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在前面的話:《道德經》之晦澀難懂,古往今來萬千讀者應有體會。關于《道德經》的譯注很多,每個讀者都有他自己的理解和認識,自身文化水平和人生閱歷不同,對老子思想的吸收也是各有偏好、各有側重。關于《道德經》系列的讀書心得,乃是作者在研讀了多個出版社的譯本,參考其他相關資料,提煉出自己覺得最有用的觀點,加上自己的感悟,整理而成。此系列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讀者如有“權威解讀、名家譯注”方面的要求,請繞行。 《道德經》第二十一章原文:“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 以此?!?/span> 讀這一章,我對道的形象有了新的認識,道的身影有了初步的顯現。 道,作用在天地,叫作“道”;作用在人身上,就叫作“德”。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這句話告訴我們,擁有大德的人,他的言行舉止無不遵循“道”的法則,跟隨著“道”而變化。 《道德經》開篇指出“道”是天地萬物產生的根源,第四章和第十四章都提出了“道”形體虛無但實際存在的觀點,第二十一章又對前面的觀點作了進一步的闡釋?!暗馈睙o形無狀,但并不是不可知,“道”是由極其微小的物質組成,雖無形無體,但的確存在,萬物都由它生成。道,反映在社會人生就是“德”。 看到這里,我對《道德經》這本書的名字也有了新的認識。為什么這本書要叫《道德經》呢?字面意思,此書主要講“道”與“德”。在第二十一章,老子給我們指出了“道”與“德”的關系,有道必有德,道是本體,德是發(fā)揚,“道”和“德”二者不可分。老子的目的,是要讓人們依道而行。 我們把“道”研究清楚了,并依道而行,那我們就有“德”了。 什么是道德? 道,是行走的路;德,是行走道路所獲得的較好的效果。 道德,就是行于正道而有所得。 通俗地說,行道才有德,離開道便不可能有德。 什么是德人? 諄芒東游大海時巧遇苑風。 苑風對諄芒說:“希望聽一聽有關德人的高見?!?/p> 諄芒說:“安居不多思,行動不多慮,不評論是非善惡。四海之內人人都得到好處就喜悅,人人都富足就安寧。惆悵的樣子像嬰兒失去了母親,茫然的樣子像走路時迷失了方向。財用有余卻不知道從哪里來,飲食充足也不知道從何處出。這就是德人的風采?!?/p> 什么是大德之人? 大德之人,抱樸而行,以周旋于俗務為恥,立身于大道而心智通達于不測之境,所以他的德性廣大。 他的心志顯露,是因為與外物感應。 所以說,形體沒有道就不能產生生命,生命沒有德性就不會明達。 保全形體,窮盡生命,樹立天德,彰明大道,這難道不是大德之人的行為嗎? 浩大啊!他忽然而出,勃然而動,無心無意而萬物都緊緊地跟隨他。 這就是大德之人。 什么是全德之人? 子貢對其弟子說:“不合自己的心志就不會去追求,不合自己的思想就不會去做。即使天下人都贊譽他,把話說到他的心上,他也仍然是孤高獨行而不顧。 即使天下人都非議他,與他的意愿不一致,他也無動于衷,不理不睬。 天下人對他的非議和贊譽,對他來說既無增益又無損害,這就是德行完備的人?!?/p>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