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江日報
魯迅的母親叫魯瑞。 魯迅一生孝順母親,這從他的筆名就可以知道,他的筆名很多,但用得最多、時間最長的是“魯迅”。但魯迅的外婆家并不在魯鎮(zhèn),而是在會稽東北鄉(xiāng)安橋頭。 魯瑞沒有上過學堂,小時,塾師給她的兄弟上課,她只能站在門外偷聽。后來,連這個權利也被剝奪了。她就自己找些書看,遇到不認識的字,問問別人,終于通過自學,可以讀書了。 她最初讀的是彈詞之類,之后就看小說,《今古奇觀》《古今奇聞》《綠野仙蹤》等都看過。魯瑞看書特別快。每隔一段時間,她就會說:“老大(指魯迅),我沒有書看哉!”魯迅后來曾說,因為母親要看書,他必須到處搜集小說,而且老人家記憶力特別強,改頭換面,內容千篇一律的東西,經她一看就發(fā)現(xiàn)了。“這和那本書上的故事是一樣的。”這雖然使魯迅在找書上費了不少心力,卻也使他清楚了許多書的來源。 魯瑞性格開朗、樂觀,但也有剛強的一面。周作人回憶:“先母性和易,但有時也很強毅……有些為難的本家時常走來乞借,總肯予以通融周濟。可是遇見不講道理的人,卻也要堅強的反抗。” 有時,媳婦們因生氣不吃飯,她便說:“你們每逢生氣的時候,便不吃飯了,這怎么行呢?這時候正需要多吃飯才好呢,我從前和你們爺爺吵架,便要多吃兩碗,這樣才有氣力說話呀。”周作人說:“這雖然一半是戲言,卻也可以看出她強健性格的一斑。” 1902年,魯迅在日本給母親寫信,要她放足、剪發(fā),她回信說:“老大,我年紀已大,頭發(fā)以后剪,足已放了。”后來魯瑞又剪了頭發(fā)。紹興光復后,她還勸有的男人把辮子剪掉。在她七十多歲時,看到青年人織毛衣,她也要學,織得不好就拆掉重織,一次又一次,日日夜夜,坐下就拿著織針,終于,連復雜的花紋都給織出來了,衣服也編成功了。魯迅看了也很佩服地說:“我的母親如果年輕二三十歲,也許要成為女英雄呢……” 魯迅在《社戲》中寫看戲回來的情景,有這樣的文字: 我向船頭一望,前面已經是平橋。橋腳上站著一個人,卻是我的母親,雙喜便是對伊說著話。我走出前艙去,船也就進了平橋了,停了船,我們紛紛都上岸。母親頗有些生氣,說是過了三更了,怎么回來得這樣遲,但也就高興了,笑著邀大家去吃炒米。 雖然寫得淡淡的,看似很不經意,但可以看出,魯迅的母親已在橋頭盼望很久了。 這個一直在橋頭盼望的母親,是一個偉大的母親,幾個兒子都出去讀書,在外面工作,即使常年不回家,她也始終不會責怪他們。 1936年,魯迅去世時,周作人不知道怎么去跟母親說,便找北平圖書館的宋紫佩一起回去,拐彎抹角地跟母親說了出來,“看情形沒有什么,兩個人才放了心,她卻說道:‘我早有點料到了,你們兩個人同來,不像是尋常的事情,而且是那樣遲延盡管說些不要緊的話,愈加叫我猜著是為老大的事來的了。’”這件事情,同樣可以看出她堅強的一面。 讀著這些文字,令人動容。似乎看到這位堅強的慈母,依然站在橋頭,盼望她的兒子從遠方歸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