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上視頻包括:艾灸所需要的用具;隔姜灸的做法;三毛穴的找法和作用;艾絨艾葉。 歷史是重要的,再了解下艾灸的歷史吧。 《易經(jīng)》,第二十六卦山天大蓄卦。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老子《道德經(jīng)》:“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東漢末年醫(yī)圣張仲景先師:“勤求古訓(xùn),博采眾方”。 《舊唐書·魏徵傳》:“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span>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span> 1火的起源 無火不成灸,艾灸之前必須要有火,首先我們簡要看一下火的來歷。 上古時期,在距今約五萬年前,我們的祖先燧人氏發(fā)明了鉆木取火,燧人氏,三皇五帝之首,華夏文明火的始祖,古書《尸子》載:“燧人上觀星辰,下察五木以為火。”按陰陽五行說,火生于木,故燧人用木取火。他根據(jù)五種應(yīng)天時而生長的五色木材來取火。在春天的時候取青色的榆木之火,在夏天的時候取赤色的棗木之火,在長夏的時候取黃色的桑木之火,在秋天的時候取白色的柞木之火,在冬天的時候取檀黑色的槐木之火。那么木燧之火做什么用呢?《周禮》載:“木燧取之于五木,近于人也,取暖烹飪用之。”漢代之前木燧取的火被稱作國火。 上古時期還有一把火,叫明火,明火有兩種,一種是冰臺取天火,另一種是陽燧取火。 《博物志》記載:“削冰令圓,舉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則得火。”這是冰臺取天火的記載,故艾別名冰臺。冰臺取天火運用的是放大鏡原理。 東漢許慎《淮南子》載:“陽燧遇日則燃而為火,陽燧,金也,日高三四丈,持以向日,燥艾承之寸余,有頃,焦吹之則得火?!惫湃髓T造陽燧必須要選取礬石、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赤石脂五種礦石,經(jīng)反復(fù)消煉后鑄造而成。陽燧取火運用的是凹面鏡原理。用陽燧對準太陽將陽光折射集中到干燥的艾草上,不久的時間就會把艾草點燃,這種把陽光轉(zhuǎn)化成火的方法被稱作“陽燧取火”。木燧國火的發(fā)明給我們帶來溫暖,那么古人用陽燧之火做什么呢?通過陽燧取的火被稱之為“明火”,明火不能像鉆木取的火那樣用于一般生活用火,《周禮》:“陽燧取之于日,近于天也,故占卜祭祀時用之。”古人認為這種取于太陽的火具有純陽的潔氣,所以明火只能用于古老的祭祖儀式上,以示對祖先的尊重和對太陽之火的敬畏。 現(xiàn)在天津市博物館珍藏一枚漢代陽燧,其背面外圈銘文記載“五月五,丙午,火燧可取天火,除不祥兮?!惫艜r人生了病,請陽剛中正的人用太陽之火引燃的艾草為人艾灸,利用艾燃燒時產(chǎn)生的藥力和熱力驅(qū)除病災(zāi),后來,這種方法慢慢演變成了醫(yī)家專用的灸法了。 2艾灸的淵源 2.1先秦時期艾灸的形成 原始社會,生產(chǎn)力低下,人們衣不遮體,特別是冬天時由于天氣冷,人們會本能地將身體上冰冷的部位放在火焰處烘烤取暖,腳冷就把腳離火堆近一點,手冷就把手離火堆近一點,比如,有時一個人腳冷,同時腹痛,他為了緩解腳冷就把腳放在火堆旁邊,但是一打盹,身體一傾斜,不小心燙傷了腳,或者旁邊的人從火堆旁經(jīng)過,不小心踢到了火把,燙到了這個人的腳,這一燙沒有把腳冷治愈,但反而使身體腹痛得到意外的減輕或痊愈;有時一個人手冷,同時臉上有痘痘,所以經(jīng)常用火烤手,但是盡管手冷沒有因為烤火而痊愈,臉上的痘痘卻奇跡般的緩解甚至消失了。