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醫(yī)學科學的不斷發(fā)展,從當前醫(yī)療界現(xiàn)實狀況上看,人們已經注意到身體健康了,逐漸認識到用藥的副作用,非藥物療法尤其是經絡進入到家庭,無論把它用于鍵身也好,養(yǎng)生也好,治病也好,終究是社會的一大進步。但要是真正懂得幾條經絡,掌握幾個穴位還是遠遠不夠的,重要的是要懂得人體的基本構造,醫(yī)理、病理,以及辨證施治的方法。 人體是一部精密的機器,穴位僅僅是機器上面的開關,只知道幾個開關,不了解內部的結構是不夠的,如果這部機器真的發(fā)生了故障,就不知道如何進行排除,機器就不能正常運轉。我們到醫(yī)院看病也是一樣,看到醫(yī)生開幾盒藥,比藥店貴了很多,下一次又出現(xiàn)同類的病癥,不去醫(yī)院到藥店買藥,服用后就見不到療效。所以,不懂得醫(yī)理、病理,只掌握一兩個穴位,對于養(yǎng)生和治療談何容易?比如,從內臟的角度說,這個開關(穴位)是管心臟的,你卻按到了管肝臟的開關,對心臟的治療就沒有效果;對外部組織來說,這個開關(穴位)是主管右肩部肌肉的,你卻按了主管左肩肌肉的,治療后肩部疼痛沒有得到抑制。這說明了什么呢?單純掌握幾條經絡和穴位,不明白醫(yī)理、病理,養(yǎng)生也要走到邪路,保不住你的健康,也治不了你的病,我也曾經歷了這個認識過程。 我的心臟病通過自治見到成效后,自認為明白了幾條經脈,掌握了幾個穴位,腦袋有點發(fā)熱,開始有點飄飄然了。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我會看病的好事也傳開了,周圍同事知道我的心臟,不吃藥通過經絡治好了,也有人開始找我“看病”了。 當時,我是初生牛犢不怕虎,而且有一種好勝心,出于這種樸素的想法,誰找我,不管什么病都看,反正經絡不像用藥那樣嚴格,怎么治也不會出偏。剛開始找我看病的人,大部分是筋肉方面的疾病,象腰椎、頸椎之類的,內臟疾病的較少,其中有一個胃痛的同事找我說胃痛,我認為胃痛的病好看,沒有問題!只要找到胃經、脾經不就完事了嗎?結果按照這兩條經絡揉來揉去,累的我出了一身汗,病情也沒見好轉。當時我想胃痛是脾胃功能失調,揉完了怎么不見效呢? 撞到南墻我才明白了,治病絕非你想象的那么簡單,掌握了幾條經絡,你就敢躍躍欲試?醫(yī)學是研究人體的科學,尤其是祖國醫(yī)學,是多少代人不斷探索奮斗創(chuàng)立出來的科學,是自立于民族之林的經驗結晶。 運用經絡看病是中醫(yī)的一種外治法,是通過調整經絡達到治療作用的,它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按摩,所以,學習經絡首先要潛下心來學習中醫(yī)的書籍,至從這時開始買書,如,《黃帝內經》、《八十一難經》、《脈經》、《神農本草經》、《針灸甲乙經》、《中藏經》等醫(yī)書六經買了一套。對于我一個門外漢來看,得到了這些龐大的醫(yī)學專著,真是如魚得水如獲至寶,但醫(yī)書的篇幅太長,而且又不易看懂,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看完,如果這樣讀來讀去費時費力,猴年馬月也學不完,而且得不到要領。我還在工作期間屬于自學,學習經絡是為了自我保健,也不是用來搞醫(yī)學研究的,不能把大部分時間用在學醫(yī)上,所以,改變原來的學習方法, 我把這些醫(yī)書做為一種工具書,有時間就看上一段,細品書中的有關內容,治療中發(fā)現(xiàn)問題就在書中查找答案。 這段時間學習的主要矛盾,是先要解決診病方法,中醫(yī)診病方法是“四診”,四診的核心是脈診,我集中時間學習脈經,然后,在學習的同時再結合李時珍的《瀕湖脈學》一起學習。看了幾遍后感到脈象太難了,不是我原來想象的那樣容易,一時半晌消化不了。怎么辦呢?我本身也不是科班出身,不能要求的過高,沒有必要全部掌握,我就刪繁就簡,把常用幾種脈象大刀闊斧的歸納為十種,只要把十種脈象搞明白就行了,在自治和臨床水平的標尺,不能制定的過高,能運用上八九不離十就不錯了。 