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過這樣的情況:跟別人聊共同讀過的文學作品時,發(fā)現(xiàn)人家怎么從故事中讀到那么多內(nèi)容?或者,看別人寫的文章時忍不住拷問自己:這本書我是真的讀過嗎?怎么這么多內(nèi)容沒有讀出來? 那也許你缺的正是羅伊·彼得·克拉克在《25堂文學解剖課》里提到的那副特殊的眼鏡,可以構建文章意義的特殊裝置,也因此設法擁有特殊視力,可以看到文本表面下更多的東西。 在這本書里,作者羅伊·彼得·克拉克對30位作家的33部作品進行了X射線式的分析。選擇不同的角度切入,去了解作家為什么會這樣寫,讓讀者理解怎樣讀才能發(fā)現(xiàn)作家的匠心獨運之處,這樣的解讀仿佛給讀者送上了一副X射線的眼鏡。 他解讀的作品從經(jīng)典小說作品到詩歌、非虛構讀物,解讀的作家從海明威、狄迪恩到莎士比亞、蕾切爾·卡恩,解讀的角度從文字游戲到視角、聚焦的角度以及結構特點,并在每個章節(jié)后都有一個“寫作課”的總結性概覽,可以看到透視效果的規(guī)律。如果書里提到的作家你都了解,提到的作品你也大多讀過,我相信這幅眼鏡會更好用。 在25章不同角度的X射線閱讀中,有幾個章節(jié)是同時閱讀不同作家和不同作品的。比如《寂寞芳心小姐》和《惡棍來訪》主要談的是“文本中的文本”,即作品中的信件,標牌、廣告牌甚至有PPT講稿,用各種形式的文本來說虛構或非虛構作品中文本起到的特殊作品和對讀者的引導。 作者還用到《李爾王》和《憤怒的葡萄》這兩本看上去毫無關聯(lián)的作品,去談“對人物的考驗”,用馮內(nèi)古特的建議去看作家是如何創(chuàng)造出一個人物,努力塑造他們,讓讀者認同他們的努力,然后讓他們遭受各種痛苦,像一個虐待狂一樣去折磨人物,給讀者帶來閱讀作品的間接人生體驗。 特寫鏡頭、遠景拍攝這樣的詞語看上去是在描述電影的拍攝手法,但同時也是文學的手法。在文學作品中“觀察”時也會用到這些視覺藝術的方式,比如視角、大小縮放,在“X射線閱讀盒馬、維吉爾、希區(qū)柯克和羅斯聚焦的技巧”這一章中,我們可以看到荷馬已經(jīng)在故事中運用了群體性的定位鏡頭。 在文學作品中,敘述者是在用文字直接講視覺形象傳遞給讀者,但是在某些特殊情況或復雜情形下,需要用某個特定人物的眼睛來傳遞,即用他的“視角”。在閱讀中發(fā)現(xiàn)視角的轉換,就能感受到作家是如何神奇地把文字變成了攝像機,讓你在這鏡頭下流連于文字打造的世界中。 在解讀的各位名作家之中,我發(fā)現(xiàn)作者用X射線閱讀了不少女性作家的作品,例如用哈珀·李的《殺死一只知更鳥》來談故事引擎,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故事中的那個神秘滴答作響的計時器;用托妮·莫里森的《最藍的眼睛》來看重復與冗余以及重復中的變化;被公認為20世紀最優(yōu)秀的美食作家M.F.K.費雪的《如何煮狼》讓我產(chǎn)生了很大的興趣,計劃找這部作品來一讀;而蕾切爾·卡森和勞拉·希倫布蘭德這兩位打破女作家只能寫愛情和感情故事偏見的作家,她們的文字中敏銳的知識洞察力和清晰的邏輯,以及自帶慢鏡頭效果的語言特點,都令人印象深刻。 和廣受歡迎的托馬斯·福斯特的作品《如何閱讀一本小說》相比,兩位作者都是學院派作家,都是大學教授,但《如何閱讀一本小說》涉及到更多文學作品(200多部),更多從讀者閱讀角度給出訣竅,而《25堂文學解剖課》則偏重從作家創(chuàng)作角度,對文本逐字逐詞細讀挖掘的功力絕非一日之功。兩本書結合來讀,從讀者也就是“我”的感受,到作家是怎么創(chuàng)作的,也就是“他者”的感受,兩個不同角度來看文學作品,也算的上是相得益彰了。
略有遺憾的是,本書中對一些作品的拆解細讀,作家對語言的拿捏妙處必須要看英文原文才可揣摩,雖然書中沒有略去相應的英文,但是囿于語言差異,妙處總會打些折扣。 當然,如果太多作品沒讀過,也會影響到閱讀感受,但如果因此能在未讀書單上再增加幾本書,讀完后再來讀本書,相信也會更有收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