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汝旺,1964年生,河北大城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2006),中國石油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石油畫院一級畫師,廊坊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華北油田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師恩釗北派山水工作室助教。作品入選第十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第十六屆國際造型藝術家協會代表大會-美術特展,2002年、2003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首屆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序列展-全國當代花鳥畫藝術展, “長江頌”全國中國畫提名展,“ 綠色和諧”第二屆全國中國畫名家作品邀請展,第四屆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畫精品展,全國第六屆工筆畫大展精品展等。
師恩釗老師北派山水畫技法淺述 于汝旺/文 中國傳統(tǒng)書畫藝術源遠流長,歷經幾千年的發(fā)展,逐漸凝煉成一顆具有鮮明民族文化特色的璀璨明珠??v觀中國山水畫藝術界,名家輩出,蔚為大觀。師恩釗老師正是從當代諸多書畫家中脫穎而出的一位新北派山水畫大家。在這里提出一個“師家山水”的概念,是因為師恩釗老師的北派山水畫作品,畫面特征明顯,在很大程度上有別于古今其他畫家作品的面貌,有自己一整套獨特的創(chuàng)作技法。師恩釗老師是北派山水畫的重要畫家,是一位為重振北派山水畫而奔走呼號的踐行者,幾十年如一日,披荊斬棘,砥礪前行,為重振中國北派山水藝術而不遺余力,默默付出。我們研讀師恩釗老師的作品,總被他那嚴謹的構圖,多變的筆墨,恢弘的氣勢,高遠的意象所折服,他重振北派山水,“為祖國山河立傳”和“筆墨回歸丘壑”的藝術主張和吶喊,體現了一個藝術家的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
一、“搜盡奇峰打草稿”與“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在36年前,也就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有幸被師老師親自招為學生,先生是我們美術專業(yè)課教師兼班主任,在兢兢業(yè)業(yè)為我們授課的同時,還經常進京請名家如劉大為、王迎春、楊力舟等來給我們上課。在多年的創(chuàng)作與教學中,師老師非常注重寫生,搜集素材。清代大家石濤說“搜盡奇峰打草稿”,這是說的寫生與創(chuàng)作的關系。這里所說的寫生,并非單指對景摹寫,更多的是指深入生活到大自然中采風體驗,亦即古人所說飽游沃看。
師老師深諳其中堂奧,他認為進行山水畫創(chuàng)作應多走進大自然,搜集素材,多觀察事物,才能迸發(fā)靈感,有感而發(fā),創(chuàng)出奇妙之作,因而應“搜盡奇峰”。多年來,師恩釗老師遍訪北方的山山水水。巍巍太行,綿延祁連,黃河故道,逶迤燕山,無不留下他探索的足跡,更于創(chuàng)作中反復磨練,不斷摸索,將“搜盡奇峰”所產生的創(chuàng)作靈感和意境淋漓盡致地展現于作品當中,在“打草稿”的過程中逐漸凝煉出不俗的境界。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縱觀師老師眾多的作品,并非某地的景物搬移和客觀摹寫,而是在千山萬壑中截取那最賞心悅目的美景,最動人心弦的瞬間,觀照自己的心靈感應,繪就屬于師恩釗老師所獨有的“師家山水”。他的作品絕大部分都是全景式、滿構圖,畫面主體一山巍然聳立,占據畫面大部,輔以翻滾的云氣,激流飛瀑,浩渺天際,營造出“大山堂堂”的高遠意象,畫面滿而不塞,意境高妙雋永,咫尺千里,大氣磅礴。 就如賈德江先生所說:“他的山水不是自然的再現和描摹,而是放情林壑,注重心察,得妙悟于神會,在了解認識事物外部形態(tài)的同時,“凝想形物”的內在精神和個性特征,把自己的審美理想以山水景物為依托表現出來。這便是師家山水的形成過程和主體特征。
二、“時代變了,筆墨不得不變” 在師恩釗老師眾多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老辣的線條,靈動的筆墨,明凈的色彩,畫面中充滿著墨色的濃與淡,干與濕,澡與潤,虛與實;潑墨、破墨、積墨,線條的長與短,直與曲,藏與露,疏與密,飄逸灑脫,剛柔相濟;用筆的勾皴點染等各種技法運用自如,得心應手;用墨層次豐富,變幻莫測;畫面靈活松動,變化多端。尤其是近年來每每作畫更是信手拈來,大筆直取,揮灑自如,直抒胸臆?!俺鲂乱庥诜ǘ戎?/span>,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的作品已經達到由必然王國進入了自由王國的境地。
