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迦勒迦河之戰(zhàn) 在蒙古第一次西征中,最令人津津樂道的事跡,就是哲別和速不臺率兩萬人遠征歐洲,在迦勒迦河全殲羅斯諸公國十萬大軍,震驚了西方。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這支兩萬人的蒙古遠征軍在凱旋途中,卻遭到了伏爾加保加利亞汗國的伏擊,據(jù)稱僅幾千人回到蒙古,主將哲別甚至很可能因此重傷而死,這就是被稱為蒙古遠征歐洲的第一次慘敗——薩馬拉灣戰(zhàn)役。 ![]() 哲別遠征俄羅斯的歷史空白1219年,成吉思汗親率二十萬大軍開始了蒙古第一次西征。1220年,蒙古大軍攻陷花剌子模都城撒馬爾罕后,成吉思汗派遣哲別和速不臺率領兩個萬人隊,追擊西逃的花剌子模蘇丹摩訶末,并約以三年為期。 很快,摩訶末病死于里海中的一個小島,但哲別和速不臺并沒有停止進軍,而是按照計劃繼續(xù)向西遠征波斯西部、高加索和欽察草原。 1222年春,哲別和速不臺先后攻破谷兒只(格魯吉亞)、阿哲爾拜占(阿塞拜疆)等地,隨即經(jīng)鐵門關翻越太和嶺(高加索山脈)闖入歐洲,又擊敗了欽察人、阿蘭人等部。在追擊欽察敗軍的同時,蒙古遠征軍進入了東歐的頓河和第聶伯河流域。 ![]() 迦勒迦河之戰(zhàn) 1223年5月,哲別和速不臺在迦勒迦河之戰(zhàn)中,以2萬人迎戰(zhàn)羅斯諸公國和欽察人組成的10萬聯(lián)軍。在哲別和速不臺的巧妙指揮下,羅斯和欽察的10萬聯(lián)軍幾乎被全殲,基輔大公姆斯季斯拉夫·羅曼諾維奇等十幾名羅斯王公被俘殺。 迦勒迦河之戰(zhàn)后,哲別和速不臺長驅直入,蹂躪了黑海以北的廣大地區(qū),并分兵進入克里木半島。1223年秋天,哲別和速不臺的兩萬大軍凱旋東歸。 ![]() 迦勒迦河之戰(zhàn) 以上是大家比較熟悉的歷史,但是這支蒙古遠征軍后面仍然有一段歷史情節(jié),在國內(nèi)史書里卻語焉不詳,那就是哲別和速不臺征討伏爾加保加利亞汗國的過程。 按照蒙古和中原史書的簡略描述,哲別和速不臺在向東凱旋時,順路征討了伏爾加河畔的不里阿耳人(伏爾加保加利亞),又揮師南下掃蕩了里海以北的欽察人和康里人,隨后經(jīng)咸海東返與蒙古主力會師。主將哲別于1224年,在途徑塔爾巴哈臺山一帶的葉密立河(額敏河)時,因“病”身故。 關于這段歷史,東方史料十分簡略,但是歐洲和阿拉伯的史料卻詳細描述了一段驚人的故事。 ![]() 速不臺和哲別 匈奴人的后裔伏爾加保加利亞人(保加爾人,Bulgars),中國史書稱為不里阿耳人,和巴爾干半島的保加利亞同出一脈,均發(fā)源于黑海以北的大草原。根據(jù)語言學、基因學等考古研究,古保加爾人被證明源自匈人(歐洲匈奴),是阿提拉死后分裂出的三個匈人部落之一的庫特里古爾匈人發(fā)展出來的。 公元七世紀30年代,古保加爾人脫離阿瓦爾人統(tǒng)治,在黑海北岸建立大保加利亞汗國,但汗國在公元670年分崩離析。一部分保加利亞人與幾個斯拉夫部落組成聯(lián)盟,西遷多瑙河下游,逐步形成了后來的保加利亞國家。另一部分則向東發(fā)展,在伏爾加河流域建國,形成了伏爾加保加利亞汗國。 ![]() 伏爾加保加利亞人 西遷的保加利亞,在語言和文化上逐步被斯拉夫人同化。但是,伏爾加保加利亞卻沒有被斯拉夫人同化,保留了相當一部分匈奴人的語言和文化,現(xiàn)代巴什基爾人就是伏爾加保加利亞人的直系后裔。