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jù)《周禮·疏》曰:“以其日者,太陽之精,取火于日,故名'陽燧’,取火于木為'木燒’也?!?/span>《淮南子·天文訓》、《論衡·說日》等典籍中均有關(guān)于“陽燧”的記載。 自唐宋以降,由于火鐮等多種取火方式的運用和發(fā)展,以陽燧取火之法,一般多作為祭祀占卜之用?!杜f唐書·禮儀志》:“但比年祠祭,皆用陽燧取火,應時得?!?/span> 陽燧取火一直是祭祀取火用,“日精之火”是為天火,天子祭祀必用天火。道教繼承了這一觀點,在一些法事活動中通過陽燧接引天火,后來陽燧鏡一物雙用,也便于攜帶。 宋代道教興盛,道士做法事用火,為示以神圣故,也用陽燧燃火。陽燧鏡作為取火的器具有特殊的寓意。 宋金時期道教盛行,道士多制作陽燧鏡。除此之外,外出攜帶陽燧鏡也方便日間取火,但是使用較少。陽燧鏡除祭祀和道士做法事外,也作為文人博古架上的清供器物和行人外出取火工具而存在,只是陽燧取火有諸多限制,實用價值逐漸轉(zhuǎn)換為神圣意義和欣賞價值。 圖 陽燧手柄鏡 ![]() 《周禮·司烜氏》鄭玄的注說:“取日之火、月之水,欲得陰陽之絜(潔)氣也。”換言之,太陽之火是純陽之氣?!?/span> 太陽純潔之氣具有祓除人身的作用。天津市藝術(shù)博物館藏漢代陽燧一枚,其背面外圈銘文說:「五月五,丙午,火遂可取天火,除不祥兮?!?/span> 1982年,陜西綏德縣發(fā)現(xiàn)的東漢永元八年(96年)的墓西門坎左角陰刻「陽遂」二字,大概也具有去不祥的效果罷。此外,陽燧在漢代也做為吉祥套語。如漢代的陽遂詵有「大吉,宜用,富貴陽遂」的銘文。 另日本河內(nèi)國中河內(nèi)郡高安村大字郡川古墓出有畫像鏡一,鏡銘說:「尚方作竟(鏡)自有紀,辟去不羊(祥)宜古市,上有東王父西王母,令君陽遂多孫子兮?!?/span> 古人認為丙午日制造的陽燧可聚天火,而天火可以鎮(zhèn)煞驅(qū)邪,因此也以陽燧為法器。實際上,在唐宋之際,陽燧在道教上的應用則更為普遍一些。 道教上清派的煉丹術(shù)在道教史上獨樹一幟,與參同契一系的煉丹術(shù)不同。 煉丹術(shù)雖然不是道教上清派的主流修煉法術(shù),但在上清派的歷史上卻值得一書。 首先,上清派中不乏偉大的煉丹家,如:茅山宗的創(chuàng)始人陶弘景就是繼魏伯陽、葛洪之后又一著名的煉丹家。史載,他從梁天監(jiān)四年(505)至普通六年(525),進行了長達二十年的煉丹實踐。為了煉好丹,他甚至一度改服易氏,隱身于深山曠野之中。后煉丹成功,于梁天監(jiān)(502~519)中獻丹于武帝。他撰寫了《太清諸丹集要》、《合丹藥諸法式節(jié)度》、《服餌方》、《服云母諸石藥消化三十六水法》、《煉化雜術(shù)》、《集金丹黃白方》等煉丹著作。 陶弘景的專著雖已失傳,但歷代本草學援引了不少他的論述。以李時珍《本草綱目》卷八至卷十一“金石類”為例,共載有關(guān)藥物一百三十四條,引自陶氏《本草集注》卷二“玉石類”原文的五十七條,幾近半數(shù)。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所收的內(nèi)容來看,陶弘景對金石的產(chǎn)地、形質(zhì)、分類、用途及療效均作了總結(jié)。此外,他還對刀劍的冶鍛及古代刀劍發(fā)展變化的歷史進行了相當?shù)难芯俊? 