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敘述】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日“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fù)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jì)。 ![]() 【翻譯】視而無所見,這叫作“夷”。我們能看見的東西,是因為它有顏色,如果它失去顏色,我們就看不見,這叫作“無色曰夷”;聽而無所聞,這叫作“?!?;觸摸而無所得,什么都摸不著,這叫作“微”。 對于“夷”“?!薄拔ⅰ边@三者不能再刨根問底了,因為它無形無聲無色,是混而為一的,像“道”一樣。往上面看不顯光明,往下面看也不覺陰暗,渺茫幽遠(yuǎn),惚惚恍恍的不可名狀,又復(fù)歸于無形的狀態(tài)。 ![]() 這就叫作沒有形狀的形狀,沒有物象的物象,所以它惚惚恍恍。迎著它看,看不到它的頭,在它后面跟著看,看不到它的尾。 一旦執(zhí)守古來就存在的“道”,就可以駕馭今天的萬事萬物;可以了解宇宙的來龍去脈,這就是“道”的規(guī)律及本質(zhì)。 ![]() 【精解】這一章,是老子對“道”的描述,既講了“道”是什么樣子的,也講了如何運用“道”的規(guī)律。“道”是什么樣子的呢? 這其實很難描述,因為“道”是虛無縹緲的,它無聲、無色、無形,我們無法看到、聽到、摸到、感知到,但是“道”又的確是真實存在著的,而且它每時每刻都在按照自身獨有的規(guī)律運動。 “道”雖然很難描述,但也并非不可描述。雖然“道”無聲、無色、無形,三者不能分辨清楚,但仍然可以勉強分辨清楚,至少老子就做到了這點。 ![]() 在老子看來,“道”具有虛無、混一、長存三大特點:虛無,是指“道”是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的,也就是無色、無聲、無形的,非人們感官所能感知的,是一種超經(jīng)驗的存在;混一,是指道體混而為一,不可致詰;長存,是指道雖然不為人所見,其存在卻又能為人所感知到。 因此,老子將“道”歸納為:“道”既是一種狀態(tài),是物質(zhì)世界的實體、宇宙的本原,又是一種規(guī)律,即支配萬物運作變化的力量。老子認(rèn)為,只要體悟了“道”,遵循早已存在的“道”來管理今天的天下國家,就能使我們通曉徹悟世間萬物的根本來處,進(jìn)而能綱舉目張,駕馭世間萬物了。 本章是繼第一章、第六章、第八章后對“道”的表述。第六章、第八章是比喻性的表述,本章和第二十一章是抽象性的解說。本章和第二十一章中的“惚恍”似乎描述了光速恒定原理和量子不確定性原理,老子清楚地告訴人們“道”就反映在這個“惚恍”里面。 而后老子繼續(xù)描述“惚恍”:“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這是對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最早的精彩描述。“惚兮恍兮”是光的一種狀態(tài),“其中有象”,象是虛的,虛的是波;“恍兮惚兮”又是光的另一種狀態(tài),“其中有物”,物是實的,實的是粒子。 接下來更是令人膛目結(jié)舌:“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薄榜骸?/strong>是小,“冥”是暗、不是很黑的意思,“其中有精華”,這精華是非常真實的。 ![]() 是不是很眼熟?嘿嘿,這里描寫的是黑洞!奇哉!老子與現(xiàn)代天文物理學(xué)家霍金時隔2500多年,居然思想相通!這就是“執(zhí)古之道,御今之有”! 《道德經(jīng)》所體現(xiàn)的太極文化含有豐富的自然哲學(xué)成分,但它還不是科學(xué)。它雖然不是科學(xué),卻打開了通往科學(xué)的大門。其中許多描述同現(xiàn)代的量子力學(xué)近似,極大地啟迪了科學(xué)家們。 據(jù)說,愛因斯坦書架上有一本《道德經(jīng)》的德文譯本,由于多次翻閱,書的文本已經(jīng)破舊不堪。是不是可以說,或許愛因斯坦從《道德經(jīng)》中獲得了他從事科研的某些靈感?難怪老子斷言:“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strong> |
|
|
來自: 庭前春雪 > 《道德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