當部落中有別的人出現(xiàn)相類似的癥狀時,人們會主動地去模擬這種燙傷的過程,主動地用火去刺激那些部位,當取得了很好的療效時,就作為一種經(jīng)驗或知識傳給后人,這種用火治病的經(jīng)驗積累得多了,古人便逐漸從無意的行為轉(zhuǎn)為有意識的行為,慢慢的找到了穴道和經(jīng)絡(luò),于是就發(fā)明了灸法。 夏商時期,中國出現(xiàn)了文字,近代著名古文字學(xué)家康殷老師對商代的文字 春秋戰(zhàn)國時期,魯國史官左丘明《左傳·成公十年》“公(晉侯)疾病,求醫(yī)於秦。秦伯使醫(yī)緩為之。未至,公夢疾為二豎子,曰:‘彼,良醫(yī)也。懼傷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醫(yī)至,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唬骸坚t(yī)也?!駷橹Y而歸之。”其中“攻”即火攻、艾灸。這也是病入膏肓的典故淵源。 “灸”字,在現(xiàn)存文獻中,以《莊子》最早提及?!肚f子·盜跖篇》載孔子勸說柳下跖,碰了個大釘子,事后對柳下季說,“丘所謂無病而自灸也”。但“灸”的本字是“久”字。《莊子》載,“越人熏之以艾”,孔子曰:“丘所謂無病而自灸也”。 《孟子·離婁lóu章句上·第九節(jié)》“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茍為不畜,終身不得。茍不志于仁,終身憂辱,以陷于死亡。” 2.2秦漢至今艾灸的盛衰 《足臂十一脈灸經(jīng)》與《陰陽十一脈灸經(jīng)》兩種帛書,在長沙馬王堆(西漢初)三號墓出土。兩書是迄今發(fā)現(xiàn)最早的、較全面記載了人體十一條經(jīng)脈循行路線及所主疾病的著作,并且,其中所記載的治療方法多屬灸法,為后人理解《黃帝內(nèi)經(jīng)》及經(jīng)絡(luò)提供了寶貴借鑒。 《黃帝內(nèi)經(jīng)》,被中醫(yī)人譽為圣經(jīng)的一部經(jīng)典,此書有《靈樞》和《素問》組成,書中詳論經(jīng)絡(luò),為后人研究針灸學(xué)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史記》載《內(nèi)經(jīng)》成書于公元前5年。宋邵雍《皇極經(jīng)世》以為《素問》是七國時書,類春秋戰(zhàn)國所為而托于上古。 《內(nèi)經(jīng)》多處記載了灸法,《素問·異法方宜論》載:“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fēng)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臟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從北方來?!?/span> 《靈樞·官能篇》:“針所不為,灸之所宜……陰陽皆虛,火自當之。” 《靈樞·經(jīng)脈》有如下論述:“腎足少陰之脈……是動則病饑不欲食,面如漆柴……是為骨厥……灸則強食生肉,緩帶披發(fā),大杖重履而步。”該文的真正語意應(yīng)該是:“灸之則可強食生肉,緩帶披發(fā),大杖重履而步。”此處原文省略了賓語“之”,屬于古漢語語法中的賓語省略。其本意講的是應(yīng)用灸法之后所產(chǎn)生的療效,也就是在應(yīng)用一段時間灸法治療后,患者的病情會逐漸好轉(zhuǎn),其主要的癥狀會得到明顯的改善?!皬娛场笔侵甘秤鰪?,可以吃很多東西;“生肉”是指肌肉的生長發(fā)育;“緩帶披發(fā)”是指舒適放松的身心狀態(tài);“大杖重履而步”是指喜歡使用大的手杖,說明健康狀態(tài)良好,步履穩(wěn)健厚重。