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8月27日,歷時21天,劉鄧大軍最終千里挺進大別山,揭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戰(zhàn)略進攻的序幕,是解放戰(zhàn)爭的一個偉大轉折。
那你知道,赫赫有名的大別山究竟在哪嗎?為何劉鄧二人要帶領12萬主力,越過重重天險,朝大別山進軍?挺進大別山究竟有何意義?

千里挺進,生死抉擇
大別山,位于安徽、河南以及湖北三省交界之處,雖體量不大,東西主脈長度僅有270公里左右,但是論起戰(zhàn)略地位,那是兵家必爭之地。
連接三省就不必多說了,更關鍵的是大別山余脈向西北順延,能和秦嶺交接,往東北望去,又與皖南山脈隔江對峙。
可以說,大別山加上我們上面所提到的諸多山脈,直接將長江中下游一分為二,而大別山作為長江流經(jīng)的最后一座大山,占據(jù)著制高點,戰(zhàn)略地位可想而知。
所謂的“萬里長江,至此封喉”,也是由此而來。
除此之外,大別山區(qū)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山高林密,非常適合部隊隱蔽集結和迂回包圍。

占此一山,便能夠挾制三省要地,這一點在抗戰(zhàn)中就有了充分的體現(xiàn)。
因此在1947年7月23日,毛主席提出致電劉伯承和鄧小平,
“下決心不要后方,以半個月行程,直出大別山。”
一開始的時候,大家都不是很同意這個意見,陳粟二人建議內(nèi)線作戰(zhàn),劉鄧二人則是建議先打兩個月的隴海路。
因為當時想要進軍大別山必然要經(jīng)過黃河泛濫區(qū),到時候行軍困難重武器都得丟掉。
另外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主力部隊剛剛經(jīng)過一個月的連續(xù)作戰(zhàn),應該先整頓一下。

在7月29日的回電中,毛主席同意了大家的看法,但是本著把控全局的理念,毛主席還是特意給劉鄧二人發(fā)出了一份3A級密電。
要知道,這是當時中央方面最緊急與秘密的電報,而且是由毛主席親自發(fā)出,可見其分量。
至于內(nèi)容也很簡單,可以囊括為6個字,“陜北甚為困難”。
收到這份電報后,劉鄧二人深深感受到了軍委中央以及毛主席對他們寄以的重望,立即回電,休整半月后,便會全力停進大別山。
實際上,他們并沒有休整到半個月,只休整了一個星期左右,從8月7日開始,劉鄧大軍就開始向大別山區(qū)域挺進了。
而此去千里,他們不僅面臨著黃泛區(qū)、沙河、渦河、汝河以及淮河等五道天塹,后面還有國民黨十幾個旅的追兵。

眾志成城,越過黃泛區(qū)
劉鄧大軍想要千里躍進大別山,面臨的第1個難關機就是號稱死亡區(qū)的黃泛區(qū)。
1938年蔣介石為了阻撓日軍推進,直接派人炸開了花園口的黃河大堤,黃河水潰堤而出,自此便有了號稱死亡區(qū)的洪澇地帶。
雖說隨著時間過去,那里已經(jīng)變成了一片死水,但是想穿過去依舊非常困難。
那些被水淹沒的地方就不用說了,依稀間只能看到一些坍塌的屋脊。
便是那些水已經(jīng)退去的地方,也是一片片的爛泥,人走在上面,前腳剛出后腳就陷了進去。
為了渡過黃泛區(qū),劉鄧大軍不得已留下了一些重武器,可即便如此,想要順利度過去,也沒那么容易,好在周邊民眾給予了他們大量支持。

每當劉鄧大軍抵達一地,當?shù)厝藛T并緊急動員取來捐獻大樹、桐油,以及其他許多物資。
有的人為了造船,連家里的門板、老人的壽材都拿了出來,可見態(tài)度。
不僅如此,民眾還給部隊捐獻了大量的擔架、車輛、牲畜以及糧食,甚至連村子里為數(shù)不多的青壯年,也都加入隊伍一起南下……
正因為大家眾志成城,所以才有了后來的千里大躍進!
與此同時,為了給劉鄧大軍南進打配合,陳賡、謝富治等人還指揮著一部分軍隊挺進了豫西,粟裕等人則是指揮部隊進入了豫皖蘇地區(qū)。
這三支部隊互為犄角,大大分擔了國民黨的阻擊力量。

