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號稱“詩書畫三絕”的唐伯虎來說,靠他人的文學創(chuàng)作俗世揚名,不能不說是一種諷刺。 色不迷人人自迷,情人眼里出西施。 有緣千里來相會,三笑徒然當一癡。 這是清代詩人黃增的《集杭州俗語詩》,其中“三笑”句出自唐伯虎的故事。 在此之前,馮夢龍的《唐解元一笑姻緣》流傳頗廣,后世演繹的各類作品層出不窮,以《唐伯虎點秋香》為最。 唐伯虎和秋香的故事,應該源自《唐寅詩集》中寫的一首詩: 我畫藍江水悠悠,愛晚亭上楓葉愁。 秋月溶溶照佛寺,香煙裊裊繞經樓。 這是一首藏頭詩,每句話的首字連起來是“我愛秋香”,在周星馳版的《唐伯虎點秋香》中,將該詩化用成了“我為秋香”。 但是據后人考證,這極有可能是唐伯虎對秋香的一首仰慕之作,兩人之間并無男女之情。 ![]() 歷史上,秋香的原型是生于景泰元年、成名于成化年間的金陵名妓林奴兒,號秋香,才貌雙絕,艷冠金陵。 唐伯虎生于成化六年,比秋香足足小了二十歲,及至唐伯虎聲名漸起之時,秋香已年近不惑。 最關鍵的是,秋香后來脫籍從良,并作詩明志: 昔日章臺舞細腰,任君攀折嫩枝條。 如今寫入丹青里,不許東風再動搖。 據傳說,唐伯虎的好友祝枝山曾經見到過秋香的這幅手跡,并為之賦詩一首: 晃玉搖金小扇圖,五云樓閣女仙居。 行間看過秋香字,知是成都薛校書。 從詩中不難看出,祝枝山對秋香的評價頗高,將之與唐朝蜀中名妓薛濤相提并論。 唐伯虎很可能是從祝枝山那里聽到了秋香的軼事,才有了前面的那首藏頭詩。 雖未能一親秋香芳澤,但是后世仍流傳下了唐伯虎的風流不羈。 然而,狂放不羈有之,文采風流有之,縱情酒色亦有之,唯獨坊間流傳的那些風流韻事,僅現于小說家之言。 歸根結底,這一切都是唐伯虎的畫害的。 唐伯虎擅畫。 他師從沈周、周臣,隱隱有青出于藍之勢;遠宗南宋院體畫派,又能摒棄門戶之見,融合南北、別開生面,被譽為“全才”。 ![]() 明 唐寅 晚翠圖卷局部 唐伯虎不負其名,山水人物、花鳥寫意無所不畫、無所不通,然而,最為俗世所稱道的,卻是其所畫的春宮圖! 坊間甚至傳言:唐伯虎的春宮圖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遇春風珠簾而掛之…… 于是乎,唐伯虎擅畫春宮圖的名聲不脛而走,風流不羈之人畫的閨房之樂,豈是洛陽紙貴所能形容! 其實,并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唐伯虎畫過春宮圖。 在唐伯虎的畫作中,仕女圖占了較大的比例,其中不少作品以官妓為題材,如《孟蜀官妓圖》等,這樣的作品為世人提供了想象的空間,加之唐伯虎用色濃艷,更為世人的想象增添了一縷旖旎之色。 ![]() 想象的翅膀一旦張開,到底要飛向哪里,任誰也說不清楚。 唐伯虎在《言志》詩中說: 不煉金丹不坐禪,不為商賈不耕田。 閑來寫就青山賣,不使人間造孽錢。 詩里說得很明白:自己沒有僧道那樣的產業(yè),也不經商、不為農,就靠賣畫過日子。 于是,想象張開旖旎的翅膀,青山變成了春宮,落魄文人變成了文武雙全的富豪。 唐伯虎終其一生,也從沒過上文學作品中的豪奢生活。 他出生在一個商人家庭,家境雖然殷實,但社會地位卻不高。 所以,唐伯虎一出生就背負著光耀門楣的使命。 對于十六歲考取案首的唐伯虎來說,這應該是一個很好完成的任務,但不曾想,老天卻和他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 ![]() 在兩年的時間內,他的所有親人都離他而去,僅剩下一個弟弟和他相依為命。 來自命運的重擊讓他搖搖欲墜,就在他想徹底沉淪的時候,是好友祝枝山點醒了他:你光耀門楣的使命還沒有完成! 唐伯虎攬鏡自觀,才發(fā)現自己狼狽的樣子,他寫下了《白發(fā)》詩自勉: 清朝攬明鏡,元首有華絲。 愴然百感興,雨泣忽成悲。 憂思固逾度,榮衛(wèi)豈及衰? 夭壽不疑天,功名須壯時。 涼風中夜發(fā),皓月經天馳。 君子重言行,努力以自私。 于是,唐伯虎發(fā)奮苦讀,四年之后,得中應天府鄉(xiāng)試第一名,自此,世間有了唐解元。 二十八歲的年齡,風華正茂,本性狂傲的唐解元,變得更加狂浪,名利場中,他有些迷失了自己。
