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回答: 要提高文字功底,我認(rèn)為可以從三個方面來提升:邏輯、情感、修辭。 邏輯第一,情感第二,修辭第三
(小伙伴@語梵的總結(jié)更棒?。?/span> 文字功底指的是什么?指的是從事文字工作所必須掌握的基本的知識和技能。 在這些必須掌握的基本的知識和技能當(dāng)中,邏輯是最根本的要求,其實是要真情實感才能真正打動人,最后才是修辭。而現(xiàn)實呢,很多人往往最重視修辭,以為只要修辭用得好就是文采好,就算好文章,其實這是誤解,下面我就來詳細(xì)說說。 一、符合邏輯是文章最基本的要求 一篇文章沒有邏輯,讀者是看不懂的。從大的方面來講,整個文章要符合邏輯。 一篇文章由中心思想、材料、結(jié)構(gòu)三要素組成。三者的關(guān)系是,所有的文字材料是圍繞中心思想,根據(jù)一定的邏輯結(jié)構(gòu)組合起來的。也就是說,你得按一定的順序或線索來展開內(nèi)容。 寫作是需要有商業(yè)思維的,文章就是你的產(chǎn)品(商品),生產(chǎn)制造商品是需要正確規(guī)范的流程的,否則生產(chǎn)出來的東西就不是合格的商品,沒人買(沒人讀)。 所以文章要有邏輯,文章的部分與部分之間、部分與整體之間要有內(nèi)在的聯(lián)系,以及外部形式的統(tǒng)一,要有條理,開頭說什么,正文說什么,結(jié)尾又要怎么說,都需要有規(guī)范,這樣文章的脈絡(luò)才夠清晰,別人才讀得明白。 那通常來講,文章的邏輯結(jié)構(gòu)是怎么樣的呢? 比如拿知乎上的內(nèi)容來講,我們寫一個回答,通??梢葬槍︻}主提出的問題從三個部分來解答: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 或者是像我這篇回答,結(jié)論先行,然后分述論點。 我這篇回答的結(jié)論是:邏輯第一,情感第二,修辭第三 分述論點很好理解,就是亮明觀點后,接下來分別從邏輯、情感、修辭三個方面一一闡述清楚即可。這就是我這篇回答的邏輯,相信這是比較好理解的。 同樣的道理,文章當(dāng)中的句子也是要講邏輯的,否則讀者同樣看不懂。 比如:今天天氣很好,小明下班了。 這就是缺乏邏輯的,天氣跟小明下班之間沒有內(nèi)在的聯(lián)系。 而改成:今天天氣很好,小明下班后去逛了會兒公園。 這就不一樣了對吧?因為天氣不錯,小明下班后逛公園了。 二、真情實感才能打動人 人有七情六欲,而文章正是表達(dá)這七情六欲,人有各種情緒,文章也是在表達(dá)情緒,但這情緒要真,才能讓讀者有感。 作者在寫作的時候有沒有用心,讀者是完全能夠體會到的。好的作家的文字是會說話的,讀的同時,我們大腦里也會畫面感出來。 我們來看魯迅先生的《故鄉(xiāng)》里,閏土的幾句話(只摘抄了閏土的幾句話,非原文順序):
這是少年閏土?;蠲撁摼褪且粋€特別有朝氣的少年,結(jié)識了情投意合的朋友,話也就特別多,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自己喜歡的,都告訴“我”。從“我”和閏土的對話里,我們能感受到兩個少年的喜悅。 那魯迅先生又是怎么寫中年閏土的呢?我們來看“我”和閏土的重逢,先是一段外貌描寫: 這來的便是閏土。雖然我一見便知道是閏土,但又不是我這記憶上的閏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jīng)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這我知道,在海邊種地的人,終日吹著海風(fēng),大抵是這樣的。他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手里提著一個紙包和一支長煙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接下來:
還未讀完,我們似乎也打了一個寒噤,我們也感覺到了,“我”和閏土之間已經(jīng)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 少年閏土是可愛、可親的,而中年閏土是可憐、可悲的。 少年閏土帶著希望,而中年閏土,一身的悲哀與無望。越讀越會讓人生出一絲惆悵…… 《故鄉(xiāng)》里寫楊二嫂也是經(jīng)典,其圓規(guī)形象可謂刻骨三分。 另外像張愛玲也是傳情達(dá)意的頂級高手,比如《傾城之戀》《金鎖記》《沉香屑》等,簡直有毒,女性讀者是很容易把自己代入女主角,與之共情的。 總之,文章要有真實、真摯的情感表達(dá),才容易讓讀者產(chǎn)生共鳴。 三、好作家大多善用修辭手法 在具體講修辭手法之前,我想有必要說一說,題主所說的大白話的問題,其實大白話也能寫出好文章。 并不是一定要用華麗的辭藻才能成就好文章,實際上很多大作家的作品里,語言都是非常樸素的,平實的。 比如大家都有共識的,汪曾祺先生的散文,語言都非常質(zhì)樸,都是大白話。 當(dāng)然,使用修辭也不是說就一定是華麗,而是恰到好處。修辭用得好,讀者是更容易代入作品當(dāng)中的。 修辭是指在寫作的時候,利用多種語言手段,讓文章達(dá)到盡可能好的表達(dá)效果。 修辭包括比喻、擬人、夸張、排比、對偶等。 就說比喻吧,朱自清先生有個觀點,他把比喻分為兩類:即“近取譬”和“遠(yuǎn)取譬”。“近取譬”多是取形似,而“遠(yuǎn)取譬”則是取神似。 “遠(yuǎn)取譬”才是上佳,用不是很像的東西進(jìn)行類比,用陌生的東西進(jìn)行類比。 就拿朱自清先生的《河塘月色》來說:
葉子比作舞女的裙,這算是形似,荷花呢,是明珠、是星星、是美人也是形似。而把清香比作高樓上渺茫的歌聲,這就非常的絕妙了。 再比如錢鐘書,也是擅長用比喻的頂級高手。他對比喻的運用是突破傳統(tǒng)的,他非常擅長用抽象的事物來比喻具體的事物,或者是用具體的事物比喻抽象的事情。 在他的《圍城》里有很多令人叫絕的比喻。 一開篇就有:
夜是抽象的事物,而浸了油的紙,一下子就具體了,似乎觸手可及,能把夜摸到。
用飯里的砂礫,魚刺來比喻惡毒,讓人意料不到的痛。 再比如鮑小姐穿衣較為裸露,錢鐘書將之喻為真理,就是用抽象的事物來比喻具體的事物。 總之呢,要提高文字功底,唯有多讀多寫,多讀好的作品,經(jīng)典作品,看好的作家們是如何寫作的。 而且,寫作是實踐性的活動,沒有實踐提升就無從談起,所以動筆去寫才是唯一的出路,我自己也正在這條路上不斷求索著~ 以上,希望能幫助到你。我是@沙栗,愛讀童話的吃貨,多平臺簽約作者,寫作課導(dǎo)師,閱讀推廣人。 今天依然是人像,今天依然是人像。今天依舊是人像,有時候AI好像跟人鬧著玩一樣,同樣的咒語(指令),你給AI好幾次,竟然每次畫出來的都完全不同。 大家來找茬,今天的人像哪里不對?來評論區(qū)留言~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