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蘑 菇 粵菇是一仲營養(yǎng)價值高,味道鮮美的食用菌,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多種維生素和、、、種養(yǎng)物質。同時,又是我國傳統(tǒng)出口商品。全世界有74個國家種植蘑菇。我國對蘑菇栽培技術的研究和推廣以上海最早,現(xiàn)已普及十六個省市,以福建省產(chǎn)量最高。 一、生物學特性 蘑菇由菌絲體和子實體兩大部分構成。菌絲體由許多絨毛菌絲組成。其功能是分解培養(yǎng)料,幷從中吸取養(yǎng)分,故稱之為營養(yǎng)器官。絨毛狀菌絲生長發(fā)育形成菌絲體,進而扭結長成菇蕾,然后漸漸發(fā)育成傘狀肉質的子實體。 子實體由菌傘和菌枘組成,是蘑菇的食用部分。菌傘腹面初被菌膜包著。菌膜破后露出菌褶,殘留在枘上的膜叫菌環(huán)。菌褶能生產(chǎn)孢子。隨著孢子的成熟,菌褶顏色由粉紅色漸漸變?yōu)楹诤稚?。它像高等植物的種子那樣,在適宜條件下便發(fā)芽長出菌絲,再形成新的子實體。故稱之繁殖器官。蘑菇不同生育階段對溫度要求是不同的,菌絲生長的適溫為22°-25℃,孢子散發(fā)的適溫為18℃-20℃,孢子萌發(fā)的適溫為23--25℃。栽培蘑菇的培養(yǎng)料,含水量以50%為宜,PH值在6.8-7之間 二、栽培技術 種好蘑菇的關鍵是發(fā)酵堆制優(yōu)質原料,適時進房播種,科學地進行水分、溫度和通氣管 (一)培養(yǎng)料發(fā)酵:以1000平方尺栽培面積為例。堆料開始時,先輔5寸厚的麥秸、稻草或棉殼,堆寬7尺,長38-42尺。再鋪1寸牛糞。單用棉殼時可撒一層豆餅、尿素。這樣一層層堆,直堆到4.5尺為止。第二層開始適當撒水,越往上撒水越多。堆頂呈牛園形以利排水。當堆內溫度達75℃-80℃左右經(jīng)6-7天,溫度開始下降時要進行翻堆,水不足時適當加水,邊翻堆邊加入10%石膏粉。再隔7天進行第二次翻堆,6天后再進行第三大翻堆,邊翻邊加入0.5%過磷酸鈣。 (二)原料進房、播種:原料發(fā)酵后用塑料布覆蓋4-5小時,即可運料進房。關閉門窗。每1000平方尺床面用敵敵畏2斤和6%六六六粉3斤,點燃熏一夜,打開門窗,待藥味敵失后進行翻格。鋪平料面,待溫度下降到22-25℃時即可播種。播種采用穴播,株行距 3寸左右,每平方尺用菌種一瓶,播后5-6天進行檢查,若有缺穴及時補上。 (三)菇床管理:播后20天左右,當菌絲長到培養(yǎng)料2/深度時,及時復土。復土后進入子實體培養(yǎng)階段。這個時期關鍵在于調節(jié)水分、溫度和通氣量。粗土粒上床后第二天開始嘴水使土粒達到無白心,不頂手。5天后復細土粒幷噴水至手捏偏后開裂,含水量18%。粗土上床半月,應噴大水一次。播種40天即可出菇。前期噴水每天每平方尺8錢-1兩。當大批蘑菇如黃豆大小時,每平方尺噴水量增加到1-2兩。細土粒含水量20%,粗土粒含水量18-19%。一直保持這種溫度到大批采收。蘑菇進入越冬期,應及時加溫保持菇房溫度在75℃左右,每5-6天噴1-2次水,以保持繼續(xù)出菇。春季氣溫多變化,菌絲生活力差,噴水要輕而勤。低溫來時,做好保溫工作。 三、宋 收 當蘑菇長到標準大小時要及時采收,過大水質量差,幷影響小藥生長。