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篇: 六、儒學內(nèi)部派別與今古之爭
上文我們說到諸子百家,其內(nèi)部本身也有派別。 如道家分老莊派(自然為本,天性為尊)、黃老派(身國同治,兩相自然)、楊朱派(全生避害、為我貴己),其中黃老派更成為漢初的官方指導思想。 法家本身有法治派(衛(wèi)鞅,惟法是從)、術(shù)治派(申不害,整頓吏治)、勢治派(慎到,君權(quán)至上)。漢初諸子百家學派思想之變遷——王莽揭秘(二)中百家爭鳴影視片段里有介紹。 至于儒家和墨家,韓非子曾在書中詳細介紹,如下:
墨家三派,分別為相里氏為秦墨(科技研究,經(jīng)世致用),相扶氏為齊墨(學術(shù)辯論,游歷傳播),鄧陵氏為楚墨(俠客身份,行俠仗義)。 ![]() 儒家在孔子去世之后,分成八個派別。其中孟氏(孟子)和孫氏(荀子,又名孫卿)派別影響較大。史料記載如下:
意思是在戰(zhàn)國百家爭鳴的時候,儒家遇到嚴重的競爭危機,但齊魯之間的學者仍然有傳承。在齊威王和齊宣王時期,孟子與荀子相繼而起,上承圣人之學,進行發(fā)展創(chuàng)新,成就顯著。 荀子和孟子的思想?yún)^(qū)別不是本文討論對象,后世熟知兩人的一個區(qū)別就是“性善”和“性惡”說,子思、孟子認為“人性本善”,而荀子提出“人性本惡”。
儒學在傳承過程中,其內(nèi)部也在分化,到了漢初,儒學已有齊學和魯學之分。 魯國是儒學的發(fā)祥地(孔子是魯國人,《春秋》就是魯國的史書),儒學在魯?shù)氐膫鞑奈幕瘋鞑シ绞缴现v是“區(qū)內(nèi)傳播”,因此“魯學”貼近儒學傳統(tǒng);而“齊學”是儒學傳人齊地后產(chǎn)生的一種地域變體,屬于文化傳播方式上的“跨區(qū)傳播”。 齊學崇尚權(quán)變,魯學則相對傳統(tǒng)。魯學的主體思想是儒學,也兼有墨家。齊學以儒學為主,兼有道法家、兵家、陰陽五行學說等思想,而以稷下學為代表。上一篇我們提到給劉邦制定禮儀的叔孫通就是齊學代表人物,而戰(zhàn)國時期的孟子則是魯學代表人物。 齊儒學的代表作《公羊傳》、《齊詩》、《齊論》都是在西漢初年完成的。它們的完成標志著“齊學”的形成。魯儒學以《谷梁傳》、《魯詩》、《魯論》為經(jīng)典作品,這三部作品也都是在西漢初年完成的。 ![]() (我們讀書時學習過《左傳》,為史官左丘明所寫,又名《春秋左氏傳》,《公羊傳》和《谷梁傳》與《左傳》一樣,都是解釋《春秋》的傳記,三者之區(qū)分有言曰“其事莫備于《左氏》,例莫明于《公羊》,義莫精于《谷梁》”。) 有了以上的儒家背景介紹后,我們可以研究儒家進階的具體路徑了。 (儒家內(nèi)部還有今古之爭,我們后續(xù)再介紹。) 七、儒家進階之路
漢景帝時,有大臣提出疑問: “商湯滅夏,武王伐紂,這一類歷史事件是什么性質(zhì)?” 儒學經(jīng)師轅固生認為是正義革命;尊崇黃老法家之術(shù)的黃生認為是犯上作亂。兩人爭執(zhí)不下,轅固生釜底抽薪,如果這類是犯上作亂,那么高帝斬白蛇起義,誅秦稱帝又該怎么評判呢?黃生頓時啞口無言。 景帝敏銳地感覺到此問題的嚴重性,于是禁止以后討論該類問題。這個問題嚴重在哪里呢?就是戳破了西漢政權(quán)合法性的窗戶紙。 