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灞橋邊送走了赴衡水上任的王之渙,王昌齡也收拾行囊準備出發(fā)。 他的目的地是嵩山。 王昌齡可不是想去什么少林寺集團有限公司當個假和尚,而是去拜會隱居在此的道教名家司馬承禎。 在嵩山修道三年,王昌齡的收獲還不如劉安。一沒有研究出豆腐的制作方法,二沒有雞犬升天。 幸虧沒有。否則的話,大唐詩壇會遜色三分。 公元724年,已經(jīng)26歲的王昌齡又回到了長安城。朱雀大街上依舊車水馬龍,唯一的變化是大街兩側(cè)掛滿了標語。 “舍小家,為大唐!” “一人當兵,全家光榮!” “人民軍隊為人民!” 標語中還引用了楊炯的詩句“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看到這里,王昌齡心頭一熱: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 對,去當兵!建功立業(yè)! 王昌齡目光堅定。 征兵辦。 接待人員:“招兵的范圍是18~22周歲。老哥你都26歲了?!?/p> 王昌齡:“難道你們不需要26歲的將軍嗎?” 接待人員: 王昌齡口吐蓮花、口若懸河、口水四濺、口角生風,一直從旭日初升說到日傍西山,精神即將崩潰的接待人員,強忍著想要上吊自殺的念頭,給他辦理了入伍手續(xù)。 王昌齡同志光榮的成為人民軍隊的一員。 短暫的新兵連生活很快就過去了,王昌齡所在的部隊奉命前往西北邊塞。 《出塞其一》 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 有文化就是好。王昌齡還兼職了大唐長安通訊社的編外記者。 長城外。月光清冷,灑落在剛剛結(jié)束戰(zhàn)斗的沙場之上。王昌齡把還滴著敵人鮮血的戰(zhàn)刀歸鞘,找了個土崗坐了下來,掏出紙筆趕寫稿件。 《出塞其二》 騮馬新跨白玉鞍,戰(zhàn)罷沙場月色寒。 城頭鐵鼓聲猶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 青海湖,中國第一大內(nèi)陸湖。自2002年環(huán)湖公路自行車賽舉辦以來,年年都是游人如織。 但在唐代,青海湖是大唐和吐蕃的戰(zhàn)線前沿。王昌齡就曾隨軍駐守過此地。 青海湖的中心有個島嶼,叫湖心島。在唐代的時候,它叫龍駒島。大將軍哥舒翰曾在島上筑城,并命名為“龍城”。 但筑城是王昌齡退伍以后的事了。 《從軍行其四》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guān)。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青海:青海湖。 雪山:祁連山。 ![]() 《從軍行七首》是王昌齡采用樂府古題寫的邊塞組詩??v觀組詩,首首縱橫捭闔,字字玉盤珠落,勁健奔放,雄渾磅礴。它不僅僅是王昌齡的代表作,也是七絕中的代表作。 726年,王昌齡同志復(fù)員了。那時候還沒有退伍兵安置一說,所以王昌齡只能賦閑在家。 那一年,崔國輔考中了進士,遠赴浙江山陰任縣尉。 大齡青年王昌齡決定效仿好兄弟崔國輔,走科舉這條路線。 這年秋天,與從弟王銷一起苦讀的王昌齡,看著鋪陳一地的月色,想起了遠在山陰的崔國輔。 《同從弟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 高臥南齋時,開帷月初吐。 清輝澹水木,演漾在窗戶。 冉冉幾盈虛,澄澄變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風吹蘭杜。 美人:指自己思暮的人,這里代指崔國輔。 ![]() 第二年,王昌齡進士及第。也就是說,考了個前三名。到底是第幾名?不知道。反正不是榜眼,就是探花郎。因為這年的狀元叫李嶷。