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家齊邦媛在《巨流河》中寫道:“翻一下許久未曾打開的留言,每次都會發(fā)現(xiàn),曾經(jīng)說要一輩子的那些人,在我生命中只出現(xiàn)過一陣子。” 年少時,我們曾天真地以為友誼可以地久天長,隨著年歲的增長,我們發(fā)現(xiàn),成年人之間的關系,大多數(shù)都會因為歲月的變遷而漸行漸遠。 人與人之間,際遇不同,便會天各一方;觀念不一致,終究會半路走散。 交情再硬,也會毀于三觀的不合 歷史上,陳宮在曹操積累實力的戰(zhàn)役中出力不少,兩人關系之好,一度為曹操陣營中的群臣所樂道,然而曾經(jīng)的好友,終究也因為三觀不合分道揚鑣。 當時曹操刺殺董卓失敗之后,投宿至呂伯奢府上,呂伯奢收留二人,還親自去西村買好酒款待他們。 在此期間,曹操聽到府中后堂有磨刀的聲音,猜疑呂伯奢一家打算將自己供出,于是將呂家人全部殺害。 等兩人到了后堂,發(fā)現(xiàn)呂家磨刀其實是為了殺豬款待,犯下的錯事已經(jīng)無力挽回,只好趕忙逃走,在路途中與買酒的呂伯奢相遇,曹操害怕暴露事情,呂伯奢也因此慘遭毒手。 陳宮問其緣由,曹操卻說:“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 當初陳宮因為仰慕曹操的忠義,所以選擇和他一起謀事,如今經(jīng)歷了殺害呂伯奢一事,陳宮無法認同曹操的行為。 從此,陳宮與曹操各走各路。 人心不同,不必同行;三觀不同,不必為友。 志同道合,三觀契合的人,關系才能融洽,一旦觀念產(chǎn)生分歧,遲早冰消瓦解。 《世說新語》里有這樣一個故事: 管寧和華歆在園中鋤草,看到地上的金子,華歆去撿,管寧不為所動,繼續(xù)除草。 兩人坐在同一張席子上讀書,有人穿著禮服從跟前走過,管寧看他的書,華歆卻放下書出去看熱鬧。 管寧割斷席子和華歆分開坐,說華歆不再是他的朋友了,這便是“管寧割席”的由來。 喜歡一句話 : 飛鳥與魚不同路,從此山水不相逢。 觀念不同,各有所執(zhí),哪怕近在咫尺,也會有疏離感;兩人三觀一致,哪怕相隔千里,也會有默契。 三觀不合的人就像魚和飛鳥,即便有短暫的相逢,最后也各安天涯,成為陌路。 ![]() 友情再深,也會敗給利益的考驗 網(wǎng)友@沐妍分享了一段她的個人經(jīng)歷: 沐妍剛入公司時,業(yè)務能力過人,很受總管器重。 同事小雅,熱情大方,很快就和沐妍結成同伴,一起上下班,后來,同租一套房。 兩人形影不離,感情愈發(fā)深厚,沐妍身體不適時,小雅便主動跟總管說,她替沐妍去外地出差。 沐妍見小雅如此貼心,便時不時地找機會幫她提升業(yè)績,兩個人相得益彰,攜手并進,成為部門的中流砥柱。 誰曾想她們的友誼很快翻船,一次,沐妍因一件事與客戶發(fā)生爭執(zhí),客戶說什么也不簽合同了,總管很生氣,要求沐妍想盡一切辦法挽回,否則,失去晉升機會。 此時,小雅生怕沐妍與客戶溝通成功,暗中作梗,后來成功上位部門經(jīng)理。 朋友之間最重要的,應該是感情,而非利益。 朋友相處,貴在真心,那些把利益看得特別重的人,一旦出現(xiàn)利益沖突,友情就會終結。 正如古人云: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史書上記載,蘇軾有個同僚叫趙君錫。 蘇軾剛入政壇時,高太后對蘇軾十分器重,趙君錫覺得蘇軾將來一定平步青云,于是到處夸贊蘇軾,很快與蘇軾結為好友。 幾年之后,蘇軾成了新黨的眼中釘,趙君錫便迅速改換門庭,為新黨提供攻擊蘇軾的材料。 蘇軾托他辦事,他轉身就把蘇軾出賣,以此換取自己的前程。 古人云:“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勢相交,勢去則傾?!?/span> 很多時侯,成年人的友誼都是易碎品,不堪一擊。 你有利用價值時候,他是你最親密的伙伴;一旦失去價值,你在他眼里什么都不是。 成年人之間的關系,在金錢利益面前都顯得蒼白,看淡就好,不必傷懷。
感情再好,也會輸給際遇的不同 剛參加工作時,我有一位很聊得來的同事,后來我們成為感情很好的朋友。 我們一起吃飯、上下班,一起去郊游,一起暢想未來,每天都有說不完的話。 后來,我調動了工作,她嫁了人,去了另外一個城市生活,頭幾年我們還能一年見一次面,后來就再也沒有了聯(lián)系。 沒想到春年前,我們會在商場偶遇,本來,我想和她聊聊過去的事,說說現(xiàn)在的情況……但看到她拖兒帶女,一臉的疲倦,電話不斷地響,我又硬生生地把話憋了回去。 久別重逢,我們近在咫尺,心的距離卻遠了。 有句話說得真好: 友誼只可共青春,而不足以共成長。 沒有了共同的生活環(huán)境,沒有了相似的人生境遇,也就沒有相談的默契了。 詩人席慕蓉曾寫過:“回顧所來徑,只剩蒼蒼橫著的翠微,只有少數(shù)人,會陪你一生?!?/span> 電視劇《人世間》里,周秉昆與一起長大的發(fā)小肖國慶、孫趕超,同事呂川等六 人,在物質匱乏的年代,一起排隊買豬肉,結成六小君子。 他們同甘共苦,一起走過暗淡的歲月,后來卻因為境遇的變化慢慢走散。 原本六君子們約好每年相聚一次的,然而除了第一年,后來沒有一年是齊整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之間的距離越拉越遠,六人中,呂川是最先淡出的一個人。 他通過高考直接去了北京,對于昔日的朋友,再沒見過。 呂川說過一句話:“既已離去,后會無期。” 年齡越大越明白: 漸行漸遠是人生常態(tài),再好的感情也抵不過命運的安排。 古人有言: 遍閱人情,始識疏狂之足貴;備嘗世味,方知淡泊之為真。 生命中人來人往,就像候鳥一樣來來去去,不管飛到哪一片天空,我們都要感謝他曾經(jīng)的陪伴。 相聚時,好好珍惜,分開后,坦然釋懷。
《繁花》里有句話:“世間一切陪伴,終將如落花般歸于泥土,唯有孤獨恒常如新?!?/span> 人生本來就是一邊遇見,一邊告別的過程;是賞盡璀璨煙火后,還得各自承受漫漫長夜的過程。 生命來來往往,聚散終不由人,我們能做的不過是: 感恩遇見,珍惜當下。 愿你坦然接受離別和失去,也愿你我踏過千重浪,仍有知己在身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