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姑蘇晚報》2022年01月17日 B05版 潘君明 蘇州河道縱橫,密如蛛網(wǎng)。河多必定橋多,現(xiàn)在城內(nèi)外的橋梁,有許多是宋代始建的。 唐以前的橋梁,大多是木橋。白居易詩云“紅欄三百九十橋”,這“紅欄”指的是紅漆橋欄。到了宋代,人們認識到木橋容易損壞,遂“以石代木”,改用石料筑橋,橋墩用石塊疊砌,橋面用條石鋪設(shè),橋欄用石條裝飾。不僅壯實牢固,使用年限延長,而且可以雕刻各種圖案,古樸美觀。明盧熊《蘇州府志·第六卷·橋梁》序曰:“自宋以來,皆疊石甃甓,堅巧細密,始不用紅欄矣?!?/p> 宋橋造型優(yōu)美,以拱橋為主,有單孔、雙孔、三孔以至五孔者,以及長條石鋪的平橋,有雙條石、三條石、五條石不等。在橋欄及望柱上雕刻動物花卉以及其他吉祥圖案,望柱上雕獅子,或蹲或坐,或抱小獅或弄繡球,姿態(tài)各異。在橋上刻名,也始于宋代。雖然,歷經(jīng)歲月滄桑,現(xiàn)在留下的原始宋橋已不多見,但蘇州城很多橋梁始建于宋代是無疑的,有不少橋梁還遺有宋代痕跡,非常寶貴。 蘇州城內(nèi)主要河道有“三橫”“四直”(現(xiàn)為三直),城外除大運河之外,還有胥江、婁江、山塘河、葑門塘等河流,在這些河道上,宋代建的橋梁也很多。本文只是舉例。 城內(nèi)第一至第四直河的宋橋 歌薰橋,原名明澤橋,跨城內(nèi)第一直河(學(xué)士河)。宋皇祐五年(1053)建。宋《平江圖》上注“明澤橋”。明《姑蘇志·卷第十九·橋梁上》:“明澤橋,西河上,皇祐五年建,景定五年重修,劉震孫題名立石其上,今名過軍橋。以路通盤閶,為士卒經(jīng)由之地也?!鼻濉豆锰K城圖》標注“歌勛橋”。1940年改建為鋼筋混凝土平橋。1984年重建,為單孔鋼筋混凝土平橋,長11.5米,寬31米,定名歌薰橋。 來遠橋,跨城內(nèi)第一直河(學(xué)士河)。宋紹興年間(1131—1163)在胥門外建姑蘇館同時建造。姑蘇館是專門接待屬國信使和往來達官顯宦之處,建筑雄冠三吳。此橋在姑蘇館側(cè)畔,取《論語》“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句意,題名“來遠橋”。明成化十三年(1477)重建,為花崗石、青石結(jié)構(gòu),石級單孔拱橋。1998年重修,將橋向南移至壽寧弄西口,徑對古胥門?,F(xiàn)橋為單孔花崗石拱橋,長10米,寬5米,跨徑5.9米。橋西堍南北兩側(cè)均有引橋,花崗石實腹橋欄高0.6米,南北各10根望柱,欄板上雕刻飛鳥、花卉圖案。 校場橋,跨城內(nèi)第二直河(平門河)。原名西教場橋,訛名高長橋、高尚橋。建于宋代。據(jù)《宋平江城坊考》云:此橋即宋《平江圖》上所標的鴻橋。此處原為一塊寬闊的場地,適宜軍隊訓(xùn)練。南宋建都杭州,在蘇州駐扎禁軍,禁軍常在場上操練,遂名“教場”。橋在教場之西,故名。原為石橋,1927年重建,改為單孔鋼筋水泥平橋,長7米,寬5.5米,跨度3.8米,現(xiàn)基本維持原貌。 大郎橋,跨城內(nèi)第三直河(臨頓河)。宋慶歷二年(1042)建。1982年改建為單孔石板平橋,長8.5米,寬3.4米,跨徑6.5米。其建筑特色是橋堍枕石層層向河心挑出,旨在縮短跨徑,增強石梁的抗折力,是單孔石板橋的一種變化。花崗石雕橋欄,望柱一側(cè)書寫橋名。 醋坊橋,跨城內(nèi)第三直河(臨頓河)。宋治平二年(1065),由道士方希辨、孔應(yīng)期募建。重建醋坊橋碑記云:“治平乙巳歲八月十五日,勸募天慶觀主兼監(jiān)庫道士方希辨題,都勸緣觀內(nèi)道正賜紫孔應(yīng)期立石?!