據(jù)賈嵩《華陽陶隱居內(nèi)傳》的記載,陶弘景對待煉丹的態(tài)度非常嚴謹,他既不盲從古說,也不輕易嘗試那些意思不明的丹方。他煉丹的第一步就是對丹經(jīng)中所記載的“丹方”進行了嚴格的甄別與篩選。他認為,有的丹方口訣不露,方法舛略;有的丹方有假冒附加的成分;有的丹方用藥甚偏,難以采辦。最后才選中了“上清九轉(zhuǎn)金丹方”,認為“唯九轉(zhuǎn)所用藥石,皆可尋求;制方之體,辭無浮長,乃緘愿畢志”。 在陶弘景的煉丹實踐中,有很多創(chuàng)造發(fā)明,火焰鑒別元素法即“焰色鑒定法”,“陽燧取火法”即是其一。“陽燧取火法”是指用凹鏡在日中取火來加熱鼎爐。 賈嵩《華陽陶隱居內(nèi)傳》稱陶弘景:“自攝心轉(zhuǎn)煉,彌能謹篤。至于燃鼎用陽燧,日中取火,蓋其精如此?!?/span> 道教燈儀 燈是道教齋醮法事中頻繁使用的法器。在齋醮壇場上,燃燈與燒香同樣重要。凡舉行有關(guān)燃燈祭招的儀式,即謂之燈儀,這是道教齋醮的一種常用科儀。 道教燈儀的由來,源于中國古代。古代祭儀中有火祭的記載,但并無燈儀。秦漢皇宮中有青玉五枝燈、百華樹燈等,燈已被用于宮廷祭祀。至漢代,有祀太乙之俗,在宮中燃太乙燈,通宵禮祀。 兩晉南北朝時,燈才進入士大夫和庶民的生活之中。在文學作品中,已出現(xiàn)贊燈的篇章,西晉傅玄撰《庭燎詩》曰:“元正始朝享,萬固執(zhí)圭璋。枝燈若火樹,庭燎繼天光?!绷航鸵灿小稛糍x》,述及大王之燈:“銅華金擎,錯質(zhì)樓形,碧為云氣,玉為仙靈,雙流為枝,艷帳充庭?!?/span>并談及庶人之燈,可見燈之使用已漸普及。 道教燈儀的出現(xiàn),始于劉宋時期。其時陸修靜制訂齋醮科儀時,已制訂燃燈禮儀,此時燈儀的宗教意蘊與文化內(nèi)涵道教燈儀經(jīng)歷了一個逐漸形成完善的過程。在各種齋醮儀式,都有燃燈的規(guī)定,而各種燈儀都自有其功用。 燈燭的功能不僅在于照徹夜晚的壇場,使晚壇齋醮能夠如期舉行,更主要的是具有內(nèi)在的拯濟功能。 《無上黃箓大齋立成儀》卷九,引太極太虛真人之語,論燃燈的功用說:“隕陽立象,天地分形,晝夜既殊,晦明有異。所以清浮表質(zhì),諸天為仙圣之都;濁厚流形,諸地為鬼神之府?!姨熳鸫蟠缺瘧?,弘濟多門,垂燃燈之文,以續(xù)明照夜,靈光所及,罪惱皆除。更乘懺拔之緣,使遂往生之愿。”這就明白指出,道教之法燭與百姓之俗燈,根本的區(qū)別不在于其外表的形式,而是在于內(nèi)涵的意蘊,前者的旨趣在于開明萬陰幽暗,拔度鬼魂;后者的功能僅在于驅(qū)暗照明。 基于濟世度人的原則,不同類型的燈儀中所包含的意義亦有所區(qū)別。 如三皇齋壇四方各設(shè)九燈,稱為列四九之燈,法象三十六天。盟真齋在齋主家中設(shè)壇,于壇場中庭安一九尺高的長燈,在長燈上燃九盞燈火,九盞燈火表示上照九玄諸天福堂,下照九地無極世界。金箓齋根據(jù)春夏秋冬的季節(jié)燃燈,其燃燈規(guī)定是:春天燃九燈,也可燃九十燈,或者九百燈;夏天燃三燈,也可燃三十燈,或者燃三百燈;秋天燃七燈,也可燃七十燈,或者燃七百燈;冬天燃五燈,也可燃五十燈,或者燃五百燈;四季則燃十二燈,也可燃一百二十燈,或者燃一千二百燈。 此外,還要在齋壇中央設(shè)一九尺長燈,燈上安置九盞燈火,用以羅列光明,照徹九幽長夜之府,『九幽開明,光入無窮,三景朗照,天地安寧,星宿復位,四時和平,萬災咸消,兵疫不行』,天人歡泰,因運興隆。