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題記:如果現在有人讓我推薦自修的書,邁克爾.辛格的《清醒地活》(又名《不羈的靈魂》)排在第一名。
莎士比亞說:對自已忠實,才不會對別人欺詐。這是邁克爾.辛格在《清醒地活》(又名《不羈的靈魂》)前言中的第一句引用。我們與外在世界構建的畫面其實是內心世界的圖紙,所謂相由心生,既指相貌也指你外在世界的樣子。這本書在我的案頭停留了很久,不時翻看,也不斷的與自已當下經歷的生活連接,記錄感受作為消化吸引的起點。 我是誰? 我那個若隱若現的自我意識,在這本書中開始真正覺醒。 “我是那個正在觀看世界的人。我能從這后面的某個地方向外看,并覺知從我面前掠過的事件、想法和情緒” 想像一個畫面,【我】在幕后,坐如磐石,前面表演臺是個傳送帶,總有不同事件,想法,情緒...噴涌流過,我們會依自已的感受及覺知選擇信息對所有的發(fā)生進行描述,然后在內心重構外部世界,建成心理模式的小房子,最后住進去。我們以為那個房子就是現實本身,住進去的那個是【我】,但真正的【自我】是坐在幕后中央覺知到自已正在覺知的意識。據說,在最深層次的冥想中,意識的焦點會回歸“自我”,那個“自我”會流動而不成為,會不著各種相,我對此充滿好奇與向往。 “一個人內心的成長完全取決于他能否認識到,獲得平靜和滿足的唯一途徑是停止考慮自已”。那個自已不是表演臺上各中體驗的自已,是“當你回歸到意識中,這個世界就不再是個問題,它只是你正在觀看的事物,它一直在變化,但你不會認為這是一個問題。你越是愿意讓這個世界成為你覺知的對象,它就越能讓你成為真正的你-覺知,即佛教中的自性(Self),印度教中的阿特曼(Atman),基督教中的靈魂(Soul)”。 初遇【我】,知道了她在是誰,她在哪里!
認識能量 發(fā)生在內心深處的一切都需要消耗能量,能量是生命中最大的奧秘之一,古老的中醫(yī)中叫“氣”,瑜伽中叫沙克蒂,西方叫精神(Spirit)。想起團隊管理的理想,凝神聚氣,其實就是把眾人的能量集中在一個方向發(fā)力,怎么能不攻城掠地,無往不勝?! “能量不會衰老,不會疲倦,也不需要食物,它需要開放和接受的心態(tài)”。這句話是對能量非常精彩的解讀!當人們唉嘆老了時,不在年齡,而在是否始終保有開放和接受的心態(tài),開放自已就能讓能量進入,體驗到充沛的精力,滿滿的愛意,無邊的熱情;關閉自已就會將能量拒之門外,常常感覺疲倦,外界的敵意,耗竭的情緒。寫到此時,腦海中閃過很多人,更理解TA們現在的樣子... 未能通過的能量梵語中叫“業(yè)力”(Samskara),即“印象”。前面那個表演臺的傳送帶上所有的發(fā)生,是你內心產生的不同體驗,取決于你如何接受和消化面前的世界。如果開放與接受,傳送帶就會一直流動著向前跑;如果封閉與拒絕,傳送帶就會停止,卡頓,而控制這個開關的叫心靈,她是我們的能量中心,心靈會因為來自過去儲存(業(yè)力)而關閉,造成能量阻塞。 最原始的能量流是生存本能,為保護自已而進行的日常斗爭始終存在著,只不過社會的進化與發(fā)展,保護性能量從生理上保護轉向心理上保護?!?strong style="font-size: var(--articleFontsize);letter-spacing: 0.578px;">我們每天都需要捍衛(wèi)自我概念,我們最主要的斗爭對象是我們內心的恐懼、不安全感和毀滅性行為模式,而不是外部力量”。所以沒有人可以讓你痛苦,沒有人可以剝奪你內心的自由,除非你允許,除非你愿意。幾年前女兒遠行,臨別送她的那篇小文題目叫《世界本來的樣子并不重要》,雖然那時也或許是懂得一知半解,但樸素的想法始終是“我命由已不由天”... “在你的內心深處有一個地方,意識能接觸到能量,能量也能接觸到意識,你要在這里努力成長”。修習幕后面那個【我】(意識)始終居中,心靈就會放手讓傳送帶上的能量流動,人就會平靜,平和,自然,充滿力量...
