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熟悉近代文化名人的朋友都知道,周家三兄弟文名鼎盛,老大周樹人,筆名魯迅,老二周作人,老三周建人。其實他們還有一個弟弟,可惜不幸早夭。就是這個早夭的弟弟,改變了魯迅一生的命運(yùn)。 周家老四名叫周椿壽,名字也是祖父周福清起的。周福清時任京官,接到家信那天,恰遇姓春的京官來訪,很可能是個滿人,遂給周椿壽起了小名:阿春。周家兄弟四人,老大周樟壽(魯迅),老二周槐壽(周作人),老三周松壽(周建人),小弟周椿壽。樟槐松椿都是樹名,后面加個壽字,寓意一目了然,便是希望四個孩子都像這些樹木一樣長壽,尤其椿樹,被稱為“壽樹”,可惜天不遂人愿。 周椿壽生于1894年,比魯迅小13歲,比周作人小9歲,不僅周母魯瑞最愛這個孩子,就是兩位哥哥也對他特別喜歡。周作人后來給四弟作了一篇小傳,夸四弟是兄弟中才華最為出眾的人。 小傳如是寫道:(椿壽)生而靈警,見生人不啼,甲午之春(注:時弟兩歲),即能言語,性孝友奇杰。三四歲教之唐詩,上口成誦,能屬對,皆出人意表。教又能搦管作字,奇勁非常,人見之皆以為宿學(xué)者所書也。以是人咸以大器期之。 意思是說,這孩子一生下來便機(jī)靈聰慧,見了生人不哭,兩歲就能說話,孝順父母,尊敬兄長,是個天生的奇才。三歲便能背誦唐詩,四歲就能對對子,經(jīng)常有出人意料之句。五歲就寫毛筆字,下筆力道遒勁,人們看了,還以為寫了多年毛筆字的老學(xué)究寫的。大家都說,這個孩子,日后必成大器。 小椿壽方面大耳,身體一向結(jié)實,沒想到六歲的十一月初六,白日在外玩鬧,不幸偶感風(fēng)寒,夜里氣喘不止,初七一大早,周作人獨(dú)坐小船,趕到大舅父家里,請他來看四弟的病,因為大舅父懂得中醫(yī)。但他看了之后,并不開方,卻自回去了,知道已經(jīng)不可救。初八早晨,雨霧迷蒙,小椿壽在喘息中死在了母親懷里。周作人“撫摩大哭,悲感不勝。” 后來周作人說,四弟的病大概是急性肺炎,這在現(xiàn)時是可以有救的,有青霉素等藥存在,但在當(dāng)時有什么辦法呢。 椿壽死后,魯瑞的悲傷可想而知。她把房間的板壁移動,改住在朝北的套房里,桌椅擺設(shè)也都變更了位置。又讓周作人去找畫神像的人,給椿壽畫一個小照,周母看了非常喜歡,雖然看上去不怎么像??赡苁前押⒆拥幕戤嫵鰜砹税伞_@畫是一張小中堂,一棵樹底下有一塊圓扁的大石頭,前面站著一個小孩,頭上有三仙發(fā),穿著藕色斜領(lǐng)的衣服,手里拈著一朵蘭花。 周母將這張畫掛在臥房里,前后足足有四十五年。周母駕鶴西歸,周作人將這張畫獻(xiàn)給了文化部。 初六這天,也就是四弟生病這天,魯迅和周作人都不在家,他們參加秀才考試去了??紙鲭x周家大約有十里以上的路,這條路平常走起來,要花一個鐘頭的樣子,但是他們半夜就要起來,洗臉吃過油炒飯之后便出發(fā),可以減少三分之一的時間。他們考試回來,發(fā)現(xiàn)四弟病了,二人痛惜不已,卻束手無策。 ![]() 魯迅后來在《我的第一個師父》中寫道:中國有許多妖魔鬼怪,專喜歡殺害有出息的人,尤其是孩子;要下賤,他們才放手,安心。這和名孩子為阿貓阿狗,完全是一樣的意思:容易養(yǎng)大。故有一個避鬼的法子,是拜和尚為師,也就是舍給寺院了的意思,然而并不放在寺院里。 我生在周氏是長男,“物以希為貴”,父親怕我有出息,因此養(yǎng)不大,不到一歲,便領(lǐng)到長慶寺里去,拜了一個和尚為師了。拜師是否要贄見禮,或者布施什么的呢,我完全不知道。只知道我卻由此得到一個法名叫作“長庚”;還有一件百家衣,就是“衲衣”,論理,是應(yīng)該用各種破布拼成的,但我的卻是橄欖形的各色小綢片所縫就,非喜慶大事不給穿;還有一條稱為“牛繩”的東西,上掛零星小件,如歷本,鏡子,銀篩之類,據(jù)說是可以避邪的。