如此看來,道教燈儀的設(shè)立,的確各有法象:金箓齋燈儀的春九、夏三、秋七、冬五,四季十二,就是根據(jù)五行本數(shù)而定。 道教燈儀內(nèi)容豐富,僅供齋醮壇場使用的燈圖,道經(jīng)中就有幾十種,這意味著齋醮法燈的布置方式豐富多樣。《天皇至道太清玉冊》收有玉皇燈圖、周天燈圖、本命燈圖、北斗燈圖、南斗燈圖、九天玉樞燈圖、火德燈圖、九宮八卦土燈圖、血湖地獄燈圖、煉度燈圖等。形形色色的各種燈儀,可以禱告不同的神靈,具有不同的功用。如玉皇燈儀禱告玉皇大帝,玄帝燈儀禱告真武大帝,三官燈儀禱告天、地、水三官。 道教燈儀中以燈作為主要法器。由于燈和光明聯(lián)結(jié)在一起,燈儀就具有『照耀諸天,續(xù)明破暗,下通九幽地獄,上映無極福堂』的功能,以燈儀表現(xiàn)道教徒追求光明的教義思想內(nèi)容。其次,燈儀又多同『光照地獄、拔度幽魂』有關(guān),因此,燈儀又具有『破毀鐵圍羅豐幽陰,萬神護送幽魂』,『徑詣人天,隨品受化,更生福鄉(xiāng)』的功能。 道教有很多各種燈儀,比如:北斗燈儀,道教金箓燈儀燈儀的一種,全稱『北斗七元星燈儀』;本命燈儀,道教金箓類燈儀的一種,全稱全稱『北斗本命延壽燈儀』;回耀輪燈儀,道教盟真科類燈儀的一種;分燈科儀,以及九獄神燈儀,道教黃箓類燈儀的一種,另有九幽燈儀,破血湖燈儀等等。 其中,分燈科儀,是在唐宋時從禮燈儀式中衍化出的最具道教思想特色的一種儀式。道教認為薦拔亡靈,照破幽暗之燈,須得慧光之法,故在燈儀中衍化出分燈之法。分燈請光,就用陽燧(亦稱神光寶鏡)取慧光,自一分三,從三至九,九九變化,而生萬光,這就是散一為萬。(佛教里就有學了類似道教這種超度往生之法,只是畢竟不懂原理,普通人隨便做的話容易出事。) 分燈是齋醮中燃點壇場燈燭的常用儀式元,起初是獨立的儀式體,后來則被包含在 別的儀式體中,作為某種齋儀的一項內(nèi)容。 據(jù)《上清靈寶大法》稱:“欲薦拔陰靈照破幽暗之燈,須得慧光之法,方能降三光之慧,以接凡火之光,方能追攝受度。如無此法,只是凡火之光不能超脫矣?!?/span>它認為壇場燈燭之火非同凡火,必須取得日月星三光之“慧火”才能使燈燭具有上照天庭、 下徹地獄、拔度亡靈的功用。 宋金時期,分燈儀式的程式是:取火,分點和念頌。取火。在正齋日午時,面南,對太陽焚香,口奏,吸氣,吹筆,以黃紙九寸朱書慧光符一十二道,玉清訣,東方氣,以蠟封作炬子,用于應發(fā)燈光。在太陽正南時,以陽燧(凸透鏡),聚焦于炬子上,念“太陽輝神咒”,意為取太陽正氣,點燃燭炬。然后, 由法師點燃一燈于壇正中元始天尊神位前。 分點。高功法師出班,至元始天尊神位前,上香三禮,默誦“明燈頌”。侍燈立左,侍香立右,高功執(zhí)符炬于元始天尊神位前,請降寶光,存思元始允奏,想象金光透徹寶篆之上,百色光明混合于一身,結(jié)化為大日圓輪。然后,高功以符炬于中燈光內(nèi)點。侍燈三禮,受燈于師前點。侍香也三禮,受符炬。遍十方點,分班點畢。三師回,各三禮,納余炬并為一。高功三禮焚于元始前爐中,又存思寶光上徹九天、下輝九州九地。念頌。法師默誦滅燈頌,稱“太上散十方,華燈通精誠。 諸天悉開耀,地獄皆朗明。我身亦光徹,五臟生榮華。炎景照太無,遐想通玉京”。分燈儀式的構(gòu)成,體現(xiàn)了道教的教義思想。