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其實“將也不過三代”。 古代的將領之中,虎父無犬子的案例有很多,但虎父要同時有虎子、虎孫的案例卻并不多,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在古代封建社會王朝中,如果將門三代均為名將,則會功高蓋主,引起統(tǒng)治者的猜忌,所以三世為將的案例就顯得十分稀少。 二、要想三世為將,王朝必須長時間處于對外頻繁的戰(zhàn)爭狀態(tài),才能保證武將三代都取得顯赫戰(zhàn)功,這種機率其實并不高。 三、一般名將之后的生活物質條件均十分優(yōu)越,很難勵精圖治、艱苦奮斗、戰(zhàn)場博命,即使兒子能夠繼承父親的英雄基因,但孫子就很難保證了! 所以能夠做到三世為將的家族,在中國歷史上十分稀少,而且均為聲名顯赫的名將世家 。 雖然三世為將的家族多為聲名顯赫的名將世家,但將三代大多以悲劇而告終,正所謂,三世為將,道家之所忌。 自己的父親和爺爺,都為征戰(zhàn)沙場的名將,一將功成萬骨枯,他們的地位和榮譽都是用無數別人的鮮血堆砌而成,做為孫子輩,如果還在征戰(zhàn)沙場,繼續(xù)用他人的鮮血堆砌自己的地位和榮譽,那就必須為自己祖父輩的血腥殺戮買單,這就是因果報應! 下面就簡單舉幾個案例! 案例一:秦朝的王翦、王賁、王離三代。 王翦是秦國的名將,杰出的軍事家,嬴政時期,王翦受命出征討伐其他六國,先后攻占趙國邯鄲,攻破燕國、消滅楚國,是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的頭號功臣。是戰(zhàn)國四大名將之一。 王賁是王翦的兒子,跟隨父親王翦參加討伐六國的戰(zhàn)爭,水淹魏國大梁、奪取遼東、消滅趙國殘余勢力,滅亡齊國,戰(zhàn)功顯赫。 但王翦和王賁父子在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均急流勇退,善終而亡。 王賁的兒子王離,封武城侯、拜上將軍,也是秦朝的名將,秦朝統(tǒng)一六國后,王離跟隨蒙恬抗擊匈奴,率兵戍守邊疆。 陳勝、吳廣起兵后,秦朝各地紛紛起兵反抗秦朝的統(tǒng)治,秦二世命王離和章邯率兵攻打趙國的邯鄲。 但項羽率兵救援邯鄲,在巨鹿大戰(zhàn)中,擊潰秦朝的四十萬大軍,并俘虜王離,王離后不知所蹤! 案例二:吳國、西晉的陸遜、陸抗、陸機+陸云 陸遜是三國東吳時期的著名儒將,他本為孫策的女婿,之前在東吳集團毫不起眼,蜀國對東吳發(fā)動夷陵之戰(zhàn)時,陸遜臨危受命,任東吳大都督,在夷陵之戰(zhàn)中,火燒連營,大敗蜀軍,鞏固了東吳在江南的統(tǒng)治地位。 隨后不久,陸遜又在石亭之戰(zhàn)擊敗魏國,成為東吳的丞相。 但陸遜晚年,卷入了孫權后宮的太子之爭,憤懣而亡。 陸遜的兒子陸抗并沒有被父親所牽連,在陸遜死后,繼續(xù)得到孫權的重用,任建武校尉,拜奮威將軍。 孫權死后,陸抗在東吳的地位日益重要,成為東吳的中流砥柱,重量級名將,并在西陵之戰(zhàn)中,圍城打援,擊敗晉軍,奪回西陵。 陸抗一度成為東吳最后的名將,使的晉國數十年不敢攻打東吳,陸遜死后不久,西晉大舉進攻東吳,東吳滅亡! 陸抗之子陸機和陸云雖然出生名將世家,卻從小愛好文學,是當時東吳著名的文學家。 東吳滅亡后,陸氏兄弟北上洛陽發(fā)展,陸云甚至進入朝堂,任尚書郎、侍御史、太子中舍人、中書侍郎等重要職務。 