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道是人生除了生死,再無大事。因此,古往今來,無論智賢,還是凡愚,大家其實都挺想看破生死的。 然而真正能看破的,又有幾個人呢! 于是,久而久之,我們中國人就形成了這樣一種默契: 只談生,不談死。 畢竟一個新生命的到來,總是讓人欣喜的,可舊生命的離去,卻總有著無盡的凄苦。 因而,敢于直面這份凄苦的人,又豈能是一般人。 想必也需要莫大的勇氣和豁達。 可是,在這種勇氣和豁達的背后,他們內(nèi)心里的真實想法,又是什么樣的呢? ![]() 臨路歌(唐)李白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余風(fēng)激兮萬世,游扶桑兮掛石袂。 后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據(jù)說,這是李白臨終前,寫的最后一首古風(fēng)詩歌。 又名“臨終歌”。 當時的李白,雖然才62歲,但卻已疾病纏身,寄居在他的一個族叔,也就是當涂縣令李陽冰的家里。 在生命即將結(jié)束時,回想起自己這一生。 感覺就像一只大鵬鳥,本來是“摶扶搖而上九萬里”高空的,誰知卻中途摧折,再也無力實現(xiàn)人生的理想了。 而今,自己即將離開人世,就如同大鵬鳥從高空墜落。 只可惜自己,沒有麒麟那樣的好命,還有孔子為他哭泣。現(xiàn)在孔子早已死了,還有誰為自己而痛哭流涕呢! 這就是李白臨終時,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 看來灑脫如李白,豁達如李白,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內(nèi)心里也不是了無遺憾。 或許,這就是人生吧。 ![]() 自題金山畫像(宋)蘇軾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 據(jù)《金山志》記載,公元1101年農(nóng)歷3月,蘇軾路過真州(今江蘇儀征),在金山寺看到李公麟留下的自己的一幅畫像,便即興寫了這首六言詩。 當時的蘇軾,已經(jīng)66歲。 4年前,因為反對新政,被人暗地里使壞,一股腦兒貶到了儋州。 即現(xiàn)在的海南省儋州市。 就當時來說,被貶到這樣一個地方,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的處罰。好在宋徽宗即位后,不久就大赦天下,并且恢復(fù)了蘇軾的官職。 這首詩,就是蘇軾北歸,路過真州時寫的。 面對如此浩蕩的皇恩,可蘇軾內(nèi)心里,卻早已是心如死灰?;叵肫鹱约哼@一生,就像一條無處拴系的小船,幾經(jīng)顛沛,幾經(jīng)流離。 若問自己這一生,建了什么功,立了什么業(yè)? 算起來,并不是在朝中做禮部尚書,或者祠部員外郎的時候,反而恰恰是被誣陷、被排擠、被貶謫的這幾個時間段。 要不說人生事,有時候就這么神奇。 寫完這首詩兩個月后,北歸途中的蘇軾,在常州病逝。 ![]() 臨終詩(明)唐伯虎 生在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又何妨? 陽間地府俱相似,只當飄流在異鄉(xiāng)。 明朝嘉靖二年,農(nóng)歷十二月初二,在后人印象中,典型“美貌與智慧并重,英雄與俠義化身”的一代才子唐伯虎,就此離開了人世。 這一年,他54歲。 縱觀唐伯虎的一生,就是一路走背字走過來的。24、5歲的時候,父親、母親、妻子、兒子,外加一個妹妹,都相繼去世了。后來,經(jīng)好友的規(guī)勸,好不容易潛下心來讀書,準備參加科考。 沒曾想,31歲入京參加會試,又遭人陷害,卷入了科場舞弊案。 結(jié)果如此大才,只分配了個“浙藩小吏”。 一向心高氣傲的唐伯虎,哪兒受得了這個氣!于是一怒之下,直接回家,根本就不去就職。誰知回到家以后,第二任妻子不但不理解他,反而嫌他沒撈來個一官半職,對他越發(fā)看不起。 就此,夫妻失和。 說起來,唐伯虎到底是條漢子,干脆把妻子給休了。只不過從此以后,他也只能縱情山水,靠賣書畫為生。晚年的時候,就更加潦倒了,只有靠朋友的接濟,才能勉強活著。 活著已經(jīng)如此不堪,死亡又有什么可怕? 還不一樣是在異鄉(xiāng)漂泊! 所以說,我們總想著自己這一生,能夠了無遺憾。實際上,一個人不管再豁達、再灑脫,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又有幾人能真正做到了無遺憾? 因為每個人的內(nèi)心里,總會有牽掛,總會有不甘,總會有未了的心愿…… 或多或少,或大或小。 退一萬步講,就算內(nèi)心里真的做到了無牽掛、了無遺憾,那這一輩子,也過得太悲慘了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