明 唐寅 一枝春圖 現實中的祝枝山,遠不像電影中那么猥瑣,他提醒唐伯虎,注意約束自己的行為、收斂自己的心性。 然而,志得意滿的唐解元,早已忘了命運當年的重擊,甚至對當年點醒自己的好友白眼相向。 正如俗話所說:天狂有雨,人狂有禍。 命運的屠刀再次向唐伯虎舉起。 唐伯虎得中解元之后,身邊聚攏的朋友魚龍混雜,生性疏狂的唐伯虎交友亦有泛濫之勢。 這時,一個名叫徐經的舉子,走進了唐伯虎的人生。 徐經出身于富豪之家,物質資源遠比已經落魄的唐伯虎豐富的多,唐伯虎著實得了不少實惠;而徐經慕唐伯虎之名,甘愿以些許物質資源換取唐伯虎的提點。 兩人結伴同行,各取所需,本是人之常情。 ![]() 不料世事無常,機緣巧合之下,唐伯虎牽涉進了徐經的科場舞弊案,不僅被下獄,還被取消了為官的資格。 這一舞弊案眾說紛紜,作為當事人的唐伯虎身在局中,更是不明所以。 只是待他出獄后卻發(fā)現物是人非,昔日的好友一哄而散。 唐伯虎苦笑著寫下了自己的憤恨與無奈: 驅馳南北罨頭塵,襤褸衣衫折角巾。 萬點落花俱是恨,滿杯明月即忘貧。 香燈不起維摩病,櫻筍難消谷雨春。 鏡里自看成一笑,半生傀儡局中人。 再次對鏡自顧,唐伯虎陷入了人生的迷茫,蹉跎半生,他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而活:是鮮衣怒馬、尋歡作樂,還是皓首窮經、科考功名? 他決定到名山大川中尋找答案。 繁華歷盡,已不再年少輕狂,名山大川中的游歷,讓唐伯虎堅定了做自己的信念。 遠行歸來,他選中了一個地方——桃花塢,在這里,他開始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桃花塢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 酒醒只來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 但愿老死花酒間,不愿鞠躬車馬前。 車塵馬足貴者趣,酒盞花枝貧賤緣。 若將富貴比貧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將花酒比車馬,他得驅馳我得閑。 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見五陵豪杰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貧賤何妨?瘋癲何傷?李太白做得了謫仙人,柳三變做得了白衣卿相,我唐伯虎為何做不得桃花仙人? ![]() 唐伯虎終是悟了,寄情于上水、縱情于酒色,這是何等的恬淡、豁達! 然而,唐解元終是悟不了。 面對寧王的邀請,唐解元動搖了,不知他封門閉院、別樹辭花的時候,是否亦如李太白一樣“仰天大笑出門去”,感慨“我輩豈是蓬蒿人”。 寧王的不臣之心昭然若揭,唐解元陷入了兩難之地:繼續(xù)追隨寧王,搏一個從龍之臣,是不忠君;協(xié)助平定叛亂,圖一個出將入相,是不忠主。 這兩難的選擇讓唐解元真的“瘋癲”了,也只有“瘋癲”之后,唐解元才是唐伯虎! 他選擇了逃避,逃避那個并不適合他的舞臺。 唐伯虎有急流勇退的智慧,卻少了一往無前的勇氣:年少輕狂、鮮衣怒馬時如是;初遭磨難、家破人亡時如是;含冤下獄、仕途無望時如是;寄情山水、歸隱桃源時亦如是。
明 唐寅 騎驢歸思圖 回到桃花塢,重啟庭院、再見桃花,只可惜桃花依舊,仙人已遠。 失意科場、錯付寧王,成了唐伯虎晚年的噩夢。 二十馀年別帝鄉(xiāng),夜來忽聞下科場。 午夜夢回,唐伯虎看著窗外飄零的桃花,終于發(fā)現,自己如武陵漁人一樣,欲再入桃花源已不可得! 嘉靖二年,唐伯虎留下了人生中最后一首詩: 生在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也何妨。 陽間地府俱相似,只當漂流在異鄉(xiāng)。 于貧寒中,唐伯虎離開了這個讓他痛苦、讓他瘋癲的世界,回望紅塵的最后一眼,他用豁達表達著自己的無奈:一葉浮萍,全無方向、四處漂泊。 ![]() 明 唐寅 溪山漁隱圖局部 至今仍記得,周星馳版的《唐伯虎點秋香》中,四大才子游春時唐伯虎在橋頭狂笑的畫面,在別人看來,他的樂而忘形羨煞旁人,只有他自己知道狂笑背后的苦楚。 歷史中的唐伯虎,或許也曾這樣笑過吧! 作者:三日離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