著名畫家傅抱石在經過二萬三千里寫生后給別人的一封回信中說…“思想變了,筆墨不得不變”。他寫道:對于怎樣畫好華山,王履把(華山)“存乎靜室,存乎行路,存乎床枕,存乎飲食……存乎文章之中……”(《華山圖序》),放到整個精神生活里面去,反復洗練,不斷揣摩。等到“胸有成竹”執(zhí)筆再畫的當兒,自然而然地就“但知法在華山,竟不知平日之所謂家數何在!……”完成了有名的《華山圖》。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夠有助于理解傳統(tǒng),從而正確地繼承傳統(tǒng);也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夠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傳統(tǒng)。
筆墨技法,不僅僅源自生活并服從一定的主題內容,同時它又是時代的脈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反映。但這并不是說傳統(tǒng)筆墨全沒用了。而是由于時代變了,生活、感情也跟著變了,通過新的生活感受,不能不要求在原有的筆墨技法的基礎之上,大膽地賦以新的生命,大膽地尋找新的形式技法,使我們的筆墨能夠有力地表達對新的時代、新的生活的歌頌與熱愛。換句話,就是不能不要求“變”。
畫家傅抱石所處的時代是新中國偉大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他的筆墨為之一變,成就了一代大家。而今,偉大祖國繁榮昌盛,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東方,泱泱大國,更需要氣勢恢宏,大氣磅礴的作品與之相呼應。師恩釗老師身處當今偉大變革的時代,幾十年來,采風足跡幾乎遍及祖國山川每一個角落,甚至走遍世界三十多個國家,在生活中尋奇探幽,尋找靈感,思考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如何出新,如何與時代同步,構建自己的面貌,他的思考“存乎靜室,存乎行路,存乎床枕,存乎飲食……存乎文章之中……”終于,多年的功力幻化成一幅幅氣壯山河,美輪美奐的藝術畫卷,呈現在世人面前。
三、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藝術主張 師恩釗老師的作品,在繼承五代宋元北派山水傳統(tǒng)技法的基礎上,主張筆墨回歸丘壑,筆墨丘壑并重,兼收并蓄姊妹藝術,并參以西畫之法,以求形神兼?zhèn)?,但又不能與照相機爭功。齊白石說:太似則媚俗,不似則欺世。師老師主張將自然景觀爛熟于心,揉碎消化,高度提純,將眼中影像、胸中影像、個人情感有機結合,傾力而作,從而幻化出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生命力作。
四、師恩釗老師的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 師老師是振興北派山水的積極倡導者和踐行者,他的作品,與時代產生共鳴,奏響世紀強音,彰顯大國氣派。在勤奮創(chuàng)作的同時,不忘記為北派山水的發(fā)揚光大而努力。一方面不遺余力地為北派山水重振而奔走呼號,為北派山水爭取話語權,一方面為北派山水的傳承積極辦學,傳授技藝,使北派山水藝術得以薪火相傳,為振興北派山水畫藝術而不懈努力,這些,都體現了一個藝術家的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
師老師告誡我們:在“新北派山水”的探索過程中,不要局限于一家一派,繪畫語言形成的節(jié)奏,疏密、空間等形式美感以及形象、語言的趣味,這才是繪畫的根本。只有深入生活,回歸自然, 體察大自然那種勃發(fā)的生機、律動的生命,在與自然的坦誠神交中捕捉自我心靈的瞬間感受,暢游清新多彩的大千世界,才能將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特征投射到藝術作品之中,為自己的作品打上鮮明的時代印記。齊白石說:學我者生,似我者死。我們學習繪畫,要學習繪畫的規(guī)律,學習前輩們嚴謹的治學態(tài)度和勤奮進取的精神,只有廣泛吸取不同的藝術語言,領悟中國繪畫規(guī)律和方法,激發(fā)對生活中審美意象的捕捉,才可以發(fā)掘更多豐富的繪畫語言并最終形成自己的繪畫樣式,創(chuàng)作出無愧于時代的藝術精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