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解表藥(一) 1.概念:凡以解表藥為主組成,具有發(fā)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療表證的方劑,統(tǒng)稱解表劑。本類方劑屬于“八法”中的“汗法”。 2.適應范圍:解表劑主要用治表證,故凡風寒所傷或溫病初起,以及麻疹、瘡瘍、水腫、痢疾等病初之時,見惡寒、發(fā)熱、頭疼、身痛、無汗或有汗、苔薄白、脈浮等表證者,均可用解表劑治療。 3.分類:可分為辛溫解表、辛涼解表、扶正解表三類 4.注意事項 (1)解表劑多用辛散輕揚之品組方,故不宜久煎,以免藥性耗散,作用減弱。 (2)在服法上一般宜溫服,服后宜避風寒,或增衣被,或輔之以粥,以助汗出。取汗程度以遍身持續(xù)微汗為佳,若汗出不徹則病邪不解,汗出太過則耗氣傷津。汗出病愈,即當停服,不必盡服。 (3) 應注意禁食生冷、油膩之品,以免影響藥物的吸收和藥效的發(fā)揮。 (4) 若表邪未盡,而又見里證者,一般應先解表,后治里;表里并重者,則當表里雙解。若外邪已經(jīng)入里,或麻疹已透,或瘡瘍已潰,或虛證水腫,均不宜使用。 5.方劑對比分析與鑒別應用——辛溫解表類 ①.麻黃湯中麻桂并用,發(fā)汗之力較強,并善宣肺平喘。為辛溫發(fā)汗之重劑,適用于外感風寒,惡寒發(fā)熱而無汗喘咳之表實證。 ②.桂枝湯中桂芍并用,發(fā)汗解表不如麻黃湯,但有調(diào)和營衛(wèi)之功,為辛溫發(fā)表之和劑,適用于外感風寒,發(fā)熱有汗而惡風之表虛證。 ③.小青龍湯發(fā)汗解表以除風寒而宣肺氣,溫化水飲以蠲寒飲而平咳喘,適用于素有停飲又感風寒之咳喘痰多不易出者。 6.具體方劑——辛溫解表 ? 麻黃湯 【方歌】麻黃湯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發(fā)汗解表宣肺氣,傷寒表實無汗宜。 【組成】麻黃、桂枝、杏仁、炙甘草 【用法】先煮麻黃。原文提出:“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 【功用】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風寒表實證。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無汗而喘,舌苔薄白,脈浮緊。 【方義】 (1)麻黃苦辛性溫,歸肺與膀胱經(jīng),善開腠發(fā)汗,祛在表之風寒;宣肺平喘,開閉郁之肺氣,故本方用以為君藥。 (2)透營達衛(wèi)的桂枝為臣藥,解肌發(fā)表,溫通經(jīng)脈,既助麻黃解表,使發(fā)汗之力倍增;又暢行營陰,使疼痛之癥得解。麻桂相須為用,是辛溫發(fā)汗的常用組合。 (3)杏仁降利肺氣,與麻黃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復肺氣之宣降,加強宣降平喘之功,是為宣降肺氣的常用組合,為佐藥。炙甘草既能調(diào)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緩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過猛而耗傷正氣,是使藥而兼佐藥之用。四藥配伍,表寒得散,營衛(wèi)得通,肺氣得宣,則駐癥可愈。 (4)配伍特點:一為麻、桂相須,發(fā)衛(wèi)氣之閉以開腠理,透營分之郁以暢營陰,則發(fā)汗解表之功益彰;二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則宣降平喘之效甚著。 【加減應用】 若喘急胸悶、咳嗽痰多、表證不甚者,去桂枝,加蘇子、半夏以化痰止咳平喘;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蒼耳子、辛夷以宣通鼻竅;若夾濕邪而兼見骨節(jié)酸痛,加蒼術(shù)、薏苡仁以祛風除濕;兼里熱之煩躁、口干者,酌加石膏、黃芩以清瀉郁熱。 【注意事項】 本方為辛溫發(fā)汗之峻劑,故《傷寒論》對“瘡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虛自汗,血虛而脈兼“尺中遲”、誤下而見“身重心悸”等,雖有表寒證,亦皆禁用。麻黃湯藥味雖少,但發(fā)汗力強,不可過服,否則,汗出過多必傷人正氣。 【附方】 (1)大青龍湯 麻黃湯加石膏、生姜、大棗。功用:發(fā)汗解表,兼清里熱。主治:外感風寒,里有郁熱證。 (2)三拗湯 生甘草、麻黃、杏仁。功用:宣肺解表。主治:外感風寒,肺氣不宣證。
