成功而不居也。
(成功而不居功)。
若此,亓不欲見賢也。
(象這樣的圣人,他是不欲顯露其賢的。見:〈廣韻〉露也)。

【筆記】一,本章核心:不得,圣人之行也。
二,天之道,損有余而益不足。
老子說,道行天下,就如同拉開弓的“人”。這個比喻本身,透漏出道之本體:我也,心也。人在上的,弓要拉開的話,就需要向下印弓;人在下,弓要拉開,就需要向上舉弓。萬物運行在天地間,本來便是這樣的,即上者令其下,下者令其上?!皳p有余而益不足”,就是天道。
三,人之道,隥不足以奉有余。
大道在人,是減損不足的,用來獻給有余的。三才之人,追求生生而拒死,高者還欲其高,這是違背天道的。
四,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
老子回答,也只有在道的人能做到這一點。為此,圣人為而無為,成功而弗居,守弱不爭。圣人乃是奉于天者,其言其行符合天道。象這樣的圣人是不欲顯露其賢的。
五,通行本問題: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1帛書本“天下之道,酉張弓者也”,通行本改成“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通行本把“天下之道”改成“天之道”,是注意到后文有“天之道”,前后照應(yīng)。張弓,和張弓者,區(qū)別很大。
2帛書本“高者印之”,通行本把印字改成抑字,比原本好懂。
3帛書本“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唯又道者”,通行本改成“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比原文簡練合理。
4帛書本“是以圣人為而弗又,成功而不居也。若此,亓不欲見賢也”。通行本改成“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43(通行本第七十八章):故柔勝剛,弱勝強。
  〖經(jīng)文——譯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
 ?。ㄌ煜聸]有比水更柔弱的),
  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也,
 ?。ǘ裕購娨矝]有勝過水的),
  以亓無以易之也。
 ?。ㄒ驗樗厝醪粻帲握l都無從去治它。易:治?!炊Y-檀弓〉易墓非古也?!冈]」易謂芟治草木?!疵献印狄灼涮锂??!冈]」易,治也。無:字取通行本。帛書甲本字左王右酷似恩字。后文所有無字,本此而來)。
  水之勝剛也,弱之勝強。
 ?。ㄋ軇龠^剛,弱能勝過強。勝:字取通行本。乙本酷似左王,右啤去口),
  天下莫弗知,
 ?。ㄌ煜聸]有不知道這個道理的),
  而莫之能行也。
 ?。ǖ荒苷f,卻不能去行)。
  故圣人之言,線曰:(因此,圣人出言,細說如下。之:出。線:細?!墩f文》線,縷也??|:一條一條地,詳盡地。葛洪《抱樸子》其功業(yè)相次千萬者,不可復(fù)縷舉也。線曰和縷舉,含義相同。甲乙本都酷似線繁體字。所以,暫時取線):
  “受邦之莜,是胃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胃天下之王”。
 ?。ㄒ话钪苁苷?,這是社稷主人;一邦之不詳,能受者,這是天下之王。受:忍受。莜:取甲本?!从衿递?,草田器也)。
  【筆記】
  一,本章核心:守弱不爭。依舊宣揚不得之德。
  1水最柔弱,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也,因為水守弱不爭,任誰都無從去治它。這告訴我們,柔勝剛,弱勝強。
  2天下莫弗知,而莫之能行也。
  誰肯學(xué)水?人向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哪個愿意守弱不爭?
  3關(guān)鍵是忍受。
  故圣人出言,線曰也即細說守弱不爭的不得之得:“受邦之莜,是胃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胃天下之王”。
  受字,是關(guān)鍵。要忍受。忍受柔弱,忍受低下。能忍受一身者,便是一身之主人;能忍受一村者,便是一村之主人;能忍受一邦者,便是一邦之主人;能忍受天下者,便是天下之主人。
  老子說“受邦之莜,是胃社稷之主”。一人之莜,那種地位低下,身心勞苦,有多少人肯忍受呢?更何況一邦之莜,這不是常人所能受的。能夠如此忍受弱小者,就是社稷之主。同理,“受邦之不祥,是胃天下之王”。
  二,通行本問題: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1通行本刪掉所有也字。
  2帛書本“以亓無以易之也”。通行本刪掉以字也字。
  3帛書本“水之勝剛也,弱之勝強”。通行本改成“弱之勝強,柔之勝剛”。
  4帛書本“天下莫弗知,而莫之能行也”。通行本改成“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5帛書本“故圣人之言,線曰”,通行本改成“是以圣人云”。
  6帛書本“受邦之莜,是胃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胃天下之王”。通行本改成“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莜,百姓受;不僅地位低下,而且勞心勞力。能受一邦之莜,那正是以百姓心為心,以天下為身,正是社稷之主。詬字,沒有這樣深刻含義。  
 