西漢推翻了秦朝,卻幾乎照搬使用秦制,秦以法家治天下,雖然漢初高層主觀上易之以“黃老之術(shù)”,但執(zhí)行起來還是法家。對天下人來說,改朝換代只是換了一層外皮,怎么能具備深層次的合法性呢? 喜歡黃老之術(shù)的竇太后,聞言召見轅固生,詢問對于黃老之學的看法,轅固生說“此家人言耳”,意為是給仆人家奴看的,非經(jīng)世治國之學。竇太后大怒,讓他與野豬搏斗,結(jié)果轅固生贏了,竇太后無奈作罷。 但竇太后對儒家的防范一直未減。
漢武帝即位之初,策免了先帝舊臣,令魏其侯竇嬰出任丞相,武安侯田蚡出任太尉,由魯學大師申培公的弟子趙綰出任御史大夫。 ![]() 西漢外戚崛起邏輯——王莽揭秘(一)中我們介紹過,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其中竇嬰和田蚡還是外戚身份。這三位外朝實權(quán)人物由于出身緣故均支持儒學。另外,九卿之一的郎中令也由申培公的另一名弟子王臧擔任。 新皇帝的第一道改革政令,把舉賢良設定為儒生入仕的專屬渠道。理由是“所舉賢良,或治申、商、韓非、蘇秦、張儀之言,亂國政,請皆罷?!辈痪?,各郡國新舉的賢良陸續(xù)抵達長安,皇帝親自對策。 此時在賢良里有一位后面很重要的人物——公孫弘,公孫弘的老師是著名的《春秋》學名儒齊人胡毋生,胡毋生漢景帝時期曾擔任博士,他有一位同事在歷史書上更有名,就是董仲舒。 ![]() 董仲舒和公孫弘是影響西漢儒學的關(guān)鍵人物,我們先初步認識一下他們。董仲舒在儒學輩分比公孫弘高,但公孫弘?yún)s比董仲舒大了約二十歲(公孫弘四十歲才開始習儒學,舉賢良時,他已經(jīng)六十歲了)。上面我們說過儒家的內(nèi)部派別,兩人均屬于齊學派。 不過董仲舒和公孫弘現(xiàn)在還看不到什么前途,因為現(xiàn)在受寵的是魯學派。上面我們提到的申培公、趙綰、王臧等屬于魯學。魯學和齊學彼此的師法傳承并不相同,齊學推陰陽說災異,究天人感應,其學說比魯學要激進和夸張,而魯學以嚴謹敦厚著稱。 漢武帝將已至耄耋之年的申培公請到長安,詢問“治亂”之事。 申培公久離長安,昧于時局,沒有理解這位少年皇帝的意圖,出于謹慎,他答道: “為治者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 簡言之就是“少說多做”。這自然不能讓漢武帝滿意。 雖然申培公的奏對沒有讓漢武帝滿意,但整體上來看,在竇嬰、田蚡、趙綰、王臧的運作下,儒學的勢頭還算突飛猛進,朝廷甚至籌劃修建明堂,制定巡狩、封禪、服色制度。 但是第二年十月歲首,已經(jīng)是太皇太后的竇太后來到未央宮,向劉徹舉證趙綰、王臧有貪贓枉法之事。(漢室的太后輕易不到未央宮,到就是干預大事,甚至臨朝稱制。) 劉徹還年輕,迫于無奈只得詔令查辦。同日,丞相魏其侯竇嬰、太尉武安侯田蚡皆被免職,明堂停止修建,申培公罷免驅(qū)逐。御史大夫趙綰、郎中令王臧下大理議罪,雙雙自殺。 漢武帝第一次改革只持續(xù)了四個月就失敗了。為何漢武帝不救昔日寵臣趙綰和王臧呢?揣測劉徹內(nèi)心,可能與申培公師生令他失望有關(guān),這批魯學的儒生雖然自詡得到孔子真?zhèn)?,但并不符合他的理想?/span> 儒家在漢武帝時期的第一次重要亮相,由于魯學沒有令漢武帝滿意而失敗了。魯學沒有成功,那么齊學呢?
