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情還要從一篇文章說起。無意中看到一篇文章,媽媽在輔導孩子學習,看孩子把字拼音都搞錯了,媽媽一再的糾正,孩子說不過媽媽,直接丟出課本,指給媽媽正確答案,媽媽看了都懵了。 原來錯的不是孩子,是媽媽自己?媽媽仔細的看了又看,這幾個平時容易出錯的地方,不就是小時候多少同學被老師揪著耳朵耳提面命,一而再再而三的叮囑的地方嗎?早都記在了骨頭了,忘不了了。 可這正版課本,答案怎么全是自己小時候被罰出錯的?媽媽徹底懷疑人生了。我看了之后也不淡定了,原來在現(xiàn)代,我是個文盲啊。 我也開始懷疑人生,是我沒文化還是我老年癡呆健忘了? 你們快給我看看,是不是我真的生病了! 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我小時候學的是行(hang),現(xiàn)在小學課本,行(xing)。 翻開小學課本,你就會清楚的看到小學課本上杜甫的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xing)白鷺上青天, 假如我的記憶沒出錯,當時老師一直教的是一行(hang)白鷺,這個'行”我們理解的是排列單位,讀作“hang”,如果讀作“xing”,那不就變成動詞了。 如行走,行動,行為等,在這里如果理解成飛行中的白鷺,也算說得通,湊合用吧,所以,專家說一行(xing)白鷺上青天就一行吧,我忍了。 可是遠上寒山石徑斜(xie)是?一騎(qi)紅塵妃子笑又是?我迷糊了,這都是些什么鬼? 杜牧的《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押韻是詩的基本特征,格律詩讀斜(xie)不押韻,我不知道專家是怎么理解的,我們學的時候老師教的是石徑斜(xia),讀作xia和家,花就押韻了,斜讀作xia不是諧音,是古已有之。 而我們現(xiàn)代專家現(xiàn)在把xia改成了xie,就失去了古代詩詞的韻味了,而且?guī)弊x作(xia)字的詩詞太多了,那這些詩詞都將失去古詩的韻味,這是對歷史文化的不尊重。 還有下面一句,白云生處有人家,記得我們學的時候可是白云深處有人家。我好想請問一下專家,你這樣改讀音,問過原作者了嗎?你就不怕老祖宗氣得出來家法伺候你嗎?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其實課文里讀音改變的還有很多,完全顛覆了我的認知,以前那些諧音什么的,在現(xiàn)代學生教程里卻是錯誤的,當年教我們語文的老師,難道是個假老師? 比如杜牧的《過華清宮絕句三首》: 長安回望繡成堆, 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 無人知是荔枝來。 '一騎(qi)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這個讀音原來是讀“ji”,作名詞,表示馬匹的單位,現(xiàn)在小學生的課本標注的讀音是“qi”,從名詞變成了動詞,真不懂專家如何翻譯這個句。 一騎上滾滾煙塵,楊貴妃就忍不住笑了嗎? 哦!開心的,有荔枝吃了。 這樣變化的讀音還有很多: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shuāi)。” 以前我們讀“cui”;老師說幾千遍,不能讀錯,錯了打手板板。 說客”的“說”原來讀“shuì”,但現(xiàn)在規(guī)定讀“shuō”,另外還有說(shuō)服。 “粳米”的“粳”原來讀“jīng”,但現(xiàn)在要讀“gěng”。 呆板”本來讀 ái bǎn,現(xiàn)在音更改為 dāi bǎn。 鐵騎(tiě jì)是古代發(fā)音,現(xiàn)在統(tǒng)一發(fā)音為“qí” ” ,如:輕騎,車騎,驃騎 。 不知道 以前的語文老師看到了,會不會嗷嗷大哭,不識字了啦! 古代文化被這些現(xiàn)代專家,教授改的早已面貌全非,專家為了迎合大眾,強行篡改古代文化和傳統(tǒng),是不是缺少了一些嚴謹和科學性呢? 難道我們真的需要與時俱進,傳統(tǒng)文化改成現(xiàn)代文明?那我們學歷史的意義何在? 而我們這些知識早就固化的家長,是否還能教孩子們?因為我們自己也需要重新來過,在教孩子的時候,是不是要先把我們以前的語文老師畫個圈圈罵一遍呢? 對此你有什么看法?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