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和國勛章是我國的最高榮譽勛章。 截止到目前為止,僅有9人獲得了這枚勛章。 其中就包括袁隆平、鐘南山等,我們大家耳熟能詳?shù)拇砣宋铩?/p>
共和國勛章 當然,還有一些科學家雖然現(xiàn)在很少有人提到他們的姓名。 但他們對國家所做的貢獻,卻也不容小覷,甚至一度影響至今。 于敏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于敏 在研制核武器的權(quán)威物理學家中,雖然于敏是幾乎唯一一個沒有出國留學的。 但他在氫彈研究過程中做出的重要貢獻,卻是其他大部分科學家都無可比擬的。 憑借著重大研究成果,于敏在國內(nèi)科學界享有巨大的聲譽,甚至還被冠以了“中國氫彈之父”的稱號。
中國第一枚氫彈爆炸 而美國軍界同樣也對他評價極高,說他一人就可以抵得過十個集團軍! 那么,“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到底有多牛呢? 一切從白紙開始時間回到1926年,于敏出生在河北省寧河縣(后來的天津市寧河區(qū))的一個普通家庭。
童年時期于敏(圖源央視科教頻道節(jié)目截圖) 1931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 此時年僅5歲的于敏,還并不知道戰(zhàn)爭意味著什么。 但隨著戰(zhàn)爭的打響,無數(shù)人慘死在侵略者的槍炮之下,新聞報紙上每天都充斥著陰霾……
抗日戰(zhàn)爭 7歲那年他開始上學,從小天資聰慧的他,在學習上根本不需要父母過多的督促,而他的成績也一直在班級里名列前茅。 他的記憶力非常好,很多晦澀難懂的課文,別的同學可能要花上幾天時間才能熟背,但他幾乎是看上幾遍就能做到熟背。 過目不忘這個成語,用在他身上也再合適不過。
于敏 這也為他后來在氫彈的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提供了先決條件。 當然,這也都是后話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于敏開始認識到戰(zhàn)爭的殘酷。因此,他跟身邊很多同學一樣,發(fā)誓長大后一定要報效祖國,打跑侵略者。 1944年,18歲的于敏憑借著優(yōu)異的學習成績,考上了北大工學院。
北大 在北大學習期間,他的學習能力同樣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據(jù)了解,有一次代數(shù)考試的題目非常難,很多題目甚至都已經(jīng)超綱,在這次考試中整個北大數(shù)學系的平均成績才不到20分。 但于敏卻拿到了滿分的成績,這樣的數(shù)學天賦著實驚艷了所有人。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他進入北大學習的次年,也就是1945年,美國將兩枚原子彈分別投向了日本的廣島和長崎。 這兩枚原子彈的爆炸,其威力之大,直接震驚了全世界,而這也順勢鎖定了日本在二戰(zhàn)中的敗局。
遭受原子彈爆炸襲擊的日本廣島 看到新聞后,于敏終于找到了自己未來的方向,那就是對核武器的研究。 于是,于敏毅然選擇從工學院,轉(zhuǎn)到了理學院從“0”開始學習物理,并將自己的專業(yè)方向,定為了量子場論的理論物理。 可以這么說,于敏對高等物理的學習,幾乎是從一張白紙開始的,而后來,他對核能方面的研究,也更是從白紙開始的…… 地道的“國產(chǎn)科學家”1950年,為了響應(yīng)毛主席的號召,錢三強帶頭成立了“近代物理研究所”。 根本目的是研究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核彈、氫彈。
錢三強 于敏第一個加入了研究團隊,但是由于他所學的專業(yè)是量子場論的理論物理,這跟核物理學的學術(shù)方向完全不同。 為此,于敏不得不從“0”開始學習核物理學。 憑借著強大的學習能力,經(jīng)過幾年的深耕后,于敏再次成為了核物理學專業(yè)的佼佼者。 而隨著多篇相關(guān)專業(yè)論文的發(fā)表,他在核物理學方面的建樹,甚至一度震驚了全世界。
于敏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絕大部分的核物理學專家,都是通過在國外留學學到的“本事”,但于敏卻是純粹的“國產(chǎn)的本事”。 在一次學術(shù)交流過程中,他曾被問到是從國外哪所大學畢業(yè)的,對此,他笑著答道:
于敏的成就1960年年底,在錢三強的帶領(lǐng)下,一批青年科研人才開始了對氫彈技術(shù)的理論探索,其中就包括于敏在內(nèi)。
于敏 他們的這項研究項目,在當時是絕對保密的,所有人為此甚至都必須隱姓埋名。 當然這還并不是最難的,最難的是對氫彈技術(shù)的研發(fā)。 當時全中國只有一臺每秒萬次的電子管計算機,而其95%的時間都分配給了原子彈的計算,留給氫彈的計算時間,只有5%。
電子管計算機 為此,于敏團隊不得已只能憑借人手一把計算尺,廢寢忘食地計算。 而此時,于敏天生超強的記憶力恰好派上了用場,每個數(shù)字他都牢牢刻在腦海,這對整個計算工作來說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僅用了4年時間,于敏等人就發(fā)表了69篇相關(guān)研究報告,對氫彈研究起到了至關(guān)重要的基礎(chǔ)作用。
于敏 后來,于敏更是憑借中國獨有的“于敏構(gòu)型”的提出,在氫彈研究領(lǐng)域震驚了世界。 “于敏構(gòu)型”的提出,不僅直接將中國氫彈的研發(fā)徹底提上了日程,更是將氫彈儲存的消耗降到了最低。 截止到今天為止,“于敏構(gòu)型”都是最前沿的科學理論之一。
于敏手稿 1967年6月17日,伴隨著羅布泊上巨大蘑菇云的升起,中國第一枚氫彈試爆成功。 這枚氫彈的研發(fā),最離不開的大功臣絕對是于敏。
中國第一枚氫彈試爆成功 當然,氫彈研發(fā)成功后,于敏也并未因此沾沾自喜。 而是轉(zhuǎn)身繼續(xù)投入到了更深入的研究項目當中,包括對慣性約束聚變的研究等等…… 寫在最后隱姓埋名28年后,于敏的身份終于公開。 在這28年的歲月里,他真正填補了中國原子彈理論的空白,是實至名歸的中國氫彈之父。
于敏 但是在這段時間里,他也有很多遺憾。 最大的遺憾就是愧對自己的妻子孫玉芹,就連妻子的生產(chǎn)他都因為工作原因錯過。
于敏與妻子孫玉芹合影
于敏與妻子孫玉芹合影 2012年,孫玉芹因病去世,于敏自責地流下眼淚,說:
2019年,妻子去世7年后,于敏也緊跟著去了那邊與她“團聚”。 享年93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