痹撎帪楣俜劫u醋所在地,故名。后多次重建。1982年改建為單孔鋼筋混凝土平橋。1999年重修,為單孔鋼筋混凝土平橋,長7.15米,寬18.9米,跨徑6米。花崗石雕雙龍戲珠欄桿,望柱一側(cè)書寫橋名,另一側(cè)書寫建橋年月。 望星橋,跨城內(nèi)第四直河(盛家?guī)Ш樱┠隙?。宋紹定二年(1229)建,原名望信橋,外來客船停泊于橋下,旅人在此等候家信,故名。宋《平江圖》標名“望信橋”。王謇《宋平江城坊考·卷三》石刻云:“望信橋,乃姑蘇東南隅之要津,于紹定己丑孟冬上浣吉日鼎新畢工……” 壽星橋,跨城內(nèi)第四直河(官太尉河)。宋紹興十年(1140)建。清《吳門表隱·卷十》稱:“壽星橋有瓷壽星像,宋紹興十年,俚人疏河時得之,遂建橋立廟祀之?!惫拭麎坌菢?。橋用武康石砌就。橋為東西向單孔石橋,全長18.4米,中寬2.9米,凈跨4.7米,矢高2.6米,兩坡設(shè)有踏步各十五級。此橋至今已有870余年,可稱得上橋中壽星了。歷代雖有修建,但保留宋代的原石較多,看起來古樸凝重。1965年,鄰近的百獅子橋塌毀,將其雕獅橋欄移置于此橋,舞獅依稀可見。1982年,蘇州市政府公布其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整修后,橋畔豎有《重修壽星橋記》。 雪糕橋,跨城內(nèi)第四直河(平江河)。始建于紹定年間。宋《平江圖》《吳郡志》有著錄。《紅蘭逸乘》云:“昔張孝子摶雪為糕以奉親,所居在蕭家巷,祠亦在焉?!毕鄠鬟@位孝子逝世后,里人將其就地安葬,后在墓旁立祠祭祀,并以孝子的事跡,將蕭家巷口小石橋命名為雪糕橋。其事跡為《二十四孝》之一。1985年按照歷史原貌修建,為單孔花崗石石板平橋,長9.9米,寬3.6米,跨徑2.6米,橋上再建長廊及廟堂,匾額“玉檀閣”。石雕橋欄,中間書寫橋名。 潘家橋,跨城內(nèi)第四直河(平江河)。始建于北宋年間。北宋大臣章綡居此,在附近造橋,稱章家橋。元末,張土誠婿潘元紹居此,后歸潘時用,稱“潘家橋”。1981年由蘇州市地名辦定為“潘家橋”。1984年重建,為單孔石級拱橋,長16.72米,寬2.8米,跨徑6米?;◢徥駥嵏箻驒?,南北各有8根望柱,中間橋額刻五個圓圈,內(nèi)刻有“重建潘家橋”字樣。 城內(nèi)第一至第三橫河的宋橋 香花橋,跨城內(nèi)第一橫河(桃花塢河),建于宋前期。宋《平江圖》有著錄。明《姑蘇志·卷十九·橋梁上》載:“香花橋,在報恩寺前,一名永安橋?!庇序\禮佛、香花鋪地之意。明萬歷八年(1580)重建為石板橋。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修,橋面鋪石板三塊,兩旁有石欄桿。清《吳門表隱·卷七》載:“北寺前香花橋水底,更有一橋迭之。嘉慶初,開河競見橋面石。”可能是舊橋。1981年改建拓寬,現(xiàn)為單孔鋼筋混凝土拱橋,長17米,寬32.7米,跨徑8米,花崗石鏤空橋欄,高0.85米,東西兩側(cè)橋欄望柱上刻有石獅八對。 太平橋,跨城內(nèi)第二橫河(干將河)。宋皇祐五年(1053)建。原為石板 單孔平橋,橋北有太平坊,故名。1993年拓寬干將路時,改建為水泥板梁橋,花崗石橋欄。 升龍橋,跨城內(nèi)第二橫河(干將河)。建于宋代。因橋北有萬壽禪寺,原稱萬壽寺前橋。明《姑蘇志·卷十九·橋梁上》稱:“萬壽寺前橋,今改為升龍橋?!爆F(xiàn)為石級單孔拱橋,臥條石橋欄。長18米,基部寬4.5米,頂部寬3.2米,跨徑4.5米,矢高3.2米。兩坡步階各16級。