 
 
44(通行本第七十九章):天道無親,恒與善人。

〖經(jīng)文——譯文〗
正言若反。
(正和反,各言各理。你認為正言,從對方看就是不正言。所以,言,是不可靠的)。
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為善?
(那么,正反雙方的大怨,想“講和”,必然留有余怨。這樣的“講和”,怎么可以當成好的辦法呢。嘴上說無為,實際還有為,能解決問題嗎)?
是以圣右介。
(所以,解決大怨,圣人尊“介”為上,也即尊“防守”為上。右:〈增韻〉人道尚右,以右爲尊。〈前漢·公孫弘傳〉守成上文,遭遇右武。「註」師古曰:右亦上也。介:本義:鎧甲,用來防身)。
而不以責于人。
(而不以“介”向他人索取。責:索取?!磪问洗呵?慎行論〉往責于東邑)。
故有德司介,
(因此,有德的也就是無為的,掌管鎧甲防守),
無德司徹。
(無德的也就是有為的,則去爭斗掠奪。徹:剝?nèi)∫??!丛?豳風〉徹彼桑土。徹:字取通行本)。
夫天道無親,
(天道沒有親疏之分),
恒與善人。
(永恒之道,賜予那些善于無為者。也就是說,善于無為不爭的人,就能近道得道。善人:老子道德經(jīng)中的善人,指“善于某某”的人。不同章節(jié)中,有不同含義。本章善人,指善于天道者,也即能做到無為者,也就是有德者)。

【筆記】一,本章核心:要重積德,葆此道。以“不得”結(jié)束德經(jīng)。
1言語靠不住,正言若反。
正反和,言語靠不住的。你認為是不正言,在對方看就是正言。各有各理。所以,和,不能靠言說。一切言說,乃至文字條約契約等等,都是留有“余怨”的,不可靠的。
2圣人“右介”。
和大怨,“講”和,這是讀書人第一能想到的。老子說,講和是靠不住的,因為正言若反。講和的話,就必然留有余怨。所以,圣人“右介”,也就是把實行“防守”尊為上策。在第七十一章,老子說:“吾不敢為主而為客,吾不進寸而芮尺”。拿出你的實力守護好自己,這就是圣人“和大怨”的“無為之行”。
3介,很重要。
無為固然重要,乃是重中之重。但在防守中,那個“介”也很重要,沒有介,也即沒有“實力”的話,一切都是烏有。所以,老子才一再強調(diào),要“重積德”,在生活中,要“鄧之又鄧,以至于無”。只有這樣,才能歸根,歸靜,不盈,才能葆此道。
二,能想到離道是真正大怨,才是修行者。
大,道大,天大,地大,王大。怨,離才有怨。離道,離天,離地,離王,等等,而離道是人間最大怨。歸還道,順從道,就是真正的和大怨。這一點,往往被多數(shù)人忽略。

三,歸順道,就要無為,哪個能做?
修行之道,莫落言詮,要注重躬行。歸還道,解脫生死,說得再好聽也沒用,言是靠不住的。嘴上說無為,行上濤聲依舊,如何解脫生死?“是以圣右介”,圣人不右言而右介,也即把介放在尊位,是令眾生,通過“戒行”之鎧甲,也就是通過“無為不爭”,去防范“司殺者”,防范有為。這樣逐步壯大無為之實力,直到歸根,達到靜,從而回歸到性,進而得道。無為,能見如是之好,百姓自然歸附了。這就是圣人的無為而為。
通過生活而言道行道,這是老子高明處。老子的道德經(jīng),是生活道,道生活。