當蔣介石真正意識到劉鄧大軍南下的戰(zhàn)略意圖,想要組織大規(guī)模封鎖攔截時,已經(jīng)為時晚矣,劉鄧大軍已經(jīng)順利度過了沙河地區(qū)。
據(jù)說美軍顧問組的魏德邁將軍,在8月24日離華前,曾經(jīng)就此事嘲笑過蔣介石,
“共軍一槍不發(fā),攻破了可第40萬大軍的東方馬奇諾防線,順帶著還消滅了9個半旅的國軍,這哪是在逃竄,這分明就是在反攻!”
魏德邁離去,蔣介石也氣得不輕,這也為他后來被氣到去廬山養(yǎng)病,埋下了伏筆。
然而,這并不是說劉鄧大軍越過了防范區(qū)就安全了,因為在他們的前面還有國軍布置嚴密的“汝河防線”。

汝河作為淮河支流,水流雖然不大,平均寬度也只有60米,但是卻水深堤抖,根本就無法徒步越過,要想快速穿過去,就只能走南岸的汝南埠地區(qū)。
國軍方面自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因此早早就趕到了汝河南岸,不僅占領渡口,而且毀掉了所有民船,準備在那里等待劉鄧大軍“自投羅網(wǎng)”。
結果他們沒想到的是,我軍在抵達汝河后,發(fā)現(xiàn)了國軍的提前部署,于是決定派遣先頭部隊不惜一切代價從北岸先行渡河,然后搭建浮橋,讓大部隊過去。
雖然國民黨軍隊后來發(fā)現(xiàn)了我軍,并進行了瘋狂阻擊,但最終還是被我軍打退,先頭部隊成功抵達對岸,隨后浮橋搭好,我軍一邊血戰(zhàn)一邊渡河。
那是最危急的時刻,為了鼓舞士氣,旅長和政委當時都已經(jīng)帶隊往前沖,各級干部和共產(chǎn)黨員更是停在了隊伍的最前面,誓要壓下國軍反撲。

在作戰(zhàn)過程中,我軍的渡河浮橋一度被國軍用炮火打斷,但是工兵連的干部們帶頭跳下河去搶修,最終還是保證隊伍在下午4點左右,全部渡河成功。
在部隊抵達彭店后,劉鄧親自接見了前線指揮員,對此戰(zhàn)有給予了高度評價,
“這一仗打得好,打仗就是這樣,關鍵時候只有勇猛才能戰(zhàn)勝敵人!”
徒涉淮河,挺進成功
等到渡過汝河過后,擋在部隊前面的天選就只有一條了,那就是淮河。
經(jīng)過兩天多的行軍之后,劉鄧大軍順利拿下了淮河北岸的縣城,也占領了數(shù)個渡口。
可這時候就有一個問題擺在我覺得面前,沒有船這淮河該怎么過?

要知道在當時的劉鄧大軍中,有很多都是北方人,基本上都不會游泳,恰好8月份的淮河又正值雨季時分,河深水急,貿(mào)然渡河恐怕十分危險。
可是倘若選擇留下來,慢慢造船卻也不妥,因為當時敵人的先頭部隊,距離我軍僅僅只有15公里左右了。
危急關頭,鄧小平提議,由劉伯承指揮過河,而他和李達則是在后面阻擊國民黨的追兵。
負責指揮過河的劉伯承來到了淮河邊,當即便有干部上來跟他表示,
“淮河水深,恐怕不能徒涉?!?/p>
可是劉伯承是不甘心這樣放棄的,于是他親自登上竹排,手拿竹竿,來到淮河水上探測水深。

沒過多久他就眼前一亮,然后發(fā)布口令,
“水不太深,立即渡河!”
戰(zhàn)士們二話不說便準備趟過去,恰好當時天亮十分,河水又開始退潮了,士兵們居然真的順利地渡過了淮河。
要知道自此之前,就算是當?shù)厝艘捕紱]有一個敢這么做的。
也難怪劉伯承事后會說,
“干事情是要細心些的,否則粗枝大葉就要害死人?!?/p>
等到我軍全部渡河不久,國軍也趕了上來,只不過望著洶涌的河水,他們踟躕了。

