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 者:邵帥,李廣平 作者單位:天津醫(yī)科大學第二醫(yī)院心臟科,天津市心血管病離子與分子機能重點實驗室,天津心臟病學研究所 摘 要 植入式心臟除顫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ICD)作為預防缺血性心肌病血運重建后心臟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SCD)的主要手段,目前已廣泛應用于臨床,但臨床醫(yī)生仍不能準確把握其應用的時機以及適應證。本文就冠心病患者血運重建后SCD的發(fā)生情況以及ICD的應用進行綜述,旨在強調(diào)ICD的正確及合理應用,以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 關(guān)鍵詞 冠心??;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冠狀動脈搭橋術(shù);心臟性猝死;植入式心臟復律除顫器;血運重建 引用格式 邵帥,李廣平.冠心病血運重建后心臟性猝死的預防[J].實用心電學雜志,2022,31(1):60-64. ![]() 心臟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SCD)是指患者在心臟疾病癥狀出現(xiàn)后1 h內(nèi)突然死亡。在歐美國家,有超過20%的死因源于SCD,歐洲每年死于SCD的患者達25萬例,美國2016年全年死于SCD的患者超過34萬例。中國每年發(fā)生的SCD估測為54.4萬例,且男性高于女性。國內(nèi)一項注冊研究對1 018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進行平均2.8年的隨訪,發(fā)現(xiàn)SCD發(fā)生率為5%,年發(fā)生率約1.8%。由此可見,SCD的預防任重而道遠。 1 冠心病患者SCD的預防 1.1 冠心病血運重建的作用 冠心病是成年人發(fā)生SCD的主要原因,其根本機制在于心肌梗死后瘢痕的形成導致心肌局部電傳導紊亂,從而引起室性心律失常(包括持續(xù)性室速、心室顫動等)。對于院外出現(xiàn)過心臟停搏的患者,一旦排除非心源性因素,就可及早進行血運重建,從而顯著提高患者生存率,使冠狀動脈血栓栓塞性疾病引起的SCD發(fā)生率降低。2015年美國心臟協(xié)會(AHA)和2017年歐洲心臟病學會(ESC)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管理指南中明確提出,對于院外出現(xiàn)心臟停搏的STEMI患者,推薦及時進行血運重建。 1.2 血運重建后心臟性猝死的發(fā)生 單純的血運重建并不能完全預防SCD的發(fā)生。A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2年死亡率平均為30%,其中室速為主要死亡原因。冠脈血運重建減少了心肌缺血的發(fā)生,從而減少了室性心律失常的發(fā)生,降低了SCD的發(fā)生率。但除心肌缺血因素外,心力衰竭、兒茶酚胺分泌過多、電解質(zhì)紊亂及心肌瘢痕組織周圍異常電活動等因素亦可引起冠心病患者SCD的發(fā)生。2014年的一項研究觀察了2 804例STEMI患者血運重建后的長期預后,發(fā)現(xiàn)一個月內(nèi)死亡的主要原因為心源性休克和心臟驟停導致的缺氧性腦損傷;遠期死亡原因中,SCD繼心源性休克和腫瘤之后位居第三位。因此,對于冠心病患者尤其是心肌梗死患者,血運重建后進行SCD的預防尤為重要。 1.3 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臟性猝死的發(fā)生風險 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發(fā)生致命性心律失常的風險遠高于單純心肌梗死患者。一項平均隨訪3.2年的研究顯示,LVEF≤35%的心肌梗死患者經(jīng)血運重建后死亡風險更高,且早期死亡率遠高于遠期,其原因在于直接經(jīng)皮冠脈介入術(shù)(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PCI)并不能很好地逆轉(zhuǎn)左室重構(gòu)(reverse left ventricular remodeling, r-LVR),而r-LVR被認為是AMI患者遠期預后良好的重要預測因素之一。