趙綰等人雖然倒臺,但他們提出的“舉賢良”制度仍然存在,幾年后,漢武帝還增設了“五經(jīng)博士”(六經(jīng)中《樂經(jīng)》已經(jīng)失傳)這個職位,說明皇帝并沒有忘記儒學。 博士品秩不高,也沒有什么權(quán)力,但作為皇家顧問團,經(jīng)常被皇帝召見詢問國家大事。董仲舒當上五經(jīng)博士的第二年,二月遼東郡高皇帝的宗廟起火,四月高皇帝長陵陵園的寢殿又起火。漢武帝十分驚懼,詔令董仲舒奏對。 ![]() 本來董仲舒的草稿中寫“陽失節(jié),火災出”,這個“陽”指的就是漢武帝。不過最后董仲舒還是慫了,他考慮再三,不敢寫皇帝失節(jié),而是把筆墨花在解釋為什么火災會發(fā)生在高皇帝廟這個地點上,以及怎么消除災異。 所以當漢武帝展開董仲舒呈上的簡冊時,看到的是: “視親戚貴屬在諸侯遠正最甚者,忍而誅之;……視近臣在國中處旁仄及貴而不正者,忍而誅之。” 意思就是外有不法的諸侯王,內(nèi)有不安分的近臣,必須將其誅殺。漢武帝忽然發(fā)現(xiàn)儒學竟然還有如此肅殺的一面,與當年申培公那句“少說話,多做事”好像不是一回事。 沒過多久,竇太后崩殂。漢武帝罷免原來的丞相和御史大夫,外戚武安侯田蚡拜相。同年漢武帝下詔舉行賢良對策,仍舊問詢“治亂”之事。
董仲舒所作的對策就是大名鼎鼎的《天人三策》,其主要政見有:
第一點,“君權(quán)神授”解決了統(tǒng)治合法性的問題,衍伸出來的問題是“天人感應”,君主做的好,上天會有吉兆;君主做的不好,上天會示警,從而在君主專制的同時制約皇權(quán); 第二點,天意的解釋權(quán)歸儒家所有,儒家有一套秩序體系,如“三綱五?!?/span>(三綱為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為仁義禮智信),可以維持統(tǒng)治穩(wěn)定,其他思想可以傳播,但不能入仕; 第三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是為了思想上的統(tǒng)一,最終為了政治上統(tǒng)一; 第四點,官方培養(yǎng)儒學人才,為統(tǒng)治服務,同時散布儒家道德禮儀,教化萬民。 其中有一句“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shù)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tǒng)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這便是“罷黜百家”的最初由來。 (值得注意的是,董仲舒并沒有親口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實際上,'罷黜百家”是東漢班固總結(jié)的,“獨尊儒術(shù)”也是后人總結(jié)的。漢武帝劉徹在執(zhí)行過程中,并沒有獨尊儒術(shù),而是各種思想流派均拔擢人才,不拘一格。) 《天人三策》在后世看來很精彩,但并沒有在奏對中拿到第一名。 拿第一的是誰呢?就是上文我們提到的,四十歲才開始習儒術(shù),第一次舉賢良后出使匈奴,回來被漢武帝趕回老家,現(xiàn)在已經(jīng)快到古稀之年的公孫弘。 ![]() 公孫弘的對策比董仲舒要更務實,他首先提出“治民八本”:
然后拐到了刑名之術(shù),落腳在“賞罰分明”上,也就是法家推崇的“法”:
又提出“治本四要”,也就是“仁、義、禮、術(shù)”,落腳在法家推崇的“術(shù)”上:
再加上君權(quán)天然具有的“勢”,用儒家的道理來論證出“法、術(shù)、勢”的必要性和互相聯(lián)系,相當于在法家外面套一層儒家的外殼,這不就是漢家統(tǒng)治者最喜歡的“外儒內(nèi)法”嗎? 漢武帝龍顏大悅,拔擢公孫弘為太常博士,留在身邊,沒過多久升遷為左內(nèi)史,而董仲舒則被發(fā)配到江都,給江都國當國相了。
漢武帝在舉賢良發(fā)掘董仲舒和公孫弘的同時,也由外戚衛(wèi)青的推薦,得到主父偃等人才,主父偃打動漢武帝的是其縱橫家思想。 ![]() 董仲舒、公孫弘、主父偃三個人,影響漢武帝的方式不同:
