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 《人民日報》用三個整版, 公示改革開放40年擬表彰100人名單, 有4位曾隱姓埋名數(shù)十載的國士, 赫然在列,他們是: 于敏、王大衍、孫家棟、程開甲。 上一次, 他們同列共和國最高規(guī)格的名單, 是建國50周年的1999年授勛, 那份沉甸甸的名單共有23位, 公布之日,在世者尚有17人, 那是他們以身許國隱身數(shù)十載后, 第一次集體公開亮相。 那份名單叫“兩彈一星”元勛, 他們每個人的名字頂天立地驚世駭俗, 當?shù)闷鹬腥A民族的錚錚脊梁! 而今天, 健在于世的英雄僅余4位,他們是: 于敏、王希季、孫家棟、周光召。
按常規(guī)理解, 此次表彰側(cè)重經(jīng)濟、科技和民生, 而他們,是研制尖端武器的隱者, 貌似格格不入。 但祖國沒有忘記、人民不會忘記, 是誰在負重前行, 數(shù)十載嘔心瀝血矢志不渝, 創(chuàng)造了國泰民安的和平環(huán)境, 為40年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奠定安全基礎(chǔ)! 硝煙散去,歷史長鳴, 歲月靜好,物阜民豐, 今天, 讓我們以和平之名, 向他們致以深深敬意! 上世紀50年代, 新中國誕生之初, 列強虎視眈眈,圍追堵截, 甚至揮舞核大棒訛詐威脅, 妄圖將剛站起的中華民族扼于搖籃。 抗美援朝期間, 美國數(shù)次威脅要動用核武, 秘密將原子彈運到?jīng)_繩島。 毛澤東是不懼怕原子彈的, 早在1946年他就斷言: “原子彈是反動派嚇人的紙老虎”。 但他亦深知, 要反對核武器, 自己就應(yīng)該首先擁有核武器。 1956年,毛澤東在最高會議指出: “我們還要有原子彈。 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欺負, 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 1958年,他公開表態(tài): “那么好吧,搞一點原子彈、氫彈、導彈, 我看有十年工夫完全可能。”
原子彈爆炸后的日本廣島 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 那一代專家、學者、教授甚至學生, 受命于危難之間, 主動放棄大城市生活, 投身飛沙走石大風如刀的大漠戈壁, 喝鹽堿水、睡大工棚, 甘冒核輻射的巨大危險, 將自己融入最高國家機密, 甘冒“不孝”之名, 隱姓埋名,銷聲匿跡, 與“魔鬼”共舞,與“死神”交往, 默默用熱血生命為共和國鑄劍筑盾!
羅布泊基地 他,26歲便是留美物理學博士, 1950年畢業(yè)后第9天, 謝絕優(yōu)渥待遇,毅然回國。 1958年,國家秘密征召他, 他義無反顧,回家叮囑妻子: “以后不能再照顧家和孩子了, 通信也困難”, 便一頭扎進大漠戈壁, 與世隔絕,甘當無名之輩, 在酷暑嚴寒試驗場度過8年歲月, 現(xiàn)場領(lǐng)導核試驗15次。 在原子理論研究中, 他組織指導同志們用算盤演算, 每當過度疲勞、力不從心時, 他便十分著急: “哎,一個太陽不夠用啊?!?/p> 原子彈爆炸成功后, 他第一時間率員進入現(xiàn)場采樣。 有一次,航投試驗出現(xiàn)降落傘事故, 原子彈被摔裂, 他第一時間沖進去, 不顧輻射抱起原子彈碎片檢查。 他堅持自己去裝雷管, 并命令部下: “你們還年輕,你們不能去”。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 因為常遭輻射, 1979年, 他的小便中檢測出了放射物, 肝臟也遭嚴重損害, 但他仍堅持回到核試驗基地, 并以卓越的遠見, 推動中國核武禁試前達到實驗室水平。 1985年, 因輻射而癌細胞擴散的他, 國慶節(jié)提出想去天安門看一看。 生命最后一刻,他叮囑戰(zhàn)友: “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 他對妻子說: “假如生命終結(jié)后可以再生, 那么,我仍選擇中國,選擇核事業(yè)?!?/p> 眾所周知的是, 他有一位幼年相識的同鄉(xiāng)、 中學兼大學校友、 又相繼赴美留學的好友叫楊振寧。 多年以后, 楊好奇問“兩彈”制成后獎金多少, 他告訴楊振寧: “獎金20元,原子彈10元,氫彈10元”。 1986年7月29日, 以身許國壯山河的他, 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 年僅62歲,英年早逝。 他曾是老師和同學眼中的“傻子”, 留給人民的卻是一股暖流、兩行熱淚。 他叫鄧稼先, 是中國原子彈和氫彈的設(shè)計者, 中國核武器理論奠基者。
