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祝是中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6月6日,記者一路尋訪梁祝故地,來到位于微山縣馬坡鎮(zhèn)駐地的明代墓碑。836字的碑文,詳細介紹了梁祝故事中的核心人物——梁山伯、祝英臺以及馬文才的生平故事,三人纏綿情感故事的原委、經(jīng)過和結(jié)局,明朝正德年間重修馬坡梁祝墓的初衷,以及梁祝文化傳承千年的重要意義??梢哉f,2003年出土于馬坡鎮(zhèn)的這座明代碑刻,對于梁祝故事的正本清源起了決定性作用。而碑文內(nèi)容以及流傳在濟寧的梁祝傳說,皆與當?shù)仫L物名勝、風俗人情高度吻合,主要集中在微山縣馬坡鎮(zhèn)、鄒城市嶧山區(qū)域和任城區(qū)一帶。 通過歸納“三人、四村”以及“一碑文、兩風俗”的歷史脈絡(luò),本報用真實的人證物證,力圖還原傳承千年梁祝文化的“濟寧符號”。 ![]() 我們鐘情于講梁祝故事、唱梁祝戲文、傳梁祝文化,源于中華民族對純潔忠貞、至死不渝的愛情一以貫之的向往。 縱觀千年,東晉干寶收錄在《搜神記》中的連理枝、比翼鳥傳說,東漢長詩《孔雀東南飛》中東西松柏、左右梧桐的合葬墓,晚唐張讀在《宣室志》中將非自然現(xiàn)象融入梁祝故事傳播四海,明代文豪馮夢龍在《喻世明言》中又以羽化成蝶具象呈現(xiàn),再到現(xiàn)代人最為熟知的小提琴協(xié)奏曲。兜兜轉(zhuǎn)轉(zhuǎn),梁祝故事似乎都離不開這些場景:草橋結(jié)拜、同窗三載、十八相送。而在濟寧市微山縣馬坡鎮(zhèn),就有一些人、一些地方、一些事,與梁祝文化符號高度吻合。 “端本源以正人心,崇義節(jié)以利天下”。6月6日,記者一路尋訪梁祝故地,首站就是位于微山縣馬坡鎮(zhèn)駐地的明代墓碑?!懊鞒率荒辏?516年),欽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崔文奎途徑此地,發(fā)現(xiàn)唐朝的老梁祝墓碑已經(jīng)破舊不堪,遂奉旨重修梁祝墓。其所立墓碑于2003年出土,隨即在國內(nèi)外引起高度關(guān)注。2013年10月,梁祝墓地被確定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馬坡鎮(zhèn)政協(xié)副主任、研究梁祝文化數(shù)十載的吳琦,向記者介紹了這座墓碑背后的歷史故事。836字的碑文,詳細介紹了梁祝故事中的核心人物——梁山伯、祝英臺以及馬文才的生平故事,三人纏綿情感故事的原委、經(jīng)過和結(jié)局,明朝正德年間重修馬坡梁祝墓的初衷,以及梁祝文化傳承千年的重要意義。 2006年6月,民間文學《梁祝傳說》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梢哉f,2003年出土于馬坡鎮(zhèn)的這座明代碑刻,對于梁祝故事的正本清源起了決定性作用。這個故事流傳甚久,版本眾多,但內(nèi)容均是在故事主脈絡(luò)的底本上,鈐以若明若暗的區(qū)域化印記。故事主脈絡(luò)不可或缺的是三個人物、四處地點,即梁、祝、馬三人,三人的家鄉(xiāng)以及梁祝相識的學堂。而碑文內(nèi)容以及流傳在濟寧的梁祝傳說,皆與當?shù)仫L物名勝、風俗人情高度吻合,主要就集中在微山縣馬坡鎮(zhèn)、鄒城市嶧山區(qū)域和任城區(qū)一帶。記者根據(jù)吳琦的考據(jù)和研究去實地探訪村莊,歸納“三人、四村”以及“一碑文、兩風俗”的歷史脈絡(luò),用真實的人證物證,力圖還原傳承千年之梁祝文化的“濟寧符號”。 ![]() 梁祝故里之爭 這一千古愛情絕唱,主人公的故里究竟在哪里,一直是民俗界爭論不休的問題。直到2003年10月27日,一塊立于明朝正德年間的梁祝墓碑在微山縣馬坡鎮(zhèn)出土,對這一問題的討論才算告一段落。 