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新文化運動始,至于今日,其間一百來年。胡,魯二人皆為人矚目,若要議論新文學,則不可不語此二人,莫論二人在世或歿,一百年前如此,今之視之,也若此!足見影慕者眾,影響者大。胡適與魯迅都在文學上作出重大貢獻,并且不同程度的涉獵了哲學,處于中國的大變革時期,又存有不同的政治觀。 胡魯二人生前就被人評議列舉,之后,魯迅被大陸舉薦為新文化運動的旗手,胡適去往臺灣,播種自己的自由民主思想,被奉為座上賓。兩人逝世之后,各方研究者,將其二人比較互照。二人都是新文學的宗師,是其并峙雙峰。所以提及此必然須顧及彼,所以,胡適與魯迅之比較研究涌現(xiàn)。以下從四方面看待胡與魯。
一,胡適與魯迅的白話文學之比較。 胡適與魯迅都是推崇白話文并且為之實踐的。胡適首先在《新青年》上發(fā)表《文學改良芻議》中提出:“文學改良, 須從八事入手。八事者何?一曰, 須言之有物。二曰, 不摹仿古人。三曰, 須講求文法。四曰, 不作無病之呻吟。五曰, 務(wù)去爛調(diào)套語。六曰, 不用典。七曰,不講對仗。八曰, 不避俗字俗語?!惫\恒先生在他的書——《魯迅與胡適為文學作品論的淺析》中指出:這八事, 大部分談的是語言文字上的問題。這對于以“反對文言文, 提倡白話文”為宗旨的“文學革命”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并且給文學語言的發(fā)展和要求作出了一個明確方向。 可以說胡適對于白話文提倡的早,理論的貢獻多,但從實踐方面來看魯迅更為成功。彭定安先生在他的書——《魯迅與胡適_不同的文化性格與不同_省略_文化_一個鳥瞰式的比較研究的思路》中對比出,魯迅是一個愛寂寞、常孤獨, 充滿悲劇意識的人;而胡適是一個愛熱鬧、廣交友, 缺乏藝術(shù)上的悲劇感。從中可以看出胡適在文學創(chuàng)作之中有一定的天分局限。所以魯迅的小說雜文成就要高于魯迅,甚至是同時代其他人所不能比擬的。 胡適與魯迅的文學創(chuàng)作觀點也是有所不同的,郭運恒在他的書——《魯迅與胡適為文學作品論的淺析》中指出——胡適就提出了擴大新文學題材領(lǐng)域的問題。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把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平民作為文學的表現(xiàn)對象, 這就解決了新文學寫什么的問題,而魯迅在題材領(lǐng)域擴展之外還特別強調(diào)了題材新穎這一特色。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魯迅實踐的成功,故其眼界更寬廣,知道時勢所需。
二,胡適與魯迅哲學思想的比較 胡適與魯迅共同是新文化的巨臂,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其哲思所致,以其對于中國當下及未來之判斷。魯迅早年在中國所學以及日后留學日本受到的影響自然不同于青年即去美國留學的胡適。 吳煒華先生在其書《魯迅與胡適的文化心態(tài)比較》之中提出——魯迅是由進化論而唯物史觀的;而胡適是以實用主義唯是,深受美國哲學家杜威的影響。進化論是魯迅思想的最早啟蒙, 他將自己對社會的理解和認識、對中國未來的期望都建立在在進化論“ 物競天擇” 的理論基礎(chǔ)之上。而胡適奉行實用主義, 認為這是真正可以拯救中國的哲學理論, 并開始試用實用主義來改造進化論。 可以看出胡適與魯迅哲學基礎(chǔ)并不相同。但胡適與魯迅在某些哲學上還是可以相商的,比如,胡適也承認進化論,但并不是激烈的,你死我活的適者生存的那種進化論,而是一種溫和的,循序漸進的改變之路。同樣魯迅也對改良主義不是全然否定的態(tài)度,只是要人們不能一味的回避保守,改良應(yīng)當是激進革命以后的。吳煒華的書里提出五四之后, 魯迅將進化論的重心放在了“ 以斗爭求取生存進步” 上來; 而胡適的觀點是一切都要從解決“問題” 開始, 要理性, 再理性,看準了具體問題再做詳細分析,給出假說,再予以論證,兩人的思想殊異,但同歸于一點——改造舊世界文化,創(chuàng)造新中國的文明。
三,胡適與魯迅的政治態(tài)度 一個人的政治態(tài)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一個人的人生態(tài)度。胡適與魯迅以不同的哲學思想,人生性情,他們對于政治自然也就有了不同對待態(tài)度。李敖認為, 胡適精神的本質(zhì)是“ 自由主義精神” ,以推動“ 自由主義在中國的發(fā)展”,這是胡適的文化哲學, 他以之為盾, 保護著自己的自由世界,渴望民主政治之果, 卻不愿意付出激烈的政治斗爭。 可以看出胡適的政治主張是想要實現(xiàn)自由民主,卻又要溫和的改良與容忍的自由。張東旭先生在他的書——《魯迅與胡適政治觀之比較》中提出——胡適參與政治的過程就是他改革舊的政治制度努力建立新的政治制度的過程。而且他的目標非常明確, 就是建立一個美國式的政府。例如:胡適于1921年5月與丁文江、王征、蔣夢麟成立“努力會”胡氏開始了他為動蕩的政局設(shè)計的第一個療救的藥方——— “好政府主義”。 而魯迅本人具有濃郁悲觀主義色彩,也較少直接涉及政治理論,一直游走在政治邊緣,對于政治的態(tài)度不是默然就是激進的。對胡適在民主政治上的努力,魯迅不以為然, 所有的政治動作, 魯迅都不信任, 聲稱“見過辛亥革命, 見過二次革命, 見過袁世凱稱帝, 張勛復(fù)辟, 看來看去, 就看得懷疑起來” 。可以看出魯迅對于政府的態(tài)度是一種不熟悉中僅靠經(jīng)驗理論而表示以一種懷疑的態(tài)度,在這一點上胡適的做法更值得稱道。
四,胡適與魯迅今日之判斷 前面幾位作者對于魯迅和胡適的比較多限于空間方面的成就比較,缺乏一種時間轉(zhuǎn)移后的今天對于胡魯?shù)脑u價——即以當下所需或未來所需的態(tài)度來對待胡,魯?shù)母鞣矫妗?/span> 我認為從整體方面來講,胡適對于當下和未來的價值要大于魯迅。魯迅的思想相較胡適來講更沒有體系(胡適也是沒有體系,十分龐雜),魯迅的文學實踐勝過于胡適,但胡適的哲學思想要比魯迅的更實用于當下和未來,而且胡適對待政治的態(tài)度要比魯迅積極,不像魯迅那樣徘徊于體制之外攻擊之,胡適與魯迅對于舊的世界都有過破壞,但胡適的解決之道和建設(shè)性要比魯迅強大的多,胡適對待人生的積極和待人接物的包容態(tài)度于當下更需要??梢哉f魯迅的性情,文學非常適用于他的那個時代,或者之后的一段相當長的時間段,但細細的比較下來,胡適所代表的文化適用時間要比魯迅的長久許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