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宋應星撰。宋應星(1587~約1666),字長庚,奉新(今屬江西)人。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舉于鄉(xiāng),之后曾于萬歷四十七年、天啟三年(1623)、天啟七年、崇禎四年(1631)四次赴京參加會試,均告失敗,遂絕意科舉。崇禎七年任江西分宜教諭,十一年為福建汀州推官,十四年為安徽亳州知州。明亡后棄官歸里,終老于鄉(xiāng)。宋應星的其他著作還有《野議》《論氣》《談天》《思憐詩》《畫音歸正》《卮言十種》等。 宋應星在任分宜縣教諭期間,有感于“士子埋首四書五經(jīng),飽食終日卻不知糧米如何而來,身著絲衣卻不解蠶絲如何飼育織造”,將他平時所調(diào)查研究的農(nóng)業(yè)和手工業(yè)方面的技術整理成書,在崇禎十年(1637),由其朋友涂紹聚資助出版?!短旃ら_物》共18卷,并附有123幅插圖,書名取自《尚書·皐陶謨》“天工人其代之”及《周易·系辭傳上》“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yè),以斷天下之疑”,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技著作,涉及五谷種植與加工、服裝紡織與印染、制糖、制鹽、制酒、朱墨、珠玉、造紙、兵器、燒鑄、鍛造、陶瓷、車船等方面。作者在序文中回顧了自己克服困難、辛勤搜集考校的經(jīng)歷,介紹了全書“貴五谷而賤金玉之義”的內(nèi)容取舍安排與出版的經(jīng)過,指出編纂此書雖然“于功名進取毫不相關也”,但認識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事物亦是非常重要的;作者慶幸生活在物質(zhì)富足的年代,可以“為方萬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見見聞聞”,因而有機會調(diào)查和寫作此書。全篇行文典雅簡練,與全書講切用、重實際、尚實求物的內(nèi)容相得益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