四,老子勸告:天道無親,恒與善人。
天道,對人對物對一切,都沒有親疏遠近之分?!昂闩c善人”,為什么?
恒,乃是大道之恒。與,是賜予。善人,在此處乃是指善于無為者。因為無為不爭者,絕非有余者,而是不足者。天道恰恰是“損有余而益不足”,所以,天道必然是“恒與善人”,正是老子所說的“下者舉之”。
所以,只有無為不爭者,生活上才能得到天道之賜予;修行上才能回歸大道,才能真正得道。

五,通行本問題: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為善?是以圣人執(zhí)左契,而不責于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1通行本刪掉“正言若反”,沒了本章靈魂。
2帛書本“是以圣右介,而不以責于人”。通行本改成“是以圣人執(zhí)左契,而不責于人”,這是沒有讀懂原文所致。把介改成契,意義大變。
3帛書本“故有德司介”,改成“有德司契”。
4帛書本“夫天道無親,恒與善人”。通行本刪掉夫。又為避諱,把恒字改成常字。
 
 
 
 
 
 

:樓主如此熱落的忙,竟然連一個幫忙的都沒有。俺幫樓主吆喝一下。釋言以盡意,空悟而去知。
釋道之書多也。樓主先確證“道”是一個物質(zhì)體還是一個“精神體”。兩千多年來,世人在此問題上爭論不休,莫衷一是。
多謝提醒,多謝支持。
答:老子的道,不是物質(zhì)的,也不是精神的。老子道,靠修行實證。修行,是證道的唯一途徑,理論思辨,是無用的。但不妨礙人們對道進行哲學(xué)思考,不過,哲學(xué)思考,思維論辯,實際來說是離道的,悟道者的哲學(xué)思辨,是在醒悟前提下的哲學(xué)思辨,而不悟道者,僅僅是哲學(xué)思辨,還是不悟道。
 
:老子的“道”既不是物質(zhì)的也不是精神的?為何“道”是“先天地生”的呢?在天地[宇宙]誕生之前就存在了呢?把“德”解讀成“得”,如何解讀“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這一[道德經(jīng)]中總概性的綱領(lǐng)?又如何解讀“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如果老子的道與德沒有形而上的指向,沒有一字定鼎的哲學(xué)能力,恐怕中國古文化早就崩潰了,或者說根本就形成不了一種文化。且延綿不絕了兩千多年。在中國文化中,從終極而來的哲學(xué)問題是被老子的“道”解決的。所以,中國沒有成為宗教國家。在中國文化中,老子的“道”代替了西方文化中上帝的作用。
 
:多謝討論。
可以對道進行哲學(xué)思辨,但想證道的話,只有修行。
證道后,這一切問題都不是問題了。不證道,對這些問題回答得再巧妙,也還是在道外,也即老子所說“非恒道也”,“非恒名也”。
一己私見,僅供參考。
 
:后人對老子得“道”之認識皆犯了根本性的錯誤:改“思”為“修行”?!胺呛愕酪病薄胺呛忝病辈贿^是名實不符,道有實體。
 
:修行,僅僅是回歸道的手段,不是道,修行和道不可等同的。道德經(jīng)中說的很明白。
 
:俺在[道德經(jīng)]中沒有看到關(guān)于“修行”的章節(jié)和文字。
 
:看不到才是正常。那么容易看到的話,老子何苦自己說:“世人不能知,不能行”。
看不到,不等于沒有。
 
:玄談[老子]兩千多年了。意義幾稀。誰能恢復(fù)“道”的本來面目,也只有我了。老子自負說“世人莫能知,莫能行”。也有蔽于道而不見人之嫌。老子歸本大道----高玄俯覽歸一觀,道法自然又怎能拋棄人類存在的“歷史之流”。
 
:道,人們總是喜歡問:道是物質(zhì)的,還是意識的?
其實,這個問題是不存在的。譬如問,人,是男人,還是女人?天,是黑天還是白天?人們不會這樣提出問題的。
道,就是一切,一切又都是道。譬如,橡皮泥(道),用它制作出的一個小鳥,小狗,不能說橡皮泥就是小鳥,就是小狗;也不能說橡皮泥不是小鳥小狗。所以,道演變?nèi)f有,演變物質(zhì)和意識。不能說'道是物質(zhì)意識’,也不能說'道不是物質(zhì)和意識’。
 
