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胃散在兒科的臨床應用體會 陜西省洛南縣婦幼保健院 常建民 平胃散出自宋代《和劑局方》,是一頗具影響的古代名方,近年來廣泛地應用臨床治療多種內(nèi)兒科疾病,均獲得滿意療效,現(xiàn)將點滴體會介紹如下: 1、多動癥案 齊,男,13歲。 一診(2010年4月13日):患兒上課時思想不集中,愛做小動作,不能自控,終日頭昏,做事、看書均不堅持,學習成績低下,精神萎靡,睡意時濃,舌苔白厚膩,脈濡。證屬心脾兩虛,濕濁內(nèi)盛,上蒙生竅。治宜燥濕健脾,理氣開竅。處方: 蒼術9g,白術9g,半夏9g,郁金9g,菖蒲9g,益智仁9g,遠志9g,青皮5g,陳皮9g,蔻仁5g,甘草5g,煅龍骨30g。 二診(2010年4月21日):服上方七劑后,效果顯著,上課時注意力較集中,小動作減少,自控能力較強,對課堂講解能夠理解,精神較前振作,晚間做作業(yè)睡意消失,舌膩已化,脈濡,此乃濕濁漸去,心竅得開,仍以上方進治月余,療效穩(wěn)定。 2、疳積案 張某,男,6歲。 一診(2010年1月24日):患兒索體虛弱,納差,形體漸見消瘦,睡眠不寧,時有腹部脹滿,大便干燥,曾多方檢查,未找出病因。舌質(zhì)淡,苔白厚膩。脈濡。證屬脾胃虛弱,運化失職,濕濁內(nèi)生,久病成疳。治宜燥濕健脾,和中消導為法。處方: 蒼術9g,白術9g。川樸9g,半夏9g,焦楂9g,云苓9g,麻仁9g,陳皮5g,青皮5g,木香5g,白叩3g,內(nèi)金3g,甘草3g。 二診(2010年1月31日):服上方七劑,癥狀改善,納食增加,大便滋潤,夜寢安寧。前后用平胃散加減治療月余,面色轉(zhuǎn)潤,體重增加,形體較前豐滿,舌苔薄潤,基本痊愈。 3、濕阻案 王某,男,3歲半。 一診(2008年7月30日):感冒后納食呆滯已三月余,精神萎靡,面色乏華,不欲飲水,舌苔白厚膩,脈襦細。曾用藿香正氣散合保和丸加減,未見效果。證屬病后脾胃虛弱,運化失職,治宜健脾溫中,化濕消導。處方: 蒼術9g,白術9g,川樸9g,云苓9g,半夏9g,山楂9g,神曲9g,陳皮3g,炮姜3g,木香3g。 二診(2008年8月3日):服上方三劑,納食增加,舌膩已化,諸癥俱減,仍以上方服四劑而愈。 4、口瘡案 楊某,女,2歲。 一診(2008年11月2日):三天前感冒發(fā)燒后口腔內(nèi)出現(xiàn)潰瘍,兩頰粘膜處最多,夜間哭鬧,舌質(zhì)紅,苔黃厚膩,脈滑。證屬心脾積熱,扶濕上薰口舌,治以化濕清心。處方: 蒼白術9g,川樸6g,陳皮3g,川連2g,山楂6g,黃芩6g,生芡仁6g,車前子6g,山楂6g,神曲6g,甘草3g。 二診(2008年11月5日):服上方三劑后效果較著,口瘡基本消失,舌苔薄白,脈滑,繼用上方口服二劑,諸癥悉除。 5、體會 平胃散由蒼術、厚樸、陳皮、甘草、生姜、大棗組成,有燥濕健脾、行氣導滯之功,對脾胃不和、納呆口苦、胸滿嘔惡、下行噎膈等均有良好的治療效果,此方為后世醫(yī)家所推崇,加減化裁的方劑很多,開辟了本方應用的新途徑。 本方在《和劑局方》中所列適應證雖多,但我們臨床體會,主要有調(diào)理脾胃功能,是健脾胃、祛內(nèi)濕的基礎方。臨床應用以舌苔厚膩、口不渴、四肢倦怠、胸腹脹滿,或大便稀薄為其主要適應癥。一般姜棗可以減去不用,但有表證時,可用生姜發(fā)汗,并加之藿香、佩蘭或蘇葉;若有咳嗽痰多,可加半夏、象貝;扶有食滯,加山楂、神曲、雞內(nèi)金。我們認為,應用本方的主要依據(jù)是看舌苔是否厚膩,如果舌苔不厚膩,既使有主癥也不宜應用,上舉四例,均有舌苔厚膩等溫邪內(nèi)盛的表現(xiàn),故應用本方加減取得較好效果。 資料來源:常建民,按摩與康復醫(yī)學,2011年