? 桂枝湯 【方歌】桂枝芍藥等量伍,姜棗甘草微火煮。 解肌發(fā)表調(diào)營衛(wèi),中風表虛自汗出。 【組成】桂枝、芍藥、炙甘草、生姜、大棗 【用法】原方用法: ①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 ②溫覆令已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③若一服汗出病愈,停后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 ④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 ⑤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功用】解肌發(fā)表,調(diào)和營為 【主治】外感風寒表虛證。惡風發(fā)熱,汗出頭痛,鼻鳴干嘔,苔白不渴,脈浮緩或浮弱。 【方義】 (1)桂枝為君,助衛(wèi)陽,通經(jīng)絡,解肌發(fā)表而祛在表之風邪。 (2)芍藥為臣,益陰斂營,斂固外泄之營陰。桂芍等量合用,寓意有三:一為針對衛(wèi)強營弱,體現(xiàn)營衛(wèi)同治,邪正兼顧;二為相輔相成,桂枝得芍藥,使汗而有源,芍藥得桂枝,則滋而能化;三為相反相成,散中有收,汗中寓補。此為本方外可解肌發(fā)表,內(nèi)可調(diào)營衛(wèi)、陰陽的基本結(jié)構(gòu)。 (3)生姜辛溫,既助桂枝辛散表邪,又兼和胃止嘔。大棗甘平,既能益氣補中,且可滋脾生津。姜棗相配,是為補脾和胃、調(diào)和營衛(wèi)的常用組合,共為佐藥。炙甘草調(diào)和藥性,合桂枝辛甘化陽以實衛(wèi),合芍藥酸甘化陰以和營,功兼佐使之用。 綜觀本方,藥雖五味,但結(jié)構(gòu)嚴謹,發(fā)中有補,散中有收,邪正兼顧,陰陽并調(diào)??虑僭凇秱畞硖K集·傷寒附翼》卷上中贊桂枝湯“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陰和陽,調(diào)和營衛(wèi),解肌發(fā)汗之總方也。” (4)本方服法也極為講究,首先是藥煎成取汁,“適寒溫”服,“服已須臾,啜熱稀粥”借水谷之精氣,充養(yǎng)中焦,不但易為釀汗,更可使外邪速去而不致復感。同時“溫覆令一時許”,即是避風助汗之意。待其“遍身,微似有汗者”,是肺胃之氣已和,津液得通,營衛(wèi)和諧,腠理復固,所以說“益佳”。至于服后汗出病瘥,停后服;不效,再服,“乃服至二、三劑”;以及禁食生冷黏膩,酒肉臭惡等,尤其是“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是服解表劑后應該注意的通則。 【加減應用】 惡風寒較甚者宜加防風、荊芥、淡豆豉疏散風寒;體質(zhì)素虛者,可加黃芪益氣, 以扶正祛邪;兼見咳喘者,宜加杏仁、蘇子、桔梗宣肺止咳平喘。 【注意事項】 凡外感風寒表實無汗者禁用。服藥期間禁食生冷、黏膩、酒肉、臭惡等物。 【附方】 (1)桂枝加葛根湯 桂枝、芍藥、生姜、炙甘草、大棗、葛根。功用:解肌發(fā)表,升津舒筋。主治:風寒客于太陽經(jīng)輸,營衛(wèi)不和證。癥見桂枝湯證兼項背強而不舒者。 (2)桂枝加厚樸杏子湯 桂枝、芍藥、生姜、炙甘草、大棗、厚樸、杏仁。功用:解肌發(fā)表,降氣平喘。主治:宿有喘病,又感風寒而見桂枝湯證者;或風寒表證誤用下劑后,表證未解而微喘者。 (3)桂枝加桂湯 桂枝、芍藥、生姜、炙甘草、大棗。功用:溫通心陽,平?jīng)_降逆。主治:心陽虛弱,寒水凌心之奔豚。太陽病誤用溫汁或因發(fā)汗太過而發(fā)奔豚,氣從少腹上沖心胸,起臥不安,有發(fā)作性者。 (4)桂枝加芍藥湯桂枝、芍藥、炙甘草、大棗、生姜。功用:溫脾和中,緩急止痛。主治:太陽病誤下傷中,土虛木乘之腹痛。 ? 小青龍湯 【方歌】解表蠲飲小青龍,麻桂姜辛夏草從。 芍藥五味斂氣陰,表寒內(nèi)飲最有功。 【組成】麻黃、芍藥、細辛、干姜、炙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 【用法】先煮麻黃,再內(nèi)諸藥,水煎服。
