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時代,我們住在平房大雜院,每到晚上八九點鐘,特別是在冬日里,總能聽到一人在街道上大聲、持續(xù)、拉長聲吆喝:“磕——灰!” 何謂“磕灰”?磕灰是當時清潔工作的一種,即為居民收走拌有爐灰的糞便。早年,天津民居多為平房,比如老城廂、南市一帶,還有我們住的河北區(qū)小王莊等地,平房密集,擁擠不堪。老房子既無自來水,更無下水道,街面上公廁極少,如廁需走很遠,才能尋到一處。建造民居,必須要解決人們?nèi)鐜鷨栴},于是建房者就在院中一角落,設一個簡易的、僅能容一人蹲起的茅廁,里面放上一個大木桶,供全院人輪流使用。記得幼時與鄰里小朋友玩兒捉迷藏,常常藏于廁所里。 獨居四合院的人家,其茅廁講究多了,往往在靠房山處建一間正式的房子,比住房要矮小一些,以便來客使用時易于辨識,并有通風窗戶,工整私密。 那時,家家燒煤球做飯、取暖,燒過的煤球便成了爐灰,具有很好的吸水性,堆于茅廁旁,來人如廁,鋪在木桶里,輪番使用,如此則解決了人們的如廁問題。收取糞便之人,我們稱之為“磕灰的”,他拉著一輛平板車,上面有兩個高大鐵桶,用來裝載各院子傾倒摻有爐灰的大小便。夏天在外面乘涼,老遠就能聽到磕灰的吆喝聲,于是大人們提前拿出垃圾桶,等在道邊傾倒。 冬日里寒風呼嘯,各家門窗緊閉,沒有路燈,一片漆黑,磕灰人的吆喝聲,大人們常常聽不到,尤其住在院子深處的住戶,更聽不到;如此一來,很容易錯過磕灰的,我們家住在院子門口兒,加之小孩子耳朵靈敏,聽到后馬上告訴父親或兄長,他們就去取出茅廁里垃圾已滿的木桶,傾倒在磕灰者的鐵桶里,并將木桶使勁磕一磕,以便將木桶里的垃圾傾倒徹底。 上世紀60年代,天津市胡昭衡市長號召全市人民大搞愛國衛(wèi)生運動,規(guī)定每月最后的周日,為全市環(huán)境衛(wèi)生法定時間,他身穿工作服、帶頭勞動,并親自到過南市一帶磕灰,受到市民的尊敬和好評。 “磕灰”始于何時,不得而知,至少有近百年的歷史。我們住的民居群老房子,是民國大總統(tǒng)曹錕為了招待、留宿全國各地來訪客人而建的,緊鄰曹家花園,朝向新開河。那時,走出院子,就能看到東流河水和兩岸垂柳。大約上世紀70年代,公廁陸續(xù)多了起來,“磕灰”現(xiàn)象在天津消失了;到了90年代,我們家原來老房子那一帶已變成了快速路。 現(xiàn)如今,我們都居住在現(xiàn)代化的樓房里,房間有廁所,生活很方便?!翱幕摇眱H成為六十多歲人腦海里的記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