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蟬抱枯木,泣盡不回頭”,出自宋代佛教禪宗史書《五燈會元》,愿意是: 勸誡人們不要貪圖一時歡愉(目光短淺),不知道未雨綢繆,凡事都要防患于未然,不要到了窮途末路的最后時刻,還不知悔改,無法擺脫悲慘命運。 原文是: “......才升此座,已涉塵勞。更乃凝眸,自彰瑕玷。別傳一句,勾賊破家。不失本宗,狐貍戀窟。所以真如凡圣,皆是夢言。佛及眾生,并為增語。到這里回光返照,撒手承當(dāng)。未免寒蟬抱枯木,泣盡不回頭。”  佛教禪宗的原意“寒蟬抱枯木,泣盡不回頭?!?/strong> 首先,蟬,有二個生理特點: 1.生命周期非常短,只有70天左右; 2.生活在樹上,吸吮樹枝、干的汁液為生; 3.終日嘶鳴,不停鳴叫。 寒蟬,就是秋天的蟬,說明更是沒有幾天壽命了。 枯木,干枯的枝干,沒有養(yǎng)分的樹木,枯朽的樹木。 那我們想想看,將死的秋蟬,死死地抱著枯朽的樹木,那不是更沒有生路了嘛。 整個夏天,蟬在高高的樹干上,叫得無比歡快,可是到了深秋,天氣轉(zhuǎn)涼,眼看冬天就來到了,樹木也沒有了養(yǎng)分,日漸枯萎,自己的生命即將走到盡頭。 可是,這個眼看著毫無生機的秋蟬,死死抱著枯死的樹木,在盛夏時節(jié)的它,是否想過此時的光景呢? 看來,它是不知道的,因為它仍舊嘶鳴不停,叫到死,都不知悔改。 人和蟬不一樣,人的生命周期相對較長。 但是,“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在人生相對順利的時候,是否應(yīng)該多思多慮,未雨綢繆一下呢? 是否應(yīng)該“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呢?  中國文化中的另一種解讀記得電視劇《瑯琊榜》里,男主角林殊的老師早已闊別朝堂,但見到一件玉蟬就決定出手相助。 相助事宜結(jié)束后,老師問男主,知道玉蟬的含義嗎,男主回答說: “實澹泊而寡欲兮,獨怡樂而長吟。聲皦皦而彌厲兮,似貞士之介心。” 蟬,對于中國古代的文人士大夫,是有特殊含義的,在詩詞中經(jīng)常有這種體現(xiàn)。 比如,唐詩中就有三首非常有名的“蟬”詩,詩人都是“借蟬詠志、借蟬達情”: 初唐虞世南的《蟬》“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fēng)”; 初唐駱賓王的《在獄詠蟬》“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晚唐李商隱的《蟬》“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上面說過了蟬的三個生理特點,基于這三個特點,中國文人又為其引申了三個特質(zhì): 1.生活在高高的樹上——志向高遠、獨自賢達、獨自芬芳(獨怡樂而長吟); 2.只飲汁液、露水——不媚俗、清流高潔(實澹泊而寡欲兮); 3.終日嘶鳴——對自己的理想、志向永不放棄(聲皦皦而彌厲兮); “蟬”,是一種高潔、傲世、不同流合污的高貴品質(zhì)的象征。  
 從上述中國傳統(tǒng)文化意象中來看,這句話,也可以理解為:一種對理想矢志不渝的忠貞與堅守。 即便是“寒蟬抱枯木”將死之期,也會“泣盡不回頭”流著淚嘶鳴不止,沒有什么能夠讓自己改變與放棄自己堅守的理想與信念。 如此看來,“寒蟬抱枯木,泣盡不回頭”,就有了一種悲壯的意味!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