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里有人發(fā)了份本地某中學的初三卷,據(jù)說“很難”、“學生都哭了”。今天就來評點下最后兩道壓軸題的思路。 ![]() 幾何壓軸的第一小題,首先是掌握特殊角度的三角函數(shù)值,tan∠ABC=1?∠ABC=45°。即便記不清,只要理解正切的概念,RtΔACB中,tan∠ABC=AC:BC=1,即ΔACB為等腰直角三角形,同樣可推出∠ABC=45°。 再看待證結(jié)論∠ECD<45°,注意到RtΔCED,于是結(jié)論等價于證明∠CDE>45°,而∠CDE作為外角顯然大于∠ABC,這小題還是比較簡單的。 ![]() 基本模型要熟悉 等腰直角三角形,垂直......讀題看圖時,已經(jīng)有一些熟悉的圖形浮現(xiàn)在我的腦中,比如弦圖、正方形中的十字架。等看到待證結(jié)論時,證明思路自然就出現(xiàn)了: 構(gòu)造全等?平行?相似成比例 ![]() ![]() 從結(jié)論開始分析 如果對基本模型還不夠熟悉,那就要學會去分析題目,首先看結(jié)論。待證的是個比例式,常見的就是平行(相似)成比例。 結(jié)合線段在圖形中的位置,一種思路就是如下圖過B作AC的平行線,與CE延長線交于G,其實就是剛才的十字架,只是證明順序有點區(qū)別: 作平行線?相似成比例+全等 ![]() 也可以如下圖過B點作CE的平行線?BE:EF=CG:CF 那么等價于證明CD=CG,這就是基礎的全等證明,不多說了。 ![]() ![]() 拿出你的量角器 再來看第二小題,我的建議是馬上拿出量角器,量下∠CEF和∠ABC。既然要用∠ABC的正切值表示∠CEF的正切值,那么這兩個角顯然有某種聯(lián)系。 測量完我們可以大膽猜測兩個角互余,這就有了思考的方向。建議自己先思考,再來參考本小鎮(zhèn)做題家的思路。 ![]() 顯然∠CEF和∠3互余,欲證∠CEF和∠ABC互余,等價于證明∠3=∠ABC。 而∠3=∠1+∠4,∠ABC=∠1+∠2,欲證∠3=∠ABC,等價于證明∠2=∠4 。 而∠2=∠4 ,明顯有ΔBDE∽ΔADB。要證相似,有公共角,那么需證夾公共角的對應邊成比例: BD:DE=AD:BD 再看看還有什么條件,D是BC中點,BD=CD,即需證: CD:DE=AD:CD 而圖中下側(cè)就是常見的相似直角三角形,ΔCDE∽ΔADC,即可推出上面的比例式。思路通了,再反過來從條件出發(fā)書寫證明,這種證法都不需要添加輔助線。 ![]() 如何作輔助線 當時我是躺床上用手機看這道題,沒有條件用量角器,那么要求∠CEF的正弦值,自然需要有一個包含∠CEF的直角三角形,這就是作輔助線的出發(fā)點。 ![]() 從圖上看,可以過F做CE的垂線,或者過C作CE的垂線。再結(jié)合條件觀察,顯然后者更合適。 作出輔助線后易知DE∥CG,而BD=CD,由平行線分線段成比例推出BE=EG,DE即中位線,所以 tan∠CEF=CG:CE=2DE:CE=2tan∠1 易知∠1=∠2且D為BC中點,所以 tan∠CEF=2tan∠2=2CD:AC=BC:AC 而tan∠ABC=AC:BC=a,所以 tan∠CEF=1/a ![]() 再來看看函數(shù)的壓軸題 ![]() 第1小題將A、C兩點坐標代入拋物線解析式,聯(lián)立方程求解即得 y=? x2+2x 第2小題,SΔABP=a 是定值,由A、C兩點坐標可以確定AC直線方程,繼而求出B點坐標,則AB也是定值,所以AB邊的高h亦為定值。 