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創(chuàng)/氧氣是個地鐵  其實也算自己的生活,只不過跟自己的主旋律不同,屬于集中資源進行假設,或者被某些意外激活的階段體驗而已,因此被定義:不屬于自己的生活。階段體驗跟時間無關,最重要的參考因素是程度和性質,可能貫穿好多年,只要綁定初衷就行,但代入感肯定是沒那么充分的。任何個體都會有過不屬于自己生活的情況在,這種生活有明顯甚至嚴重的違和感,但方向是不一定的。即可能趨勢良好,有利于當事人提升斗志,以便更好服務生活,但也可能非常敏感,容易摧殘自信,傷害并不穩(wěn)定的樂觀。所以,過不屬于自己的生活,結果無法提前總結。過不屬于自己的生活因此也可以視為主動和被迫。被迫就是因為自身犯錯加上現實因素,導致處在惡性循環(huán)中,于是上演了個人版本在生活的《恐怖游輪》。這樣過不屬于自己的生活,顯然是特別痛苦的。于是發(fā)展出不同的心態(tài),以及面對逆境的反應。在這個過程中,又會誕生出以主動和被迫為常規(guī)途徑的各種經歷。主動過不屬于自己的生活,這樣的設定往往帶著浪漫主義,涉及上最早提到的集中資源進行假設。但值得注意的是,主動過不屬于自己的生活必須有意識地要爭取永久保留使用權,哪怕失敗也不至于葬送了積極性,更何況這是成功甚至唯一的決定。至于具體操作,將特別復雜,因人而異,取決于我們的天賦和能力。同時跟標準和需求有關,如果對及格線的定義太過宏觀,超過自身絕對預期,那么這樣過不屬于自己的生活,就可能無法達標。另一方面,屬于自己的生活,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同樣無法量化,畢竟每個人對于相關標準的理解完全不同。只是有一點是接近的,那就是人均會有不屬于自己的生活降臨。這是對我們修改現實的狹義獎勵,只是具有迷惑性,容易誤導個體陷入滿足的幻覺,忽略過程來享受結果,盲目樂觀,于是就特別危險。好消息是,主動過不屬于自己的生活總歸是有好處的。就像下棋必須跟高手過招才能奏效,虐菜只會拉低自己的下限。當個體的目標設定在相對開放的級別時,自我要求就不會太差。過不屬于自己的生活也有拯救的價值。因為我們再怎么樂觀也可能最終面臨不得不接受悲劇的大結局,所以提前滿足假裝自己的預期,獲得一些愉悅,無可厚非。此外,不屬于自己的生活就整體而言確實范圍龐大,可不妨礙具體到細節(jié)并不難實現。就像本質上的名牌未必都是普通人無法消費的奢侈品,比如可口可樂。“不屬于自己的生活”就是這個道理,因為精神的本質決定,有些高質量追求其實更消耗精力和時間,而不是金錢和資源。脫離低級趣味,努力去變得有境界,保持對信仰的依賴,同樣可以說是過不屬于自己的生活。只不過這樣純粹精神代入類型的生活在唯物質主義現實大背景下并不能獨立存在而已,卻可以當成輔佐和支柱,提供幫助。還有無論主動還是被迫,過不屬于自己的生活,總是存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