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前551年,比李耳晚了差不多20年降生的孔子名丘,出身在日漸走向沒落的東周時期,年輕時有感于大周王朝仍然繼承和發(fā)揚夏桀商湯的分封制,以至于繼續(xù)陷入諸侯亂象而禮樂崩壞,各諸侯忘記了周武王(?―公元前1043年)滅夏商舊朝殘暴奴隸制度的初心,覺得需要重新思考君臣民的關系,以期建立一套更先進的政治治理學說來指導國家,認為“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于是把周文王編撰的本為卜卦之用的《周易》重新解說推演編撰為通俗易懂的《易傳 》十翼,也有認為是孔子后學完成最后的編撰,后世把《周易》和《易傳》合二為一為《易經》,成為中華文明的源頭典籍之一。 《易經》首次明確了研究萬物的方法需要具備“象、數(shù)、理、占”四要數(shù)這一橫貫古今的唯物科學觀,對萬物的客觀準確觀測方法為易象,這催生古代天文學農學工學誕生;對萬物的觀測的如實記錄的方法為易數(shù),由此誕生了中國古代數(shù)學;對萬物的觀測記錄進行歸納總結成一般規(guī)律為易理,在造就了先秦諸子百家,尤以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醫(yī)家,兵家,農家,雜家等為首的九大學術流派,成為中華文明延綿至今的思想源泉;根據(jù)某事物的易理進行該事物的推斷為易占,這催生了古代占卜學物理學化學中醫(yī)學等的誕生。 孔子以“天道”(亦稱“天”,與老子的“道”的概念類似)來推衍“人道”(即人的整體思維模式),用陰陽、乾坤、剛柔的對立統(tǒng)一來解釋宇宙萬物和人類社會的一切變化。它特別強調了宇宙變化生生不已的性質,強調“物極必反,居安思?!保^“一陰一陽為之道”。 孔子把《周易》的“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yè)”這種以箸求卦的過程進行理論化,進而提出宇宙生成觀,認為“天”(神格化為昊天神或昊天上帝)是為宇宙萬物主宰,為創(chuàng)造之源,為不可強行干預之事物運行規(guī)律(這和李耳之“道”的概念是不同的),認為人道是天道的具象,天命(天道之意志)是不可違的,所謂“順天者(善)昌,逆天者(惡)亡”。孔子希望以“仁、義、禮”(孔子思想的核心)教化民眾要“克己復禮”以恢復“性本善”(順天命)的本能,特別強調君臣民都要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愛仁政思想。 孔子晚年吸收《周易》中“天、人、道、德、節(jié)、謙、中”等思想,整理編撰“《詩》、《書》、《易》、《禮》、《樂》、《春秋》”等“六經”傳授世人,首次以私塾形式廣收弟子并傳授原本為士大夫階層才學習的“六藝”技能。其日常言談舉止和教學內容被其弟子以問答形式編撰為《論語》,從而開創(chuàng)了對后世影響深遠的政治學說---儒學,與道學一起被譽為中華文明最重要的2大傳統(tǒng)文化,尊為儒家的始祖,儒圣。 公元前372年,比莊子(約公元前369年—約公元前286年)大3歲的孟子名柯,字子輿也在循孔子的“有教無類”,大辦私塾游歷各國,力圖將孔子的政治理論和治國理念轉化為具體的國家治理主張,并推行于天下。極力宣揚“性本善”. 孟子對儒學的一大貢獻是把孔子的“仁、義、禮”發(fā)展到“仁義禮智”四心(四維),“智”表意為“知日”(日即太陽代表天道),所以“知天道而明是非對錯也”是為“智”,欲窮“智”必持“義”,所謂“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故孟子將“義”上升為“舍生取義”的儒家最高的道德標準,徹底摒棄了“強者為尊”的奴隸文化。 孟子的另一貢獻是把孔子“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消極出世觀,發(fā)展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積極出世觀,把孔子的順天命思想進一步發(fā)展為順天命也順民意的天人思想,提倡“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價值觀。孟子門下弟子以散文形式將其言行編撰為《孟子》,被后世譽為與孔子的《論語》齊名的儒家核心典籍(儒家四書之一),奉為儒家亞圣 在董仲舒之前,另一位在后世同時被法家和儒家排斥,實為可與孔孟并列的儒家代表人物的荀子名況,字卿(前313年—前238年),其一生崇尚孔子,但與孟子不同的是,荀子認為儒學之所以長期得不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國君主的認可,是因為“性本惡”而非孔孟認為的“性本善”,這幾乎動搖了孔孟的教化基礎,為后世儒家嫌棄。 孟子的積極入世觀比之孔子的消極入世觀雖有進步,但還不夠,因而荀子依據(jù)“性本惡”的道德觀對孔孟的宇宙觀、認識論、政治論進行重新論證,認為虞舜政權固然循黃老道學的自然無為而治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仍然需要“君要而臣詳”,即要循一定法度以使帝王官員臣民等各司其職,故要“隆禮重法,禮法并施”,這極大地完善了儒家辯證經世治國觀,另外荀子還把孔孟的“知天命,順天命”改造為天人相分,即天道和人道是獨立運行,一方面“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強調天的自然屬性,另一方面“制天命而用之”強調人道可以認識天道,進而利用天道來為人服務。 荀子的上述兩個觀點把儒家的思想推到了現(xiàn)代辯證唯物主義的理論高度,可惜,太超前于當時的時代,以至于與后世儒教創(chuàng)始人董仲舒的“天人感應”的治世觀嚴重沖突而備受儒家的排斥。更為被后世儒家不喜的是荀子把以“仁義”治國的孔孟不愿提及“帝王之術”進行了系統(tǒng)的完善并公開傳授弟子,這無疑把儒家經世治國的雙面性暴露于天下。荀子的處事修身觀“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為“性本惡”論的經世名言,這簡直是把后世儒家的朱程理學提前千年在案板上揉捻。其主要著作《荀子》《勸學》《仁學》對孔孟儒學的批判性繼承和發(fā)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其兼容并包的歷史繼承觀為后世新儒家和法家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荀子的弟子李斯(?~前208年)和韓非(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繼承其政治觀點先后相助秦王嬴政。李斯攜“帝王之術”助秦完成大一統(tǒng)但也因人品太爛不但殘害同門韓非還篡改遺詔,慫恿秦王'焚書坑儒獨尊法家“致秦朝二世而滅,故李斯貴為中國第一任宰相,也被法家和儒家排斥。 韓非因著書立說比之李斯早就聲名遠播,以寓言傳說散文故事編撰《韓非子》,是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于一身的法家思想大成之作(包含《孤憤》《五蠹du》《說難》《說林》《內儲》),著名成語故事“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諱疾忌醫(yī)”“濫竽充數(shù)”“老馬識途都出自該書。韓非反對儒家的“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明確提出“以法為本,依法治國”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觀點。不過在秦滅韓后,因韓非的著作獲得秦王高度認可,李斯害怕其同門韓非受秦王重用而設計加害。 可以說法家不爽荀子一是其大儒身份培養(yǎng)出法家奠基級的弟子韓非,實在是打法家的臉。二是培養(yǎng)出了一個同門相殘的法家敗類李斯。 那么儒家不爽荀子一是因為儒教創(chuàng)始人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和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幾乎是反向而行,二是想用“性本惡”代替孔孟的“性本善”,動搖了孔孟的教化理論的基石。三是儒家的大儒教出的2個弟子竟然成了法家的代表人物。 |
|
|
來自: timtxu > 《心靈、婚戀與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