【功用】解表散寒,溫肺化飲。 【主治】外寒里飲證。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無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嘔,或痰飲喘咳,不得平臥,或身體疼重,頭面四肢浮腫,舌苔白滑,脈浮。 【方義】 (1)麻黃、桂枝相須為君,發(fā)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黃又能宣發(fā)肺氣而平喘咳,桂枝化氣行水以利里飲之化。 (2)干姜、細辛為臣,溫肺化飲,兼助麻、桂解表祛邪。 (3)然而素有痰飲,脾肺本虛,若純用辛溫發(fā)散,恐耗傷肺氣,故佐以五味子斂肺止咳、芍藥和營養(yǎng)血,二藥與辛散之品相配,一散一收,既可增強止咳平喘之功,又可制約諸藥辛散溫燥太過之弊。半夏燥濕化痰,和胃降逆,亦為佐藥。炙甘草兼為佐使之藥,既可益氣和中,又能調(diào)和辛散酸收之品。 (4)配伍特點:本方藥雖八味,但配伍嚴謹,散中有收,開中有合,使風寒解,水飲去,宣降復,則諸癥自平。 【加減應用】 若風寒束表,表實無汗者,以麻、桂為君;營衛(wèi)失和,表虛有汗者,以桂、芍為君。若外寒內(nèi)飲之證而以外寒為主者,可重用麻、桂為君;若內(nèi)飲為主,則宜重用干姜、細辛為君;二者俱重,則麻黃、干姜共為君藥。若見煩躁者,是邪已化熱,加石膏以清解熱邪,即小青龍加石膏湯。 【注意事項】 因本方多溫燥之品,故陰虛干咳無痰或痰熱證者,不宜使用。
真槍實練 1.桂枝湯原方服法要求“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其意在于(1992-148) A.護中以防傷胃 B.助汗以去外邪 C.防止過汗傷陰 D.防止過汗亡陽 2.服桂枝湯后,“遍身微似有汗”標志(1994-150) A.胃氣已和 B.津液得通 C.營衛(wèi)和諧 D.表邪欲解 3.麻黃湯中配伍炙甘草的用意是( 1998-145 ) A.扶正以助祛邪 B.緩峻以防傷正 C.緩急以止頭、身疼痛 D.調(diào)和諸藥 4.桂枝湯治療“太陽中風”,若兼見“項背強幾幾”者,宜(2004-49) A.加用麻黃 B.加用蘆根 C.加用葛根 D.加大桂枝用量 E.增大芍藥用量 5.遣藥配伍“散中寓收”的方劑是(2009-51) A.止嗽散 B.九味羌活湯 C.小青龍湯 D.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6.下列關(guān)于桂枝湯煎服方法的敘述中,不符合《傷寒論》原方要求的是(2010-46) A.微火煎煮,去滓取汁,適寒溫,分三次服 B.服藥后片刻,啜熱稀粥以助藥力 C.增加衣被,令遍身汗出如水流漓 D.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盡劑 7.從方證病機演變的角度分析,下列選項中,關(guān)聯(lián)性最大的一組方劑是(2010-49) A.桂枝湯一小建中湯—大建中湯—當歸四逆湯 B.麻黃湯—大青龍湯—麻黃杏仁計草石膏湯一瀉白散 C.小承氣湯—大承氣湯—大柴胡湯—新加黃龍湯 D.九味羌活湯—柴葛解肌湯—普濟消毒飲—清瘟敗毒飲 8.小青龍湯中“溫肺化飲”的藥物組合是(2012-50) A.桂枝、麻黃 B.桂枝、芍藥 C.干姜、細辛 D.干姜、五味子
答案與解析: 1.B?!胺秧汈?啜熱稀粥”,借水谷之精氣,充養(yǎng)中焦,不但易為釀汗,更為使外邪速去而不致復感。 2.ABC?!氨樯?,微似有汗者”是肺胃之氣已和,津液得通,營衛(wèi)和諧,腠理復固,所以說“益佳”。 3.BD。 4.C。葛根功效:解表退熱,生津,透疹,升陽止瀉。桂枝加葛根湯由桂枝湯加葛根而成??山饧“l(fā)表,升津舒筋。主治風寒客于太陽經(jīng)輸,營衛(wèi)不和,桂枝湯證兼項背強而不舒者。 5.C。本題旨在考查考生對常用方劑遣藥配伍特點的理解和掌握情況。止嗽散用藥溫潤平和,重在止咳化痰,少佐疏表宣肺;九味羌活湯以發(fā)表散寒、祛風除濕為主,兼以清熱護陰,寓清熱于辛散之中;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宣降并用,清散兼施,散肺邪、清肺熱、利肺氣而平喘咳;小青龍湯以麻黃、桂枝發(fā)汗解表,干姜、細辛溫肺化飲,少佐五味子斂肺止咳,芍藥斂陰益營,表里并治,散中寓收。 6.C。 7.B。本題考查上述方劑的病機以及方劑臨床靈活運用的能力。從病機的演變過程來看相關(guān)性最大的一組是B。大青龍湯由麻黃湯重用麻黃,再加石膏、生姜、大棗而成。主治風寒表實重而兼里有郁熱者。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由麻黃湯加減而成,治療外感風邪,邪熱壅肺的方劑。瀉白散主治肺熱喘咳證。病機:外感風寒—一風寒表實重而兼里有郁熱者一一邪熱壅肺——喘咳,癥狀逐漸加重。 8.C。此題旨在考查小青龍湯的配伍應用?!秱摗沸∏帻垳哂薪獗砩⒑? 溫肺化飲的功效。方中干姜、細辛,溫肺化飲,并兼助麻、桂解表祛邪。
編輯:什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