因為河水突然又開始上漲,上游又恰好下來了一波洪峰,這下子淮河是徹底沒辦法徒涉了。
但國民黨士兵們卻暗暗松了口氣,即無奈又慶幸。
無奈的是他們一來河水就漲,儼然是淮河都在幫助劉鄧大軍,而慶幸的是他們不用冒著生命危險渡河,也不用在此跟劉鄧大軍交手了。
渡過了這最后一道天險后,大別山便盡在眼前了,劉鄧大軍很快進入了大別山山區(qū),完成了組織上交付的這次“千里躍進大別山”的戰(zhàn)略任務。

其實,在正式開始朝著大別山進軍之前,劉鄧等人以及毛主席也是沒有太大把握的,他們甚至提前做好了三種預案:
第一,部隊到不了大別山。
第二,部隊到了大別山,但是卻站不住腳,返回根據(jù)地打游擊。
第三,部隊抵達大別山,并在那里扎下根來。
但8月27日,劉鄧大軍順利挺進大別山,如一柄尖刀般的刺進了國民黨的胸膛,為牽扯國民黨軍隊、順利展開淮海戰(zhàn)役,作出了巨大貢獻。
而當劉鄧大軍成功挺進大別山的消息傳到陜北時,毛主席欣喜地表示,“自劉鄧南征后,我們的革命戰(zhàn)爭,才在歷史上第一次轉為戰(zhàn)略進攻!”
然而,在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這件事上,也有一部分人持不同看法。

那就是“這次行動是得不償失的”,因為單從殺傷和俘獲數(shù)據(jù)上來看,這次挺進似乎并不值得。
可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千里躍進大別山的意義
如果單單只是講究繳獲了多少槍炮、俘虜了多少人馬,那么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的確是意義不大的。
但正如陳毅所說,
“我們對于軍事上的勝利,首先要從戰(zhàn)略估計起,其次才是戰(zhàn)役和戰(zhàn)術的勝利。”
“如果戰(zhàn)略上失敗,戰(zhàn)役戰(zhàn)術的勝利不能改變戰(zhàn)爭局勢?!?/p>

那么什么是戰(zhàn)略勝利,什么又是戰(zhàn)役戰(zhàn)術上的勝利呢?
以劉鄧大軍拉扯國民黨力量、盤活全局為例,能達到這一目的就是戰(zhàn)略上的勝利。
至于后者就更簡單了,能繳獲很多物資,殺傷很多敵人,這就是戰(zhàn)役戰(zhàn)術上的勝利。
毛主席也曾發(fā)表過和陳毅類似的觀點,
“繳獲多少,這是戰(zhàn)役戰(zhàn)術問題,如果單看這一點就以為滿足,不解決戰(zhàn)略問題,你還是要失敗的”。
由此,就不得不提及前面談到的至關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想好問題。
解放戰(zhàn)爭爆發(fā)后,解放區(qū)經(jīng)過一年的作戰(zhàn),雖然取得了很大的勝利,但是也在人力和物力消耗了很多。

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不僅讓蔣介石如梗在喉,牽扯了國民黨大量兵力,給陜北地區(qū)解了圍,與此同時也解決了解放區(qū)后勤補給困難的問題。
這是一舉多得,是戰(zhàn)略上的勝利,是盤活全局的一招妙棋,同時也是戰(zhàn)略反攻的一道序幕。
這時候如果我們還把目光局限在繳獲和殺傷上,就太過狹隘了。
如果當時沒有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把陳粟等人帶領的軍隊依舊留在內(nèi)心作戰(zhàn),那么能不能打勝仗呢?
答案是肯定的。
但是就像陳毅所說的那樣,我們固然還能打些勝仗,消滅敵人幾個軍,但是這種行為所造成的戰(zhàn)略上的失敗是難以彌補的。

所以劉鄧挺進大別山,不僅僅是讓他們?nèi)ゴ髣e山地區(qū)作戰(zhàn),更是一種“跳出去”的嘗試,當時跳出去果然是危險的,但是不跳出去,恐怕失敗在所難免。
革命先輩不畏艱難率領挺進大別山,并在之后的戰(zhàn)爭中用鮮血為我們鑄造了如今的錦繡山河,“巍巍大別山,錚錚英雄魂”,如今的盛世繁華如你們所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