有關(guān)專家認為,這是中國十處梁祝墓中,唯一有文字記載梁祝故事且內(nèi)容比較詳細的墓碑,也是刻立時間較早的一塊碑。原來在浙江寧波發(fā)現(xiàn)的立于明嘉靖丁未臘月(1574年)的墓碑,比馬坡墓碑晚了近60年,而且碑文只有“晉奉,義婦?!睅讉€字。 梁祝墓碑歷史上一直存在,1952年,鳧山縣第六區(qū)(今屬微山縣)修浚白馬河工程時,梁祝合葬墓碑就已存在,但沒有引起重視。當時,為配合新婚姻法的頒布實施,郭沫若根據(jù)清代焦循所著《劇說》中“嘉祥縣有祝英臺墓碣文,為明人刻石”之記載,專門派人到濟寧市、嘉祥縣尋找此碑未果,只得以南方流傳的梁祝為基準,拍攝了名噪一時的越劇電影《梁?!贰?976年大造農(nóng)田、平整河道時,梁祝墓碑連同諸墳被平掉,史實又一次被歷史無情地塵封。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濟寧市文物局根據(jù)史料記載,專門對梁祝墓碑進行勘探,終于找到了具體位置。由于當時的保護措施有限,又不得不將其再次埋藏地下,直到2003年,墓碑才重見天日。 ![]() 三位 人物 祝英臺:馬坡鎮(zhèn)九曲村有個祝員外,膝下僅有一女,喚作英臺,聰慧過人,一心想出門拜師求學,為掩藏女兒之身,不得不女扮男裝。她要去的地方就是今天的鄒城嶧山,當時儒家教育的重鎮(zhèn)。在去往嶧山的途中,走過泗河吳橋村時,邂逅書生梁山伯。兩人一見如故,結(jié)拜為兄弟,相伴而行。墓志中“濟寧九曲村祝君者”,所提到的祝英臺的家“濟寧九曲村”,就是今天微山縣馬坡鎮(zhèn)的馬九村,不過現(xiàn)在又分成了東九、西九兩個村。 梁山伯:鄒邑兩城村人(《宋書》載,南朝宋殷孝祖修兩城 ,原屬鄒縣,后劃歸微山縣),與祝英臺“草橋結(jié)拜”后的三年里,兩人同窗共讀,形影不離,同睡一張床卻以一碗水相隔,山伯竟不知英臺是位女子。三年后,兩人學成歸家,梁山伯十八里相送。英臺告訴山伯家中有一個妹妹,長得和她一模一樣。她希望梁山伯在桃花盛開的時候到她家里提親,梁山伯欣然答應,但事后忘得一干二凈。 馬文才:馬坡西莊富戶家有馬郎,與祝家女兒英臺結(jié)有親事。梁山伯在悔恨與痛苦中病倒了,不久就離開了人世。消息傳來,祝英臺痛不欲生。在馬家迎親的當天,祝英臺來到梁山伯墓前痛哭不止,突然晴天霹靂,墳墓裂開了一個口子,悲傷的祝英臺毫不猶豫地一頭撲進去。在眾人還沒反應過來的時候,墳墓又慢慢地合攏了,隨之兩只美麗的蝴蝶從墓中飛出,翩翩遠去。 四座村莊 梁祝墓所在的馬坡村 馬家世代養(yǎng)馬,原住馬坡西莊,放馬的地點就是現(xiàn)如今的微山縣馬坡村,兩者中間有一村名為馬店村。前些年,在馬店村出土的文物中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馬骨和陶器。后馬家失火,搬至馬坡村。 距離15公里的兩城鎮(zhèn)兩城村 墓志中“鄒邑西居梁太公之子名山伯”,是指“鄒縣城西”即今天的鄒城市的城西方,位置即今天的微山縣兩城鎮(zhèn)附近。 距離18公里的接莊鎮(zhèn)垞河村 如今的濟寧高新區(qū)接莊鎮(zhèn)垞河村,有眾多祝姓的居民。有一年泗河決堤,原住微山縣馬坡鎮(zhèn)九曲村的祝家人順泗河而上,來到了如今的接莊鎮(zhèn)垞河村定居。 距離36公里的嶧山鎮(zhèn)兩下店村 鄒城嶧山,當時儒家教育的重要場所,直到現(xiàn)在還有“梁祝讀書洞”遺跡。這里還有“梁祝除妖洞”的傳說。梁山伯與祝英臺讀書的書院就在嶧山,兩人進入學堂之前,曾在嶧山腳下的一處驛站休息,祝英臺堅持住兩間房,因此這里的村莊得名“兩下店村”。 兩個民俗 祝、馬、梁三姓不通婚 經(jīng)過歷史歲月的變遷,如今祝英臺家族的后人集中在濟寧高新區(qū)垞河村,村民堅持祝姓和馬姓不通婚,并禁演梁祝戲。梁山伯家族的后人則大多遷往了河南南陽附近,堅持不與馬姓通婚。而馬家后人一直在濟寧周圍居住,認為在迎娶當天新娘病故屬于晦氣,所以堅持不與梁姓和祝姓通婚,這就是濟寧舊風俗“三姓不通婚”的由來。 禁說禁唱梁祝故事 在微山縣馬坡鎮(zhèn),梁祝之勒石依然,家族之后裔尚在。