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痙者, 筋病強勁不柔和也。 甚者,頭動搖,背反張,腳攣急,口噤 齒。 按 經(jīng)言∶諸暴強直,皆屬于風。 又言∶痙,筋之病,寒則反折筋急。 又言∶諸痙項強,皆屬于濕。 考 《金匱》論痙。亦以風、寒、濕立言。 謂∶太陽病icon發(fā)熱無汗為剛痙,太陽病發(fā)熱汗出為柔痙。 又謂∶太陽病發(fā)熱脈沉而細者,名為痙,為難治。 蓋太陰濕邪,淫于太陽,故令背項強直。 若寒、濕相合,則成剛痙。 風、濕相合,則成柔痙。 以太陽為病,而見太陰賊克之脈,故曰難治。 徐忠可注云∶痙雖概為風、寒、濕所中,然原其因,多由亡血,筋無所榮,故邪得以襲之。 故仲景icon撤消痙病之由,而曰∶太陽病發(fā)汗太多,因致痙。 夫風病下之則痙,復發(fā)汗必拘急,瘡家發(fā)汗則痙。 雖汗下后,或有邪乘,總由陰虛液脫筋燥致痙,則一也。 此丹溪論治痙,所以有不可純用風藥之戒。 景岳注《內經(jīng)》,亦言肝主筋,其化風,故諸暴強直,皆屬于風,非外來之風。 內風多燥,若與風劑則益燥,宜補陰以制陽,養(yǎng)榮以潤燥。 故有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說也。 《千金icon》謂∶溫病熱入腎中,亦為痙, 小兒癇熱盛,亦為痙, 俱當養(yǎng)陰清熱潤燥。 蓋痙病皆屬陰虛液脫筋燥所致。 忠可之說,深得病情, 所以產(chǎn)后及金瘡折傷,失血過多,癰疽膿潰之后,每有此癥,亦宜養(yǎng)陰清熱潤燥為主。 或金瘡所傷,癰疽icon潰后,冒風致痙者,即所謂破傷風icon也。 當養(yǎng)血疏風,方為善治。 產(chǎn)后血舍空虛,外風襲入而成痙者,即《金匱》所言∶新產(chǎn)血虛icon,多汗出,易中風,故令病痙是也。宜海藏防風icon當歸為主治之。 嘉言謂∶ 庸愚不知此癥, 昔賢各從血舍驅風,自有成法可遵。 輒稱產(chǎn)后驚風,妄用鎮(zhèn)驚之藥。 千中千死而不悟,深為可慨。 又小兒體脆神怯,不耐外感壯熱,多如痙病,后世妄以驚風立名,不治外淫之邪,反投金石腦麝等藥,鎮(zhèn)墜外邪,深入臟腑,亦千中千死,此通國所當共禁。 沈氏謂∶此乃少陰、少陽icon客邪所至,為驚為螈,感冒熱邪所致,實非驚風,并非痙病,治者審焉。 養(yǎng)陰清熱潤燥湯〔見燥?!?/span> 二地〔補陰涼血。〕 二冬〔清熱潤燥?!?/span> 山藥icon〔補脾潤燥?!?/span> 黑芝麻 肉蓯蓉icon 牛乳〔補血潤燥?!?/span> 治汗、下后,產(chǎn)后及金瘡折傷,失血過多,癰疽潰后,一切發(fā)痙,可用此方。 宜加牛膝icon〔入肝養(yǎng)血,拘攣可解?!?/span> 木瓜icon〔入肝養(yǎng)筋,緩急皆宜?!?/span> 豬脂〔甘寒潤燥養(yǎng)筋?!?/span> 羚羊角icon〔入血除熱舒筋?!?/span> 汗多酌加參、芪 、〔實表斂汗?!?/span> 棗、芍?!彩贞帞亢?。〕 此養(yǎng)血清熱之劑,須對癥加減,活潑潑地用之可也。 按, 嘉言云∶痙病之壞,不出亡陰亡陽兩途。 亡陰者,精血津液素虧,不能榮養(yǎng)其筋脈,此宜急救其陰。 亦間有亡陽者,陽氣素虛,不能充養(yǎng)柔和其筋脈,此宜急救其陽,參、芪 之品,在所必用。以氣主煦之,故益氣則津自生也。 海藏防風當歸湯 治汗下后及產(chǎn)后,中〔同傷?!筹L病痙。并一切破傷風發(fā)痙。 防風〔風藥之潤劑,故用以疏風。〕 當歸 地黃icon〔養(yǎng)血?!?/span> 川芎〔治一切風,一切血?!?/span> 宜加荊芥〔能入血分而驅風?!?/span> 秦艽 甘菊 胡麻icon〔養(yǎng)血驅風?!?/span> 黑豆icon〔活血散風?!?/span> 竹瀝〔逐痰除熱,產(chǎn)后及小兒中風,并破傷風發(fā)痙皆用。〕 此養(yǎng)血疏風之劑,果有冒風的癥,可用此加減治之。 熱而痙者死。〔此系熱極生風,大傷陰血而然,既熱且痙,乃為死候?!?/span> 痙病有灸瘡難治?!不馃醿仁?,陰血太虧故也?!?/span> |
|
|
來自: 道佛儒醫(yī)舊葫蘆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