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今年年初,家鄉(xiāng)所在的縣城的兩所學校發(fā)生了事故。兩名學生在家中跳樓自殺,家長鬧事到學校,一口咬定是學校的責任。再綜合社會類似層出不窮的事件與學校本身的定義與責任,不禁發(fā)問:學校教育是否負擔過重?學校教育如何回歸本位?學校教育在家校合作中有哪些不能承受之重? 不可否認,學校的確是教育的主要陣地。學校自產(chǎn)生便在社會發(fā)展進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不斷的演變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今天制度化的教育,這是學校教育成熟的標志。它的成熟使得越來越多的人能夠有機會進入學校,也使得學校教育的地位不斷攀升,伴隨而至的是人們對其越來越多的教育期望,學校教育的功能不斷被人們“神化”,但在教育過程中出現(xiàn)了某些問題時,幾乎所有人又都將矛頭指向了學校,學校成為了眾矢之的。 在“終身教育”“學習型社會”等概念不斷被人們闡釋的今天,學校教育功能也越來越泛化。于是,在社會的滿懷期待下學校教育的地位越來越高,承受的壓力也越來越大,教師和學生在學校需要做的事、需要學的東西也越來越多。當學校代替家庭來完成本屬于家庭的一些教育任務時,學校自身的教育任務在無形中又受到了排擠,以致不能順利完成預期的教育任務,隨之而來的則是人們對學校教育的指責。在各種指責聲中,學校教育往往又成了種種社會、家庭問題的“替罪羊”。 同時,家庭教育功能的頹廢使得家長們不僅希望學校傳授人類積累下的優(yōu)秀文明成果,而且要求學校教給學生基本的生活方面的知識;不僅要求學校幫助他們實現(xiàn)子女成龍成鳳的愿望,而且要求學校時刻關注孩子們身體、心理等方面的安全問題。家庭把它本應承擔的教育責任一并推給了學校,本來只是“專門”教育機構的學校似乎出現(xiàn)了向“全門”發(fā)展的趨勢。 然而,學校教育的作為,是在沒有缺席的家庭教育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正如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學校的教學、教育就會像紙做的房子一樣倒塌下來?!奔彝ソ逃囊恢滦詠碜杂诩彝ソ逃缪莸母匾慕巧?。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他所接受的最原始的教育便來自于家庭,并且家庭是一個人首先接受教育,而且又可以對其終生施教的地方。他的一生從這里開始塑造,包括他的性格、他的人格、他的意志、他的思維以及他的價值觀等等。 除此之外,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以及情緒變化很大程度上與家庭相關。家庭結構的缺失,家庭教育的缺席及不當也會使學生產(chǎn)生不良的心理狀態(tài)。如果說學校是教育的主要陣地,那么教育的港灣就是家庭。正如在文章開頭所提到的案例里,學生跳樓的理由原因是學習壓力過大,家長便將責任歸咎到學校的身上,認為學校給予了孩子過多的壓力,從而導致孩子心理崩潰??墒?,反之思考,對孩子來說,最親密的人理應是家人,孩子會與家人傾訴自己的煩惱,同時,家長也要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注與愛,成為孩子最大的心理支撐力量。學齡兒童的心理尚未發(fā)育完全,也比較脆弱,即便有學校教育中的心理咨詢,也比不了家人,尤其是親代家人的安慰與疏導?!逗诎禈s耀》中有句臺詞:“家人是最后的加害者?!奔彝ソ逃彩墙逃淖詈笠粭l防線,倘若這條防線奔潰,可想后果如何。且學校的精力與功能有限,無法關注到每一個孩子,而每一個孩子都擁有家庭。而如若將家庭教育的責任推到學校身上,也是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意味。無論如何,學校的角色取代不了家庭的地位。 家校合作必須做好責任劃分,但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界限也并不是那么好劃分,更多時候,教育責任需要二者共同承擔。無論是學習的狀態(tài),還是價值觀的形成;無論是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還是精神追求,都需要家校共同持續(xù)關注。我們可以將之稱為家校共育。由于每個家庭的差異,家校的一致性也不是那么容易實現(xiàn),這時候,就需要家校之間信息的流通與共同維護,促進二者達成共識。 此外,社會教育的缺席也會使學校教育承擔太多。如果說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是內(nèi)在合作,那么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就是外在合作。學校的環(huán)境、資源有限,而社會是一個大環(huán)境,有更多的機會與資源。在教育領域里,社會資本的投入將更好的主助力教育系統(tǒng)的完善。學校可以與社區(qū)、家庭合力合作,這也符合“交疊影響域理論”的要求。 總之,學校作為一個相當重要的教育場所,已經(jīng)承擔了過多的功能與責任,學校教育的能力范圍以及其教育本質(zhì)不可被夸大與泛化,要使所有教育回歸它本初的目的與意義,并且通力合作,才是教育的真諦。 ![]() ![]() 高教課堂研討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