一項多中心研究觀察了PPCI對AMI患者r-LVR的作用,研究者對接受PPCI的110例AMI患者進行超聲心動圖檢查,將“左室收縮末容積下降>10%”作為r-LVR的標準,并進行平均2年的臨床隨訪,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僅有39%的患者能夠?qū)崿F(xiàn)r-LVR,這部分患者2年內(nèi)的SCD發(fā)生率為2.7%。 2 心臟性猝死高風險人群的識別 目前已證實,SCD高風險患者植入植入式心臟復律除顫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ICD)可有效提高生存率,利用QT/QRS比值可預測植入ICD 作為SCD一級預防的有效性。近期一項針對美國ICD植入患者的長期預后觀察研究指出,缺血性心肌病患者ICD放電或超速抑制的發(fā)生率更高。然而,如何識別SCD高風險患者是目前臨床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2.1 心臟性猝死高風險因素 SCD的高風險因素主要包括冠心病、LVEF≤40%、無癥狀性非持續(xù)性室速及可誘發(fā)的持續(xù)性室速或心室顫動。2017年AHA/ACC/HRS指南明確指出,對于有心肌梗死病史患者,若同時合并有LVEF<35%且NYHAⅡ—Ⅲ級,或LVEF<30%且NYHA Ⅰ級,則推薦在心肌梗死后40 d或冠脈血運重建后90 d給予ICD植入治療作為一級預防(ⅠA類推薦),暫時不適宜接受ICD植入者可采用可穿戴式心臟除顫器(wear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WCD)進行橋接治療,利用WCD自動程序和遠程心電監(jiān)護干預可確保WCD的療效和安全性。ICD適用于二級預防的人群包括存在SCD或室性心律失常病史且排除了可逆性因素的患者(ⅠA類推薦);有心肌梗死病史、存在非持續(xù)性室性心律失常且LVEF<40%、電生理檢查可誘發(fā)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ⅠB類推薦)。目前,我國電生理與起搏專家共同提出了1.5級預防的概念,即在國際公認的一級預防適應證的基礎(chǔ)上,增加四大危險因素之一(如EF<30%、頻發(fā)室性早搏、非持續(xù)性室速、暈厥及暈厥前兆等高風險因素),有利于科學識別心臟性猝死高危人群,并加強防治。 2.2 心臟性猝死危險因素分層的作用 2020年日本的一項真實世界研究入選1 409例LVEF≤35%的急性失代償性心力衰竭患者,選擇年齡更小[(69.3±12.9)/(74.2±13.6)歲]、LVEF更低(25.4%±7.4% / 29.5%±6.9%)、有室性心律失常病史的患者接受ICD治療;對這部分患者隨訪1年后發(fā)現(xiàn),ICD治療可顯著降低SCD及心律失常相關(guān)死亡的發(fā)生率,但全因死亡率無明顯改善。而有相當一部分SCD患者的LVEF沒有明顯降低,因此單純使用LVEF進行患者篩選可能會導致一部分患者錯過最佳預防性治療時機。由此可見,根據(jù)SCD危險因素分層,特別是“1.5級預防”概念的引入,能夠更加合理地為SCD高風險患者提供最佳治療方案。 2.3 老年患者植入心臟復律除顫器的探討 國際上對老年患者(尤其是≥75歲)行預防性ICD治療能否獲益仍存在爭議。有研究者認為,≥65歲且LVEF≤35%的心肌梗死患者在接受血運重建后行預防性ICD治療可顯著降低死亡率;也有研究者指出,一般狀況差的老年患者并不能從預防性的ICD治療中獲益。雖然目前指南中并未明確行ICD 治療患者的年齡限制,但 2017年AHA指南中強調(diào),對于老年患者應謹慎評估ICD相關(guān)并發(fā)癥和綜合考慮其生存時間?!?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國專家共識》也特別強調(diào)了要考慮預期生存時間>1年這個因素,對于符合冠脈血運重建后SCD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適應證的患者,若同時滿足預期生存時間>1年,則推薦ICD治療。由此可見,對于高齡患者應綜合評估其整體健康情況,并對相關(guān)癥狀的嚴重程度、并發(fā)癥以及中遠期預后做出客觀細致的評價。 3 心臟性猝死預防的相關(guān)臨床研究 3.1 一級預防相關(guān)研究 MADIT研究入選196例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符合NYHAⅠ—Ⅲ級、LVEF≤35%、存在無癥狀性非持續(xù)性室速且電生理檢查可誘發(fā)室速,隨機給予ICD植入治療或常規(guī)藥物治療,平均隨訪27個月,發(fā)現(xiàn)對于存在室速高風險的心肌梗死病史患者,給予ICD預防性治療可有效提高其生存率。