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貞觀五年,房玄齡奉唐太宗之命,監(jiān)斬大理丞張?zhí)N古??蓛H過兩天,唐太宗卻質問房玄齡:“你怎么真把張?zhí)N古殺了?”
張?zhí)N古,相州洹水人(今河南安陽一帶),是貞觀初期的能臣,記憶力超群,看過的碑文能過眼不忘,棋局被打亂后還能一子不差還原復位,“背碑覆局”這個成語就是由此得來的。 后來,張?zhí)N古因為上了一道名為《大寶箴》的奏疏,勸誡太宗要愛惜民力,開門納諫,堅持五湖四海的用人方針,受到太宗的賞識,被提拔為大理丞,負責審理京城的案子。 當時相州(今河南安陽)有個叫李好德的人,時常說自己是真命天子,以后要做皇帝,讓鄉(xiāng)里人跟隨他,以后給他們封官加爵。 這話很快傳到官府的耳朵里,這還得了,擺明了要謀反啊,于是將李好德打入大牢。這在古代皇權社會,是非常嚴重的罪行,是要被判死 刑的。 這件案子經過層層上報,到了張?zhí)N古手里,還驚動了唐太宗,太宗下令要嚴加審判。
可張?zhí)N古經過調查,發(fā)現(xiàn)李好德其實是個精神病人,時好時壞,正常的時候能談古論今,發(fā)病的時候就說些大逆不道的話。 按照當時律法規(guī)定,精神病人說犯忌諱的話,是可以減免罪行的。 太宗知道后,也決定不再追究。 此事本可以就此平息了,可張?zhí)N古卻接著又干了一件異常愚蠢的事。 他可能是因為幫人洗清了冤屈,過于開心了,竟然跑到監(jiān)獄里,將唐太宗的決定提前告訴了李好德,還公然在監(jiān)獄中陪李好德喝茶下棋。 事情就是這么好巧不巧,被監(jiān)察朝廷百官的御史臺權萬紀發(fā)現(xiàn)了,他立馬向太宗彈劾張?zhí)N古,說他徇私枉法,謊說李好德是精神病人,實則是想包庇他。 因為張?zhí)N古的老家在相州,而李好德的哥哥正好是相州刺史,這就證實了張?zhí)N古是為了討好家鄉(xiāng)父母官,才做徇私枉法之事,要不也不會和李好德如此親近。 唐太宗一聽,頓時覺得是被張?zhí)N古戲弄了,盛怒之下,命令房玄齡把張?zhí)N古綁了,當即斬首。 房玄齡覺得太過草率,想上前勸阻,可太宗怒目圓睜,臉色鐵青,這陣勢直接把他嚇退了,迅速執(zhí)行了命令。 過了兩天,太宗冷靜下來,越想越覺得不是滋味,雖說張?zhí)N古泄露朝廷機密確實有罪,但也罪不至死。
之后,太宗又聯(lián)想到了當年殺盧祖尚的事。 那是在貞觀二年,太宗想要調時任瀛洲刺史的盧祖尚到交州做都督,盧祖尚在朝堂上爽快答應了,可回家考慮過后又反悔了,因為交州是蠻荒之地,生活不易。 唐太宗派宰相杜如晦前去做思想工作:做人要講誠信,你盧祖尚怎么說也是朝廷命官,這點覺悟還是要有的,再說也沒讓你待那里一輩子,只要三年就把你調回來。 可盧祖尚一根筋,死活不愿意,推說交州瘴痢流行,必須要喝酒才能抵御,而自己偏偏不是喝酒的料,去了恐怕就葬送在那里了。 隨后,唐太宗又親自勸說讓他赴交州任職,可盧祖尚就是不為所動,這下把太宗惹毛了,怒道:“我使人不行,何以為政?”當場就下令把盧祖尚斬了。
盧祖尚死后,唐太宗也是一直耿耿于懷,覺得冤殺了他,如今又出了張?zhí)N古的事,更是心里堵得慌,于是召來房玄齡臭罵了一頓:“你怎么就真把張?zhí)N古殺了呢?你拿著朝廷的俸祿,難道對朕沒有直言勸告之責嗎?” 房玄齡心里也是萬般委屈,心想你也沒給我說話的機會啊,當然也只是心里想想,面上肯定是立馬跪地磕頭:“臣有罪,當時情況緊急,皇上當即下了旨讓臣去執(zhí)行,臣來不及多想?!?/p> 這件事過后,唐太宗認識到,問題的關鍵在于死 刑執(zhí)行的程序上,為了避免再犯錯,于是下令:以后處決死 刑犯,即使是皇帝下令斬立決,相關部門也必須反復上奏請示三次后才可執(zhí)行。 后來又覺得“三復奏”有漏洞,于是改成二日之內“五復奏”,行刑前一天復奏二次,當天復奏三次。由此,一套比較完善的“死刑復奏”制度正式確立。
【圖吖】 “死刑復奏”制度最早確立于北魏時期,隋文帝開皇十五年,也出過三復奏:“死罪者三奏而后決,”但形同虛設,沒有被執(zhí)行。直到唐太宗時期,因為張?zhí)N古被枉殺一案,這項制度才算得到真正完善定型。 唐太宗因為錯殺了一個大臣,而反省自己的行為,從而建立并完善了一套制度,以確保不再犯錯,可見其對生命的珍視。 史書 記載,此后“全活者甚眾”。 唐太宗被稱為“千古一帝”,名副其實! |
|
|
來自: qiangk4kzk8us4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