他是法國第二代居里夫婦的學生, 和妻子并稱“中國居里夫婦”, 1940年,27歲的他, 便已獲得博士學位, 1948年,他攜妻子回國, 并說: “雖然科學沒有國界, 科學家卻是有祖國的。 祖國再窮,是自己的。 而且正因她貧窮落后, 更需要我們?nèi)ヅΩ淖兯拿婷病!?/p> 新中國成立后, 長期擔任原子能研究所所長, 并是二機部(主管原子能)副部長中, 唯一的一位科學家, 挑梁主導了新中國原子能事業(yè)。 他叫錢三強, 和鄧稼先并稱“中國原子彈之父”。
中國“居里夫婦” 他也是留洋博士, 1949年, 在英國擔任皇家研究員的他, 看到解放軍炮擊英國“紫石英號”的新聞, 高興地用手狠狠錘擊桌子, 并在翌年拒絕導師挽留回國, 他曾說:“國外你再大也是外國人!” 在神秘的羅布泊, 他作為中國最高機密, 被雪藏達22年, 先后主持30多次核試驗。 1960年,蘇聯(lián)專家連夜撤走, 核武研究陷入困難, 為了盡快突破, 他晝夜不息開展數(shù)據(jù)測算, 一次在食堂打飯,竟將飯票遞給師傅: “我給你這個數(shù)據(jù),你驗算一下。” 為獲得準確數(shù)據(jù), 他冒著40攝氏度高溫和核輻射, 爬進直徑僅80厘米的管洞取樣, 用自己的血肉之軀, 獲取第一手珍貴的數(shù)據(jù)。 他回應(yīng)中國發(fā)展核武的初心: “世界上最可靠的安全, 就是讓敵人知難而退?!?/p> 他叫程開甲, 我國核武器事業(yè)開拓者之一, 核試驗科學技術(shù)體系創(chuàng)建者之一 被譽為“中國核司令”。
程開甲獲頒國家最高科學技術(shù)獎 他是北大物理系高材生, 但在核武開創(chuàng)者中, 是唯一一位沒喝洋墨水的“土專家”。 從原子彈到氫彈的進階中, 由于蘇美英的嚴密技術(shù)封鎖, 他只能從一張白紙開始, 舉一反三開展前沿理論探索, 走獨立自主的氫彈研制, 最終提出了氫彈“于敏構(gòu)型”, 目前,全世界僅有兩種氫彈構(gòu)型, 另一種叫“美國構(gòu)型”, 而“于敏構(gòu)型”氫彈體積更小當量更大。 從原子彈到氫彈, 美國用了七年三個月, 蘇聯(lián)用了六年三個月, 英國用了四年七個月, 法國用了八年六個月, 而中國,搶在法國之前, 僅用了兩年八個月, 便成為世界第四個擁有氫彈的大國。
他曾三次與死神擦肩而過, 曾累到在回京列車上便血休克, 在大西北艱難困苦歲月里, 他曾和戰(zhàn)友壯志豪情, 一起背誦諸葛亮《出師表》: “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與核共舞一生, 他早已習慣默然無名, 他的名字1988年前屬國家最高機密, 2014年獲頒國家最高科技獎時, 他只是淡然一句: “一切都是為了祖國的需要?!?/p> 他叫于敏, 是“中國氫彈之父”, 現(xiàn)年92歲,是難得在世的國之重器。
他28歲便是留美博士, 世界知名的空氣動力學家, 36歲任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新中國成立后, 意欲歸國報效的他, 長期受美國當局監(jiān)視和迫害, 曾被抄家、沒收行李和拘留, 曾因迫害一個月廋了30斤。 美國海軍十分懼怕他, 曾公開宣稱他: “無論走到哪里, 都抵得上5 個師兵力?!?/p> 最后,在周恩來的關(guān)心下, 他才得以如愿回國, 主持了導彈和中國第一顆衛(wèi)星研制, 直接領(lǐng)導導彈運載原子彈試驗, 發(fā)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論和系統(tǒng)學。 他叫錢學森, 被譽為“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航天之父”!