經(jīng)過歷史的沉淀,李嶷宛若一粒石子在浩瀚湖面濺起的漣漪。而王昌齡,則如當空皓月,明亮了整個詩壇。 這一年,孟浩然也參加了科考,可惜榜上無名。 進了體制內(nèi),王昌齡的第一個職務(wù)是校書郎。他在這個職位上兢兢業(yè)業(yè)干了三、四年,由校書郎干成了“校書郎plus”。 要求進步的王昌齡同志不甘心一輩子與書本文字為伍,于是又參加了731年的博學(xué)宏辭科考試。 博學(xué)宏辭科是始于唐玄宗時期的另一種為朝廷招攬人才的方式。難度僅次于考進士。從詞面上就可以看出,它不僅需要應(yīng)試者有淵博精深的知識,還得能寫出優(yōu)美恢宏的文章。位列散文八大家之首的韓愈,在考中進士后,曾兩次參加博學(xué)宏辭科考試,結(jié)果兩次都是名落孫山。 學(xué)霸就是學(xué)霸,王昌齡毫無懸念,再次蟾宮折桂。 吏部對這個雙學(xué)歷高材生好像有什么偏見,這次把他打發(fā)到汜水縣去當縣尉。 公元737年,宰相張九齡因直言敢諫,得罪了老板李隆基。李林甫趁機煽風點火、誣陷排擠。最終張九齡被貶為荊州長史。 曾受張九齡提攜的王維做了悶嘴葫蘆一言不發(fā),還想要依附奸相李林甫。反而是未受提攜的汜水小小縣尉站了出來,為張九齡仗義執(zhí)言。 結(jié)果就是,王昌齡同志被貶謫到嶺南。 你說二人都姓王,怎么做人的差距就這么大呢? 公元738年,王昌齡踏上貶謫之路。途中,拜會了襄陽老孟。故人重逢,自是一番感慨。二人轉(zhuǎn)遍了鹿門山的角角落落,吃遍了襄陽城的館子。幾天后,孟浩然送王昌齡到洞庭之濱,揮淚惜別。 《送王昌齡之嶺南節(jié)選》 洞庭去遠近,楓葉早驚秋。 峴首羊公愛,長沙賈誼愁。 “峴首羊公愛”句:西晉大臣羊祜,曾駐守襄陽,深受百姓愛戴。其死后,襄陽百姓為其在峴山立碑紀念。 “長沙賈誼愁”句:孟浩然借用賈誼被貶長沙的典故,為王昌齡鳴不平。 長路漫漫,“5G”基站還沒有全國普及。無所事事的王昌齡同志干脆自修了一門課程《婦女心理學(xué)》。邊學(xué)習(xí)邊實踐,王昌齡給自己的詩作增添了新內(nèi)容—閨怨詩。 《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 《青樓怨》 香幃風動花入樓,高調(diào)鳴箏緩夜愁。 腸斷關(guān)山不解說,依依殘月下簾鉤。 青樓:涂飾青漆的樓房,為帝王的住所,或豪貴之家。顯貴人家的精致樓房。后來引申為煙塵女子居住的風月場所。詩中指的是前者。 樂府民歌《西洲曲》中就寫道: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樓高望不見,盡日欄桿頭。 ![]() 經(jīng)過近一年的長途跋涉,王昌齡終于到達了嶺南。屁股還沒坐熱,詔書傳來,因唐玄宗加尊號為“開元圣文神武皇帝”,大赦天下。王昌齡屁顛顛地收拾行裝,開始了又一次“長征”。 739年秋,王昌齡到達巴陵。在這里,他邂逅了懷才不遇的李白?!巴翘煅臏S落人”的感慨,令二人一見如故。于是攜手同游,暢飲高歌。 歡聚總是短暫的。一個暮色蒼蒼的傍晚,兩人在洞庭湖畔,依依惜別。 《巴陵別李十二》 搖曳巴陵洲渚分,清江傳語便風聞。 山長不見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 王昌齡像只候鳥一樣,繼續(xù)北歸。不日,又到了孟浩然的家鄉(xiāng)襄陽。 當時,孟浩然患背疽,醫(yī)治將愈。就是說背上長了個毒瘡,將要治好了。醫(yī)囑說不要吃海鮮、飲酒。但是好友重逢,豈能無酒。一場歡聚,變成了永久的離別。孟浩然舊疾復(fù)發(fā),病逝于南園。 王昌齡長歌當哭、淚別襄陽。這次重逢,成了他心中永遠的痛。 第二年,王昌齡外放江寧縣丞。 “失意之后是疏狂”。江寧任上的王昌齡,縱情詩酒、放浪形骸?;蚺c好友在住所后院的琉璃堂暢飲言歡,或者縱情于山水之間。 