采茲時如菇密,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擔住菇蓋,輕輕旋轉采下,勿傷周囧小菇。如菇稀,用手投下即可。宋菇前不要噴水,否則采下易變色,質量下降。采菇后要及時挑除菇床上的老根,空穴處補上土塊,以利下一批菇生長。 藥材懷牛膝 牛膝為莧科多年生草本。主產(chǎn)河南懷慶,故又稱懷牛膝;山東、江蘇、浙江、安徽、江西亦產(chǎn)。以根入藥。 一、生物學特性 牛膝為深根植物,主根最長達一米左右。種子發(fā)芽率與生長年限有關。一年生植株結的種子。俗稱“蔓苔子”,生育期短,質量差,發(fā)芽率僅10-20%;二年生所結種子,俗稱“打子”,生育期長,質量好,發(fā)芽率可達70-80%。生產(chǎn)上一般都用“打子”,供繁殖用,“蔓苔子”發(fā)芽率低,早花,一般不用。 牛膝喜溫和氣候,不耐嚴塞。生長期間如遇低溫,生長緩慢。種子在21-23℃,播后4-5天提苗;如調度降低,則延級發(fā)芽。成年植株能耐-15℃低溫,稍加覆蓋能越冬,但氣溫降低到-17℃,植株大多數(shù)受凍死亡。 牛膝喜較干燥的環(huán)境,在向陽、排水良好、土壤較干燥的地方栽培,有利于主向地下深處生長。土壤水份多,地下水位高,對其生長發(fā)育不利,主根短小,多分又。 牛味喜深厚肥沃的砂質壤土,在重、性土壤下栽培,生長發(fā)育不良,根細短,多分叉,品質低劣。 二、栽培技術 (一)、選地與整地:宜選砂壤土,但壤土及土砂也可栽培,要求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在前作收獲后,立即深耕50-60厘米,翻耕時施足基肥,然后灌水,使土壤沉實,等表土稍干,即可碎土作哇,眭寬1.2米,哇面要求平整,以待播種。 (二)繁殖方法:書膝用種子繁殖。七月上旬前后播種為宜。過早,地上部分生長快,且易早花,品質差;過遲,植株生長矮小,發(fā)育不良,產(chǎn)量低。播前可將種子用20℃溫水浸泡12小時,撈起晾干后便可播種。一般朵用撒播,播后輕輕摟土,使種子被土覆蓋。覆土不能過厚。每畝播種量約0.5公斤。 (三)、田間管理:1、間苗:苗高5-6厘米時間苗,苗距以6-7厘來為宜。苗高15厘米時定苗,行株距為15-18厘米。2、中耕除草:一般結合間苗定苗進行2-3次。中耕要求淺鋤,深度以不超過3厘米為宜。封行后一般不宜中耕。3、打頂;株高50厘米左右時,及時打頂或摘除頂端花序,以免開花消耗養(yǎng)分,影響根部生長。打頂要進行1-2大。 4、施肥:生長期中,施肥1-2次,多在間苗或定苗后進行。畝施人糞尿900公斤,如基肥充足,以后可不追肥。5、澆水:澆水應先小后大。苗期到8月上旬以前,澆水可小些,以利主根生長和下扎;8月上旬以后,灌水可大些,促進主根發(fā)育;收獲前還須澆適量的水,使土壤濕潤,以利采挖。 三、禾收 (一)留種:留種母株應單獨培育才能保持品種的優(yōu)良特性,因此在收獲前,應根據(jù)品種特性選留種株,剪去種根下部,只留30厘米長,重新埋入地內,翌年4月上旬起土栽到留種地里,果實成熟后割下果枝,曬干股粒,裝收布袋嚀藏。一般15-20棵種株的種子,可供一畝地播種。 (二)、采收:采收時期以下霜后到封凍前為宜。采收時,首先割除地上部,再從地的一端開溝,然后依次破土取根。一般畝產(chǎn)鮮根600-800公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