MADIT-Ⅱ研究在LVEF≤30%的有心肌梗死病史患者中,同樣發(fā)現(xiàn)與常規(guī)藥物治療相比,預防性ICD治療可顯著提高患者生存率。在針對血運重建患者的亞組分析中,研究者發(fā)現(xiàn)對于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血運重建后ICD治療的獲益呈時間依賴性:血運重建后6個月給予ICD治療可顯著降低全因死亡率,而早期接受ICD治療的患者預后并無顯著改善。MUSTT研究入選704例LVEF≤40%、6個月內(nèi)出現(xiàn)過無癥狀性非持續(xù)性室速,且40 d內(nèi)無心肌梗死或未行血運重建治療的患者,經(jīng)電生理檢查誘發(fā)出持續(xù)性室速,證實ICD治療能夠顯著減少SCD發(fā)生風險,同時提高生存率。SCD-HeFT研究觀察了ICD對心力衰竭患者的作用,證實ICD治療將全因死亡率降低了23%;AL-KHATIB等在SCD-HeFT研究中選取882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進行亞組分析,認為在血運重建后6個月行ICD治療可顯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另有研究者對SCD-HeFT研究的患者進行平均11年的隨訪,發(fā)現(xiàn)其中的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以及NYHA Ⅱ級患者應用ICD的臨床獲益更為顯著。 3.2 二級預防相關(guān)研究 AVID研究入選4年內(nèi)出現(xiàn)過室速或心室顫動,同時合并暈厥或LVEF≤40%的1 016例患者,隨機給予ICD(507例)或抗心律失常藥物(509例)治療,證實ICD治療組患者的生存率高于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組。CASH研究納入288例既往因室性心律失常導致心臟驟停的患者,排除72 h內(nèi)AMI、心臟手術(shù)、電解質(zhì)紊亂或藥物因素,證實在心臟事件發(fā)生后的5年內(nèi)植入ICD獲益更大。CIDS研究進一步證實了ICD對于既往有過持續(xù)性室速、心室顫動或SCD患者的長期獲益。 CONNOLLY等匯總AVID、CASH和CIDS三項研究進行薈萃分析,證實與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相比,ICD治療可以將死亡風險降低28%,心律失常死亡風險降低50%,且LVEF≤35%的患者較射血分數(shù)保留的患者從ICD治療中獲益更大。由此可見,ICD一級預防降低死亡率的效果遠超二級預防。 4 心臟除顫器在我國的應用情況 我國2017年的一項20家醫(yī)院的注冊研究分析了ICD在我國的臨床應用現(xiàn)狀,結(jié)果顯示,接受ICD治療的患者中,冠心病患者占28.6%,且一級預防(40.9%)遠低于二級預防(59.1%)。而2013年歐洲全年植入ICD 85 289例,平均植入比為176例/百萬人口。相較之下,我國ICD的植入量遠遠不足,尤其是對冠心病患者和一級預防人群。 5 結(jié)語 SCD作為心血管疾病的第一大殺手,往往讓人猝不及防。有相當一部分冠心病患者在接受血運重建后仍需要接受ICD治療,以預防SCD的發(fā)生。在臨床工作中,我們必須正確識別SCD高?;颊?。對于血運重建后合并有以下至少一項的患者應視為高危:① 有心臟驟停史;② 心肌梗死≥40 d且LVEF≤35%;有心肌梗死病史、LVEF<40%,且電生理檢查可誘發(fā)持續(xù)性室速;③ 缺血性心肌病、NYHAⅡ—Ⅲ級、LVEF<35%。如果符合上述危險因素且合并以下任一情況者,強烈建議植入ICD或心臟再同步化治療除顫器(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with a defibrillator, CRT-D):① 有暈厥前兆或暈厥史;② 發(fā)生非持續(xù)性室速或頻發(fā)室性早搏,尤其是多形性室性早搏;③ 更低的LVEF值(LVEF<25%~30%)??傊?,對冠心病患者行血運重建治療后,應充分評估SCD風險,并據(jù)此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對于高風險患者,建議實施ICD或CRT-D治療以挽救生命;對于高齡患者,則需要從臨床癥狀、并發(fā)癥、預期生存時間等多方面綜合評估,以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 |
|
|