這與《素問·四氣調(diào)神大論》中所描述的身心狀態(tài)相似:“廣步于庭,被發(fā)緩形,以使志生?!逼⒅魉闹骷∪?,艾灸之后,脾胃的蠕動加快,使得食欲增強,因此肌肉得以生長,便能更好的附著在骨頭上,使得骨骼恢復(fù)的更好,所以走路更加穩(wěn)重。 東漢末年,醫(yī)圣張仲景先師在《傷寒雜病論》中提到了三種治療方法:一灸、二針、三中藥。“灸火雖微,內(nèi)攻有力!”皇甫謐耽玩典籍[dān,指沉溺、樂在其中],忘其寢食,時人謂之書淫,其著作《針灸甲乙經(jīng)》是我國第一部針灸學(xué)專著。許慎《說文解字》載:“灸,灼也,從火音久?!?/span> 東晉葛洪,《肘后備急方》最早提出了蒜錢灸和隔鹽灸的灸法,是隔物灸的最早記載。隔蒜灸,又稱蒜錢灸首載于《肘后備急方》:“灸腫令消法,取獨頭蒜,橫截厚一分,按腫頭上,上置艾柱,灸至痛者不痛。”主要用于瘡瘍和肺病。治卒霍亂諸急方:“以鹽納臍中,上灸二七壯?!敝魏疅嶂T瘧方第十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zì浸泡],絞取汁。盡服之。”其夫人鮑姑(46-21=25)是我國醫(yī)學(xué)史上第一位女灸家,從夫在廣東羅浮山行醫(yī)煉丹。鮑氏醫(yī)術(shù)精湛,尤長于灸法,以治贅瘤與贅疣擅名。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當?shù)厥a(chǎn)的紅腳艾進行灸治,取得顯著療效?!懊抠橉啵闹混?,當即愈。不獨愈病,且兼獲美艷?!保ㄒ混模翰皇且粔?,而是一炷香的時間) 唐藥王孫思邈先師《千金方》,“凡宦游吳蜀,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瘥,則瘴癘溫瘧毒氣不能著人”“若要安,三里常不干”;《千金翼方》首創(chuàng)隔附子灸和葦管灸(溫管灸),“削附子令如棋子厚、正著腫上,以少唾濕附子,艾灸附子,令熱徹以諸癰腫牢堅?!薄耙匀斖查L五寸,以一頭剌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塞之,勿令氣泄。一頭內(nèi)大豆一顆,并艾燒之令燃,灸七壯?!惫糯t(yī)家主要用于中風(fēng)口口咼的治療。 王燾《外臺秘要》載:“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氣上眼暗?!边@是因為胃經(jīng)經(jīng)過眼睛下方;崔氏療耳聾、牙關(guān)急不得開方:“取八角附子二枚,釅酢漬之二宿,令潤徹,削一頭納耳中,灸十四壯,令氣通耳中即差?!?/span> 北宋宋仁宗年間,王惟一奉旨鑄造針灸銅人,著有《銅人腧穴針灸圖經(jīng)》以作為銅人的注解和姊妹文獻。央視《天下第一針》就描述了王惟一奉旨鑄造針灸銅人的情景,說明在古代即便是皇帝,生病了也是要用針刺和艾灸,何況平常百姓呢? 南宋畫家李唐所作《宋代艾灸圖》,也叫《村醫(yī)圖》,描繪民間郎中為村民施灸的場景。原圖珍藏在臺北故宮。 南宋竇材1146年寫成《扁鵲心書》:“人之晚年陽氣衰,故手足不能溫,下元虛備,動作艱難,蓋人有一息氣在,則不死,氣者陽所生也。故陽氣盡則心死。人于無病時,常灸關(guān)元、氣海、命關(guān)、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年壽矣?!薄胺蛉酥嬖艘簧碇髟?,真氣壯則人強,真氣弱則人病,真氣脫則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薄敖B興間劉武軍中步卒王超者,本太原人,后入重湖為盜,曾遇異人,授以黃白住世之法,年至九十,精彩腴潤。辛卯年間,岳陽民家,多受其害,能日淫十女不衰。后被擒,臨刑,監(jiān)官問曰∶汝有異術(shù),信乎?曰∶無也,唯火力耳。每夏秋之交,即灼關(guān)元千炷,久久不畏寒暑,累日不饑。