法師在元始天尊神位前“以符炬于燈光內(nèi)點,先運一生二,二生三”,侍燈侍香各執(zhí)一符就高功手中分光,然后點遍十方,正是《道德經(jīng)》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教義的象征。其次,在取火和分點等階段,法師都要念咒、存想和運動自己的內(nèi)氣,例如:高功在分點時,執(zhí)符于元始天尊神位前,存想金光如流,百色光明混合于一身,結(jié)化為大日圓輪,法師要運自身一氣上接丹霄,兩氣交合,口中吐金光,若日升透轉(zhuǎn)下壇,直至玄境之前、虛皇之下,隔于側(cè)存,寶光運動,想金樓朱戶,龍虎交盤。高功在符炬點遍十方后,存想“諸天上圣同布祥光,迸徹十方,內(nèi)外上下,山林河海,官舍人門,水火陰牢,陽治關(guān)岳,上徹九天,下輝九州九地,重陰極惡,逐處皆承寶光,洞照開破,悉為異境。至于建齋之所,內(nèi)外人物,一切皆在寶光之內(nèi)”。最后,“以鼻目收光,徐徐引吸,入真中之形,回丹房上泥丸之 內(nèi)”。分點過程貫串于法師的存想和內(nèi)煉外接。 由于從陽燧取火受到陰雨天氣的條件限制,后世對取火的方法作了許多因地制宜的改變。南宋道士金允中在《上清靈寶大法》中曾經(jīng)指出:“浙東有數(shù)郡卻亦先點一燈在高功手中,長跪致詞,道眾卻受之以進入三清天尊前,逐位宣白文,點之方行分光?!?/span> 金允中認為這是“理大不通”的。 這也是今天上海道教《進表科儀》的“分燈”用的方法來由吧。 簡單來說,唐宋道教的黃齋,在正齋宿啟儀格前要請光。 分燈科儀先要請光,即在建壇日正午,書請光符二道,用陽燧中取火,點燃元始天尊神位前燭燈。道教認為取日中真火可以下徹九幽,意在以天上之陽光,開地下之幽暗。 請光分燈科儀的方法是:法師向東南或三清前備香案,在正午時焚香設(shè)拜,叩齒九通,長跪望天門啟奏事意,然后念太陽回耀神咒:“明哉太陽輝,神光洞三清,散玄真內(nèi),靈煙生紫庭。控御乘風煙,飄飄入無形,急急如律令!” 法師用陽燧取日中真火,此火象征太陽正氣(天火、明火),用慧光符點燃符燭,此燭稱為傳光燭。法師首先行分燈法,用傳光燭點燃玉清前的燈,再逐一點燃上清、太清前的燈燭。 三清燈火在齋期須連續(xù)燃點,不可一刻有缺,分燈、破獄、煉度火池,都要用此燈火,表示借太陽正氣以開朗重陰。 法師用陽燧取日中真火,此火象征太陽正氣,用慧光符點燃符燭,此燭稱為傳光燭。法師首先行分燈法,用傳光燭點燃玉清前的燈,再逐一點燃上清、太清前的燈燭。三清燈火在齋期須連續(xù)燃點,不可一刻有缺,分燈、破獄、煉度火池,都要用此燈火,表示借太陽正氣以開朗重陰。 圖 明哉太陽輝,神光洞三清(資料圖) ![]() 當代香港道教齋醮,在建醮第一天晚上,亦要舉行分燈儀式。分燈時高功首先向神靈獻茶酒奏文,然后當眾緣首將小燭插進壇上香爐時,高功念唱贊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普照天地,光明見清?!?/span> 侍燈法師舉燈,高功、都講、奉經(jīng)分別將大燭奉獻玉清、上清、太清,其余法師舉小燭繞行,表演回旋、天輪燈、地輪燈燈法,壇場上眾多小燭回旋轉(zhuǎn)遞,表現(xiàn)出分燈儀特有的美景與壯觀。道教分燈科燈燈相續(xù),煥映萬天,照明九地,形象地表現(xiàn)出大道生物之神功,元始開天之妙化。 當代道教的分燈儀式,已不再用陽隧取日光之古法,而以邊念唱、邊燃燭的簡便方式進行。