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學(xué)時數(shù)〕2學(xué)時 〔面授時數(shù)〕1學(xué)時 〔目的要求〕 1.了解解表劑的含義、作用及其分類。 2.熟悉使用解表劑的注意事項。 3.掌握桂枝湯、麻黃湯、小青龍湯、荊防敗毒散、銀翹散、桑菊飲、升降散的組成與主治。 4.掌握桂枝湯、麻黃湯、小青龍湯、荊防敗毒散在主治與治法上的不同點。 5.掌握銀翹散、桑菊飲、升降散在主治與治法上的不同點。 6.熟悉桂枝湯、麻黃湯的衍化方及其主治。 7.熟悉桂枝湯的服法、麻黃湯的煎法。 凡用辛散輕揚(yáng)一類藥物為主要組成部分,具有發(fā)汗、解肌、透疹等作用,可以解除表證的方劑,就叫解表劑。屬“八法”中的“汗法”。 《素問·陰陽應(yīng)象大論》說:“其在皮者,汗而發(fā)之”,“因其輕而揚(yáng)之”,這就是外邪在表的治則。邪在表總的來說容易治療,掌握好解表劑就可拒邪于門外,不使邪氣深入,如果失時不治,或治不得法,病不外解,邪必內(nèi)傳,所以《素問·陰陽應(yīng)象大論》又說:“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p> 表證,又有表寒與表熱的不同。所以解表劑主要分為辛溫解表劑(治表寒)和辛涼解表劑(治表熱)兩大類。辛涼與辛溫有時也配用,當(dāng)然這又必須分清主次。此外,如患者兼挾陰虛、陽虛、氣虛、血虛、氣郁、水飲等還須分別與滋陰、助陽、益氣、養(yǎng)血、理氣、化飲等諸法配用,以達(dá)扶正祛邪之旨。 解表劑用藥多屬辛散輕揚(yáng)之品,宜于輕煎,不可久煮,以免藥力減弱。同時,宜避風(fēng)、加衣被,多飲水,以助發(fā)汗。取汗以遍身微汗為宜,不可使大汗如水淋漓。如汗出不徹,則病不易解;汗出太多,易傷津耗氣,嚴(yán)重的可導(dǎo)致亡陰亡陽。 如表邪未盡,又有里證,可表里雙解。如病邪全已入里,則解表劑不宜再用。如麻疹已透、瘡瘍已潰、虛證水腫、痹證無表證者,均不宜用解表劑。 評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