至今臍下一塊,如火之暖。豈不聞土成磚,木成炭,千年不朽,皆火之力也。死后,刑官令剖其腹之暖處,得一塊非肉非骨,凝然如石,即艾火之效耳。” 南宋陳無擇(1131—1189年)在所撰《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四中有較詳細的論述:癰疽初覺“腫痛,先以濕紙復(fù)其上,其紙先干處即是結(jié)癰頭也……大蒜切成片,安其送上,用大艾炷灸其三壯,即換一蒜,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時方住?!痹摃€提到另一種隔蒜灸法,即隔蒜泥餅灸:“若十數(shù)作一處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餅鋪頭上,聚艾于餅上灸之”。 南宋陳自明(臨川人)《外科精要》首創(chuàng)“隔蒜灸”一名,主要用于治療癰疽等皮膚病。 南宋王執(zhí)中《針灸資生經(jīng)》“若針而不灸,灸而不針,非良醫(yī)也;針灸而不藥,藥而不針灸,亦非良醫(yī)也。”“若要安,丹田三里常不干”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大病虛脫,本是陰虛,用艾灸丹田者,所以補陽,陽生則陰長故也?!?/span> 明代李梴(南豐人)《醫(yī)學(xué)入門》:“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服之則走三陰而逐一切寒濕,轉(zhuǎn)肅殺之氣為融和;灸之則透諸經(jīng)而治百種病邪,起沉疴之人為康壽?!?/span> 明楊繼洲的《針灸大成》集明代以前中國針灸理論與臨床實踐之大成,應(yīng)當成為后輩學(xué)者學(xué)習(xí)針灸的教科書,書中論及“頭不多灸策”“灸后調(diào)攝法”“隔姜灸”等灸法。 朱權(quán)《壽域神方》卷三:“用紙實卷艾,以紙隔之,點穴于隔紙上,用力實按之,待腹內(nèi)覺熱、汗出,即差。”實按灸即艾卷灸是艾條灸的雛形。將艾條(通常用藥艾條)點燃,隔布或棉紙數(shù)層,緊按在穴位上施灸,使熱氣透入皮肉,待火滅熱減后,再重新點火按灸,每穴可按灸幾次至幾十次。常用于風(fēng)濕痹癥。古代的太乙神針、雷火針灸法屬此范疇。 清朝咸豐年間吳亦鼎收集王燾《外臺秘要》,編撰《神灸經(jīng)論》。廖鴻潤《針灸集成》收錄了歷代艾灸文獻。 清末,道光帝在其繼位第二年(1822年),一反歷代于太醫(yī)院中設(shè)針灸為專科之沿習(xí)已久的常例,以及歷代君主等權(quán)貴受惠于針灸之明證,下令云:“針灸一法,由來已久,然以針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太醫(yī)院針灸一科,著永遠停止”。使得針、灸只能在民間沿用。 建國前,古人采用的是直接灸和隔物灸的灸法;建國后,朱璉女士(歷任衛(wèi)生部婦幼衛(wèi)生司副司長)著有《新針灸學(xué)》,根據(jù)自己香煙灸的啟示,開始推行艾卷灸即現(xiàn)在的艾條懸灸,用艾條隔著空氣懸置在穴位上施灸的灸法正式形成。 3艾灸傳承 艾灸是我們中國人發(fā)明的,可惜的是當今艾灸卻在日本最為流行,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承淡安老師東渡日本,常在公共浴室洗澡時,看到日本鬼子的背部,10人之中有7人有艾灸瘢痕。日本比較有名的灸法為“身柱灸”“足三里灸”。 天下失艾已久,要讓艾充滿天下,吾輩當肩負起傳艾重任,把古圣先賢留傳給我們的艾灸療法發(fā)揚光大,讓更多的百姓得益,并要把艾傳承下去,讓子孫后代受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