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及陳涉起,沛令欲以沛應之。掾、主吏蕭何、曹參曰:“君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聽。愿君召諸亡在外者,可得數百人,因劫眾,眾不敢不聽。” 乃令樊噲召劉季。劉季之眾已數十百人矣;沛令后悔,恐其有變,乃閉城城守,欲誅蕭、曹。 蕭、曹恐,逾城保劉季。劉季乃書帛射城上,遺沛父老,為陳利害。 父老乃率子弟共殺沛令,開門迎劉季,立以為沛公。蕭、曹等為收沛子弟,得三千人,以應諸侯。 熊逸老師講解 1.在蕭何曹參的建議下,沛縣令派樊噲請劉邦回來脅迫沛縣子弟一起響應陳勝。但轉身就后悔了,緊閉城門嚴防劉邦。 劉邦在碭山一帶落草為寇,沛中常有子弟投奔,漸漸地從十幾人發(fā)展成幾百人規(guī)模。這時,陳涉造反波及到沛縣,劉邦的機會也就來了。 沛縣令為自己都身家性命著想,也想吃飯砸鍋,扯旗造反,這時蕭何、曹參給沛縣令出主意,說請流亡外地的沛縣子弟回來,以他們?yōu)榛颈P,脅迫大家一起造反。沛縣令同意了,讓樊噲去召集劉邦。 但是很快,沛縣令就回過味來了,覺得可能被蕭何、曹參賣了,于是下令封城,準備殺掉這兩人,同時嚴防劉邦。 一、蕭何、曹參都是沛縣人,也都與劉邦相熟,劉邦沒當亭長時,蕭何就常常幫他,當亭長之后,也把劉邦當做大哥對待。劉邦去咸陽出差,蕭何的賀禮不是一般的三,而是五。這幾個人好得就差穿一條褲子,對比起來,沛縣令就只是一個空降的外人。 二、劉邦也成了氣候。流亡在外的沛縣人,都聽劉邦的,劉邦手下已經有幾百號人了,一但進沛縣,劉邦就是一家獨大,無人能制衡。有軍心,有民意基礎,還有官吏的擁戴,對比起來,沛縣令就只剩一個空頭縣令身份,生死盡操人手。 在中央集權下,地方官不僅需要外派,而且還會隔幾年就做調動。缺點很明顯,地方官沒有歸屬感,有責任心的就攢攢資歷,爭取向上爬,沒責任心的,就“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而有優(yōu)點也很明顯,一方面可以防止地方官做大,藩王造反,藩鎮(zhèn)割據,都是因為地方勢力長期做大引起的。另一方面,好用方便,皇帝給地方官壓力,地方官就會加大對地方的盤剝,而皇帝一旦意識到民怨沸騰到臨界點,就可以輕輕松松的殺幾個官員,作為泄壓閥,這樣既緩解民間怨氣,凸顯皇恩浩蕩,同時,該汲取的資源也沒有少。 面對沛縣令的背刺,劉邦的應對,也很簡單,射箭書向沛縣父老子弟陳訴利弊即可。結果如劉邦所料,沛縣父老殺了沛縣令,擁戴劉邦為沛公。這也展示了劉邦的戰(zhàn)略眼光,能夠很清晰的看到趨勢的發(fā)展。看到趨勢,順應趨勢,鯉魚能躍龍門;看不清大勢,逆勢而為,終歸是螳臂當車。 這里還有個細節(jié),《史記》原文,稱呼沛縣令是沛令,而對劉邦,是沛公,一字之差,卻是兩個官制。縣令是秦制,縣公是楚制,說明當地人的身份認同:我們是楚人,不是秦人。 《史記》里還要個細節(jié),劉邦被公推為大哥,其中有個原因是蕭何、曹參等文官怕死,怕被株連九族,于是心里打個小算盤,要是成了,攀龍附鳳,也可以盡享榮華富貴;要是造反不成,也可以把罪推到劉邦身上,殺了劉邦投誠也不失為一條退路。 性格決定命運,在回顧歷史的走向時,常常就是關鍵時刻,關鍵人物的一個決策影響歷史走向。若不是劉邦領頭,蕭何、曹參等人領頭,沛縣這個小團體不知最終會走向何方,可能是被項羽收編,也許在某處戰(zhàn)役中不團滅,也有可能新開一個漢朝等等。歷史有的時候很像波函數,不坍縮,就不知道他最終會呈現什么樣的結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