則點P在距離AB為h的平行線上,顯然在AB上側(cè)的平行線與拋物線有2個交點,所以在AB下側(cè)的平行線與拋物線恰有1個交點。 AB直線方程是一次函數(shù) y=x+4,設其平行線為y=x+b,與拋物線恰有一點交點即聯(lián)立方程恰有一個解,配個方即得 (x+1)2=2b+1 所以b=-?,平行線y=x-?與X軸交點D(?,0),由等積變形即得: a=SΔABP=SΔABD=? AD·OB=9 ![]() 第3小題我覺得出得不好,中考顯然不會出這么難的作圖題,如果不知道阿氏圓,我覺得沒幾個學生可以做出來,難怪“學生都哭了”。 現(xiàn)在的初中幾何和我們當年相比,刪減了不少內(nèi)容,但考試內(nèi)容卷太多了。我都是后來聽群里老師說了阿氏圓,去網(wǎng)上查了才了解。 因為不了解阿氏圓,我做的時候也繞了點彎路,還是講一講,畢竟這才是正常的解題過程: 分析-聯(lián)想-嘗試-失敗-轉(zhuǎn)換思路-再嘗試(循環(huán))-解決 首先畫圖分析拋物線上滿足條件的D點,DA:DO=2,聯(lián)想到角平分線定理,AO的三等分點E可以作出,且DE為角平分線,但思考了一會沒想出如何利用角平分線。 ![]() 于是換個思路,看看能不能找出到AO兩點距離比為2的點D軌跡,畫出軌跡與拋物線相交即可。于是想到三個滿足要求的點:AO的三等分點E、y軸上與A形成正三角形的F和G。 ![]() 那么軌跡會不會是折線EF和EG呢?在EF上截取OK=OE=a,AK顯然大于AE。只有K點略向左平移,AK變小OK變大才可能比為2。至此,我已經(jīng)有了猜測,D點的軌跡是個圓。 ![]() 由對稱性,圓心T顯然在X軸上,易知∠OEF=60°且TE=TF,從而推出OT=a,半徑為2a。 ![]() 再來驗證一下,圓上任一點F',易得 TF':OT=AT:TF'=2 再加上公共角OTF',有ΔOTF'∽ΔF'TA 從而AF':OF'=2 確實圓上的點都滿足要求。 為什么說繞了彎路? 因為開始只想到AO的定比內(nèi)分點,沒想到AO的定比外分點。我們當年的教材里是有角平分線定理的,而且分內(nèi)角平分線定理和外角平分線定理。 ![]() ![]() 角平分線定理的逆命題也成立,證明方法相似,差別主要是前者是用等角對等邊,后者是用等邊對等角。 那么看下圖,設E、F分別為AB的定比內(nèi)分點和外分點, AD:BD=AE:BE=AF:BF=t (t≠1) 由角平分線定理的逆定理有: ∠1=∠2,∠3=∠4?∠EDF=90° 由泰勒斯定理的逆定理,D就在以EF為直徑的圓上。 這個軌跡最先由古希臘數(shù)學家阿波羅尼斯發(fā)現(xiàn),故稱阿氏圓。 ![]() 回到原題,要作圖找出AO的三等分點E,一種是通用的等分線段的方法。任意作條射線AT,在AT上任取點A1,依次截取AA1=A1A2=A2A3,連接A3O,過A2作A3O的平行線,由平行線分線段成比例定理可知,其與AO的交點E即為所求的三等分點。 ![]() 第二種利用三角形重心的性質(zhì),比如作出AB的中點D和B關于O的對稱點B',其與AO交點為E,顯然E為ΔABB'重心,即為所求的三等分點。 ![]() 之后作出E關于O的對稱點T,以T為圓心,ET為半徑作圓與拋物線相交,交點即為所求。 ![]() 雞娃先自雞 欣賞數(shù)學之美 感受數(shù)學之趣 分享數(shù)學之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