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上有月亮 人間有燈亮 ” 元宵佳節(jié)又至 那么今年的元宵節(jié) 你準備怎么過呢?
對常熟人來說, 過完元宵 才意味著新年的結(jié)束, 所以元宵節(jié)的儀式感 一定不能少, 必須吃上一碗熱氣騰騰的湯團 (沒錯,常熟人習慣管湯圓叫湯團或團圓) 才算圓滿, 這也是溫暖的“節(jié)日限定”。 為此小編特意問了下 常熟本地的老饕, 整理了一份私藏的“團圓清單”, 里面隱藏著不少老字號的身影喔。 走,一起去探探。
![]()
提起常熟的老字號, 松盛絕對是種子選手之一。 元宵將至, 這里的生意又開始紅火起來, 在不大的店面里有個小隔間, 阿姨們正動作麻利地做著團圓。
熟練地在糯米團上開個窩 然后把肉餡填進去, 揉搓滾圓定型之后, 再順手將裹好的團圓 整齊地擺放在桌底的籃筐里。
老師傅告訴我們, 這兩天他們幾乎全天不歇, 早上六點開始包, 一直要做到下午五點, 最快的話一天可以包1000多個, 這效率也是杠杠滴!
雖然小編去的時候已是下午, 但前來購買生湯團的市民依然不少, 還有部分食客 索性直接在店里吃起來了。 店堂內(nèi), 沈師傅在灶頭前忙碌著, 他介紹說這幾天生意格外好, 傳統(tǒng)手工湯團比較受歡迎, 一天最多可以賣掉幾千個。
這里的湯團 有豆沙跟肉餡兩種口味, 是老饕們都認可的常熟老味道。 踏進這里, 就能勾起小編兒時滿滿的回憶, 吃上一碗地道的湯團, 是常熟人舌尖上的溫情。
![]()
店名里只寫了餛飩二字, 但這家老店的湯團同樣出名。 古老的街巷,古舊的店面, 這家老店傳承著 市民們一代又一代的記憶。 一碗縐紗餛飩、兩只肉心湯團, 是屬于常熟的古早味。
午后時分,陽光正好, 老常熟們紛紛來這里采購湯團, 小小的店鋪 瞬間變得熱絡(luò)起來, 店主和食客們寒暄幾句, 順手就熟練地將湯團打包好 放到他們手里。
湯團是手工包出來的, 每一顆都蘊藏著店家 對傳統(tǒng)手藝的熱愛與堅守, 當然還有他們的“獨門秘籍”。
這家的湯團現(xiàn)包現(xiàn)賣, 顧客隨到隨買。 餡料手法都很走心, 沒有任何花哨的包裝, 贏在實實在在的美味。
![]()
這家店的湯團 被瘋狂安利必須打卡, 據(jù)說里面的師傅 都是從老字號出來的。 ![]() 小編慕名而至, 店內(nèi)的陸阿姨正賣力地做著湯團, 她說自己的手藝 是從老輩手里傳承下來的, 是大家熟悉的老配方、老味道。
陸阿姨家的湯團 還有個很有意思的獨家印記, 在飽滿的糯米粉皮上 留著捏制過程中的手指痕跡, 乍一看, 這湯團有點像手工饅頭。
圓形的湯團是肉餡, 棗核形的則是豆沙棗泥餡。 陸阿姨說原料都是她認真挑選的, 就為保證口感正宗 。
元宵節(jié)快到了, 店里的生意也格外忙碌, 每天做多少、賣多少湯團 她都記不清了, 只知道來的都是老主顧, 不少都是直接打包生湯團回家 為元宵節(jié)做準備。
店面不大, 但店里的一些小細節(jié) 都依稀保留著傳統(tǒng)的味道。 穿過車水馬龍, 舌尖上的味蕾還是渴望得到 一份始終不變的情懷味道。 ![]() 這么多年過去了 湯圓這種傳統(tǒng)的食物 似乎也在與時俱進
日前 “物語常熟”聯(lián)合常熟博物館、 百年老店王四酒家 推出了跨界聯(lián)名湯圓禮盒。
誰也沒想到, “文創(chuàng)+湯圓” 將傳統(tǒng)美食和歷史文化相結(jié)合, 湯圓也完成了一次小進階。
這份禮盒的特別之處在于 它的腰封圖案, 取自清代宮廷畫家焦秉貞 臨仿仇英的《漢宮春曉圖》。
描繪的是初春時節(jié) 漢代宮闈之中的日常生活場景, 畫面精細流暢, 人物神采生動, 與元宵節(jié)的時節(jié)相符, 表達市民節(jié)日里 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清風徐徐(攝影) 如今的湯圓 已不再是以前單純的模樣, 變得更有味道、更有文化。 但我們最愛的還是 “媽媽的味道”, 元宵節(jié)別忘了吃碗湯圓, 那不僅是一份美味, 更是團圓的幸福。
融媒編輯 | 楊婧 圖片 | 張軒碩、丁銘心、張谞、陸彬 責任編輯 | 王瀟彬 |
|
|
來自: 常熟老李jlr5mr > 《★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