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問:平時當有情緒出來后,我們事后會去想這個情緒是如何出來的?是什么原因引發(fā)的,需不需要對這個情緒進行分析? 老師:不、不、沒有必要,實際上當你要去分析這個情緒和感受的話,反而會使自己更加去認同心意創(chuàng)造的這個虛幻的世界,。當我們的心意想要去弄明白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時候,這就意味著我們的心意想要去改變這個不好的東西,也就是說明心意在作出抵抗,當我們心意中每個念頭出現(xiàn)時,隨著每個念頭的出現(xiàn),在我們的身體和心意當中,都會有相應感受和情緒出現(xiàn),如果你曾經(jīng)對過去發(fā)生的某件事憤怒或者悲傷的話,一旦我們不能完全去感受,想要去壓抑這不好的情緒和念頭時,它們會積蓄在我們的身體當中,就像被我們拒絕了的小孩一樣,而這個小孩一直是存活在體內(nèi)的,一直成長著的,直到我們?nèi)娜?/span>地接納了這個小孩本身的時候,那些被壓抑的情緒與感受才能夠從心意的世界被釋放出來。一個小孩在哭的時候就是想要抓住你的注意力,當你發(fā)現(xiàn)他在哭,直到你注意到小孩在哭時,然后你對他笑讓他不要哭了才行。如果你在念頌的話,試圖去忽略、壓抑這些念頭、情緒,那它們是永遠不會離開的;如果我們想要去逃避或者分析這些情緒時,反而會更增加這虛幻的認同;當我們處在當下的時候,當這些念頭和感受出現(xiàn)的時候,關于過去的這些念頭,未被解決的情緒,我們并不需要去分析它們,不需要去捜尋它們,而無論腦海里,心意里出現(xiàn)什么東西,我們都要與它共存在當下的時刻,不帶任何有批評情緒、不會想要去擺脫掉這些情緒、也不會想要去弄明白為什么有這些情緒;而這也是奎師那所說的,與這些情緒、心意平等地在一起,在整本《博伽梵歌》中奎師那都在強調(diào),在好和壞當中,保持平穩(wěn)的狀態(tài),以及在幸福、痛苦之中保持平衡狀態(tài),我們僅僅要做的是,作為處在這一刻的觀察者。在心意當中的念頭和情緒出現(xiàn)或消失時,我們不會去認同這些念頭與情緒;也不會去加強對這些念頭與情緒的認同;而后我們心里的這個模式最終就會消失。要學會怎樣做到這點,這就是我們接下來課程主要談到的內(nèi)容。 問:其實已經(jīng)明白應該怎么做,但總是會回到以前的模式里面去,要做到是一個過程對嗎? 答:是的,確實沒有辦法把覺知一直放在當下這一刻,而且也并不需要一直把注意力放在當下,并不是這樣的。只要知道怎樣做到把覺知放到當下,以及在每天盡量多的時間里選擇把自己的知覺放在當下的這一刻,并不是要一直做到,比如只是幾秒鐘、一分種、兩分種短暫時刻去練習就可以了,在逐漸適應、熟練這個過程的時候,你會體會到什么是真正的覺醒了。當有足夠多練習時,你就能發(fā)展出更高的意識層面,幫助你去辨別心意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念頭、虛幻世界,并且也能給予足夠的靈性力量,放下消極這些不好的東西。在這個過程中有些心意的問題很快就能放下,有些心意的問題可能得用上一生的時間去做這種練習從而真正地放下它們。當你真正能體驗到活在當下時,你就能逐漸地讓自己更加穩(wěn)定地得處在這種狀態(tài)之中了,然后你的人生就會越來越光明了。
|
|
|
來自: 中醫(yī)明醫(yī)名方館 > 《教育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