這種布置,好像也真有些力量:我至今沒有死。 不知道魯迅寫這段文字的時候,有沒有想起早夭的四弟。 椿壽死后,魯瑞非常傷心,日夜思念,經(jīng)常看著椿樹的遺像發(fā)呆。隔壁謙少奶奶平常和魯瑞很談得來,便常常過來勸慰。兩家只隔了一道曲尺形的墻,喊話很方便,有時候便隔著墻叫話,問候起居,吃過飯沒有,身體要緊之類。而且常在晚飯后招呼魯瑞過去玩,有時也打打麻將消遣,“沒有什么輸贏,只醵出幾角錢來,作為吃炒面及供油火費(fèi)之用”。這段時間,謙少奶奶給了魯瑞不少安慰。 這一日,謙少奶奶喊魯瑞去夾塘看戲,雇了一艘三明瓦大船。所謂三明瓦,就是烏篷船,因為烏篷上有幾道用蚌片嵌出的“明瓦”,故名。烏篷船有三種,最大的叫四明瓦,最小的是腳劃船,最適用的便是三明瓦。 陽光從艙篷口的“明瓦”中透入船內(nèi),亮堂堂的;前艙與中艙之間,有書畫小屏門,寫有“寒雨連江夜入?yún)恰钡脑娋?,畫有松、梅、竹歲寒三友,靠中艙的兩側(cè)有“十景窗”,擺著書與糕點(diǎn);中艙放有四人可以對坐打牌的四仙桌,靠后艙處有幾把供長輩坐的太師椅;后艙有睡鋪;船頭兩側(cè)還擺著兩個雕有獅子的石墩。 戲唱的是《目連救母》,周母看得很高興。目連戲是紹興每年一次的大戲,在紹興西南方向的小鎮(zhèn)新昌,這部戲往往要從黃昏開始,一直演到翌日清晨。故事主要講述釋迦牟尼的弟子目連,下地獄拯救因罪受罰的母親,地獄的恐怖與戲中穿插的幽默場景交織,令人既驚愕又覺滑稽。 更加有趣的是,大多數(shù)演員都是業(yè)余的,當(dāng)?shù)氐耐婪?、木匠、更夫等,穿上破舊的戲服就登臺演出,而觀眾里的孩子們常常嘻鬧著就把他們都認(rèn)出來。這出戲給魯迅留下了恒久的印象。魯迅后來的文章里經(jīng)常寫到目連戲。 歸去途中,兩人有一句沒一句地閑聊,謙少奶奶忽然問,嫂子,樟壽今年多大了。魯瑞說,17了。謙少奶奶說,男大當(dāng)婚,女大當(dāng)嫁,他也該娶個媳婦,成個家了。魯瑞說,樟壽正在南京讀書,再說了就我們現(xiàn)在的光景,誰還看得上我們孤兒寡母?老話說,鳥登高枝,人走旺門。謙少奶奶說,我有個侄女,人們都叫安姑,溫良賢淑,一等一的好人才,跟你們樟壽正是一對。過了門,還能每天陪你聊天解悶,侍候你吃飯睡覺,你說好不好。 魯瑞眼睛亮了,那就麻煩謙少奶奶了。朱氏笑得花枝招展,嫂子,一家人不說兩家話,我這就給你張羅去。 ![]() 紹興舊俗,定親時先由男方出“求帖”到女家求婚,女家同意就收下“求帖”,另具“允帖”送還男家,表示應(yīng)允,這叫“出口”。出口這天由魯迅的遠(yuǎn)房族叔周子衡和周作人出面,花五塊錢辦了五桌酒席。出口之后,兩家的親事便定了下來,雙方再不能反悔了。 出口之后,男方就需要發(fā)送頭盤彩禮,也叫“頭把錢”。紹興舊俗,定親聘禮按姑娘歲數(shù)成反比例論價,年歲越小,歲價越高。如十四五歲的姑娘,每歲大洋十元;姑娘二十出頭,歲價就只有五六元了。當(dāng)時朱安正好二十歲,一歲五塊錢,二十歲便是一百塊錢。周家雖然敗落,但是娶媳婦么,東拼西湊,一百塊錢還是能夠拿出來的。魯瑞按價付洋,謙少奶奶高興地收下了。 這里有個問題需要探討,便是魯瑞在交“頭把錢”之前有沒有見過朱安。要知道一百塊可不是小數(shù)目,魯迅去南京念書,八塊錢路費(fèi)都要魯瑞東挪西借。根據(jù)周作人日記,一塊錢就能擺一桌不錯的酒席。 按照常理,交錢之前,魯瑞起碼得見見朱安長啥樣,身體是否健康,是否像媒人說得那么好。但據(jù)周作人回憶,母親被謙少奶奶給騙了?!爸t嬸人極漂亮能干,又有鳳姐之風(fēng),可是這一件事卻做得十分不高明。