平胃散兒科臨床新用 河南中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兒科醫(yī)院 馬淑霞 平胃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蒼術、厚樸、陳皮、甘草組成,生姜、大棗為引,有燥濕運脾、行氣導滯的功效,是治療濕阻脾胃證的有效方。筆者臨證加減用于治療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眩暈、過敏性紫癜等亦收效頗佳,現(xiàn)舉典型案例介紹如下。 1、反復呼吸道感染 案例1:患兒,男,3歲8個月,2007年5月10日就診?;純鹤?歲開始反復患扁桃腺炎、咽炎、支氣管炎,每年8~10次,每次發(fā)病即表現(xiàn)高熱不退,均用大量抗生素治療約1周始能好轉(zhuǎn)。曾查免疫功能低下,服用過轉(zhuǎn)移因子口服液、胸腺肽片等,仍反復發(fā)病,此次又因化膿性扁桃腺炎住院8d,出院要求中醫(yī)調(diào)理。查患兒面黃形瘦,咽紅,口臭,脘腹脹滿,大便干,舌質(zhì)紅,苔厚膩。考慮脾胃積熱證,予平胃散加昧: 蒼術9g,厚樸、陳皮各6g,茯苓、黃芩、連翹、梔子、牛蒡子、炒檳榔各10g,甘草3g。 每日1劑,水煎200mL,分2次口服。連服5劑,咽紅、口臭、脘腹脹滿、大便干、舌苔厚膩均明顯好轉(zhuǎn)。家長述患兒易出汗,上方去牛蒡子,加黃芪10g、牡蠣20g,連服3周后改為2d服1劑,再服3周。囑其飲食清淡,忌食肥甘厚膩之品。隨訪半年,未再發(fā)病。 按: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的原因主要為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diào),尤以脾胃功能失調(diào)為本。脾胃為全身氣機升降的樞紐,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小兒本身“脾常不足”,加之當今家長喂養(yǎng)過度,正如《諸病源候論》所說,小兒“食不可過飽,飽則傷脾”。此類患兒積滯內(nèi)蘊,造成內(nèi)熱蘊伏,常見大便干、形體多瘦、急躁好動、手足心熱、口氣臭、脘腹脹滿、舌苔厚膩等。若脾胃健運,積滯得消、蘊熱可清;培土生金,則肺氣得固、邪不可干。方以平胃散健運脾胃;加黃芩、連翹、梔子清胃火、消郁熱;炒檳榔消積滯、通大便。全方使脾健、熱清、積滯消、表衛(wèi)固,病自愈。 2、眩暈證 案例2:患兒,男,13歲,于2008年4月16曰以“頭暈乏力、惡心嘔吐2d”入院?;純?d前曾感冒發(fā)熱,在當?shù)蒯t(yī)院按感冒予以靜脈點滴治療(具體藥物不詳)。治療2d,熱退。2d前出現(xiàn)頭暈乏力、惡心嘔吐而入住本院,由其父背入病房。查:面色萎黃,精神差,不能睜眼,行走不穩(wěn),惡心嘔吐,納呆,脘腹脹滿,舌質(zhì)紅,苔白厚膩。查心、肺、肝、脾無異常,腦膜刺激征陰性,眼球震顫陽性,閉日站立試驗陽性;血常規(guī)、血生化、心肌酶及腦脊液檢查均正常;前庭試驗陽性,腦電圖、心電圖、頭顱核磁檢查均正常。西醫(yī)診斷:前庭神經(jīng)炎;中醫(yī)診斷:眩暈(中焦?jié)褡枳C)。以平胃散加味: 蒼術9g,厚樸、陳皮、桂枝、清半夏各6g,白術、茯苓、澤瀉、天麻、蔓荊子各10g,大棗、甘草各5g。 每日1劑,水煎400ml,分3次口服,連服5劑癥狀消失而出院。 按:此患兒感冒發(fā)熱后出現(xiàn)眩暈癥狀,屬感受外邪、損傷脾陽、脾失健運、水濕停聚、痰濁中阻、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擾動肝風而發(fā)為眩暈。