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有靈犀一點通,佛在性中莫遠求。
【知佛妙處】 西方學(xué)者公認的“東方三大圣人”,第一是老子,第二是孔子,第三是六祖慧能,這恰好代表了中國之佛道儒三教。 中華之傳統(tǒng),源遠流長。其中,儒釋道三家,各自發(fā)展,各有傳承,統(tǒng)貫著學(xué)術(shù)與文化的命脈。歷代之仁人君子皆在此種文化氛圍中修身立人,做著出世入世的事業(yè)。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三家始終在看似矛盾斗爭中完美融合,猶如三枝奇葩,各彰異彩,相互輝映。歷代也多認為三者之間有著彼此補充之妙用,故有“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之說法。 佛教之“教”,教育也。佛家的思想精髓,無緣大慈,通體大悲。既出世,也入世。入世,為挽救眾生包括一切有情生命;出世則是教一切眾生,認識生命宇宙的真諦,脫離苦海,到達彼岸。 概而言之,學(xué)佛之好處,大致有五: 其一,明了宇宙人生之真相;其二,超越六道之輪回;其三,提升生命之層次;其四,還清過去之宿債;其五,處理好天地鬼神人之關(guān)系,消除不必要的災(zāi)難。
【心經(jīng)傳說】 《心經(jīng)》,全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大乘佛教中空和般若思想的經(jīng)典,也是一部文字最短少,卻詮理最深奧微妙的經(jīng)典。弘一法師評價說,“《心經(jīng)》雖僅二百余字,但攝全部佛法。” 公眾普遍認為,現(xiàn)在流通最廣的《心經(jīng)》通行譯本,是玄奘法師翻譯的。 據(jù)《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載,玄奘法師在四川時,曾于路上見一病人,滿身生瘡,污臭難聞,衣服破爛,法師心生憐憫,將其帶入寺中,延醫(yī)救治,多方照顧。此病人深感法師救護之恩,傳授一卷《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 玄奘法師得到《心經(jīng)》后,心里感到十分歡喜,就發(fā)心修持這卷經(jīng)書。 又據(jù)《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當(dāng)玄奘法師抵達一個叫莫賀延磧之地時,八百余里,沙漠戈壁,上無飛鳥,下無走獸,腹無水草,且多奇形怪狀的“惡鬼”圍繞前后。玄奘大師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但“惡鬼”尚未完全散去,于是玄奘大師高聲念誦《心經(jīng)》。一念《心經(jīng)》,“惡鬼”皆散去。 后來,玄奘法師在西行旅途之中,遇到種種厄難,或糧食短缺,或路遇劫匪,有時候甚至生死存亡之際,多次靠持誦《心經(jīng)》得到靈應(yīng),轉(zhuǎn)危為安。 又據(jù)學(xué)者們考證,《心經(jīng)》最為公認的出處是來自于鳩摩羅什翻譯的《大品般若經(jīng)》,是由鳩摩羅什從《大品般若經(jīng)》第二品中摘錄并濃縮所得。 南懷瑾老師說:“《多經(jīng)》一卷,便是六百卷《大般若經(jīng)》的濃縮精要,至于般若法門精髓的精髓,中心的中心,則是中譯習(xí)誦的二百六十個字的《心經(jīng)》。” 不管《心經(jīng)》來自何方,其妙處無窮。
【心經(jīng)啟迪】 《心經(jīng)》對人生之啟示主要有以下兩點,看破和放下。是謂“真誠清凈平等覺,看破放下自在緣”。 《心經(jīng)》啟示我們須看破一切身外之物。無論是親眷、財色,名利,地位等各種身外之物,皆虛幻不實,不可執(zhí)著于假有。 “看破”是真學(xué)問,“放下”是真功夫。放下,非言要生出離心,放棄一切現(xiàn)實之家庭、事業(yè)、友情、愛情、親情等等,需要放下的是把貪欲、憤恨和妄想。 真正的生命智者,是在知曉了世間真相后,可以和這個世界和自己和解;是在歷經(jīng)坎坷滄桑之后,依然可以面帶微笑深深的熱愛著生命。 問君能有幾多愁,念佛可令煩惱無。知者自知無須言,明者自明當(dāng)自悟。 |
|
|
來自: 新用戶97560OBk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