如上海道教的進表科儀,法師們采用喝白、群答和揮舞燈炬的手法,也取得了相應的作用和良好的效果。 只是覺得很可惜啊,現(xiàn)在道教不再用陽燧取火之法做這種分科燈儀了,雖然說也能取得效果,但是,相比從前,效果肯定是大大減弱了。不同的火效果是不同的啊,要知道連中醫(yī)艾灸都是以陽燧取得的天火為上火治療疾病啊,道教不用天火,那效果自然是不如過去了。 此外,五代的譚峭在《化書》第一卷“道化”中也專門介紹了法器陽燧“陽燧召火,方諸召水,感激之道,斯不遠矣。高視者強,低視者賊;斜視者狡,平視者仁;張視者怒,細視者佞;遠視者智,近視者拙;外視者昏,內(nèi)視者明。是故載我者身,用我者神,用神合真,可以長存?!?/span> 金代王重陽注釋的道教經(jīng)典《五篇靈文》中“采藥章第三”也有“陽燧方諸”的說法: “初煉丹時,便向水中求之,終落頑空,畢竟無成。須以我之真氣而感天地之至精,當以陽燧方諸,水火感通之理,推之自得。 重陽注曰:初煉丹時,先須神照坤宮,以火煉藥,以神馭氣。待真氣發(fā)生,后守乾宮,懸胎鼎內(nèi),結(jié)成玄珠,煉成大藥,吞入腹中,點化已之陰氣,變成乾陽之體,此空中之妙用也。時人不悟真空之妙用,不遇至人之傳授,道聽途說,盲修瞎煉,便向水中求之。水者杳冥之謂也,忘念忘體于杳冥之中,豈不落于頑空乎,必竟終無成丹之理也。當以陽燧方諸,水火感通之理,推之自得。陽燧火珠也,太陽正宮,以火珠向日燧之。方諸水珠也,太陰正宮,以水珠向月珠之。天地懸隔之遠,一刻之中,自然得水火也。彼物受氣之偏,尚能感通日月,得水火于頃刻之間。何況人為萬物之靈,靜定之中,豈不感通身中妙化,而結(jié)成金丹也哉。” 由以上唐宋時期道教文獻可以看出,這時的陽燧,已經(jīng)成為道家不可或缺的法器之一。 在擇吉術(shù)中,有一種方法便是計算太陽與月亮位置,每當日月合朔(初一)或日月對望(十五)的時候,以太陽或月亮的位置換算,正好到坐山或是坐向時,即被認為是吉時。 圖 唐·青銅天象八卦鏡 ![]() 天皇至道太清玉冊·修真器用章 明 · 朱權(quán) 著 其中涉及到陽燧方諸的內(nèi)容如下: 《陽燧》 古者以陽燧取火,香降靈也。凡修丹者,皆用此火,不用凡火,故道家皆用之。蓋火出於燧,燧圓而火不圓。《叅同契》謂陽燧以取火,非日不生光,以燧向日,以艾承之,可以得火。 《方諸》 水出方諸。方諸方而水不方?!秴ね酢芬嘀^方諸非星月,安能得水漿,其法以之向月,以盃承之,可得水也。凡道家修大丹,不用凡水,故用此水。 ----- 補充: 【道教的煉養(yǎng): 1、服日月法;2、清靜丹法;3、修煉外丹;4、陰陽雙修。 諸如: 1、服日月法 嚴君平(前53-18)《道德指歸論》出生入死篇,談到西漢當時的養(yǎng)生方術(shù)中已有“被服五星,飲食日月?!憋嬍橙赵录床扇赵戮A,屬觀想范疇。 《抱樸.遐覽》有《食日月精經(jīng)》,《云笈七簽》收錄有《服日月氣法》、《太一游日服日月法》、《服日月六氣法》、《大方諸宮服日月芒法》、《太上玄真訣服日月法》等。此外《太上靈寶五符序》、《九真中經(jīng)》、《登真隱訣》、《靈寶無量度人上經(jīng)大法》卷22,都有服食日月之道。 這些服日月法與《清靈真人裴君傳》所述大同小異,功法如下: “旦視日初出之時,臨目閉氣十息,因又咽日光十過,當存令日光霞,使入口中?!薄叭障σ曉?,臨目閉氣九息,因又咽月光九過。