平胃散中蒼術燥濕醒脾;加白術補脾運濕;厚樸、陳皮疏利氣機,氣順痰濕去矣;桂枝溫通脾陽;茯苓、澤瀉健脾利水除濕、降濁通陽:蔓荊子升陽、清利頭目,與茯苓、澤瀉合用,升降相因、清升濁降,眩暈可治;清半夏燥濕化痰,天麻熄風止眩,二者合用為治昏眩之要藥;生姜、火棗健脾和胃。全方健脾除濕、化痰熄風,痰濁化,肝風熄而眩暈止。 3、過敏性紫癜 案例3:患兒,女,9歲,于2006年5月16日以“反復皮膚紫癜4個月”入院。曾在當?shù)貞眉に丶爸兴幹委煟詴r有反復。入院時見:雙下肢對稱性瘀斑瘀點、密集成片、高出皮膚、色黯紅,伴腹痛、下肢踝關節(jié)腫痛,舌質(zhì)紅。查血小扳、尿常規(guī)正常。診斷:過敏性紫癜。激素漸減量至停用,加肝素、丹參注射液靜脈點滴,中藥以犀角地黃湯加減清熱涼血。3d后紫癜較前明顯消退,腹痛、關節(jié)痛消失。但在此后半月內(nèi),雙下肢不斷有散在的紫癜新出,患兒訴雙下肢沉重,關節(jié)屈伸不利。查患兒面黃,脘腹脹滿,納呆,舌苔白厚膩。因既往在當?shù)匾恢庇们鍩釠鲅?,故考慮濕濁中阻,以平胃散加昧。方用: 蒼術9g,厚樸、陳皮、蟬蛻各6g,茯苓、薏苡仁各15g,當歸、赤芍、牡丹皮、川牛膝、滑石各10g,甘草5g。每日l劑,水煎400mL,每日分3次口服。服藥4劑,紫癜未再新出。上方去蟬蛻,加黨參10g,以健脾祛濕,共服藥15劑,病愈出院。 按:過敏性紫癜中醫(yī)辨證多按血熱妄行、氣不攝血論治。但濕邪引起本病者并不少見,因紫癜多發(fā)于身半以下,《內(nèi)經(jīng)》指出“傷于濕者,下先受之”,而且本病常合并風水,說明有風、有濕。因此,對反復發(fā)作性紫癜的治療應注意祛濕。本例用清熱涼血之劑,紫癜反復,伴下肢沉重、關節(jié)屈伸不利、脘腹脹滿、舌苔白厚膩等,說明濕濁中阻、脾失健運。平胃散燥濕運脾;加茯苓、白術、薏苡仁以健脾利濕;當歸、赤芍、牡丹皮化瘀清熱;滑石、甘草清熱利濕;蟬蛻祛風;川牛膝通利關節(jié)、引藥下行。全方燥濕健脾、化瘀清熱,紫癜消,病痊愈。 4、減輕藥物胃腸道反應 案例4:患兒,男,6歲,2009年4月11日以“高熱咳嗽9d”入院。入院診斷為大葉性肺炎。 病原學檢查為支原體感染,曾在外院應用紅霉素及阿奇霉素靜脈點滴各1d,均因惡心嘔吐、腹痛難忍而拒絕應用,改為頭孢類藥物靜脈點滴l周,仍高熱不退。拍CT示:病灶較前擴大且有少量胸腔積液。隨來本院要求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查:患兒面色萎黃,精神極差,呼吸急促,右肺呼吸音明顯減低,脘腹脹滿,舌苔白厚膩??紤]重證肺炎,仍需應用阿奇霉素治療,故提前1d口服平胃散加味: 蒼術9g,厚樸、陳皮、法半夏各6g,薏苡仁、肉豆蔻各10g,金蕎麥20g,生姜、大棗各5g。 每日1劑,水煎200mL,分3次口服。應用阿奇霉素第1日,感覺惡心欲嘔,但未吐,腹痛可以忍受,繼續(xù)服藥,第2日未有惡心癥狀,共服藥4劑,順利完成阿奇霉素療程。 隨后改用中醫(yī)辨證治療肺部感染。半月后復查CT提示:肺炎病灶較前明顯吸收,出院。 按:阿奇霉素對明確為支原體感染的肺炎效果較好,但因個體反應差異較大,某些患兒胃腸道反應很重,影響用藥。該患兒表現(xiàn)惡心嘔吐、腹痛劇烈、腹脹納呆、舌苔白厚膩,此乃毒邪內(nèi)侵、犯于脾胃、脾失健運、濕濁中阻、氣機不降而上逆所致。以平胃散健脾和胃、運化水濕,使?jié)駶岬孟?、氣機調(diào)暢而惡心、嘔吐、腹痛緩解。加法半夏、肉豆蔻、薏苡仁加強和胃止嘔之力;金蕎麥清熱、消肺癰;配合阿奇霉索應用,從而使肺炎很快痊愈。 資料來源:馬淑霞,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11年
6、身有疾患請及時就醫(yī)。我公眾號不代表任何醫(yī)療醫(yī)療機構。生命可貴,也請勿相信網(wǎng)絡醫(yī)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