至從簡單的掌握了脈象之后,對一些簡單病癥,也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再治療起來就輕松多了。 人們在秋冬交替之季,對氣候不適應,身體好出毛病,尤其是咳嗽。當時,有幾個同事偶感風寒出現(xiàn)咳嗽,其中一個同事咳嗽挺長時間,病情始終不見好轉,問我是什么原因。首先為她診脈,從脈上看病在心,證明她咳嗽的病因在心,脈象是臟腑患病的外在表象,脈象反應的臟腑在心,咳嗽一定與心有關。我也搞不懂咳嗽病因為什么在心?心中著實有點迷惑,遇到問題了應該請教“老師”,看看“老師”是怎么說的,在《黃帝內經》中查找病因。 《素問??日撈分杏幸欢螌υ挕|S帝問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對曰: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帝曰:愿聞其狀?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其寒飲食人胃,從肺脈上至于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五臟各以其時受病,非其時各傳以與之”。 這段話的意思說,黃帝問道:肺臟有病能使人咳嗽,這是什么道理?岐伯回答說:五臟六腑有病,都能使人咳嗽,不單是肺病如此。黃帝說:請告訴我各種咳嗽的癥狀。岐伯說:皮毛與肺是相配合的,皮毛先感受了外邪,邪氣就會影響到肺臟。再由于吃了寒冷的飲食,寒氣在胃循著肺脈上行于肺,引起肺寒,這樣就使內外寒邪相合,停留于肺臟,從而成為肺咳。這是肺咳的情況。至于五臟六腑之咳,是五臟各在其所主的時令受病,并非在肺的主時受病,而是各臟之病傳給肺的。 病理上搞明白了,還要通過治療才能看到分曉。我為她調整了通往心臟的幾條經絡,不一會咳嗽癥狀開始減輕,幾天病情就恢復了。后來高興的對我說,你真神了!吃藥都沒見好,你摸了幾下子咳嗽就好了,我說,不是我神,這是我們老祖宗的高明之處,在幾千年之前,就已經為我們破解了這個難題。 我一同事的妹妹因吐血找到我說,昨天上午大口吐血,一天連吐幾口,到結核病醫(yī)院檢查,沒有查出病因,心臟都檢查了,都沒看有找到問題。我說,先看看脈再說。右關脈芤,病在脾。她聽后說,她妹妹的脾胃是不太好,但吐血怎么在脾呢?我說,脈象是體內臟腑病變的外在反應,病在脾,脾一定有毛病。 芤脈是在臨床上不常見的脈象,芤脈屬陽中陰,脈象浮大中空,如按蔥管,其主病為失血傷陰。出現(xiàn)芤脈是因為失血過多,脈道內不充實,陽氣仍在,但是虛浮,所以脈象摸上去是稍大的。這是這種特殊脈象的解讀,更重要的是脾的生理功能。 中醫(yī)學認為,脾主運化;主統(tǒng)血;主肌肉、四肢,是脾的主要生理功能。脾主運化是指脾對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和轉運功能。運化水濕是指運化水谷精微的同時還把水液上輸于肺,由肺散布到周身各組織中去,使其都能得到水液的充分濡養(yǎng)。脾主統(tǒng)血又指血液正常運行與經脈之中,不致溢出于經脈之外,這全有賴于脾氣的統(tǒng)攝。如果脾虛氣陷,失去統(tǒng)攝的功能,血液將失其正軌,就出現(xiàn)各種吐血的病癥。 從脈象和醫(yī)理統(tǒng)觀,都足以說明吐血病因在脾的道理。我為她調整了通往脾的脾經、胃經,因為是虛癥,根據“虛則補之”的原則,又調整了心經、小腸經、心包經、三焦經。調整這幾條經絡之后,就沒有再吐的感覺了,僅經過幾次治療就痊愈了。 通過幾個病例的治療,看到學習經絡、認識經絡、運用經絡的關鍵是學好診病的基本方法,不懂診病必然是“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掌握了幾條經絡,認識了幾個穴位,就能治好病是不可能的。 |
|
|
來自: 子孫滿堂康復師 > 《穴位養(yǎng)生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