新人極為矮小,頗有發(fā)育不全的樣子,謙嬸卻存心欺騙,母親上了極要好的妯娌的當(dāng)。” 三弟周建人也說:“母親極愛我大哥,為什么不給他娶個好媳婦呢?為什么要讓他終身不幸呢?又為什么要使我的琴表姐如此不幸呢?只有一種解釋,那就是,她相信謙嬸的話,認(rèn)為朱安一定勝過她所有的侄女、甥女?!?/span> 周建人說的“琴表姐”,就是魯迅小舅舅的女兒琴姑,魯迅在小舅舅家避難時,兩人玩得很好,可謂青梅竹馬。小舅舅也有意把琴姑嫁給魯迅,無奈魯瑞聽了長媽媽的話,說琴姑和魯迅八字“犯沖”,便動搖了。 琴姑得知魯迅和朱安訂婚的消息,非常傷心,無奈另嫁他人,不久郁郁而終,臨死前緊緊拉住保姆的手,哽咽道:“我有一樁心事,在我死之前非說出來不可。就是以前周家來提過親,后來忽然不提了,也不知為什么……這一件事,是我終身憾事,我到死也忘不了……” 就是說,魯瑞聽了謙少奶奶一面之詞,就給魯迅訂了婚,連朱安長啥樣都不知道。 定親之后,魯瑞給魯迅寫了一封信,告訴了他娶媳婦的消息。魯迅雖然有些勉強(qiáng),但是沒有堅決反對,認(rèn)為母親既然已經(jīng)作主,便聽母親安排好了。從魯迅的內(nèi)心里,也覺得母親是非常愛自己的,看中的兒媳婦肯定不會差。沒想到母親上了當(dāng),連兒媳婦長啥樣都不知道。 雙方原本擬定,魯迅畢業(yè)就結(jié)婚,不料趕上朱安父親朱耀庭去世以及魯迅出國留學(xué),二人的婚事也就耽擱下來,一等就是四年。 1906年,在朱家多次催促下,魯瑞決定給魯迅完婚。魯瑞將兩間門臉房賣了四百塊錢,將一處老房子去泥水行請來一班匠人重新裝修,然后搬了進(jìn)去。當(dāng)時周建人18歲,正在附近小學(xué)教書,他從學(xué)堂回來,看到泥水匠和木匠正在緊鑼密鼓地干活。 魯瑞給魯迅寫了好幾封信,魯迅都說不回來,還要母親退婚,讓朱家姑娘另擇佳偶。母親無奈,便給魯迅拍了“病重速歸”的電報,魯迅愛母心切,急急而歸,迎接他的卻是張燈結(jié)彩的婚禮。事已至此,魯迅只好接受現(xiàn)實。 母親歉意地說,樟壽,母親叫你回來,是讓你成親的。魯迅說,好的,一切都是可以商量的。一起讀書的伙伴聽說他回來了,全都過來賀喜,魯迅聲無波瀾地說:“母親娶媳婦”。 婚禮當(dāng)天,魯迅方才第一次見到朱安,看到朱安一副發(fā)育不全的樣子,而且沒有根據(jù)他的建議讀書和放腳,他的心便死了。 哀莫大于心死。 ![]() 他說,這是母親給我的禮物,我只能好好供養(yǎng)她,愛情是我不知道的。此后經(jīng)年,他都過著無性無愛無趣的生活,孤獨(dú)寂寥,其中苦痛,不足為外人道。正因沒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婚姻,所以他心無旁騖,把所有精力都用在讀書寫作上,終成一代文豪。 我們事后復(fù)盤可以發(fā)現(xiàn),周母給魯迅娶朱安這事,確實辦的欠妥當(dāng)。不過究其本因,卻與四弟椿壽的夭折關(guān)系極大。正因四弟夭折,周母悲傷不已,精神極度空虛,才讓謙少奶奶趁機(jī)而入,讓她方寸大亂,失去基本的判斷,相信了謙少奶奶的一面之詞。 如果在正常情況下,娶媳婦是兒子終身大事,任何母親都會對兒媳婦進(jìn)行嚴(yán)格細(xì)致的考察,不會如此草率,連面都沒見就匆匆下了聘禮。魯迅之所以同意這門親事,便是絕對相信母親的本事能力,因為母親一向是個做事靠譜的人,賢良堅韌,她看中的兒媳婦,應(yīng)該不會差。 不料陰差陽錯,造化弄人。因此一個人在傷心痛苦的時候,千萬不要辦大事。因為這時候的判斷,絕大多數(shù)都可能是錯誤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