五代時南唐周文矩所繪的《琉璃堂人物圖》,就是記載了王昌齡與好友歡聚的畫面。其真跡已不存,摹本被美國小鬼子給搶去了,現(xiàn)存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 圖中伏在樹上的人是李白,與他交談的就是王昌齡。 這段江寧任職的經(jīng)歷,也使得王昌齡的詩作多了對江南風土人情的描寫。如: 《采蓮曲二首》 吳姬越艷楚王妃,爭弄蓮舟水濕衣。 來時浦口花迎入,采罷江頭月送歸。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 王昌齡性格豪放疏狂、放浪不羈,從他的詩中就可見一斑。但是他的這種性格,惹惱了他的同事,有人上書舉報他“不護細行”。意思就是說,不注意自己的言行。遠在京城的親友們聽說此事后,紛紛寫信詢問。適逢好友辛漸北歸洛陽,王昌齡送他一直送到鎮(zhèn)江(潤州),在法海當家主事的金山寺旁邊,兩個人找了家叫“芙蓉樓”的酒樓。對著煙雨中滔滔的江水、朦朧的荊山,二人愁緒別情、一夜無眠。天已經(jīng)亮了,雨依舊在下。王昌齡孤獨地站在渡口邊,望著遠去的風帆一動不動。 《芙蓉樓送辛漸》 其一 寒雨連江夜入?yún)牵矫魉涂统焦隆?/span>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其二 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云深。 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 不久,一紙調(diào)令,把王昌齡打發(fā)到了龍標(今天湖南懷化黔陽)。于是他又一次開始了“長征”。 半路上,手機鈴聲響起,原來是李白專門為他創(chuàng)作的歌曲《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 王昌齡在龍標一待就是八年。這里雖然偏僻,但風景幽美,是一片未開發(fā)的處女地。再加上時有好友來訪,這在很大程度上慰藉了他那顆孤獨的心靈。 《龍標野宴》 沅溪夏晚足涼風,春酒相攜就竹叢。 莫道弦歌愁遠謫,春山明月不曾空。 ![]() 把酒問月、對酒當歌,此時的王昌齡好不快活。 當然,有相聚就有別離。 《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 王昌齡筆下的別離,開朗、曠達而不哀傷。 王昌齡的詩作還飄洋過海,到達了日本。直至如今,仍深受日本人喜愛。抗疫期間,日本舞鶴市馳援大連一批物資,在物資的紙箱上就寫著“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 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756年,59歲的王昌齡輾轉(zhuǎn)回老家途中,經(jīng)濠州,被濠州刺史閭丘曉無故殺害。 第二年,閭丘曉故意延遲發(fā)兵,以求自保,致使睢陽陷落,張巡戰(zhàn)死。宰相張鎬以延誤軍機的理由,下令杖殺閭丘曉。 閭丘曉恐懼不已,跪哭求饒,讓張鎬看在自己父母無人贍養(yǎng)的份上饒他一條狗命。結(jié)果張鎬一句話就讓閭丘曉無言以對。 “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yǎng)?!” 閭丘曉被杖殺,張鎬為被冤殺的王昌齡報了仇。 王昌齡的詩慷慨恢宏、積極向上,他用詩歌和微笑,讓生活充滿了陽光。 最后再說一下張鎬。他因平復(fù)安史之亂有功,被任命為宰相。他雖不是詩人,卻為詩壇做出了巨大貢獻。因為他不僅僅為王昌齡報了仇,還曾營救過詩仙李白和詩圣杜甫。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