他是哈工大高材生 21歲應(yīng)征入伍, 不久被選派到蘇聯(lián)學發(fā)動機技術(shù), 學成后歸國報效。 1968年,37歲的他, 被錢學森點將任我國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 “東方紅一號”的技術(shù)總負責人。 那時,舉步維艱 關(guān)于衛(wèi)星研究資料一片空白, 他用忘我工作克服了困難。 自此,一發(fā)不可收拾, 在中國成長為航天大國的征途中, 第一顆遙感探測衛(wèi)星、 第一顆探月衛(wèi)星嫦娥一號, 無數(shù)個第一都離不開他的身影, 我國成功入軌百余顆衛(wèi)星中, 由他主持研制的達30多顆。
東方紅一號 2003年,我國啟動探月工程, 75歲高齡的他再次披掛上陣, 擔任“中國探月工程”總設(shè)計師。 有人勸說他, 既已功成名就,何必再冒風險? 他不假思索回答: “祖國需要,我就去做”。 他叫孫家棟,現(xiàn)年89歲, “中國衛(wèi)星之父”!
“感動中國”2016年度人物孫家棟 電影《無問西東》里, 有幾個簡單串成線的鏡頭催人淚下: 黃曉明飾演的清華核物理學生陳鵬, 畢業(yè)后, 忍痛告別最心愛的戀人, 毅然奔赴渺無人煙的西北戈壁灘, 先是幾日幾夜悶罐火車, 然后由荷槍實彈解放軍護衛(wèi), 步行數(shù)日, 才見到沙漠中矗立的鋼筋森林。 隨后,鏡頭一轉(zhuǎn), 是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畫面, 在回鄉(xiāng)探親的火車上, 滿車廂乘客搶讀原子彈爆炸的新聞, 像過年一樣高興, 陳鵬也咧開嘴欣慰地笑了, 這時,他脫下了軍帽, 30來歲的他, 因為核輻射, 帽子上竟沾了一把脫落的黑發(fā)! 那一刻,觀眾如我, 終于忍不住淚流滿面!
而這短短幾個鏡頭, 正是“兩彈一星”元勛們,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真實寫照。 是他們, 甘心做沉默的砥柱, 俯身為人民赤子,挺身為民族脊梁, 于無聲處干驚天動地事, 看名利淡如水、視事業(yè)重如山, 舍個人為大家、舍小家為國家, 一心為國鑄長劍、筑長城, 在驚濤駭浪里以身許國無怨無悔! 今天, 歷史和人民將永遠銘記他們, 讓我們一起向他們致敬、致謝! (主要參考文獻:1、中國網(wǎng),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始末;2、百度百科:兩彈一星;3、人民日報,一個月他們六位都走了;4、圖片源自互聯(lián)網(wǎn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