巴什基爾語雖然被劃入突厥語系欽察語支,而且融合了大量突厥語、俄語的詞匯,但一些語言學家認為,巴什基爾語仍可能保留了一部分古代匈奴語。 書歸正傳,1223年夏天,成吉思汗派遣使者抵達第聶伯河,向哲別和速不臺傳達命令,要求他們率軍東歸。當年秋天,哲別和速不臺的兩萬大軍抵達伏爾加河西岸。按照成吉思汗的命令,術赤應該率領一個萬人隊在此與他們會師,三萬蒙古軍將一同征服不起眼的“不里阿耳王國”(伏爾加保加利亞)。 但是,術赤的一萬蒙古軍并沒有如約抵達伏爾加河。按照中國史書描述,術赤借口“生病”,拒絕出兵不里阿耳,從而與父親成吉思汗產(chǎn)生矛盾,后來險些導致成吉思汗發(fā)兵討伐。 ![]() 薩馬拉灣戰(zhàn)役 薩馬拉灣戰(zhàn)役之謎有關哲別和速不臺征討不里阿耳的戰(zhàn)事,據(jù)阿拉伯史學家伊本·阿西爾編寫的《伊本·阿西爾編年史-十字軍東征時期》描述: “據(jù)韃靼人從羅斯和奇普恰克(欽察)的土地返回后描述,在韃靼人在擊敗羅斯人并掠奪他們的國家之后,他們于1223-1224年撤退并前往保加爾人的國家。當保加爾聽說他們的接近時,他們在幾個地方埋伏了他們,然后出動與韃靼人交戰(zhàn),并引誘他們,直到他們通過伏擊地點。保加爾人出現(xiàn)在背后,將韃靼人夾在中間。韃靼人倒在了四面八方的劍下,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被殺,只有少數(shù)人逃脫……” ![]() 蒙古軍在薩馬拉灣遭到保加爾人伏擊 伊本·阿西爾還描述,在與保加爾人(不里阿耳)發(fā)生幾次近距離沖突后,蒙古人疲憊地返回伏爾加河下游。 另據(jù)波斯人志費尼的《世界征服者史》稱,蒙古遠征軍僅有大約四千人逃脫。據(jù)稱,保加爾人將俘虜?shù)拿晒攀勘突爻杉己鼓抢?,每個蒙古俘虜都被換成了一只公羊?!懊晒欧敁Q公羊”的情節(jié),在近代甚至在西方繪制成油畫。不過,志費尼的作品經(jīng)??浯笫聦崳虼撕芏鄬W者并不認可志費尼的說法。 多數(shù)歷史學家認為,戰(zhàn)斗發(fā)生在伏爾加保加利亞南部邊境的克爾內(nèi)克(位于當代的烏里揚諾夫斯克州),在一個叫做薩馬拉特灣的地方(Samara Bend)。因此,這場戰(zhàn)役被稱為薩馬拉灣戰(zhàn)役,或克爾內(nèi)克戰(zhàn)役。 ![]() 保加爾人用蒙古俘虜換公羊 雖然沒有直接記載,但學者們認為指揮戰(zhàn)役是當時保加爾人的國王加布杜拉·切爾比爾(Gabdula Chelbir)。因此加布杜拉·切爾比爾,后來也被現(xiàn)代保加利亞人視為民族英雄(其實分隔了幾百年,已經(jīng)沒太大親緣關系)。 關于保加爾人的參戰(zhàn)兵力和損失,并沒有任何史料提及,但根據(jù)當時伏爾加保加利亞汗國的人口規(guī)模,學者認為兵力大約只有一萬左右。因為伏爾加保加利亞并不是強國,一直遭到羅斯駐公國的侵蝕。 有關薩馬拉灣戰(zhàn)役的史料中,還出現(xiàn)了蒙古將領“兀良合臺”的名字,即速不臺的長子。因此有些歷史學家認為,遭到殲滅的只是兀良合臺指揮的蒙古軍前鋒,哲別和速不臺的主力部隊并沒有遭到嚴重損失。 ![]() 不少學者認為,哲別和速不臺離開伏爾加保加利亞后,又在伏爾加河下游和里海北岸掃蕩了欽察人(奇普恰克)和康里人(東部欽察)。如果僅剩下四千人,那么蒙古軍很難完成這個任務。 