原帶有斜形,1994年改筑干將東路時,隨干將河取直,并北移10米,按原結(jié)構(gòu)重建,這是干將河上現(xiàn)存唯一的一座古石橋。 顧亭橋,跨城內(nèi)第二橫河(干將河)。宋端平二年(1235)建。宋《平江圖》作“顧庭橋”。宋《吳郡志》作“顧亭橋”。相傳宋代有顧亭居于此,并舍全部家產(chǎn)獨建此橋。原為石拱橋,1994年拓寬干將路時,重建為單孔石拱橋,花崗石橋欄,長12.8米,寬8米,跨徑8米。 大云橋,跨城內(nèi)南園河。始建于宋嘉祐三年(1058),因橋北有大云庵,故名“大云橋”。王謇《宋平江城坊考》載:“大云橋側(cè),有磚刻'宋嘉祐三年七月募建,寶祐二年三月募修’,元大德三年己亥四月里人重建。” 1990年拓寬烏鵲橋路時重建,為鋼筋水泥板梁平橋。 城外河道的宋橋 半塘橋,跨閶門外山塘河。建于宋天禧四年(1020)。初建時為雙橋模式,其引橋名彩云橋,因近彩云里而得名,兩橋緊靠,時有混稱。兩橋與廣福橋組成“工”字形平面,這在古代造橋史上極為罕見。宋政和元年(1111)重建,后多次修建。1975年改建為鋼筋混凝土單孔橋,裝鐵欄桿,長7.9米,寬3米,跨徑7.4米。后為居民出行方便,將半塘橋和廣福橋搬掉石級,降下坡度,再把彩云橋坡度拉平,鋪上幾塊石板,利于行車。但古橋舊貌已全無。 青山橋,跨閶門外山塘河支流青山橋浜。建于宋。曾名白云橋,清乾隆《蘇州府志》:“白云橋,在白公橋西。”橋址所在地山清水秀,故名“青山橋”。1986年整修,為單孔石板石欄平橋。 綠水橋,跨閶門外山塘河北支流綠水橋浜。建于宋,初名“普福橋”,因橋址在青山橋西,青山綠水,周圍自然環(huán)境良好,故定名為“綠水橋”,與青山橋為姐妹橋。 錢萬里橋,跨閶門外運河支流十字洋河。始建于宋。宋《平江圖》標注“錢賣女橋”。清《吳門表隱·卷十》載:“錢萬二橋,宋善士錢萬二創(chuàng)建?!泵耖g口語誤傳為“錢萬里橋”。清同治年間改建為木板橋。光緒元年(1875)由滬寧鐵路總辦資助,翻建拓寬為鋼筋混凝土橋。2009年重建,為三孔鋼筋混凝土梁橋,長58米,寬47米,跨徑48米。 吳門橋,跨盤門外運河之上。宋元豐七年(1084)建,一位姓石的富戶出資在盤門外西南向建造了一座石橋,人稱“新橋”。因北岸兩座木橋與南岸一座石橋相連,俗稱“三條橋”。宋《吳郡圖經(jīng)續(xù)記》云:“新橋,在盤門外,自郡南出,徒行趨諸鄉(xiāng)至木瀆者,每過運河,須舟以濟。又當(dāng)兩派交流之間,頗為深廣,故自昔未有為梁者。今太守朝議章公下車,有石氏建請出錢造橋者,公立限督之,即日而裁,逾時而畢。橫絕漫流,分而三橋,往來便之?!彼谓ㄑ姿哪辏?130)金兵南下,橋被損壞。紹定年間,原有的三座橋已不能滿足日益繁忙的水陸交通需要,于是蘇州地方官拆除舊橋,重新建起了氣勢雄偉的三孔石級拱橋,定名為“吳門橋”。清同治十一年壬申夏四月重建,成為現(xiàn)今的單孔橋,現(xiàn)橋梁全長66.2米,面寬4.8米,凈跨10米,矢高9.85米,南北兩坡各鋪設(shè)石踏步50級。在橋洞砌有纖夫走道,這在全國也極為罕見。2006年,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省文物保護單位。 永安橋,俗稱里跨塘橋??鐘溟T外婁江。清《吳門表隱·卷七》記載:“婁門永安橋,宋慶元時建。明萬歷九年,里紳蔣二南重建。國朝康熙十九年(1680),僧惟悅、蔣德埈倡建。道光元年(1821),里人重修。十六年,石韞玉、程仁藻、仁霈、吳蔚林、曹文熙、俞孝庭、包汝霖等捐募重修,顧震濤記?!?/p>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