發(fā)現自已,解放自我 面對人們的不合作、不友好、不被社會嘉許的行為,我常常會問TA擔心什么?害怕什么?N年前先生很喜歡打麻將,我曾不惜扮演“悍婦”想阻止,結果總會兩敗懼傷。有天清晨我靜靜的打掃房間,掃帚一邊在大理石的地面掃過,我一邊問自已: -先生玩麻將這件事我害怕什么? 想到這兒,我便釋然,原因出在我自已,用現在的成長看,就是意識沒有居中。于是對先生講了我的反思:我以愛的名義阻止他,其實是很自私的看見我自已的恐懼,但我已找到克服恐懼的方法,就是要更愛自已,保有人生隨時重建的資本...。 從那以后,我們再也沒有為打麻將的事兒沖突...,是的,我們通常試圖通過自我保護來解決內心的煩擾,而真正的轉變始于你將自身問題視為成長的動力... 非常認同書中說的:恐懼是所有問題的起因。恐懼是由能量流中的阻塞物引起的。當你的能量被阻塞時,它就不能涌上來滋養(yǎng)你的心靈。因此你的心靈就會變得虛弱。當你的心靈虛弱時,它會受到較低層次的情感共鳴的影響,而層次最低的情感共鳴之一就是恐懼。 你該如何解放自已?在最深層次的意義上,你得通過發(fā)現自已來解放自已。 我們帶著許多棘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那些棘刺是不能見的人,不能說的事,不能回首的時光...,它們就抵在我們內心最敏感的地方。任何時候都可能不小心有東西觸碰到它們,引起我們內心的痛苦。我們在試圖調整我們的生活,以適應我們的棘刺。棘刺原本屬于外部世界,現在卻成了我們內在世界的中心。 如果想擺脫過去儲存的能量,就必須允許它們通過,而不是把它們藏在內心深處。所以心理咨詢師總會協(xié)助來訪者回到童年,回到過去,回到過往的創(chuàng)傷里,看見那些為了逃避、壓抑痛苦而產生的存在方式,思考方式,行為方式,信念方式,在那里修通未能通過的能量,無論是怎樣不堪的痛苦、沮喪、悔恨都要看見,接受,允許它們完整的經過身心,才能拔掉棘刺,心靈才會打開傳送帶的能量開關... 痛苦是自由的代價。當我們能坦然面對從我們內心通過的痛苦時,我們將是自由的。在所有恐懼和痛苦的背后,有一片愛的海洋。那股力量將從深處喂養(yǎng)我們的心,滋養(yǎng)我們的生命。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將與這種美好的內心力量形成密切的個人關系,它將取代當前我們與內心的痛苦和不安之間的關系,然后平靜和愛將接管我們的生活,當我們超越了痛苦的層面,我們最終將從心靈的束縛中解脫出來。
超越,難也不難 書中對超越有一個極簡單易懂的定義:超越是越過你的所在,不停留在你目前的狀態(tài)下。我喜歡問被晉升的同仁,如果把晉升做為過去成績的終結,后面你想創(chuàng)造些什么越超過去?因為晉升還有一半期待在未來。即使目前的狀態(tài)是不錯的,停留在目前的狀態(tài)始終都不會是對的! 超越的反面是我執(zhí),我執(zhí)的結果是,被選中的思想和情感長時間停留在一個地方,直到成為心靈的積木,卡在那個表演臺的傳送帶上,無法流動。你總會在僵固思維,應該思維,絕對化思維中找到那個“我執(zhí)”。 我的朋友因為感受被朋友出賣而傷心,我的同事因為被同僚不配合而大為光火,當我問他們?yōu)槭裁此麄冋J為對方“應該....”時,這兩個聰明的家伙瞬間就能從安靜到平靜,那代表接受,代表自我界限向更大的空間移動,那便是超越;我發(fā)現不再執(zhí)著于為什么不同,而是看見不同與落差,然后思考可以做些什么可以更好地向前時,那個內在的空間與容量變得越來越廣大,我想這也是超越! 職場中的久任員工,最大的風險在于一直呆在熟悉的領域,熟悉的崗位,做熟悉的事,更要命的是熟悉的應對內外部的方式,讓舊經驗根深蒂固的執(zhí)著。所以努力呆在舒適區(qū)會使人變得有限,本質上是人被囚禁起來了。這非常值得職業(yè)人警醒! 始終保持開放與接受,能量就會持續(xù)而連續(xù)的滋養(yǎng),會不斷拓展你曾給事物劃定的界限與限制,這即是成長型思維,創(chuàng)造性思維。
親歷生活 “無條件的快樂之路:最高級的靈性之路是本身。如果要你知道如何過好日常生活,生活就會變成一種解放的經歷?!?/span> 生活不是我們得到的東西,而是從我們出生到去世所有的經歷。我們只不過是個房客,死亡早晚會收走鑰匙。最好的方式是抓住生命中的每一個時刻,學習在沒有壓力,問題,恐懼下充分地生活,接受,不抵抗。不抵抗已經發(fā)生的事情,以及還沒有發(fā)生的事情,用“是的....然后..."不斷超越舊限制創(chuàng)造新邊界。2023年我最大的收獲是用臣服不抗拒的身心狀態(tài),經歷了一次意義非凡的小手術(詳見用身體驗證《臣服實驗》),那是一次跟【自我】的深層次對話,是一次自我超越! “放開你自已是接近他人最簡單的方式”。銘記這句話,在與人合作中,感受不好或事情進展不順利時,我總會去探看一下那個幕后的【我】,是否居中,是否清醒,是否堅定,也總能讓我不執(zhí)扭于過去,不執(zhí)著于那個評判的“我”,而開始新的嘗試,我發(fā)現情緒起波瀾到平靜的時間越來越短,總有喜悅與詳和的感受! 書的最后一章講到道:如果你選擇走向中間而不參與極端,你將會認識道。你不用抓住它,甚至不用碰它。道就是能量不被用來向極端擺動時所做的事。它居于生活中發(fā)生的每個事件的中心,安靜地待在中間。道是空洞的,虛無的,就像颶風眼一樣,它的力量在于它的空虛。所有的事物都圍繞著它旋轉,但它卻巋然不動。生命的旋渦從中心吸取能量,中心也從生命的旋渦中吸取能量。讀到此時,有股莫名的力量升起,于是我將下午要交的作業(yè)模型中加進去陰陽八卦圖,只是不知道能否被允準通過,哈哈... 《中庸》說: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人間煙火,從身邊小事做起,踏實經歷生活,始終修習帶著堅定的目標保持在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