當存月光,使入口中。”“裴君白日精思對日,存日中五帝君;夜則精思對月,存月中五夫人?!?/span> 圖 宇宙星空中閃爍的一顆星,水火兩星球 ![]() 2、清靜丹法 《道德真經(jīng)廣圣義》卷20“陽燧者,范金為器,其形若杯,或類鏡焉,以玄繒潔之,以日照之,以艾承之,則得火焉。此二者因日月之光,以氣類相感,而能生水火?!?/span> 取水火于日月的交感觀念,魏伯陽得到啟發(fā),以陽燧陰鑒氣類相感,與日月相應,作為天人合一的理論模型。 《參同契》說:“陽燧以取火,非日不生光。方諸非星月,安能得水漿?二氣玄且遠,感化尚相通,何況近存身,切在于心胸。陰陽配日月,水火為效征。” 腎水與心火感化相通,象征人體陰陽二氣氤氳交感,將先天一炁招攝到體內(nèi),使自己的身心與宇宙的自然本性契合,反回到先天的道的境界。如同陽燧取火,陰燧承接露水,水火既濟而大丹有成。 陳顯微《周易參同契解》卷中:“陽燧以取火,非日不生光。方諸非星月,安能得水漿。二炁玄且遠,感化尚相通。何況近存身,切在于心胸。陰陽配日月,水火為效征。陽燧者,煉五色石作鏡向日,以艾取火?!?/span> 《淮南子》謂之火。方諸又有水,方諸以水晶為珠,向月取水,又謂之陰燧。陽燧、方諸若不假日月,則不能生水、取火。人身之中,陰陽升降與天地造化同運,其間水火交通之理,亦豈外夫日往月來交會之機以求證效哉? 取火于日的陽燧(凹面鏡),通過反射陽光聚焦而產(chǎn)生高溫,若將易燃物品置于其上方的焦點處,就會被引燃?!蛾幏?jīng)》“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盜天地精華,是把能量集束為一,量變造成質(zhì)變,盜太陽的熱能來自利。同理將渙散向外消耗的精氣神內(nèi)斂,凝聚愈精密,所產(chǎn)生的能量就愈大。 3、修煉外丹 術(shù)士煉丹也借助此法以神其事,如葛洪《抱樸子·金丹》記造九轉(zhuǎn)金丹法,于夏至之后,“候日精照之”,煉丹采日月之精華,以合陰陽之靈氣。發(fā)展出外丹修煉。 《抱樸子·金丹》有所謂岷山丹法“道士張蓋蹹精思于岷山石室中,得此方也。其法鼓冶黃銅,以作方諸,以承取月中水。以水銀覆之,致日精火其中,長服之不死?!?/span> 《道藏》中收載的《丹房須知》用火十七也說“其火取日之火”。 《易·系辭上》“精氣為物,游魂為變?!蓖蹂鲎ⅰ熬珰鉄煙揪鄱晌?,聚極則散,而游魂為變也”。有形與無形之間的變化,只是氣的聚散。 因此《古文龍虎經(jīng)注疏》作者強調(diào)真鉛真汞,非指五金八石、硝霜漿露,亦非陰丹及靜坐存思之術(shù)。而是采取太陰之精,誘會太陽之氣,使陰陽精氣歸于神室,結(jié)成金液還丹,得日月之精華以煉外丹故能不死。 4、陰陽雙修 《易.系辭上》謂:“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是故剛?cè)嵯嗄?,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干道成男,坤道成女?!笔前牙做L雨、日月等自然現(xiàn)象當作天地交感的生命行為,又反過來隱喻媾合。所以,由男女陰陽相感,發(fā)展出雙修陰陽法。 翁葆光《悟真直指詳說》“以同類之物誘之成丹。亦猶日中有火,以陽燧引之,則得其火矣。又如月中有水,以方諸引之,則得其水矣。故鍛同類之物,立為爐鼎,號曰真龍真虎?!