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知善知惡是良知(心學的價值觀)---實現(xiàn)你的價值 王陽明的價值觀就是致良知,也就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通俗點就是把自己該做的做好,如:一個人能致良知必然會成為一個干凈、誠信的圣人,一個社會能致良知必然會充斥著公平、公正的空氣,一個國家能致良知必然會是和諧、美麗、富饒的強國。 1.良知是道德與智慧的體現(xiàn)。無論惡人還是善人都有良知,重點在于是非屬于智慧、善惡屬于道德,人能分清是非善惡,就能生存下去,也能證明他是個人! 何為良知,現(xiàn)代心理學說“良知”是當我們面對一個情景時,他不會導致我們的直接反應,而會不由自主地產(chǎn)生一個快速評價思維,這個評價不是深思熟慮或理性推理的結果,而是自動閃現(xiàn),迅如閃電,如你我所知,這個評價思維就是良知! 致吾良知于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天理 良知是價值觀的支點,能夠依據(jù)你所面臨的問題變幻出解決問題的鑰匙!具有關鍵性!但很多人不會利用這一支點,也就不能致良知了。這類人的良知就被遮蔽了,明知善惡是非而不去去惡為善,甚至反其道行之。不致良知存在的方式有懶得致和沒有能力致,而懶得致會導致沒能力致,到那時候恐怕如諱疾忌醫(yī)悔之晚矣! 2.提高效率的途徑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道、知識,而是良知!一念發(fā)動就是行,良知就是行,于是知行合一!善念發(fā)動要保持,惡念發(fā)動要祛除,終極目的是讓我們?nèi)ト擞⒋嫣炖?,不能有一絲惡念留存心中。為什么要知行合一就因為世上的人多為在外衣冠在內(nèi)為禽獸,心里不一、表里不一、言行不一! 知行合一是提高效率法寶,在修心上能迅速提高去惡存善的效率,在社會中能提高生活和工作效率。 3.普世價值(宏觀的價值觀)。每個人都應該根據(jù)良知大小來確定自己的社會中的位置。良知小的:安守從事工農(nóng)商的本業(yè),工作勤奮,祛除好高騖遠的念頭;良知大的:就做官發(fā)揮自己的才能。無論做什么事都要大家團結合作、齊心協(xié)力,為家庭和社會乃至天下做出自己的貢獻! 大家都是金子,每個人在社會上的價值都是寶貴的,萬物都是我的一部分,不可憑地位的貴賤來分輕重,不憑職業(yè)種類來分優(yōu)劣。 懷抱遠大理想,有大的奮進心自然是種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但要先問問自己、有這個能力否!也就是你的良知大小和你想的成就匹配嗎?!自己能力大小就做多大的事! 凡謀其力之所不及而強其知之說不能者,皆不得為致良知。心若安處,即良知! 大家要明確一件事,順應天地萬物之理則心安,不順天地萬物之理則心有不安,安與不安之際,其名為“知”即“良知”! |
|
|
來自: 薔薇55f4bzvji0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