董仲舒本來遠在江都,不過沒過多久,江都王上書請求兵權(quán),要北上打匈奴。漢武帝當然不會將軍權(quán)交到諸侯王手上,于是沒有答應,順便把江都國相董仲舒召回長安,降職為中大夫。 回到長安的董仲舒,發(fā)現(xiàn)公孫弘有點像漢初的叔孫通,以儒學媚上,缺乏剛毅之氣。即使與同僚商量好的對策,如果發(fā)現(xiàn)漢武帝不悅就會改口,以至于當時的名臣汲黯向皇帝說公孫弘“不忠”。 公孫弘不虧是齊學代表,擅長機變,說出名言“知臣者以臣為忠,不知臣者以臣為不忠”,精明無比的漢武帝對此非常滿意,以后旁人越是詆毀公孫弘,他反倒越是欣賞。 由于天人感應的關(guān)系,董仲舒回到長安后,經(jīng)常被漢武帝召見詢問天象異兆,主父偃便把董仲舒當成潛在的對手,另外的原因是,主父偃擔心同樣出自儒家齊學的董仲舒和公孫弘結(jié)成同盟。 主父偃尋找到一個機會,找到當年董仲舒寫的“陽失節(jié),火災出”簡冊,向漢武帝告狀。武帝不悅,幾天后將董仲舒下獄,后來不知為何,董仲舒又被釋放,可能背后有公孫弘的努力。 公孫弘發(fā)現(xiàn)主父偃是個威脅,眼前正好出現(xiàn)一個機會。 主父偃前往齊國任國相,他手中握有大量齊王淫穢失節(jié)的證據(jù),他想在齊國掀起大案,這很可能是漢武帝的授意。但是,當他得知公孫弘被封為御史大夫時,主父偃感受到壓力,不得已與齊王攤牌。 沒想到齊王竟然自殺了,這意味著案件沒有審判就結(jié)束,很多事情說不清楚。主父偃準備會長安向漢武帝解釋,但是流言蜚語更快,他剛進函谷關(guān)就被捉拿。劉徹覺得主父偃有才干,想留他一條命,不過此時,公孫弘發(fā)話了: “齊王自殺無后,國除為郡,入漢,主父偃本首惡,陛下不誅主父偃,無以謝天下?!?/p> 意思是說,齊王自殺,沒有后代,齊國被撤銷成為漢朝的郡?;噬细挥兴暮?,如果為了得到齊國的土地,不惜派主父偃逼迫親人自殺,顯得皇帝冷酷無情。為了避免天下人在背后罵皇帝,只有殺了主父偃,才能告訴天下人,皇帝本意并非如此。 劉徹認為公孫弘說的有道理,下詔“主父偃族誅”。他甚至不滿足于只殺掉主父偃,帝王心術(shù)可見一斑。
主父偃死后沒多久,公孫弘拜相,打破“拜相者必封侯”的慣例,公孫弘作為一介儒生成為大漢丞相,這還是首次。 ![]()
膠西王為漢武帝劉徹之兄,這些年給他當相國的人總是被他用各種理由整治,甚至莫名其妙死亡,公孫弘這一手,先利用董仲舒為齊學正名,然后又為董仲舒布下“殺局”,站在公孫弘的立場,手段可謂神妙。 董仲舒自然明白,到膠西之后給公孫弘寫了一封信,其中有幾句是這樣的:
文中承認錯誤,并隱約指出自己也是儒門中人。公孫弘看到之后很高興,一代儒宗董仲舒既然認輸了,就采納他的建議,打開求賢之門,讓儒家弟子壟斷仕途,這也是公孫弘的想法。 于是公孫弘推動漢武帝劉徹下詔:
這幾乎重建了漢朝的官員選拔體系,保證儒生源源不斷補充到中央和地方的中低級官吏行列。隨著他們?nèi)蘸笊w,漢代朝野中,儒家話語權(quán)會越來越大。 這是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提出的理想,卻在公孫弘手中初步實現(xiàn)。 公孫弘窮盡后半生,就是給儒生鋪就了一條仕途,從而與外戚、功勛在官場上分庭抗禮。這樣一項看似簡單的事情,也必須由公孫弘這個既懂儒學還能取得皇帝信任,同時對待政敵心狠手辣的人才能完成。 董仲舒一生參與的政治,只是為帝國的法律事務做顧問。不過他身為一代儒宗,那些天人感應、災異論解,都深深融入公羊?qū)W說(齊學)里,為漢朝后來的儒生們打下堅實基礎(chǔ)。 注: 本文前半部分介紹諸子百家特別是儒家的內(nèi)部派別。漢武帝時初始魯學為顯學,但是并不受漢武帝喜歡,加上竇太后堅信黃老之術(shù),所以儒家在漢武帝時第一次嘗試失敗了。 竇太后去世之后,董仲舒和公孫弘把握住機會。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但他在政治上的稚嫩導致沒法親手完成。 公孫弘雖然如漢初叔孫通一般媚上,私德有虧,甚至通過狠辣政治斗爭,除掉政敵主父偃,種種作為頗有爭議。但無可否認的是,他為西漢的儒者開辟了一條康莊大道,儒家逐步進階為顯學。 后世的王莽,劉歆等人,便是在這樣儒學日漸昌盛的環(huán)境下成長起來。 |
|
|
來自: 新用戶15472188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