笔侵覆扇⊥愔骊枺越友a已漏衰老之體。 《說文解字》引《秘書》說:“日月為易,象陰陽也。”《淮南子.天文》“日者,陽之主也……月者,陰之宗也?!比赵率顷庩柛拍畹淖钪苯觼碓矗⑿纬蔁掟B(yǎng)思想。 早期天人合一思想,由取日之火月之水,發(fā)展了存思日月,以服氣引導;采日月之精華,以合陰陽之靈氣的外丹;男女陰陽相感的雙修陰陽法;自身的陰陽和宇宙的陰陽相感應,招攝先天一炁的虛空派。各家方法不同,原理則相通。】 ----- 原來如此啊,如果不是查找資料,根本不知道陽燧與道教之間的關(guān)系,而道教的修煉法里提到的“陽燧”、“方諸”也想不到是這么回事! 古人取火的方式經(jīng)歷了“木燧”、“陽燧”、“石火”三個進化過程; 商周時期的鉆木取火和后來的陽燧并用,即日光充足用陽燧取火,陰天和夜晚用木燧取火,這二種方式并用一直到了唐代。 據(jù)資料顯示,在魏晉時期,人們采用擊石取火的方法,將石塊與鐵片相撞,用相撞后的火星引燃“火絨:或者是涂過硫磺的木條;這種方法不受天氣條件的局限,簡便易用;到了唐宋時期得到了廣泛的普及,而逐漸成為取火的主要方式,以至于我們在電影電視劇中常常見到這樣的取火場景。 當陽燧推出了歷史舞臺后,因為它曾有采天火的文化內(nèi)涵,而逐漸成為道家方士祭天的法器;《舊唐書。禮儀志》中有“但比年祠祭,皆用陽燧取火,應時的”的記載。道教借陽燧能取火與天,給人以神秘感,借天火,召神靈,降妖驅(qū)邪,給世間帶來安康吉祥。 甚至還有帶柄的小陽燧,看到網(wǎng)上有人收藏的幾柄小陽燧,最大的帶柄長7.2厘米,最小的帶柄長6厘米,直徑僅5厘米左右,厚一般都是0.5厘米;看形制及銹色應該是遼金時期的! 這么小的陽燧會有什么用途呢? 我們知道在宋代以后,陽燧的作用大致為實用,陪葬,法器;再細看幾面小陽燧,正面為鏡面,背面是燧面,一鏡匯聚二種用途,是兼具吉祥安康寓意的實用小手鏡。 圖 晚唐---遼代。陽燧雙面小掛鏡(網(wǎng)絡(luò)圖) ![]() 鑄造精良,小巧精致,高3.9厘米,鏡面直徑2.7厘米。 所以,發(fā)展到后來,陽燧一鏡多用功能,是為多元化的器物。 一、是古代利用陽燧取火,為日常生活必備的用具。據(jù)《禮記·內(nèi)側(cè)》:曰“左佩紛巾兌、刀、小角焦 、金燧”。金燧俗稱陽燧。 二、是鑒容照面的鏡子?!墩f文》:“鏡,取景之物?!?/span> 三、是祭禮之物?!杜f唐書·禮儀志》:“但比年祠祭,皆用陽燧取火,應時得?!?/span> 四、是民俗的隨葬品,在宋代墓葬中多見,反映宋人社會時尚。 五、是道教使用的一種法器。 例如: 懷寧縣18國道月潛段工程中發(fā)現(xiàn)了一座古墓,出土了宋代陽燧鏡,經(jīng)對出土器物陶甬進行考證辨析,14件陶甬器物,有2件分別為金童、玉女,另12件從其造型、神態(tài)應為六丁六甲神甬。 椐史料記載,六丁六甲與四值功曹、二十八宿、三十六天將、七十二地煞等同為道教的護法神將。 說明了墓主人生前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道士,陪葬器物應為其在世時做法事的用具。同時也證實了陽燧鏡發(fā)展到宋代已演變?yōu)榈朗糠ㄆ鳌?/span> |
|
|
來自: 太陽霞光 > 《道,哲學道教神話家學派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