馬后村老人馬玉進提及馬氏族規(guī)時說:“幾百年了,馬氏族譜上從未出現(xiàn)過祝姓的媳婦?!瘪R祝不通婚雖不是明文規(guī)定,但執(zhí)行起來卻比法律還嚴格。當年馬家對祝家可謂三媒六聘、明媒正娶。但祝英臺卻心系梁山伯,最終導致馬家娶親娶個空。即使到現(xiàn)在,馬家鄉(xiāng)民和祝家鄉(xiāng)民分住在河西東兩岸,交往非常少?!白蟛宦瘛⒂也宦?,專埋泗河岸。馬家娶親必經(jīng)梁山伯。”這句馬坡當?shù)氐拿?,可謂梁祝傳說留下的獨特歷史印記。 另外,在任城區(qū)、微山縣、鄒城市一帶還流傳著許多與梁祝有關(guān)的傳說、故事,如《合葬》《蝴蝶成雙不分離》《嶧山姻緣來世成》《梁祝讀書洞》《梁祝鬧五寶》《“斷橋”隔斷梁祝情》等。此外,在《鄒縣志》《嶧山志》《陶庵夢憶》等歷史文獻中都有關(guān)于梁祝傳說的記載。在地方曲藝南路山東琴書《梁祝下山》的演唱中,也有關(guān)于梁山伯祝英臺家在濟寧,二人同在鄒縣嶧山讀書,因相互思念而死,死后合葬在鄒縣馬坡的唱詞。時至今日,山東琴書《梁祝情緣》等說唱藝術(shù)形式仍在當?shù)亓餍小?/span> ![]() ![]() ![]() 微山縣馬坡鎮(zhèn)《梁山伯祝英臺墓記》碑文: 《外紀》二氏出處弗詳。邇來訪諸故老,傳聞:在昔濟寧九曲村祝君者,其家巨富,鄉(xiāng)人呼為員外。見世之有子讀書者,往往致貴,顯耀門閭。“獨予無子,不貴其貴,而貴里胥之繁科,其如富何!”膝下一女名英臺者,聰慧殊常,聞父咨嘆不已,卒然變笄易服,冒為子弟。出試家人不認識,出試鄉(xiāng)鄰不認識。上白于親畢,竟讀書丕振門風以謝親憂。時值暮春,景物鮮明,從者負笈過吳橋數(shù)十里柳陰暫駐,不約而會鄒邑西居梁太公之子(名山伯)動問契合,同詣嶧山。先生授業(yè),晝則同窗,夜則同寢,三年衣不解,可謂篤信好學者。一日,英臺思曠定省,言告歸寧。倏經(jīng)一載,山伯亦如英臺之請,往拜其門。英臺速整女儀出見,有類木蘭將軍者。山伯別來不一載,疾終于家,葬于吳橋迤東。西莊富室馬郎親迎至期,英臺苦思:山伯君子,吾嘗心許為婚,并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成室家之好。更適他姓,是異初心也。與其忘初而愛生,孰若舍生而取義!悲傷而死。少闃愁煙滿室,飛鳥哀鳴,聞?wù)唧@駭。馬郎旋車空歸。鄉(xiāng)黨士夫,謂其令節(jié),從葬山伯之墓,以遂生前之愿,天理人情之正也。越茲歲久,松楸華表,為之寂然。俾一時之節(jié)義,為萬世之湮沒,仁人君子所不堪。矧惟我朝太祖列宗以來,端本源以正人心,崇節(jié)義以勵天下。又得家相以之佐理,斯世斯民,何其幸歟? 時南京工部右侍郎、前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奉敕總督糧儲新泰崔公諱文奎,道經(jīng)顧茲廢圮,其心拳拳,施于不報之地,乃托陰陽訓術(shù)鮑恭干,昔有功于張秋,以奉祿,近有功于闕里,書以奏名。授今茲托無用其心哉!載度載謀,四界豎以石,周圍繚以垣,阜其冢,妥神有祠,出入有扉,守祠有役。昔之不治者,今皆治之,昔之無有者,今皆有之。始于十年乙亥冬,終于今歲丙子春,恭干將復公命,請廷麟具其事之本末,歲月先后,文諸石。不得已而言曰:土帝降哀(一說衰),不嗇于人,惟人昏淫喪厥貞耳。獨英臺得天地之正氣,萃扶輿之清淑,真情隱于方寸,群居不移所守,生則明乎道義,沒則吁天而逝。其心皎若日星,其節(jié)凜若秋霜。推之可以為忠,可以為孝,可以表俗,有關(guān)世教之本,不可泯也。噫!垂節(jié)義于千載之上,挽節(jié)義于千載之下,伊誰力歟?忠臣力也!忠臣誰歟?崔公之謂也。不然,太史嘗以忠臣烈女同傳。并皆記之。 丁酉貢士前知都昌縣事古鄒趙廷麟撰 文林郎知鄒縣事古衛(wèi)楊環(huán)書 亞圣五十七代世襲翰林院五經(jīng)博士孟元額 卷里社 林戶符孜 大明正德十一年丙子秋八月吉日立 石匠 梁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