但兄長陸機后來被迫卷入八王之亂,但后來因戰(zhàn)敗被人誣陷,慘遭滅門,弟弟陸云因牽連而被殺。 案例三:西漢的李廣、李敢、李陵 李廣是西漢著名的飛將軍,善騎射,號稱百步穿楊,但李廣在面對匈奴的戰(zhàn)爭時,功勞很多,卻小而雜,并沒有太多顯赫的戰(zhàn)功,所以有“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之說。 李廣晚年,西漢同匈奴爆發(fā)大規(guī)模戰(zhàn)爭,李廣雖然再度出征,卻并無戰(zhàn)功,因名將衛(wèi)青因觀念不同發(fā)生沖突,郁悶自殺。 李廣的三子李敢曾跟隨李廣多次出征,屢立戰(zhàn)功。 李廣死后,李敢曾以校尉身份跟隨霍去病征討匈奴,因奪左賢王鼓旗,且斬首多,被賜爵關內侯,食邑二百。 后來李敢聽說父親之死和衛(wèi)青有關,便打傷了衛(wèi)青,衛(wèi)生的外甥霍去病因此便射死了李敢。 李陵是李廣的孫子,李當戶的兒子,李陵年青時善騎射,有其祖父李廣之風范,深的漢武帝信任,多次出征匈奴。 公元前99年,李陵率五千精兵深入漠北,攻擊匈奴,但在?;?/span>遭遇到單于主力,被匈奴三萬多騎兵包圍。 經過數十日激戰(zhàn),漢軍傷亡殆盡,李陵突圍失利,被迫投降! 李陵投降匈奴后,漢武帝大怒,下令將李陵滿門抄斬,司馬遷因為幫李陵說了幾句話,也被處以蠶刑,成為閹人! 案例四:北宋和家軍,種世衡、種諤、種師道 北宋年間,陜西一帶有個赫赫有名的種家軍,常年活躍在抗擊西夏的第一線,成為北宋著名的名將世家。 種世衡是種家軍的創(chuàng)始人,第一代種家軍,種世衡曾修筑青澗城,并招撫羌人對抗西夏軍隊。 當然種世衡最大的功績是曾使用反間計,讓西夏皇帝李元昊除掉了西夏重臣野利兄弟。 種諤是種世衡諸子之中最知名的一位,受父恩掌管青澗城,曾用計迫降西夏將領嵬名山,俘虜數萬之眾。 在宋神宗年間的對西夏的五路大軍進攻中,種諤擊敗8萬西夏援軍,威名傳遍整個西北地區(qū)。 水滸傳中的老種經略公便是指種諤。 種諤之子種師道,是水滸傳中的小種經略公,種道師原本從文,后投筆從戎,抵抗西夏屢立戰(zhàn)功,成為北宋一代名將。 北宋末年,種師道參加了討伐北遼的戰(zhàn)爭,因戰(zhàn)敗而致仕退休,但隨后金國進攻北宋時,種師道再度出山,負責抵抗金軍。 金國第二次進攻汴梁時,宋欽宗專心議和,不搞戰(zhàn)備,種師道憂心重重,悲憤交加而病亡。 案例五:金國仆散忠義、仆散揆、仆散安貞。 仆散忠義,金朝初期名將,少年時代便參軍,出征陜西,后跟隨金朝名將完顏富宗弼攻打淮南。 金世宗大定年間,仆散忠義率兵鎮(zhèn)壓契丹農牧民起兵,后又率兵攻打南宋的淮南地區(qū),促成了金朝同南宋之間的停戰(zhàn)和談。 仆散揆,仆散忠義之子,金朝中期名將,泰和年間,南宋韓侂胄發(fā)動北伐,仆散揆任左副元帥,率兵反擊,并奪取失地,連克南宋數十州縣,促使南宋停止了對金朝的進攻。 仆散安貞,仆散揆之子,金國晚期名將。 仆散安貞以鎮(zhèn)壓山東紅襖軍起家,多次擊敗山東紅襖軍,一度成為紅襖軍的克星。 興定年間,仆散安貞率兵討伐南宋,兩度深入南宋境內,兵臨長江岸邊。 但在第二次進攻南宋時,仆散安貞俘虜宋朝皇室送到金國,被金國皇帝完顏珣所猜忌,最終被完顏珣冤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