無,有(物質(zhì)和意識),都靠“知”得。
而道,則靠“悟”得?!爸眲t離道。
 
世間普通哲學(xué)觀念,把這個世間一切一切分成物質(zhì)和意識兩種形態(tài)。有的把物質(zhì)當作本源,有的把意識當作本源,有的把物質(zhì)和意識同做世界本原。這就是普通的哲學(xué)本體論。
而悟徹者,則知道物質(zhì)和意識最終都是無,這無,此無,乃天地萬物之始,產(chǎn)生于“可道”,也即是“下知有之”的產(chǎn)物。
所以,把老子的道歸結(jié)到唯物或唯心,都是錯誤的。
唯物唯心主義哲學(xué),靠學(xué)而來,知的越多,學(xué)位越高;而道,學(xué)不得,所以老子才說要“棄知絕學(xué)”,知的越多,反而離道越遠。
 
:總概而論:“道”是物質(zhì)的,是由意識得到的。不是“道”是物質(zhì)的,還是意識的的問題。應(yīng)該是:“道”是物質(zhì)的還是靈性的追問。假設(shè)一下:如果存在于“天地之先,為萬物之宗”的“道”是靈性的。我們可以直接推斷出上帝的存在?!暗馈笔俏镔|(zhì)的,人存在的當下智慧之問是:為什么在一個物質(zhì)的世界[宇宙]中存在著精神[人],而在精神之外存在著巨大的空無?這個問題以哲學(xué)提問,很可能由科學(xué)去回答。
 
:假設(shè)道是物質(zhì)的,那么,物質(zhì)是否“不可名說”的呢?老子道,老子自言是不可名說的。
 
:兩千余年來,后人把老子的“道”說的玄而又玄了。道教的修行一途實為修真。限于古語言的不豐富,無法準確名道。今人可以補缺。
 
問二:老子的思想體系與世界幾大宗教一樣,都是經(jīng)驗靈感性的的智慧結(jié)晶。人們往往難以從道德經(jīng)字面上來理解老子想說卻難以說清的智慧內(nèi)涵,因為很多內(nèi)涵就連老子自己也不明確。
 
 
答二:不是老子不明確,是后人不懂而已.老子自己感嘆,"世人蓋莫能知,蓋莫能行".
因為,世人離道者眾,得道者稀.
 
另答:我個人認為,老子所說的“道”的無名,指的是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不可見性(或者說是隱性的、非直觀的),因為其非直觀特性,所以老子說,不易說明。并非修道之人理解的一種虛幻的境界。
當然了,每個人對道德經(jīng)的理解都不同,上述只是我個人看法而已。
 
另答假設(shè)道是物質(zhì)的,那么,物質(zhì)是否“不可名說”的呢?老子道,老子自言是不可名說的。
道是物質(zhì)的還是精神的,這話可能問得不夠清晰??梢赃@樣設(shè)問:道是自在自然的(像自然界的物質(zhì)一樣),還是有自由意志的(像人類的精神一樣)呢?如果是前者,那么老子的形而上學(xué)體系屬于唯物主義范圍;如果是后者,則屬于唯心主義范圍。在我看來,老子是不那么嚴謹?shù)奈ㄎ镏髁x者。
道是物質(zhì)的,與道不可名說并不矛盾。這里的“不可名說”應(yīng)該理解為不能想象,不能用日常的經(jīng)驗來對照理解,因此無法用日常的經(jīng)驗語言來給“道”下一個明確的定義或進行恰當?shù)拿枋觥_@樣的事情其實太多見了。如果你沒有喝過茶,別人就無法用語言使你明白茶的味道,這時候任何語言都是蒼白的。對先天的盲人,你無法給他描述什么是光,所以對先天的盲人來說,“光”這個概念是無法名說的。
 
問者:[道德經(jīng)]的哲學(xué)路徑和唯物,唯心之分的哲學(xué)路徑是截然不同的。走上那條道路就意味著永遠疏遠了這條哲學(xué)道路。
 
另問:道生一(一即宇宙之始),一生二(二即生命與非生命這兩界),二生三(無生命物,動物,植物),三生萬物.由此可見,人類作為生命,他們當然無權(quán)斷言生命誕生以前及宇宙誕生以前的東西是什么.人類只能猜測,但無論你怎么猜都猜不到.
其中"二生三"可能有誤,因為漏掉了微生物.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