總體來說,薩馬拉灣戰(zhàn)役的歷史仍然充滿謎團。兩萬蒙古遠征軍到底是被殲滅了一大半,還是僅僅遭到小部分損失,歷史學家并沒有公認的答案。 ![]() 筆者分析蒙古遠征軍的損失在本文最后,筆者試圖探討一下哲別和速不臺的真實損失。個人認為,蒙古軍的損失可能非常慘重,“僅剩四千人”非常接近真實情況。 據(jù)史料記載,哲別和速不臺離開里海北岸后,不久在欽察草原與術赤會師。大約在1224年春天,遠征軍在錫爾河北岸與成吉思汗主力會合(術赤因病未能會合,死于1225年)。據(jù)稱,哲別和速不臺帶回了“一萬匹馬和西方大量情報”。不久,哲別在葉密立河(額敏河)一帶死于“熱病”。1225年春天,速不臺返回了和林。 ![]() 首先,哲別和速不臺“帶回一萬匹馬”,信息量很大。 根據(jù)這個記載,有些學者被認為遠征軍仍有一萬人幸存??紤]到遠征軍連續(xù)征戰(zhàn)三年,奔襲上萬里,經(jīng)歷了好幾次大戰(zhàn)役,仍保留一半兵力已經(jīng)很了不起。但是,我們要考慮到蒙古騎兵往往“一人三馬”,即使馬匹損失比例遠高于士兵,“幸存一萬匹馬”也意味著遠征軍幸存人數(shù)遠不到一萬。 我們還要考慮到后勤補給和非戰(zhàn)斗傷亡因素。哲別和速不臺的萬里遠征,最重要的物質(zhì)基礎是沿途劫掠,利用攻占地區(qū)進行補給和休整。從伏爾加河開始,由于沒有可攻占和劫掠的對象,蒙古遠征軍的這種“補給”被打斷,人員和馬匹的非戰(zhàn)斗損失很可能急劇增加。馬匹的嚴重損失,從側面證實了這個事實。 ![]() 其次,兩位主將哲別和速不臺可能都負了重傷。 哲別在率軍返回后不久,就死于“熱病”,也就是發(fā)燒,這時距薩馬拉灣戰(zhàn)役最多不過半年時間。很可能,哲別在戰(zhàn)斗中負傷感染,久治不愈才會英年早逝。 另一位主將速不臺,在蒙古第一次西征時一只眼睛被射瞎,此后就成為了“獨眼戰(zhàn)神”。有些學者認為,速不臺眼睛負傷應是薩馬拉灣戰(zhàn)役時發(fā)生的,也有些學者反對這種說法。 筆者認為,速不臺在整個西征過程中,基本都是百戰(zhàn)百勝,在薩馬拉灣戰(zhàn)役前幾乎沒有遭遇過嚴重危機。因此,他傷于薩馬拉灣是有很大概率的。 ![]() 速不臺 第三,不里阿耳,是第二次西征的頭號對象? 有一個歷史細節(jié),我們需要注意。那就是1235年窩闊臺發(fā)起的蒙古第二次西征,第一個進攻目標就是不里阿耳(伏爾加保加利亞)。 在第二次西征(長子西征)初期,蒙古諸王的主力在1236年一整年都沒有集結完畢,此時速不臺作為先鋒部隊就已經(jīng)出兵伏爾加河。1236年秋天,速不臺滅不里阿耳。直到1237年秋天,蒙古西征軍主力才逐步抵達歐洲。 ![]() 速不臺攻陷不里阿耳的都城比拉爾 從這個細節(jié)我們可以看出,不里阿耳(伏爾加保加利亞)當時被蒙古帝國當成了重點需要征服的對象,其中蘊藏的“深仇大恨”不言而喻。另外,不里阿耳在地理位置上,也是金帳汗國建國初期的心腹大患。(后來,伏爾加保加利亞人和欽察人、康里人、阿速人等游牧部落,多數(shù)都融入了金帳汗國韃靼人,而且還是主要成分) 綜上述所,蒙古遠征軍在薩馬拉灣的損失雖然存在爭議,但遭到戰(zhàn)術性失敗是不可否認的,需要搞清楚的問題只是失敗程度或大或??? |
|
|
來自: 太陽霞光 > 《歷史,中國,中國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