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說過了一組“雙橋”,今天再來講講不遠處的另一對。 主角之一,就是大新橋巷西端的新橋。
![]() · 新橋位于大新橋巷巷口 新橋在《平江圖》被標為北張家橋,清同治《蘇州府志》稱其為新橋。 · 修整過的新橋 新橋俗稱為小新橋,因為蘇州還有一座大新橋。新橋于1960年重建,1984年修建為單孔條石平橋,橋面由原橋石構建,六條石梁并列組成橋面,條石疊砌橋臺,欄板也為條石。
![]() · 新橋邊的眾安橋 大新橋與旁邊的眾安橋也呈犄角狀,形成了“雙橋”結構。眾安橋原來叫眾善橋,在《平江圖》上也有記載。這座橋在清代重建,1983年改建拓寬。 ![]() ![]() · 新橋橋堍的古老護欄條石上, 有“通濟橋”字樣 但眾安橋并不是新橋的“官配”。仔細觀察會發(fā)現(xiàn),新橋橋堍邊的一塊護欄條石上,刻有“通濟橋”三個字。那是因為20世紀80年代,重建老橋時,使用了附近老橋的構件。 · 如今的通濟橋承受著車來車往 而真正的通濟橋,是大新橋巷的東端起點。 這座通濟橋始建于明萬歷年間,明《水道圖》標注通濟橋,清《姑蘇城圖》標注新造橋。清宣統(tǒng)《吳縣志稿》記載:“通濟橋,俗名新造橋?!?/span>民國《吳縣志》記載:“通濟橋,在青邱倉西,清嘉慶二年重建?!?/span> ![]() · 通濟橋下,流水人家的盡頭是新橋 民國7年(1918),通濟橋由石拱橋改為石梁橋。20世紀80年代末又經過拓建,原來的單孔條石平橋成為鋼筋混凝土平橋。不過如今的通濟橋依舊有花崗石橋欄,欄板上雕有紋飾,兩側各有4根望柱,并刻有簡單的圖案。只是武康石橫條等遺物被移至他處了。至于移到了哪兒,你應該想到了。 來源:《姑蘇古城》微信公眾號 2022-08-0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