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道為何,沒做什么,卻覺得累,工作效率特別低。明明有很多事要做,可就是沒有動力,莫名的心累。 干脆停下來,靜一靜。突然想起前些天讀的一首禪詩,找來再讀一讀,感覺心舒服多了。 在此,分享給大家,詩名為《題破山寺后禪院》,詩曰: 題破山寺后禪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 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常建。 他一生仕途不盡如意,常以游覽名山勝景自娛自樂。 這首詩是他游覽破山寺后禪院時所寫,具體的創(chuàng)作時間已無從確證了。 詩中提到的破山寺又名為興福寺,在江蘇省常熟市虞山北麓,建于南朝時代。唐朝的時候,該寺已屬古寺。 因為寺坐落在破龍澗旁,所以稱為“破山寺”。 我們一起來看看這詩里面寫了什么。 清晨時分,我登上破山,走進(jìn)興福寺。 正好是紅日初升,朝陽透過薄薄的晨霧,照耀著山上的樹木。 高高的樹木,陽光并不強(qiáng)烈,一種朦朧舒爽的意境,讓人心曠神怡。 我穿過曲折的竹林小徑,來到幽深的后院,發(fā)現(xiàn)唱經(jīng)禮佛的禪房掩映在后院花叢樹林深處,環(huán)境幽雅,景色宜人,仿佛進(jìn)入了仙境。 如此美妙的環(huán)境,我驚嘆不已,深深地陶醉在其中,欣賞著這仙境般的美景。 我抬頭看那寺后的青山,在陽光映照下,煥發(fā)出光彩,更加的迷人了。 好一派山光明媚,令人陶醉,連飛鳥也愉悅起來。叢林里的鳥兒在盡情地飛鳴歌唱。 伴隨著歡快的鳥鳴聲,我走到水潭邊。潭水清澈如明鏡,只見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倒映在水中,湛然空明。 人心也隨之變得空靈,心中的所有塵世的雜念頓時清空,只有寧靜美好的大自然占據(jù)著內(nèi)心,人和大自然融為一體。 此時此刻,萬籟俱寂,一片寧靜,只有遠(yuǎn)遠(yuǎn)傳來的鐘磬聲。 鐘聲悠揚和諧,隨風(fēng)飄來,很舒服,很舒服。 這是一首意境唯美的詩作,頗具禪意,而且從中產(chǎn)生了“曲徑通幽”和“萬籟俱寂”兩個成語,流傳至今。 筆調(diào)簡潔樸素,意境絕妙,詩的前四句是以寫景為主,后四句以寫所感為重,有景有情,混合其中。 表面上來看,這是題詠佛寺禪院的詩作,實際上是抒發(fā)詩人忘卻了世俗,寄情于山水的隱逸情懷,對高遠(yuǎn)境界的向往與追求。 詩人常建向我們描繪了一個花木蔥蘢,幽深靜謐的妙境,如遠(yuǎn)離凡塵俗世的仙境一般。 整首詩中,我特別喜歡“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中的“幽”意境,還有“山光悅鳥性”中的山光。雖然只有簡短的詩句描述,卻將景色描寫得絕妙無比,難以用言語來贊美它的絕妙,只能用心去體會。 面對這樣的妙景,人的情緒也變得平穩(wěn)了。凡塵俗世的紛紛擾擾,都在這曲徑通幽、山光水色之間排遣出去了。 當(dāng)我讀到“潭影空人心”時,仿佛自己也身處那潭清澈的水邊,內(nèi)心如明凈的潭水一般平靜,空空如也,整個人得到了放空。 剎那間,萬籟俱寂,卻并非悄無聲息,仿佛有鐘聲在心中蕩漾。 這詩感染力實在是太強(qiáng)大了,一下子把人帶入了詩的意境之中,讓疲憊的我得到了排遣。 閉上眼睛,那清幽美妙的古寺后禪院浮現(xiàn)在我的腦海之中,仿佛自己也置身于早晨的破山寺后禪院,清新空氣,靜謐的環(huán)境,讓我感受到無比清凈,浮躁的內(nèi)心也安靜了下來,心如止水,感覺很舒服、很舒服。 心累了、煩了,不妨讀讀這首詩吧,一切的雜念瞬間清空,心靜如水,舒服至極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